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们离成熟的学科建设还有多远?


作者:凌健(浙江工业大学现代大学制度研究中心副主任)

大学学科建设中最核心的问题有两个,围绕这两个问题要做好两件事情。

 

第一个问题是建什么?围绕这个问题要做好“建学科组织”这件事,而学科组织是有自己的成长规律的,那么建学科就得按照学科组织成长的规律来,所以我们首先得知道学科组织成长有什么规律。

 

第二个问题是谁来建?围绕这个问题要确定学科建设中的主体和责任边界,我们就得知道不同的建设主体各自承担的责任是什么。通过对国家重点学科的调查,我们发现这些一流学科有很多很好的建设理念和做法,也部分回答了以上两个问题,下面和大家一起分享。



第一个问题,学科建设首先要遵循学科组织发展的规律

 

既然讲学科是一个组织,那么大家知道,组织都是有生命的,生命都是有周期的。组织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生成期、生长期、成熟期和蜕变期。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对国家重点学科的调查、访谈发现,国家重点学科的成长完全符合组织生命周期理论。研究生命周期的意义在哪里?比如说生成期,要回答学科是怎么来的,从哪里来的,为什么这个学校有这样的学科结构而那个学校是那样的学科结构,为什么这个学科是这个时期诞生的而不是那个时期诞生的,为什么有些学科发展了几年衰落了,而有些学科发展得越来越壮大了。

 

所以学科的“生”与“长”是有规律的,这对我们布点大学学科建设是有帮助的。从学科组织的生命周期来看,每个阶段各自的责任、各自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将组织的成长演变人为地划分为若干个阶段,是为了更清楚地反映组织在各个不同生命阶段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处于不同生命阶段组织的发展策略。


 

“生”的问题最重要,学科组织之“生”是学科建设起点。从158个国家重点学科的调查来看,学科的生成是有内在逻辑的,学科组织的生成有一些基础或条件,从内部基础上来看,比如说致力于做研究的人多了,促进了特定学科领域知识的积累、学科范式形成、学科带头人的出现,等等。

 

从外部条件上来看,比如有社会需求、政府支持,或者学校的规划。学科组织是否生成应该是有标准的,就是衡量它到底是不是学科存在了,我们也制订出了几条建议。

 

有5条标准:1.确立了组织的目标,就是组织有使命了。2.校内要获得合法性。就是学校要认可。3.有人财物的一个支配权,就是学科内部人财物的配置和人财物的资源。4.要有合理的分工。学科内部通过分工形成组织结构。5.围绕组织目标,有学术产出,而不是说我有论文,我有课题就可以了,而是围绕你的组织目标有产出,这样才算组织化。

 

学科的生成往往有不同的生成方式,我们归纳为四种:

 

第一种是自然演变的。所谓自然演变,我们大部分的学科是从教研室慢慢演变到一个学科的,这一种方式居多。

 

第二种是内部裂变的。教研室中某一个人通过课题研究,集聚形成了一个课题组,慢慢地分离成为一个学科。

 

第三种方式是外部催生的。在政府或企业依据社会重大需求的引导下,给予了资源支撑并逐步形成的学科,比如说2010年浙江省要建成海洋强省、海洋高等教育强省,要求每个学校要建海洋学院,这就是外部催生。

 

还有一个就是主动播种,比如学校发现这个事可以做,以对接社会的要求。这是学科“生”的四种方式。

 

国家重点学科的“生”是以自发为主的,内生性比较强,历史自然形成的特别多,所以现在我们去看国家重点学科,实际上都是有比较长的发展历史的。而现在来谈学科建设,可能就有其他的产生因素,比如说通过政府、学校或者学院等上级部门来指派,逐渐形成相应的学科。

 

生成问题解决了,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是成长。在生长期的过程当中,学科就像一个孩子一样,有生长、发育,有逆反心理,有成长的烦恼,它会碰到很多这样的问题。在学科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发现生长期中学科会碰到哪些问题,并考虑怎样来避免它,制定成长的策略。

 

学科的生长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很重要的一条,主要是要有学科任务,关键是这一条。学科组织的成长实际上要解决的最核心问题就是,通过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来获得学科的有形的、无形的资源的积累,形成一定的学术成果,建立相应的资源平台,形成自己的学术声誉,提升学术能力,这样才能逐渐生长。那么,在生长过程中有哪些烦恼呢?

 

第一个典型问题就是学科的队伍结构不合理,进人很难,平台不够的话人家不愿意进来;第二,学术声誉不高,缺乏标志性的成果,无法和外部进行交流;第三,资源获取的能力比较薄弱,研究平台不够;第四,研究方向不稳定,坚持方向非常不易,各种外部的诱惑,会导致目标发生偏离。在国家重点学科建设过程当中,我们发现有很多学科实际上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包括走过弯路、学科分裂等等。

 

我们发现大学学科组织的成长可归结为四种路径

 

第一就是自然渐进生长,慢慢地发展,现有的国家重点学科大多是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缓慢成长起来的。

 

第二,资源依赖式增长,政府、市场有大的资源进入,获得了新的发展机会。

 

第三,理性决策式生长,学科有很好的谋划,长远的顶层设计,明确选择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内部有很好的分工,形成了合理的结构。

 

第四,强制模仿式生长,就是看发展快的学科是怎么做的,我也怎么做,学他人的经验。

 

从建设策略上来看,处于生长期的学科组织重点要做好四件事:

 

第一,凝练学科研究方向,聚焦、催生新的学科增长点;第二,优化学科的队伍结构,保持人才的有序流动;第三,积极争取学科任务,建立高端的平台;第四,加快学科的制度建设和规范化,培育学科的组织文化。

 

那么什么样的学科才是我们心目当中好的学科?当然就是成熟的学科。我们发现,成熟期的学科当中,学科带头人的精力安排是比较有共性的。调查发现,72%的学科带头人选择跟踪学术前沿,解决本学科领域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60%的学科带头人选择发展重点学术研究方向,树立学术品牌,提升学术声誉,推广学术思想;52%的学科带头人选择促进知识创新,保持持续推出新成果的能力。

 

第二个问题,学科建设必须明晰大学学科建设主体的责任


大学学科组织的“学科”是谁的“学科”?这里涉及三个主体:政府的学科、学校的学科和学者的学科。所以学科建设主体的责任实际上涉及三方面的问题,第一就是确立每一个层次主体的责任意识;第二,不同的主体应该承担的责任;第三,学科建设过程中、学科之间的关系当中不要出现越界行为。

 

什么是大学学科组织生成的决定性因素?我们调查发现,大家认为第一个就是学科带头人的学术志向和感召力,第二个是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学科政策,第三个是学者的兴趣偏好和合作的精神。这就意味着在学科建设过程当中,学者的作用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学科的政策。

 

学者的学科

 

作为学者的学科,实际上就是要做三件事情。

 

首先,确定方向,争取研究任务。确定学科方向,这涉及学科的使命及组织化的问题。美国当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著作中讲道,非营利组织没有企业的年终的损益数字,所以他们必须拥有一个能转换成行动目标并为有效行动提升指导的明确使命。

 

美国的兰德公司花了20年,对500家大型企业做了调查,他发现这些企业有一个特点,就是始终坚持四种价值观,第一是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第二,共同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第三,社会价值高于利润价值;第四,用户价值高于生产价值。对于学科这样一个非营利组织,学科组织使命作为一个组织愿景,是可以整合整个队伍,激励所有的成员朝着共同的目标去前进的。使命是一个组织的信仰和诺言,是赋予个人和团结的重大责任,个人和团队的行为都要以此为依据,是最核心的。

 

其次,建设学科队伍,搭建学科平台。学科队伍的首要人物当然是学科带头人,学科组织中必须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灵魂人物。但是学科组织是一个组织,必须有一个队伍,也就是说学科组织必须是一个“大师加团队”,或者说“大科学家与小科学家”的有机结构。

 

对于学校的人力资源规划来讲,要把学科组织作为人力资源配置的最基本单位,学科带头人应该拥有最终的配置权。但实际上完全把权利交给学科带头人,在技术上面要防止出问题。在我们调查国家重点学科的过程中,有一件事我印象非常深刻。有位学科带头人说:“始终牢记一点,学科带头人是暂时的,仅仅是阶段性的、过渡性的,如果学科带头人长期处于权威地位就非常危险。”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实际上学科组织的生命周期要长于学科带头人的生命周期。

 

一个学科带头人是不可持续的,不能一直持续地、正确地保持非常好的敏锐性带领学科发展。事实上,158个国家重点学科当中,有123个曾经经历过学科带头人的新老更替,其中92个因为学科带头人更替带来了学科研究方向上的重大转变,这一比例反映出学科带头人的更迭缺乏长远的计划和部署。


 

学科组织除了学科带头人之外,学科成员是基本力量,学科成员要做什么?做好学科建设就必须让学科成员做好从教师到学者的转型。教师更多的是知识的传播,但学科是要做研究的,当教师从传播知识转型为对知识的融合和应用,带着学生一起做科学研究和服务的时候转型可能就成功了。

 

再次,建设内部制度,形成学科文化。要能够形成机制、体制,然后形成学科文化,形成学科规训。一个学科真正能够进行很好的建设,实际上是有一个流程的,从愿景到目标,到制度文化,到战略,到流程,到人才。

 

学校的学科

 

在学科建设上面,学校怎么做?

 

我们认为实际上应该做三件事情:第一,制定学校基于学科发展的战略规划,因为学校的发展基于学科的发展;第二,整个学校的治理变革要围绕着学科制的构建,基于学科实现整个内部管理体制的改变;第三,建设学科的公共服务体系,体现内部资源共享。

 

基于学科重构大学,正如美国著名学者伯顿·R.克拉克所言:“许多由上层宣布的改革过早地夭折,其原因之一是内部组织未能有效地动员起来,因而缺乏应有的支持。在一个头轻脚重的系统里,基层组织是推动政策和改革的主要力量。”“在一种以基层为主的学科和事业单位的矩阵中,基层革新是一种关键的变革形式。”

 

学科作为大学基本的学术单位、大学的细胞,其核心地位如何在整个大学的改变当中体现出来?为了较好地实现这一点,我们提出了学科制。什么是学科制?就是作为一种基于组织而构建起来的有关大学的学术组织结构、学术运行机制,是大学最基本的学术组织的制度。

 

这涉及的内容很多,我们讲三个方面:第一,基于学科组织使命的学者遴选和培养机制。就是说,学校选人、进人实际上是基于学科的。学术委员会确定每个学科组织的战略规划,以及整个学科的规模、编制,然后把学科具体的进人、用人工作交给学科和学院,最终由学科来确定。

 

第二,基于学科成长的现代大学理财制度,学校用钱必须基于学科发展,基于不同学科组织的发展阶段,目前在于促进学科组织的发展,学科要有财务权利,要在决定学科具体如何运作过程中有花钱的权利。

 

第三,在学校内部管理当中如何实现学术资源共享的平台。我们知道,学科在不同的学院当中,要想实现资源的共享,会涉及学院的壁垒问题。学校统筹建设学科,必须要把有限的资源最大化,并以此促进学科融合。

 

政府的学科

 

政府对学科建设具有强大的推动能力。政府要做的事情首先是系统地构建宏观的调控机制,进行竞争性的或者是扶植性的投入,还要建立相应的考核,以及科学的投入机制。我们认为对于科学前沿可以竞争性投入,战略急需的可以布点式投入,面对现实问题可以两者相结合。

 

从政府的投入来看的话,学科建设不能够只基于事实,而应该“从事实到价值”。在很多领域,学科建设实际上投入非常大,但实际上这些投入是不是基于需要的?这是价值判断的问题,政府建设学科必须要确定钱花在该花的地方。对学校来说实际上也涉及这个问题,不能够只基于事实判断来进行学科的投入和学科的规划,你要基于价值判断。

 

在投入的过程当中,建设要“从离散到集约”,也就是说不能只看论文,只看学科建设的要素,而要把学科作为整体,把学科长期的发展能力、生产能力进行集约式的考虑。

 

最后一点要通过政策引导学科组织“从自发到自觉”。自发的学科建设的周期是很长的,因为要碰到各种各样的机遇才有新的发展机会。但是自觉建设就不一样,学科的规划需要自觉,学校的学科建设需要自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对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
从基层学术组织的视角看高校学术团队建设
加大师资队伍的集群定向建设
地方高校除了用钱砸还有通过什么办法建设双一流学科
院长该把“学科”摆在什么位置
论高校教学质量工程中的高效教学团队建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