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沈周《九段锦》/ 一册沈周血战古人的秘籍
userphoto

2022.10.31 安徽

关注

沈周《九段锦》封面



这些年颇流行的看法,觉得宋人绘画才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而明清绘画已是末流,不足论哉。其实宋元人画有宋元人的好,明清人画的妙处,又未必是宋人笔墨里都有的。私以为这种认知的根源除去个人审美的偏好外,还有传统文脉的断裂,当代人的美术教育体系以及知识结构,因其背后诗文书画整体人文素养的缺失,因而对文人画高峰的宋以后绘画,造成的隔膜。另一个原因,是受西方美术史观和欣赏方式的影响,大家习惯仅就绘画的立场看绘画,去认识、解读、欣赏历代绘画作品。用个不尽恰当的类比,宋代绘画在造型、造境、笔墨上,相对更类似西方古典主义时期的写实绘画,而明清文人画,则或许更类似印象派以后的现代绘画,各自是美术史发展不同阶段。具象的东西,一般人容易有共鸣。偏表现性、抽象的,甚至还须要欣赏者有相关诗、书、画、印综合修养,自然会把一部分人挡在外面。

话题扯远了。浙江人美社最近影印出版的这册,香港近墨堂基金会收藏的,沈周精品山水册《沈石田九段锦》,便是明清绘画中,足以颉颃宋元人的一件精彩之作。


沈周《九段锦》金农题签

十年前,苏州博物馆展出过此册的另一双胞胎——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本,原作当时只展出有杜琼题跋的最后一幅。后来在沪上画家朋友案头,又见到近墨堂藏这套册页的微喷复制品(这里就不讨论作品的真伪问题,黄朋的研究文章,已经令人信服地做了比对与论证)。这样的沈周精品,真是一见心动,直呼过瘾!私以为近墨堂这套九段锦,足以和其《庐山高图》、《东庄册》并列,是沈周平生最好的作品之一。


沈周 《庐山高图》

沈周 《东庄册》之一

沈周 《东庄册》之二

沈周 《东庄册》之三









清代著名鉴藏家高士奇,在其《江村消夏录》一书中,对沈周此册有颇为详细的描述:

沈石田启南《九段锦》画册。纸本。第一页,镜面。高八寸,长尺许。款在左方,覆以“启南”字印。以后八页具高五寸,长尺余。

一仿赵吴兴青绿山水,古松三株,红叶一树,前有瘦竹三竿两竿,一红衣人观书茅亭中,置琴其侧,草萦细路,意象都雅。

沈周《九段锦》第一开

画上亭中的红衣男子,又是琴,又是书,好不惬意。

松针的花青色晕染,也很见笔触,这样才不会有匠气。
画画讲究写字,就是不描不涂,笔笔见性情。


第一开的所谓镜面笺,是古代的一种有涂布的加工纸张,纸张用淀粉配胶矾加工过,光滑细腻,不洇墨。 这种纸上作画,必须非常肯定,稍有反复涂抹,笔墨极容易板、腻,尤其画大青绿重彩设色,更见功力。

这幅作品的巧妙处,是沈周用较重的花青色表现的松针与竹叶部分,与下部的石绿石青色整体呼应,调性统一,又轻重分明,虽画经揭裱,部分矿物青绿色彩已有斑驳脱落,但仍不失明艳古雅。

相比赵吴兴(赵孟頫)笔下的雅润圆劲,沈周的笔性更偏刚硬。尤其后期'粗沈’一路画风,线条用笔力量外露,笔墨更加直白,略伤含蓄。而早期这类师古作品,就没有这样的问题。虽云摹古,但气质特点,硬朗中不乏含蓄,面貌已经是沈周自己。

这本册页尺寸,除去第一开略大,后面八开大小一样,当初应该就是一套册页。推想收藏者不久又得到类似风格的第一开,就将这九张装为了一册。




一仿黄鹤山樵,长松三株,上袅藤萝,枝柯四荫,一人携琴缓步将渡溪桥,隔岸青回,景物闲畅。

沈周《九段锦》第二开

局部小桥透视有问题?作为观众,看到桥面,你会不会好奇桥下面啥样子?画家直接就画出来,桥的结构交代清楚了,同时画面线面转折关系也均衡了。如果非要用焦点透视看,觉得画错了。你要知道,这是绘画语言,又不是建筑施工图 ^_^


这一幅,是拟元人王蒙笔调的作品。沈周和王蒙有着颇深的渊源,其曾祖父沈良深与王蒙交谊笃厚,王蒙曾有画作相赠。也许是这样一层家族渊源,沈周在王蒙的画法上,是很下过一番功夫的。世传沈周最为有名的作品《庐山高图》,就是这类经典之作。而此幅的笔调,沈周在王蒙繁复松透的笔调里做了些减法,略加含蓄。坡上几棵野草,松间垂藤红叶,更加强了平面感与装饰性,尤其是在土坡的用笔上,一繁一简的对比,笔意又在王蒙之外。松活的松针墨线用笔,配上笔笔见笔的花青色点染,既质朴又灵动。




一仿吴仲圭水墨,苍山细树,微径逶迤,樵子越岭将归,笔气清润。

沈周《九段锦》第三开

啦啦啦,咱砍足了材,这个冬天再冷也不怕啦^_^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幅。沈周的画路里,有一类,面貌和脉络非常清晰——远学巨然,近则取法吴镇。秃笔皴点,水墨华滋,大量灰色水墨皴然部分,化去了轮廓勾勒的刚硬直质,使画面笼罩在笔墨的氤氲水气中。这路画法看似简单,其实须极强的整体控制力做支撑,尤其寥寥几笔,用浓墨画的笨笨拙拙点景的樵夫,隐隐能看到沈周一颗不泯的童心。

沈周的笔墨气质,学倪云林常被其师赵同鲁笑“又过矣”!对此,沈周也时常感叹“苦忆云林子,风流不可追。”学巨然、吴镇一路笔墨则颇得心应手,画来既剀切、劲健,又“笔气清润”。足见人的气质性情以及禀赋,天生就各不相同。寻找自家笔墨,其实是一个不断尝试与发现中的探寻过程。





一仿赵千里,作田畴数亩,傍有村落,绿树三五层,板屋七八家。晴天长夏,时方当午,农夫荷锄碾水,妇子担盒饷耕,又有曳杖闲行,青帘林外,鶏犬闲闲,大得田家况味,如读储光羲诗,不觉名利之心顿尽。

沈周《九段锦》第四开

这只又大又瘦的修狗狗,一定是看家护院的能手。

去到田野里,微风吹着,一边踏步一边唱歌。
心情好的人,干啥都快乐。

世传沈周画风,分为粗沈和细沈两大类型,传世尤其以粗沈作品最多。这类秃笔粗线条看多了,似乎对其造型刻画能力会有质疑。其实沈周是个造型与刻画能力非常强的画家,从他这类偏于叙事的细笔山水画中,就能看出。这幅画,他将元人笔墨与宋人造境、刻画相结合。屋宇、田畴,以及几株夹叶点的布局描绘,细腻自然。尤其穿插其间的人物、狗、水车等点景,一派乡村写实风。说是学宋人赵千里,我觉得更多还是元人的笔调。

他这套作品,有过农村生活的人,很能共鸣。这些眼下在江南已不太能见到的情景,在大理乡下的插秧季节,还能偶尔见到。画中的夹叶树,有些像大理坝子随处可见的大青树。大春插秧时节,偶尔还能见到黄牛共轭耘田,田塍上还有农夫农妇的歌声。只偶尔去农村写生采风的画者,画这类乡村小景,很难这样动人。沈周应该是有丰富乡村体验的人,他笔下的村舍农家、人物草木,处处生动,这点,在他另一套名作《东庄图》里也能见到。非曾经生活其中,颇有情感共鸣的人,是很难画出这些田园诗歌般的意境的。





一仿惠崇,青山红树,溪路沿崖,两山缺处,略见柴门,风动叶鸣,山犬惊吠,细柳疏松,方亭临水,远山微抹,丛竹笼烟。独往何人?当是子真谷口。《画史》称惠崇小景绝佳,此殆得其奥理。

沈周《九段锦》第五开

主人咋还不回来呢?我得去看看……

秋色真美啊!真不想回家!
我要写首诗:最美不过夕阳红,霜叶红于二月花……

理论家把青绿山水分为大青绿与小青绿。比如《千里江山图》那样色彩浓烈厚重的,可称为大青绿山水,而小青绿山水,则边界相对模糊些。我的理解,但凡画面用上不小比例面积的石青、石绿这类矿物色,都可以归入青绿山水类。

宋人青绿山水画,多是绢本,少见在纸上运用。纸和绢,各有所长,表现力差异非常大。而沈周这张青绿山水,在纸本上,把石青、石绿色用得既古艳,又淡雅。能将颇近元人纸本既松且毛的笔墨线条,与有一定覆盖力质感的矿物色很好结合,互不'打架’,相得益彰。合宋元于一炉,且又有自己的气质。比起清初,融宋元画、南北宗于一炉的画坛圣手王翬,沈周笔下举重若轻的高级感,似乎更不费力,更加自然,更无王翬后期程式化的毛病。

文人画,经明末董其昌重塑之后,在笔墨自身表现性的这条路上,一路狂奔。沈周这张画的刻画细节,在高士奇的文字描绘里,颇为生动。想看这类偏重现实描述性的山水画,还是看明中期以前人的作品过瘾。

古人没有现代照相印刷术,很多图像、见闻,只能以著录文字描述、记载。不少画家梦寐以求,经年求索,想见到文字记载和他人口头描述中的某件绘画作品,而不可得,甚至只能根据记录、猜想,用画笔去追摹。如此在图像细节的准确性上,自然千人千面,但也给后人留足了用想象力去填补的空间。

经典图像唾手可得的今天,学画的人的条件,真是远超古人,但这类通过文字去发挥想象力空间的萎缩,又是今人的问题。概括起来,大约就是:古人得意而忘形,今人得形而失意。这点真足以令人深思。




一仿王孟端,野客溪桥,古树五六,各自成林。笔法圆秀,全幅用墨,忽于树下作蜀葵数科,红葩绿叶,点缀有情, 画家见之。必嗤为脱格,然其用意萧远,正非凡流所及。

沈周《九段锦》第六开

路边的野花最好看

沈周的笔墨,因为个人气质禀赋差异,比起倪瓒和董其昌,总少几分虚灵含蓄。但这幅明明整体是水墨的作品,却一反常规,在树下添了几株红绿设色的蜀葵,使得整个调性一下就和他人拉开了差异,显得古艳异常历代画家设色,当得起古艳二字的,寥寥无几,印象中元代钱选的设色算一个,然后是沈周的花卉和偶尔的一两件山水当得起,还有明末的陈洪绶也算一个。但凡画家最难能可贵的是能在审美上具有开拓性,独具一格。这点高士奇也感受到“红葩绿叶,点缀有情, 画家见之。必嗤为脱格,然其用意萧远,正非凡流所及”。这类作品在沈画中非常特别,也很罕见。其较多后期山水作品,往往给人粗硬的印象;花卉植物类的,格调又如此高雅古艳,这也是沈画非常特别的地方。按照今日流行的说法,沈周这个人大概属于直男混合点风雅型。





一仿赵仲穆,作土垣草舍,寂寂孤村,野竹萧森,寒林淡远。栖鸦未定,晚霭满天,一人短艇初归,船头独立,颿飘然有遗世登仙意。

沈周《九段锦》第七开

我想有个院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每年八月,竹庵外高柳上常有类似的鸟雀麇集,叽叽喳喳,貌似热闹极了,却有种更深的安静。

早几年骑单车在洱海边的村路闲转,曾见到和画中极其类似的场景。水湾土岸,人家小院,短竹矮墙,寒柯栖鸦。唯有湖面人物,不是这样陶渊明式的遗世独立,归去来兮,而是出海打渔归来,渔夫渔妇驾着的小船。

有时候悠然独坐,脑海里浮想联翩,一些曾经的画面、场景、声音、颜色、一些细节会浮现脑海里,非常生动鲜活。记得齐白石有一张紫藤,画上有个长题,说他在画这张画时,想起了他家的紫藤,想起了紫藤花开时节的游蜂,想起了被蜂蜇伤的小孙子,而今小孙子长大,都能画紫藤了。“静思往事,如在目底”。这几个字的意思,给人的印象深极了。我觉得读画、看景也如此,无意间的读到与看见,也不知在以后的某个时刻,会被偶然唤醒,自然流露在笔下。这样毫无功利心的学习与创作状态,是我非常神往的。

中国画诗性的一面,颇擅抒情,使人多生画外之想。现在人画画、写生大多也只在现实里找描绘对象,对于诗意与画境,隔膜少感。对于这样的唤醒,更缺因缘。一是文化背景和时代语境的差异,再有今人一生,被套在现实的实际里太多,而虚空与留白太少,难怪那么多人焦虑与抑郁。西方当代艺术也只是一味地提出问题,质疑世界,很少提供解决的办法,提供精神的归属与安顿。读古画,除了研究技这个层面的东西,也常引发诸多玄思。艺术不是科技,谈不上先进与落后、进步与过时,五百多年前的这样一张画,穿越时空,依然如此打动人。



一仿李成,雪山龙嵷,东西对峙,深林积雪,野水凝冰。旅客缘崖,骡网络滑,长桥过客,拄杖生愁。俨然风雪打头,当暑展观心神皆冷。

沈周《九段锦》第八开

寒风那个吹呀,雪花那个飘呀。
这不是旅游,也不是徒步。
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生活所迫,生活真难啊~


这幅和前一幅仿王孟端的山水手法,颇有相似处。冰天雪地的肃杀世界,寒林枯枝间,点一树红叶与崖壁间的雪中行旅衣衫骡马相呼应,折射出画家内心的温柔而可爱。一生皆身在吴地的沈周,这类题材图式,基本都来自所见古人的图像。但历来高手的厉害处,就是能使各家画法与自己的笔墨特性毫无违和感的长在一起,即使仿作,也贯穿着自己的笔墨气质。而今人学古,千人一面,症结所在,是学归学,用归用,有一种奇怪的力量将二者截然分割。所谓真学问,当是体用不二,长期浸淫养成,气质性情的自然流露,自然而然的古今、人我转换。向传统学习,若不做到这点,自我精神不立,到头来,不过空得皮毛,学到一点表面的图式而已。





一仿赵大年,芦汀菱汉,浅水空明,高柳垂荫,下多亭馆,采菱小艇,或三或五,荡漾随波,艶态明妆,略从毫末点染,便有无限风情。至其远山横黛,返照衔红,天机活泼,又岂学力所能哉?

沈周《九段锦》第九开
划呀划,菱角统统采回家~


杜东原小楷题其上:

苕溪秋高水初落,菱花已老菱生角。

红裙绿髻谁家娘,小艇如梭不停泊。

三三五五共采菱,纤纤十指寒如冰。

不怕手寒并刺损,祇恐归来无斗升。

湖州人家风俗美,男解耕田女丝缫。

采菱即是采桑人,又与夫家助生理。

日落青山起暮烟,湖波十里镜中天。

清歌一曲循归路,不似耶溪唱采莲。


继南出其兄石田生所画《采菱图》求诗,一时不能即就,因书旧作如上,然图景与诗意颇合,亦云可也。成化七年辛卯阳月望,鹿冠老人杜琼书,时年七十又六。

曾见金农册页里有类似的采菱图,图式渊源应是出自沈周这页仿赵大年。赵的原作今已不得见,沈周的笔下人物点缀的红裙绿衣,古艳动人。后来金农学沈周,将其画面局部撷取,画得更纯粹、浪漫。

金农采莲图册

画家在生活中提取诗意,用绘画表达,也从古人笔下演绎诗意与画意。诗画皆有源头活水,不至枯竭。艺术创作须要采撷、淬炼、结晶。沈周取法赵大年,采撷、淬炼,变成了自己的样子,金农更是如此。类似的方式在诸如齐白石学八大山人,学金农、吴昌硕,潘天寿学弘仁、石涛、学吴昌硕等,从他们的笔下都见到这样的学古出新。所谓师其迹不如师其心,师古的背后逻辑,应该是要这样的获得启发,灵犀一点,自然而然,然后又青出于蓝,不落窠臼。

这本册子上,还有金农题签的长跋,足证金农见到过这本册子,并且受到过艺术的触动与启发。


沈周《九段锦》金农题跋

我在画册后金农题跋的空余处,也题了一段^_^


竹庵跋:

沈启南早岁用意之迹,笔墨丘壑寝馈前人,墨气清润,着色古艳,追宋化元,无一懈笔,且无暮年粗率之习。为其世存真迹极精之作,能与庐山高、东庄图并列者。观此画笔,盖已早悟性相一如,体用不二之旨趣,假师古以自立也。曩岁于海上友人处获观影本,动心骇目,叹赏不已。惜无缘一见真龙。今得浙美精印本,略偿夙愿,援笔记之。
 


《江村消夏录》著录里,册后有还有董其昌跋:
 
往在王闲仲斋头縦观太常公所藏名迹,惟白石翁画未见奇绝。闲仲又借子颙沈册曰《九段锦》,乃兼元季四大家及赵吴兴、莆阳、惠崇诸体,真快心洞目之观。如北朝人见庾信诗,不胜叹服!今落季鸾手,余甚妒之。季鸾亦有约,待笔端收拾石田一片云,仍以与余换古画,是可以岁月计耳。庚午夏五,董其昌。
 

一代画坛宗师的董其昌,平生经眼过手历代名迹无数。晚年在友人王闲仲家见到沈周的这册名迹,仍起妒心,想要据为己有。好作品被懂得的人看到,一定是眼睛发亮。当年在沪上朋友案头见到下真迹一等的复制品,也是心目骇然,也想得到这样一本置于案头,可以时常把玩学习。而今浙江人美社从收藏机构取得版权,原大原色精印,且性价比不错。尤其附册考据文章中,作者还把京都本与此本的局部细节做了对比。笔墨高下好坏,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如此一目了然的对比,对于研究者和学画的人,都是很好的学习资料。展册细赏,随记所感,痴人妄语云云。

竹 庵

壬寅暮秋于万花溪畔夜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美术史:第二节 明代绘画诸流派
浅绛山水是怎么来的?
吴门烟水之——文徵明篇 大器晚成文徵明
沈周《九段锦》册页欣赏
明清绘画山水作品
明文征明《仙山行舟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