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才高八斗”的曹植,如何追“女神”?

本 文 约 6300 字
阅 读 需 要 16 分钟

2021年,河南卫视改编的中国风舞蹈《洛神水赋》,令曹植笔下的“翩若惊鸿、宛若游龙”仿佛真的来到人间。

频频刷屏的《洛神水赋》舞。来源/河南卫视视频截图

可你知道吗?对《洛神赋》的“二创”改编,早在1600多年前就有了。改编者叫顾恺之,是一位书画大家。他挥毫点墨,将《洛神赋》里的缠绵悱恻变成了可视化的丹青画卷,这就是《洛神赋图》。

《洛神赋图》(画心部分)。来源/(东晋)顾恺之原作,宋摹本第一卷,故宫博物院藏

 “人追神”的连环画

从图名不难看出,《洛神赋图》根据文学名篇《洛神赋》绘制。当时的传说中,掌管洛水的神明是宓妃,相传宓妃为远古时代宓羲氏的女儿,溺水死亡后成为洛神。

《洛神赋》的作者曹植,字子建,是曹操的第三子,魏文帝曹丕的弟弟,“才高八斗”说的就是这位才子。

电视剧里的曹植形象(王良波饰)。来源/1994版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这篇辞赋诞生在黄初三年(222),曹丕即位的第三年。这一年,曹植从他的封地鄄城来到京城洛阳朝觐,回程时从洛水乘船返程。

返程途中,他触景生情,构想出了一段人与洛神之间的特别对话。整个过程由六个片段组成,就像戏剧演出过程中的分段,跌宕起伏,这就是名篇《洛神赋》。

经过画家的艺术创作,不到千字的文章,被演绎为将近六米的超长画卷《洛神赋图》,比《清明上河图》还要长出40厘米。

《洛神赋图》与《清明上河图》的长度对比

对应着《洛神赋》文字,《洛神赋图》也进行了分段式描绘,六段文字被转化为三段场景。各个场景之间,画家用山、林、水、草等分界,使画面既“分隔”又“连接”。由此可见那个时候,绘画已经有成熟的“连环画”。

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洛神赋图》原作已失传。现在我们看到的大都是宋代摹本,其中主要的四件分别收藏在故宫博物院(两本)、辽宁省博物馆(一本)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一本)

四个版本的《洛神赋图》对比。来源/东晋顾恺之原作,宋代摹本

今天选取的是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宋摹本之一。

画里的第一段,是故事的开端。

这是一场美丽的邂逅。傍晚时分,曹植一行人出城来到洛水之滨。由于人困马乏,便在水畔扎营歇息。曹植在水滨漫步,并眺望水波浩渺的洛水,突然间精神恍惚,思绪飘散。一抬头望见了山岩之间,水波之上,站立着一位佳人,那便是洛水之神宓妃。

在画家笔下,洛神的衣带在水面上飘荡,凌波而来。武侠小说《天龙八部》里“凌波微步”便出自这里。只见岸边的曹植身体微微前倾,伸出双手挡住众随从。众人目光略显呆滞,曹植却双目炯炯,深情注视着洛神。

曹植初遇洛神,《洛神赋图》(局部)。来源/东晋顾恺之原作,宋摹本第一卷,故宫博物院藏

曹植用“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形容眼前的女神。在画里,顾恺之用一对翱翔的鸿雁表示“翩若惊鸿”,用张牙舞爪的蛟龙代表“婉若游龙”。

洛神出行时,还带来了她的神仙朋友。首先助阵的是来自南方湘水的两位女神——娥皇、女英,她们翩翩起舞;空中腾飞做“收风”动作的是风神,她的左右手各有一根旗杆;水面上,右手持鱼竿,左手做抚平水波动作的是河神;正在敲打大鼓的是水神;水神对面,挥动衣袖、唱歌和鸣的是女娲。

位于诸神中心位置的洛神从右到左,若隐若现,空中、山间、水中都有她的身影。

《洛神赋图》诸神形象。来源/东晋顾恺之原作,宋摹本第一卷,故宫博物院藏

一段画面下来,故事的“背景”扑面而来,人物的表情、动作也都呼之欲出。接下来你会发现,今天影视剧里“先甜后虐”的桥段,这幅画里也用到了:舒缓起伏的画面,既用于交代故事的开端、发展,又为后来的剧情反转,做了铺垫、反衬。

曹植与洛神近距离对话,《洛神赋图》(局部)。来源/东晋顾恺之原作,宋摹本第一卷,故宫博物院藏

画的第二段,是故事的高潮。

跟曹植进行了一番交流后,洛神开始回头转向。她在云中乘坐一辆六条龙驾驭的“豪车”,腾云驾水,向远方驶去。空中有鸾鸟相伴,水中还有文鱼、鲸鲵等神兽拱卫左右。

驾车而去的洛神,《洛神赋图》(局部)。来源/东晋顾恺之原作,宋摹本第一卷,故宫博物院藏

紧接着是画的第三部分,是故事的结尾。

洛神离去,曹植恋恋不舍,他甚至登上楼船,想要去追赶远方的“神车”。前两个部分,洛神手中一直握一把好似“绿色莲蓬头”样式的扇子。到了结尾部分,曹植与女神分离后,这把“绿扇”出现在曹植的手上。这暗示着,女神在离别之前,给男主留下了一份赠礼。

手拿“麈尾扇”的曹植,《洛神赋图》(局部)。来源/东晋顾恺之原作,宋摹本第一卷,故宫博物院藏

这种绿扇有个正式的名称,叫做“麈(zhǔ)尾扇”,在魏晋时期,这属于一种常见的器具。“麈”是领队的大鹿,所谓麈尾扇,就是以固定样式在扇子上加上两撮鹿尾毛,这是天神、仙女下凡的象征。

“麈尾扇”是洛神的醒目标识,《洛神赋图》(局部)。来源/东晋顾恺之原作,宋摹本第一卷,故宫博物院藏

这个器物后来从神界走到人间,常常出现在魏晋名士手中,尤其是在清谈场合。清谈,就是知识分子在一起聊“玄学”。在描绘名士聚会的古画里,我们经常能见到它的身影。从实用角度,它可以驱虫﹑拂尘。更重要的是,它是身份的象征,是高士们喜欢把玩的雅器。

了解完画面的主要内容,我们接着往深处、细处看。

“山水画”,还是“人物画” 

把唐宋时期的绘画跟《洛神赋图》比对,会很容易发现一个“奇怪”的地方:这张画里,人物和环境的比例很失真、不协调。

比如,近景和远景拉不开距离,高山仿佛土丘,大河如同小溪,而原文中的“轻舟”在画中展现出来的则是两层高的“楼船”。至于环绕神仙的树木,就只勾画一个扇形的轮廓再填色,仿佛是放大版的银杏叶。

《洛神赋图》卷首题字。来源/清代乾隆皇帝书,故宫博物院藏

可是,这幅画的收藏者乾隆皇帝曾激动地提笔题词:“妙入毫巅。”如此评价,是在夸画家的笔法一丝不苟,多一笔嫌多,少一笔嫌少。这时候我们不禁怀疑:他点评的是我们看到的这幅画吗?难道说,大画家顾恺之也犯了“低级”错误?

“人大于山”,西魏时期佛教故事壁画。来源/敦煌莫高窟285窟

“水不容泛”,《洛神赋图》(局部)。来源/顾恺之原作,宋代摹本,故宫博物院藏

那个时代所作的画,被形容为“人大于山,水不容泛”,把人画得比山还高,把水画得很浅,看起来载不动船。

这一说法出自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对照《洛神赋图》,画面中山水、人物、树木的模样,以及相对关系,都符合这段描述。

隋朝前还没有单独的山水画概念,当时画里的山川河流只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是象征性的元素,例如敦煌莫高窟第257窟《鹿王本生图》,其中的山水也主要作为背景出现。

今天我们看来“很不协调”的画面,恰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创作的典型样式。就像这张《洛神赋图》,你很难说它到底是山水画,还是人物画。与其如此纠结,倒不如说,它是两种画科共同的母体,给我们展现了山水、人物分科之前,中国画的一种特殊状态。

没想到吧?《千里江山图》的主体构图“借鉴”了《洛神赋图》里的山水。图1:《洛神赋图》(局部);图2《千里江山图》(局部),分别由顾恺之、王希孟作,故宫博物院藏

1、2: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3:阎立本《步辇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4、5: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局部,波士顿美术馆藏)

这些“神兽”来自哪里

《洛神赋图》根据《洛神赋》绘制而成,描绘了一段人神之间的对话,画中的主角是人间的曹植以及包括洛神在内的“神仙”。除此之外,会看到许多“怪兽”。

比如,翩翩翱翔的“惊鸿”,也就是大雁;游走水云间的“游龙”;为神仙引路的神兽,像龙,像鸟,又像麒麟;跟随洛神左右的“文鱼”是“鳄头鱼身”。

《洛神赋图》里的“神兽”集锦,《洛神赋图》(局部)。来源/东晋顾恺之原作,宋摹本第一卷,故宫博物院藏

那这个时候你就好奇了:这些神兽们的形象,画家的创作来源是什么?

首先,提到神话形象,就得说我们中国本土的道家思想和道教信仰。

从曹植到顾恺之的时代,是道教传播的重要时期。曹植与“洛神”初次相遇的画面,身后的侍从为他撑着一把“遮阳”的大伞,正式名字叫“华盖”。上古传说中,黄帝与蚩尤大战时,有五色云气和金枝玉叶形成花状之物现于黄帝顶之上,“华盖”由此得名。

后来,“华盖”常常出现在道教的造像和壁画中,用以体现某位神仙的尊贵地位。在世俗世界,“华盖”常常与王公贵族们相伴。

头顶“华盖”的洛神,《洛神赋图》(局部)。来源/东晋顾恺之原作,宋摹本第一卷,故宫博物院藏

其次,除了来自本土,还有一些是“舶来品”。

随着龙的身影往下看,就能发现两条身型硕大的像鱼的神兽,有专家称为“文鱼”。有一种说法,这里的文鱼暗合了《山海经》中的鳐鱼。古时候,文鱼是祥瑞之物,民间传闻所到之处天下太平,五谷丰登。

但是你看这条鱼,它似乎并不符合中国人心目中的瑞兽形象,它的上身尤其是嘴部,更像肉食动物鳄鱼。

疑似“摩羯”形象的水兽,《洛神赋图》(局部)。来源/东晋顾恺之原作,宋摹本第一卷,故宫博物院藏

它可能是十二星宫里的“摩羯宫”形象,最早来自古巴比伦,后从古希腊传到古印度,然后随着佛教传播进入中国。摩羯在古希腊的时候,是羊头鱼身,到了古印度变成了鳄头鱼身。

画面的元素,既有本土的,又有外来的——从一张画,我们隐隐可以感受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活跃的文化碰撞、融合。文化融合的背后,则是那一时期的社会动荡的局面。动荡的环境里,人们常常要通过道教、佛教这些信仰来寻找寄托。而这些现实,又会反映在当时的艺术创作中。

《五百强盗成佛图》(局部)。来源/敦煌莫高窟285窟,西魏时期

诗文与绘画,一对好搭档

《洛神赋图》是“连环画”形式的开山鼻祖。那这种“连环画”形式是从什么时期开始成熟的呢?正是魏晋时期。我们熟悉的敦煌莫高窟“九色鹿”壁画也是一张连环画长卷。

当时创作这些“连环画”,除了佛教故事,我们本土的主要的创作源泉有哪些呢?《洛神赋图》的画名就给出了答案:文人创作的名篇,包括诗词歌赋,是绘画创作的重要来源。

《归去来兮图》(局部),乘船回乡的陶渊明。来源/南宋佚名作,波士顿美术馆藏

大约从晋代开始,艺术家开始兴起以诗题画、借书作画,后来到宋代发展成熟。有很多名作,比如《九歌图》描绘的是屈原的《九歌》;《归去来兮图》《桃花源图》分别是对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的演绎;唐寅的《落霞孤鹜图》出自《滕王阁序》……

这种先有诗、词、歌、赋、文,再诞生相关书画的创作,被称为“诗意画”,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像李可染先生的《万山红遍》,关山月、傅抱石先生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等,就是当代画家根据当代辞章名句进行的创作。

中国画向来讲究写意、传神,要气韵生动、意境深远。如何达到这种境界呢?那些经典的名篇就是宝藏资源。追溯起来,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算是“以诗(词、文、歌、赋)作画”的先行者。画家的另一作品《女史箴图》,就是用绘画的形式对张华的《女史箴》进行的再创作。

《女史箴图》(局部)。来源/东晋顾恺之原作,唐代摹本,大英博物馆藏

需要指出的是,诗文与绘画往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与“诗意画”相对,则有先绘画后诗文的“题画诗(文)”。比如,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是基于惠崇的《春江晚景图》而创作的。

在评价前辈王维时,苏轼说出了那句经典的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所以,通过《洛神赋图》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好诗文与好画作,自古以来就是一对宝藏组合。

从 “上下” 到“平行”

最后,我们把《洛神赋图》放在中国美术史上进行考量:《洛神赋图》位列于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那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哪里呢?

第一,“横”起来的构图。这幅画不是单一画面,而是具有连续性的故事。如何用绘画语言体现这种连续性呢?顾恺之用了两个绝招。

在构图上,顾恺之抛弃先秦至汉代的“上下”构图,变成“左右”构图。前者典型的代表作是长沙地区出土的《御龙图》,马王堆遗址出土的T形帛画等表现的都是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从上到下,分别是天上、人间、地下。这种构图直观地告诉我们:人神之间,泾渭分明。

马王堆T形帛画构图示意。来源/汉代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湖南博物院藏

再看《洛神赋图》,这里依然有天界,依然有神仙,但在描绘的时候,神不再是“高不可攀”,曹植站在洛水畔,与洛神可以“对视”。表现在构图上,他让舞台上的角色从右到左反复出现,这就实现了“以空间换时间”,让不同时空画面,展现在同一张画卷上。

《洛神赋图》构图示意,《洛神赋图》(画心部分)。来源/东晋顾恺之原作,宋摹本第一卷,故宫博物院藏

第二,“动”起来的画面。

在这里,我们就得说说顾恺之所擅长的一种绝技,叫“高古游丝描”,只用一根线条来造型,力度看起来不大,却连绵不断,就像“春蚕吐丝”。整个画面的所有元素,都被一根丝线所牢牢牵引,元素再多,也不会乱。所以,画卷虽然很长,却丝毫不会让人感到审美疲劳。

“诸神”的位置连线,上下起伏,富有节奏,《洛神赋图》(局部)。来源/东晋顾恺之原作,宋摹本第一卷,故宫博物院藏

第三,“纯粹”的美学追求。

在中国古代,美术作品诞生时,往往有它特定的功能,最常见的是宣传教化,正所谓“成教化,助人伦”。换句话说,咱们现在视为艺术品的壁画、帛画、雕塑等,在它们诞生时,首要目的往往是教化功能。

比如为先烈、功臣、孝子、烈女制作的画像,都是为了传递道德伦理,宣扬某种礼仪。顾恺之的其他代表作《列女仁智图》《女史箴图》首先是为了宣扬女德,带有强烈的说教性质。

《列女仁智图》(局部)。来源/东晋顾恺之原作,北宋摹本,故宫博物院藏

相比之下,《洛神赋图》的艺术、美学成分更加纯粹,它完美呈现了曹植笔下的“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虽然名义上画的是洛神,实则描绘的是世间女性之美。

1800多年前,公元222年,曹植创作894字的《洛神赋》。单论故事桥段,并不复杂,是一段我们熟悉的“人神情未了”。大约1700多年前,顾恺之用高超的绘画技法,将文字进行了可视化创作。

无论文字还是绘画,都摒弃说教,以情动人,以美感人。在这种传承的基础上,加上今日技术的加持,我们看到了《洛神赋图》的“Plus版”——多角度拍摄的高清视频,记录了真人扮演的,在水下舞蹈的“洛神”。

跨越1800多年,时代在变,媒介在变,但艺术创作的逻辑内核没有变,这大概就是“老桥段”依然能刷屏的原因。

穿越1800年的“翩若惊鸿”。来源/河南卫视视频截图


END
作者 | 地道艺术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李栋

经公号“地道艺术” (微信ID:zgmsbartist)授权转载。




国历好物



国家人文历史再出好书
纵览华夏三千年的朝局动荡
俯瞰从商到清的中国政治兴衰
点击下方图片,直达现场


足不出户畅读
《国家人文历史》杂志

点击下方图片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洛神赋图 | 文学和艺术的浪漫交响
虎头三绝——顾恺之
赏画 | 顾恺之《洛神赋图》(宋人摹本)
浮长川而忘反,思绵绵而增慕 -赏经鼎《洛神赋》
洛神赋图
古代工笔人物画家巡礼1-----顾恺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