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认为贾志刚奇袭成功了吗→→→《论语》是教我们做人的高级教材
智慧是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东西,它不见得就是拎出来的一两句警句,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思维的方式。《论语》总是用最朴素的话去点明那个至高的真理。

但是前提是:你正确理解《论语》了吗?其中的智慧你是否正确地捕获了?我们是否一直以来都错误解读了其中的一些话?比如开篇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就在今晚刚刚结束的分享会上,全国5万多名读者、书店人如约相聚在浦发银行和广西师大出版社联合200家书店发起的“书店燃灯计划”第四期的云上“百家讲坛”里“燃灯嘉宾”贾志刚老师挑战传统《论语》解读,读者们也纷纷响应,提出《论语》章节向贾志刚老师“奇袭”。

分享会上,贾志刚老师分别从时代背景、人物背景、人物关系、基本概念、逻辑推理能力五个方面去新解《论语》里的“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不践迹,亦不入于室。”等名句以及“德”“仁”的正确含义。

就在本场分享会开始前,我们立下了“奇袭挑战令”,你认为贾志刚老师这次的观点奇袭成功了吗?文末有投票,欢迎你投出自己的态度。





-
 
首先还是从《论语》的开篇第一章说起吧,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的翻译就免了,提醒一下,这里的三个“亦”字,正确的翻译是“正是”“就是”的意思,翻译成“也”只算勉强正确。

那么,为什么要把这一章放在《论语》的开篇呢?

主流的说法是:因为这是孔子在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那么各位朋友,如果我不提醒的话,大家是不是发现了这一章里的三句话都是典型的反问句呢?如果你注意到了,恭喜你,你比所有的解读都高明,因为所有的解读都有提到这一点。

继续。

反问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段话前面还有三个问句,意味这是孔子的辩解或者反驳。那么,前面的三个问题是什么?朋友们可以自己推导。我推导出的三个问题是这样的:学了而不能用,你是不是很郁闷?在本国没什么朋友,你是不是很苦闷?没有人认同你的学说,是不是说明你人品很差,是个小人?

有了这三个问题,就有了孔子的三句反问。好,推理部分过去。现在进入背景的部分。

提给孔子的三个问题都是事实,并不是诽谤孔子,孔子的学问确实没有用武之处,孔子在鲁国确实没什么朋友,孔子的学说确实得不到认可。

基于以上三点,说明什么?说明孔子的一生很失败。

但是,孔子的回答显示了孔子两个方面的品质:第一,乐观;第二,不抱怨。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了:为什么这一章是《论语》的开篇?因为这一章总结了孔子的一生:事业很失败。总结了孔子的品质:乐观坚持不抱怨。

那么,这一章的要点是哪一句?最后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孔子一向以君子自命,他一生所致力的就是让自己的弟子们成为君子。那么,我们从中学习到了什么?不论生活怎样对待我,保持乐观不抱怨。好了,关于开篇第一章的解读就是这样了,你手上大师的解读是怎样的呢?不用我说了。

那么,咱们来一个让大师们也不得不服气的吧。

以下要举的这一章,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被翻译对过,很多大师直接坦承自己不懂。

10.27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传统的译文是这样的:一群野鸡飞起来,孔子神色一动。这群野鸡飞翔了一阵又停在一起,孔子说:山梁上的野母鸡,识时务啊,识时务啊。子路向野鸡拱了拱手,野鸡长叫了几声,又飞走了。

在我所见过的传统译文中,都是这个路子,都对野鸡给与了高度评价。各位朋友,看看你手中的版本是怎样发挥的吧。

我相信,听完我的正确答案,你会被大师们的翻译和解读笑掉大牙。在翻译解读之前,来解决几个字的意思。

翔是翔趋的意思,也就是身体稍前倾,小步快走,这是一种礼容,古时候见君主和祭祀的时候用到。共,是供奉的意思,嗅是磕头的意思,作是快速起身的意思。




在9.10中,有“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这里的作,也是这个意思。

好,直接来说这段话的正确译法:(孔子和弟子们)表情现在庄重起来,上体稍前倾,张臂细步趋行,在祭祀地点集中起来。(孔子说):“在山梁上进献山鸡,是时候了。”子路把山鸡放到祭品摆放的地方,(大家)三次下跪磕头,然后站了起来。

这一章,讲的是孔子一行来到山上祭祀山神的过程。请注意,这一章在《论语》的第十篇,第十篇的内容就是在讲孔子的起居住行、祭祀礼仪等等内容。
 
我想,例子已经举得够多了。可能有人以为这些都是我精选出来的,鸡蛋里挑骨头挑出来的。那么我要告诉大家,这样的例子随处都在,举不胜举。前面说过,对于《论语》的传统解读至少百分之七十是错误的。

下面呢,我们大致来讲解一下孔子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以及几个主要的概念。事先声明,历代的解读对主要概念的理解都是错误的。

孔子生活的时代是春秋时期,那个时代是封建贵族社会。《论语》是贵族文化的产物,而生长于专制文化下的传统的解读者们对于贵族文化缺乏基本的了解,要他们去站在贵族文化的立场去解读《论语》确实有些困难。


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论语》中说到一个概念,就是“忠”,忠于的忠。那么,这个忠是什么意思呢?

对于传统解读者们来说,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都认为这个忠是忠于某某人。事实上,皇权专制社会中最强调的就是这个“忠”字,就是要大家都无原则地忠君。这也很容易理解,这就像狗和主人的关系,既然皇帝的臣民们全凭着皇上的赏赐生活,自然就要忠于主人。但是,在《论语》中,忠的概念是忠于事,而不是忠于人。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忠乎?请注意,忠于的是“为人谋”,而不是“人”。这也很容易理解,在贵族文化下,只要我尽到我的职守,我不需要从任何人那里得到恩赐,我的就是我的。所以,我要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忠于事。两种不同的文化下,对一个概念的理解完全不同。

大家不妨去在《论语》中搜索这个“忠”字,看看我说的定义是不是正确。事实上,孔子一向反对忠于国君,子路曾经质疑管子没有为他的第一个君主公子纠殉难,就被孔子痛斥一顿。孔子所最为敬佩的人除了管子之外,还有子产和晏婴,请注意,子产和晏婴有一个共同点:在他们担任大夫期间,都有三任君主被杀,可是他们都没有为君主尽忠。而晏婴还曾经当面对齐景公说过这样一句话:国君死,我不死。而孔子周游列国,都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本身就不是忠君的行为。
 
我们知道,《论语》中最重要的两个概念是“德”和“仁”,如果这两个概念的理解是错误的,那么大家认为对《论语》的解读还会是正确的吗?非常遗憾,历来的解读者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都是错误的。在我所看到的各种解读版本中,解读者们对于“德”的定义要么闪烁其词,根本不做定义,要么就定义为道德品德德行等等。不是吗?如果你学习过《论语》,不论是哪个版本的,请问你现在知道德的定义吗?


那么,德的正确定义是什么?

统治者以身作则。请注意,统治者以身作则就是德。解释一下。德的主体是统治者、执政者或者居于上位者,而不是普通百姓。以身作则,就是要求百姓做到的,自己先做到,给百姓作出示范。

所以,孔子说德的时候,一定是在与统治者或者当权者在说。如果你对这个定义表示质疑,没关系,自己去《论语》中验证一下好了。

所以,我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论语》中的“德”与品德道德德行等等东西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正因为历来的解读者们根本没有理解这个概念,所以他们的解读错漏百出, 再来说说“仁”的定义?传统解读者们怎样定义呢?同样惨不忍睹,甚至更惨,不信你自己看。南怀瑾用了一万多字去解释什么是仁,可是到最后也没有给出定义。根据他的说法,他不算最惨的,古代还有人用了一百万字来解释这个仁字的,也没解释清楚。

那么,你怎么定义“仁”的概念呢?

正确的定义是什么?

很简单:好的人际关系。或者用现代的词汇来说,就是:高情商。孔子对统治者们讲德,对自己的学生们讲仁,告诉他们怎样与人交际,适应社会。

所以,《论语》的主要内容就是孔子教学生们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一个懂得仁的人,一个君子,一个具有贵族精神的人。因此,我按照《论语》的内容总结出了贵族精神的十八条标准。关于这一点,时间所限,不展开来说。因为时间所限,关于“仁”的内容今天不讲了,大家可以自己去验证。

不过有两点需要告诉大家。第一,仁在《论语》中从来就不是什么仁义仁德仁爱。第二,在孔子晚年,仁有被神秘化宗教化的趋向,接近于道。孔子也是人,也有成长的过程。因此,孔子有自己的思想演化史。而大师们的眼中,孔子是一成不变的。

孔子的思想演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强调礼,这时候是理想主义。第二阶段,强调德和仁,这时候是现实主义。第三阶段,说道,这时候是虚无主义。这样的思想演化,实际上与人的年龄阶段是相适应的。孔子也是人,也有生老病死,也会老年痴呆,他的话也不都是真理。同样,孔子的学生们也都在变化之中,孔子和学生们的关系也是个变化的过程。


最后,我们用一个有趣的例子来结束今天的活动。

9.13子贡曰:“有美玉于斯,温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这段话的译文是:子贡说:“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里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吧,卖掉吧!我正在等着识货的人呢。”这段话的译文没什么好说的,历来的版本都是正确的。但是,这段话的解读,历来都是不靠谱的,他们认为这段话体现的是孔子想把自己推销出去。也就是说,子贡的美玉指的是孔子。

那么我要问一问了:孔子一生都在推销自己,用得着子贡这样鬼鬼祟祟来问吗?你到处去找工作找了一年了,难道隔壁老王还要来拐弯抹角试探你想不想出去上班吗?历来的解读之所以错误,在于解读者们既不懂背景,也不懂人物关系,也不懂人物性格,也不懂逻辑分析。

那么我们在这里就来进行一个正确的解读吧。

这是周游列国回到卫国之后的事情,子贡这时候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子贡的口才深受孔子赞赏,这是基本的信息。这个时候,孔子政治理想破灭,学生们则面临一个具体的问题:谋生。而学生们谋生的方向主要是去卿大夫家里做家臣。但是,孔子一向反对学生们做家臣。怎么办?子贡于是来帮同学们探口风来了。子贡当然不会直接说同学们想去做家臣,这会让老爷子很难堪,同意或者不同意都不好。

于是,子贡问了这么个问题,孔子立即猜出来子贡的用意,他也正有此意,于是做了这样的回答。就这样,老爷子的面子也保住了,同学们的问题也解决了,大家心照不宣。此后,孔子的学生们纷纷去做家臣,孔子也帮他们联系工作。什么是口才?子贡这就是口才。实际上,类似展示子贡口才的例子,《论语》中还有几处。这样的记载,即使对于现代社会也很有启发意义。

可是,历来的解读者们解读成了什么样呢?还是那句话:化神奇为腐朽。

最后我想说的是:《论语》不是你所以为的那样,不是道德说教,不是大话套话废话,而是教我们做人的高级教材。

当然,前提是:你要正确理解《论语》。

(本文节选自贾志刚“《论语》根本不是你以为的那样”分享会实录)


在线投票

你认为贾志刚老师的观点奇袭成功了吗?




书店燃灯计划·第四期




贾志刚

作家,广东网络作协副主席,前著名球评家(如果你球迷资格够老),现旅美华人作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长期盟友。出版有《说春秋》7册,《说战国》5册,《说论语》《副处长》等,另有《论语的真相》《西游东归记》等5部18册新书将陆续出版。写作的座右铭是:不让你眼前一亮,就让你眼前一黑。


本期嘉宾主打图书



“说春秋”系列
作者: 贾志刚
广西师大出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14.18
论标题的有无
学习《论语》开篇的启示
每日| 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颜回说了四个字。
#每日学论语#6.9【2016-11-1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