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想记住那个叫秦国鼎的小人物

1937年10月29日早晨,一个叫秦国鼎的小人物,死在了四行仓库斜对面的马路上。

他是被愤怒的民众用拳脚棍棒当场打死的。

据《申报》1937年10月31日、11月2日的两篇报道,秦国鼎本是上海市“中心区建设委员会建筑师办事处”的一名技佐。当天早上,他与朋友段某途径新闸路与温州路的交界口。当时大批上海民众正群集此处“观看四行堆栈我方奋斗之孤军”,隔着苏州河为坚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鼓舞助威。孰料“忽有一二市民,竟因秦君身材短小,误认秦君等为日本人”。二人只好拿出各自的职员证来自证清白。段某的职员证一直握在手里,所以幸免于难。秦国鼎的职员证被民众夺去传观,继而不知去向,后续围拢过来的民众见秦拿不出证据,“即予殴击,于是一唱百和,巡捕亦无法制止”,“立毙于棍棒交错之下,情况之惨无以复加”。

稍后,“上海市各界抗敌后援会”调查出了秦国鼎的履历。秦是辽宁人,曾留学德国学习建筑。归国后,因东北早已沦陷,不愿回故乡做日本人的顺民,故留在了上海,对上海的市政建设有颇多贡献,且“因所受刺激较深,故与敌人常怀不共戴天之心”。

1933年10月26日《申报》上的一篇题为《四省失陷影响东北 留外学生秦国鼎昨狼狈返国》的报道,可以证实上述履历是准确的。

文章里说,东北四省沦陷后,自费去海外留学的东北学子“一应学费旅费均告断绝”,许多人不但学业无法继续,连生存也成了问题。“留德学生秦国鼎”就是其中之一。秦“现年二十二岁,东北辽阳人,早年卒业于东北大学,自费赴德留学,考入柏林大学习高等工业修习科,预定学期为八年,自九一八事变后,继之以东北邮政封锁,故秦之留德一应费用即告匮绝”,勉力通过课外做工和向同学借贷维持了一段时间之后,秦已心力交瘁,只好向中国驻德领事馆请求救济。领事馆遂出资将其遣送回国。秦回国后无家可归,只好前往“上海东北难民救济会”寻求帮助。因秦的留学专业与建筑有关,该会前往“中国建筑师协会”接洽,尝试替秦找一份工作。

不过,这篇文章没有说秦国鼎是建筑学家童寯的弟子。他的留学之地,是童寯推荐的包豪斯(Bauhaus)设计学院。

在慈善组织“辛未救济会”1934年1月10日公布的捐助者名单里,也能找到秦国鼎的名字,他捐出了六件旧衣裤——此时距离他以东北难民的身份赤条条返回中国,还只有两个月。

1937年的国难太过沉重,几乎无人讨论死在四行仓库对面马路上的小人物秦国鼎。所见有限,除了《申报》的简短报道,似乎只有《兴华周刊》发了一篇短稿和一封来信。

短稿里说,秦国鼎是一个忠厚老实、生活简朴的人,也是一个很惨的人,他“不但亡省,而且亡家”,父母沦陷在东北,迄今无法联系毫无音讯。淞沪战事爆发后,秦参军未果(可能与他身高不够有关),“平日除与杜重远(抗日志士)常有往来外,积极参加东北流亡同学活动”。来信的作者是秦的一位东北同乡何秀阁,平日里时常听闻秦的事迹却无缘结识,结果却在新闻里获悉秦被爱国群众棍棒殴毙的惨事。他觉得爱国无罪,秦国鼎也无罪,于是,纠结万分地在信里发出了“这牺牲的代价该向谁去讨”的天问。

《八佰》上映前后,看了许多关于淞沪会战和四行孤军的材料,也写了几篇回顾抗战和纪念“四行孤军”的稿子。这些稿子写完,总不免想起秦国鼎——八十多年过去了,他的死和他那短暂的人生,就像一个不协调的音符,仍不适合出现在我所写的任何一篇纪念淞沪会战、纪念四行孤军的文章中。

但秦国鼎的故事不是个案,何秀阁的来信里说了很多他亲身经历的相似事件,“上海市各界抗敌后援会”也说这种事“自抗战以來已数见不鲜”。秦国鼎是应该被记住的,也值得被记住,需要被记住。他的不幸死亡,也是抗战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组成部分很小,但如果没有,抗战史就算不上完整。不遗忘那些壮烈的牺牲,也不遗忘这难以名状的悲哀,才能见到更完整的历史面相。

上海民众群聚四行仓库对岸为孤军助威


留言点这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埔四期生之--谢晋元
八百壮士孤军守卫四行仓库 中外民众隔着苏州河围观全过程
揭秘:8.13生死淞沪 四行孤军
八十六年前,这座城市击破了日本人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言
长眠异域:遗落在西南太平洋的“八百壮士”
八一三淞沪会战“八百壮士”鲜为人知的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