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家的意义治疗智慧

如何保持心理健康,是现代社会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我们认为,不少心理疾病乃是道德问题与心理问题交相缠绕而产生的并发症,故须从心理与精神两个层面进行综合治理。在这方面,奥地利著名心理医生弗兰克的意义疗法(Logs油erapy)是富有启示的。弗兰克从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医疗实践中认识到,人人皆具有探求种种真善美价值之人生意义的意志,这是一个健康人的精神支柱,如果某人无法找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势必沦入一种精神的空虚,产生心理问题。

这就召示人们,价值观的错位、人生意义的失落不仅只是道德问题,而且将影响心理健康。本文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心理、道德问题,发掘道家修德调心、心德互养的意义治疗智慧,以图为心理辅导和道德培育提供必要的文化资源。

一、不为物累,以内乐外

过分地追求声名财富等身外之物,必然为物所役,为物所累,引起诸多心理问题。弗兰克告诫说,试图以此来获得生命的意义是通常所犯的最大错误,故他将人们的价值目标引向对于真善美之精神层面和创造性活动的追求。道家在这方面亦有非常深刻的论述,他们将“体悟大道”作为人生的目标,而“道”就是蕴含着真善美的最高哲学范畴。

在此人生目标的引领下,道家主张不为物累,淡泊名利,认为物欲膨胀将导致严重恶果:“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第四十六章)对财富、权势、感官享乐等欲望的无度追求将引来大的祸咎。道家认为,人生的真正幸福或快乐不在于物质上的充裕或地位的荣华:“乐亡乎富贵,而在于德和。”(((淮南子原道》)就是说,快乐不在于富贵,而在于获得身心和谐以及人我的和谐,在于精神的充实。

稽康更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他在《答向子期难养生论》中说:“有主于中,以内乐外,虽无钟鼓,乐已具矣”,而“借外物以乐之”,则身为物累,不免陷入“终身长愁”的心理失衡状态。“有主于中,以内乐外”,即是强调超越世俗的物欲和名利的羁绊,通过主体不懈的努力修为、养德调心,从而提高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获得恬然自得的愉悦心态,这是一种高扬人的主体精神的“生命自处之道”,是“生命自己处理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这些思想启示人们,一味沉溺于对金钱、权力、感官享乐的追逐并不能满足人类精神生活的需要,明智的做法是更多地投入到创造性活动和精神文化方面,追求精神的升华,才能促进身心健康,使人获得存在的意义。

二、“不与物迁”,宠辱不惊

弗兰克认为,具有“选择的自由”是人之异于禽兽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在任何艰难的处境下,人都能够决定自己在精神上和心灵上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以自己在纳粹死亡营的亲身经历,实践和证实了这种选择的自由对于保持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这种“选择的自由”体现出人类的精神自由对于外在环境的超越,而道家正体现出追求精神的自由、不为外在环境所约束和干扰的风骨。他们一方面倡导“顺应自然”,根据客观环境作出必要调适,以利于生存;但是这种“顺”并非放弃自己的精神追求或屈服于客观环境,而是“不与物迁”(((庄子德充符》),“顺人而不失己”(((庄子外物》),追求“逍遥游”“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精神自由,试图超越现实的束缚而上遂于广阔无垠的天地自然。

“不与物迁”、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既是一种“操之在我”而不轻易受外境所干扰的心理调控能力,又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操守。它来自道德主体对于“大道”这一精神境界的不懈追求,来自于对祸福成败相生相倚的辩证智慧,因而能够静观人生,顺变不惊,自己决定自己。具有这种心理调控能力和道德操守的人就实现了“选择的自由”,在这种超越精神的陶冶下,陶渊明就能够“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葛洪就能够“不以外物泊其至精”,“穷富极贵不足以诱之”,“称颂何足以悦之”、“谤诽何足戚之”(((抱朴子畅玄》)。弘扬这种“不与物迁”、宠辱不惊的超越精神,有助于人们在身处逆境或遇到各种生活事件时,减缓精神应激状态,较快地恢复心理平衡,确立健康的人格。这对于现代中国人乃至整个人类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为人”“与人”,超越自我

从心理辅导的实践经验来看,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不能正确地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主义极度膨胀,往往是产生烦恼、孤独、焦虑等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故弗兰克告诫们,在忘我的状态下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获得人生的意义,他称之为“人存在的自我超越”。道家在这些方面早有深刻认识。《老子》阐述利人与成己的辩证关系说:“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第八十一章)通过“为人”“与人”的活动,行为主体在行为对象身上发现自身的价值,与之产生道德的感通和情感的互动,使自己的归宿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到满足,因而获得精神上的偷悦与充实,感晤到人生的意义。

道家还启发人们不要执着于一己之私,《老子》告诫人们说:“吾之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老子》第十三章)这就是说,过于关注自身乃是忧伤烦恼(“大患”)的根源,如能淡化自我,则会减少许多个人的忧伤。(“吾有何患)这些思想认识到执着于“身”“己”而造成的负面影响,启示人们超越自我的狭隘空间,放开眼量,从名疆利锁中超脱出来,去除汲汲于小我而带来的烦恼和焦虑,养成高远宽阔的襟怀,这对于保持心理健康、开创意义深远的事业是有积极意义的。

发掘道家思想中蕴含的心理保健智慧,不仅有助于建构道家意义疗法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治疗和心理辅导模式,更能加强道德培育与健心教育的互动,促进中西文化的对话与融通,进而为全人类的健心疗心、安身立命贡献中华民族的智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子:人生三守,守愚、守静、守柔
学习老子的意义 ------《道德经》译后感
《道德经》老子核心智慧的感悟---现实的意义【2】原创
老子道家思想的精神内核及当代启示
老子:“柔弱不争”
道家思想对调治焦虑/抑郁心理的启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