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谈谈中医的先进性(八)中下5——治疗癌症的秘密

在解析癌细胞异常增殖的原因前,还需要做一些知识铺垫,揭示生物系统更多的秘密,下面谈一谈中医药理的秘密,了解了这些秘密,我们对如何用药以及药物系统存在的一些错误就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与西药的作用靠有效成分不同,中药的作用靠基因表达

生物体的基因表达,会通过颜色、气味、味道、形状等外在的形状特征展示出来,这些形状特征就是传统中医所谓的“象”。

所以,传统中医必须学会“格物”,通过“察象”领悟生物形状特征所揭示的基因表达规律,而传统的中医药理就是这些规律的总结。

例如,在《本草备要》的“药性总义”中提到:凡药根之在土中者,半身以上则上升,半身以下则下降;药之为枝者达四肢,为皮者达皮肤,为心为干者内行脏腑;质之轻者上入心肺,重者下入肝肾;中空者发表,内实者攻里;枯燥者入气分,润泽者入血分。凡药轻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降;味薄者升而生,气薄者降而收;气厚者浮而长,味厚者沉而藏,味平者化而成;气厚味薄者浮而升,味厚气薄者沉而降,气味俱厚者能浮能沉,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

这些都是植物的“象”对应的药性规律。掌握了这些规律,中医人士就可以像“神农”一样,通过观察、品尝、闻等“察象”操作就初步推断植物的药性,然后临床验证即可。

例如,有味常用中药叫鸡血藤,其藤又大又长,横断面像车轮一样漂亮,周围还有很多小孔,切开的鸡血藤有很多鲜血样的红色汁液,鸡血藤的叶子多而厚润。根据这些特征,可以推断出鸡血藤具有舒筋活络、活血养血和补益的功能。其中,藤类药像人的经络、血管,可祛风湿通经络,故鸡血藤能舒筋活络;色红入血分,故鸡血藤能补血活血;叶子多而厚润,故鸡血藤有补益之能。实践证明确实如此,鸡血藤可在当归缺货时替代之,足见其补血活血之功;鸡血藤还是风湿痹症的常用药,对风湿痹症能够标本兼治,尤其对便秘兼有筋骨麻木、风湿痹痛者及老人、妇女更为适宜。

在《黄帝内经》中,将人体的五脏与五行、五季(春夏秋冬+长夏)、五方、五色、五味等作了关联,比如:肝在五行中属木,对应春季、东方、青色和酸味;心在五行中属火,对应夏季、南方、红色和苦味;脾在五行中属土,对应长夏、中部、黄色和甘味;肺在五行中属金,对应秋季、西方、白色和辛味;肾在五行中属水,对应冬季、北方、黑色和咸味。这为自然药物的基因表达与人体脏腑、功能的对应关系提供了非常实用的理论指引。

根据这些高度规律且经受了漫长岁月检验的理论,传统中医在“察象”时不仅关注药物本身的形状特征,还会考虑空间和时间的因素。

例如侧柏叶是一种喜欢向西边生长的松柏树叶子,西方属金,有肃降之性,故侧柏叶善降气血。对于那些血气过热过燥导致的脱发常加侧柏叶治之。

植物的根能够给植株提供养料,故通常具有生发之性。中医有味叫地骨皮的常用药,是枸杞根部的皮。枸杞产于我国西部,那里的植物普遍生长缓慢且一般不太茂盛,地下部分多大于地上部分。枸杞却很繁茂,一年发三次叶子,果实也一茬接一茬地结,生机非常旺盛,由此可见枸杞根抽取地下水分和养分往上输送的能力极强。根据中医原理,人体的肾阴与大自然的地下水相对应,故此可推断出地骨皮抽取肾阴往上输送的能力极为强大,进而可知地骨皮能够滋阴清热、治疗阴虚潮热、骨蒸盗汗、肺热咳嗽、口腔溃疡等。事实确如此,中医的名方泻白散就用到了地骨皮,该方由地骨皮、桑白皮两味主药加少许甘草组成,煎制时入粳米一撮,我试过,其治疗肺热喘咳证可谓疗效如神。

藿香和香薷两味药,皆有辛香发散之性,都善治腹中的气机紊乱,但香薷的生长和采割期均比藿香晚2-3个月,和秋天的金气相接,故香薷与藿香相比还多了肃降之性。《肘后方》治舌上忽出血如钻孔者,《外台秘要》治吐血如涌泉者,都用到了香薷(【87】,P97),这是因为香薷在辛散腹中寒气,治理腹中气机紊乱的同时,还有降下之功。

夏枯草和半夏两味药都是在夏天枯萎。半夏在阳历6月后,种子陆续成熟并随植株枯萎倒地;夏枯草的果实成熟期在6月中下旬,7月中旬全株枯萎。二者都是在阳气最盛的夏月开始收藏,说明皆善于收敛浮阳,引阳入阴。人体的睡眠是个收藏阳气养阴血的过程,故半夏配伍夏枯草可以治疗失眠。

中药的药性描述,不察象有时是难以理解的。例如,有味常用中药叫贝母,《本草汇言》称贝母能开郁下气化痰。看到这些文字描述会让人感到困惑,因为“开郁”的药必具生发之性,如何又能“下气”呢,这两项功能似乎有矛盾啊。然而看到贝母的植株就恍然大悟了。贝母长得有点像拐棍,下面是一根笔直的茎,长到顶端开一朵花像钟形一样垂下,这是升极而降,肝肺气机交接之象啊。传统中医人士看到这样的象,就知道贝母能够协调肝肺的关系,调顺升降,可以治疗情志不舒,还可以化痰止咳。事实也确实如此,贝母是中医里治郁的要药,尤其适合治疗气郁不快、胸中痰浊交阻的病人。

许多功能相近的中药,深层机理和功效各不相同,唯“察象”才能深刻理解和精准使用。例如中医有不少化痰药,对于肺中蓄积日久胶结难出的顽痰,不是一般化痰药能够化掉的,必须用海浮石这味药。海浮石是海边很容易见到的有很多疏松小孔的石头,以体轻投入水中浮而不沉者为佳。观察海浮石的象可大体推断出其药性,一是质轻疏松,故善入肺(中医认为质轻者入上焦);二是来自海里,具有咸寒的个性,故能软坚散结(中医认为咸能软坚散结);三是多孔故能通窍;四是矿石药,具有沉降之性,故能降痰浊。将这些特性综合起来,便可知海浮石善于治疗顽固的老痰顽痰,尤其善于软散肺中坚硬的痰结。

在高水平的理论指引下,中医的药理知识可谓简单实用,既容易掌握,也容易实践,甚至在日常生活中都能随时应用和验证。

例如,中国人厨房常备的小葱,葱叶是青绿色的中空小管,这是把气血调往体表之象;葱头白色,这是入肺经通胸阳之象;小葱气味辛香,说明其有行气的功能。将这些特性结合起来,可推断出葱可以解表,又能行气通阳促进新陈代谢。所以,将葱白连叶炒熟后敷在伤口上,能够止痛,也能够迅速修复伤口,且伤后不易留瘢痕;各类疮痈肿毒,包括乳痈,也可用葱白外敷法起到解毒散结的作用。在缺医少药的战争年代,军营里碰到一般的外伤出血,有时就用葱白炒熟敷伤口,随用随效。《本草纲目》记载,有人骑马摔伤血出淋漓,李时珍用葱白带叶炒熟后敷之,随即痛止血住,几天后伤处恢复无痕迹。

我国民间流传的许多土方、偏方,简便效廉又深合药理。例如,有个芝麻油煎鸡蛋治咳嗽的土方,只要格一下芝麻的象就会明白很有道理。芝麻的植株很有特点,它的叶子、果荚都是挺立向上、逐级抬升的,谚云“芝麻开花节节高”,可谓一派阳气十足之象。中医认为,种子多有沉降之性,故植物种子油通常都有润肠的功能。而芝麻阳气十足的样子,以及芝麻油煎鸡蛋可治咳嗽的证据,令人不难想到芝麻油还能上行入肺而有润肺的功能。在常见的植物种子油中,或许唯芝麻油有独特的润肺功能,应特别适合治疗肺燥型咳嗽。前些日子我儿子咳嗽,渐咳渐频,数日间已颇为严重,甚至半夜里还时常咳嗽。诊其左关脉弦硬而寸脉洪大,咳而少痰或无痰,乃木火刑金之象,经询问此前一周主要吃麦当劳、肯德基的煎炸食品,显然这是肝火亢盛灼伤肺液而致的燥咳。我于是急用麻油煎了个鸡蛋,儿子吃下不到十分钟就停止了咳嗽,此后整个夜里没听见一声咳嗽,连日渐重的咳嗽自此痊愈。

 中医实践表明人体对基因表达敏感而对有效成分不敏感

大量的中医实践表明,人体对基因表达高度敏感,而对有效成分不敏感。

例如,在我国民间的某些偏方里,选取某种树枝入药时特别强调要摘取特定方向的,否则无效,这不是故作矫情和神秘,而是实践证明如此。不同方向的枝条在有效成分上或无区别,但在基因表达上是有差异的。

20世纪30年代发生了一个医案,北京协和医院有个儿科的女医生,三十多岁生育了一个非常可爱的男孩,该男孩有夜间啼哭不止的毛病,在医院反复检查未查出什么问题,求诊几位中医亦医治无效。最后被一位保姆用家乡流传的黄金灯心草方治愈,作法是取一把白色细长柔软的灯心草,与黄金同入药罐煎煮二十多分钟,取汤喂服。保姆称此法治好了很多类似的患儿,凡夜啼的孩子舌尖红甚至溃烂,或者小便黄短用此方一般三剂可愈。保姆强调若无黄金入煎就没有效果,并说黄金入煎后水的气味与没有黄金入煎是不一样的(【86】,P98-99)。这个医案让有现代科学知识的女医生无法理解,大家知道黄金化学性质非常稳定,用火烧都不会发生化学反应,更遑论100摄氏度的水了。显然,在这个医案中,黄金并不是凭借有效成分发挥作用的。

中医有味药叫附子,是调节命门之火的要药。命门位于人体的下焦,中医谓“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意思是治疗上焦的药要轻,治疗下焦的药要沉,治疗中焦的药要不轻不重,否则难以抵达病位,这个治则被医疗实践证明是正确。作为下焦药的附子,医家强调要么不用,要么重用,量少不能重坠下沉,反在上焦起火引起副作用,这都是有实际医案佐证的。如果确实要少量地用附子,就要辅以有重镇之性的药物,如赭石、牡蛎、磁石等,这些重镇之药的有效成分大不相同,比如赭石的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铁,牡蛎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磁石的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铁,但它们的重镇之性的基因表达是相同的。

关于人体对基因表达敏感而对有效成分不敏感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后面将进一步分析这不是个别、偶然的现象,而是普遍、必然的规律。

中医治病注重使用道地药材,如怀庆府的山药、化州的橘红、云南的三七、广东的陈皮、浙江的贝母等,道地药材和非道地药材很难说在有效成分上有多少差异,但由于生长环境的不同而在基因表达和药性上是有差别的。例如,产于四川的川贝母偏甜一些,因而更适用于虚劳型咳嗽;而产于浙江的浙贝母偏苦,因而更能消痈散结,治疗痰热郁肺。

中医有小方单方治大病、药专力宏的说法,在方证对应情况下疗效如神的方子,往往是只有数味药、两三味药、甚或一味药的小单方。比如著名的桂枝甘草汤、芍药甘草汤、干姜附子汤、当归补血汤、桔梗汤、枳术汤、泽泻汤、小半夏汤、左金丸、二妙散、二至丸、二神丸、二辛煎、交泰丸、良附丸、参附汤、失笑散、金铃子散、栀子豉汤、六一散、半夏秫米汤都只有两味药,著名的生脉散、当归生姜羊肉汤、小陷胸汤、茵陈蒿汤、大半夏汤、玉屏风散、增液汤、三拗汤、三子养亲汤、牵正散、丹参饮、磁朱丸都只有三味药。治头痛如神的都梁丸只有白芷一味药,治疗肺热如火燎的清金汤仅黄芩一味药。

单方治大病的神奇医案在中医实践中俯拾皆是。例如《本草纲目》记载,李时珍20岁那年患感冒咳嗽经久不愈,后又房事不节导致骨蒸发热,肌肤如火燎热烫,每日咳嗽,吐痰一碗左右,加上暑月烦渴,寝食俱废,用柴胡、麦冬、荆芥、竹沥等药治疗一个多月病反加重,众皆以为必死,后其父想起金元名医李东桓的一个方子,单用黄芩一两煎汤服下,次日身热尽退、痰嗽皆愈。

在中医治疗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同样剂量的药,当其单用或与少数药配伍使用时药效明显,而与众多药物配伍时则效果不显甚或无效。

该现象用“有效成分”是难以解释的,用基因表达则很好理解。因为每一味药都有自己的基因表达,不同药的基因表达可能还有相互矛盾之处,如此药味数较多时,基因表达就可能变得模糊不清了。而当药数少甚至只有一味药时,即便药量不大,基因表达也十分清晰。所以,“药专力宏”的现象,一定程度暗示了人体主要是对基因表达而不是有效成分作出反应。

中药方剂的配伍讲究君、臣、佐、使的结构,一般说来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佐药又次之,不可以令臣药的分量超过君药。我注意到小方设计往往并不遵循君臣佐使的结构,因此该结构的核心目的当是在方剂药味数较多时,选择一味药进行主基因表达。张仲景的方子中,有的用药种类相同,而仅仅药的相对量有差异,主治就截然不同,可见主基因表达的重要性。

笔者看过一个医案,针对某患者的疑难病症,有中医开出了有十几味中药的大药方,服后无效。后请某位名中医诊断,该名医认为前医选用的药方对症,只是各味药剂量过于均衡,导致药失统帅而无效,遂调整了药物的剂量使之拉开差距,结果立获显效。

所谓药失统帅,就是用药的味数过多且剂量过均衡导致主基因表达不清晰。此问题在当今的中医界相当普遍和突出。如今的中医看病,动辄十几味乃至数十味中药,有时一张处方纸都写不下,且剂量过于均衡或剂量分配失当的情况相当普遍,如此必然导致基因表达的模糊和混乱,疗效不佳就不奇怪了。相比之下,我国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名方,或因疗效显著而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偏方,多是配伍精当的小方,用药过七味者甚少,过十味者更少见。旧时的名医看病,数剂甚至一剂而愈是很常见,即便很大、很重的病也是如此。而今天的中医治病,一个并不复杂的病也动辄用药数十剂甚至数百剂,着实令人感慨。

 人体的设计是接受基因表达药物而不接受有效成分药物

研究中医的医案和药物药理就会发现,传统中医对于药物的味道十分看重,将其作为确定药性极重要的依据。

例如,在中医的常用药中,花类药屈指可数,而旋覆花在众多花类药中脱颖而出,成为重要的常用药,这与其独特的味道有很大关系。中医有句话叫“诸花皆升,唯旋覆独降”,盖言开放的花朵有发散之象,故花类药多有开郁升发之性,而旋覆花还独具降的特性。旋覆花有花类药常见的辛味,同时兼具苦、咸的味道,中医谓辛能散、苦能降、咸能下,所以兼具辛、苦、咸味的旋覆花既能开破浊阴,散胸肋间气滞,又能软化痰结,把痰气浊阴苦降下去。对于整个胸肋部痰浊不降,尤其咳吐痰涎又伴胸肋胀痛的,用旋覆花就非常合适。

同样的植物,因味道的差异往往造成了药性的重大分野。以石榴为例,石榴有酸甜两种,酸石榴可入药,名医张锡纯在老家治病时最喜用酸石榴,认为其能敛肝火、保肺气,为治气虚不摄肺痨咳嗽的要药,也是治疗肝虚风动、相火浮越之要药,常连皮捣烂用于危重病人的急救中。后来张锡纯到了东北沈阳(即当时的奉天),发现当地产的石榴无一酸者,派人搜罗了几十家果铺也才找到一两枚可能来自关内的酸石榴,遂提醒医界同人若用石榴当亲自品尝确认为酸者才可入药(【81】,P252)。同样是石榴,因味道不同竟有如此大的待遇差别,事实上不只是酸石榴被看中,有酸味的山茱萸也是急救要药,中医认为酸味有收敛的作用,故有酸味的山茱萸、五味子、酸石榴常用于防止阳气、阴液暴脱的急救,所以真正被看重的是这些药物的酸味。

中医认为咸能软坚散结,故而在肿瘤、瘰疬、瘿瘤的治疗中则通常会用到有咸味的药,比如昆布、海带、海藻、牡蛎等。带咸味的药物多来自于海上,对于痰结型肿瘤、坚积,用海带、昆布、海藻等海产品非常有效。尤其是药食两用的海带,既能软化痰坚,又可利水消肿,对于痰气火毒郁结的坚硬肿块、心脑血管的痰浊堵塞、痰湿所致的脂肪瘤等症,皆可在食疗中消于无形。

于是问题来了——用旋覆花、牡蛎、海浮石做药时,并不会把旋覆花、牡蛎、海浮石吃下去,而只是喝其煎出的带咸味的水,用昆布、海藻做药时,也未必把昆布、海藻吃下去。那么,用这些药物煎出的咸水与食盐水有什么差别呢,食盐水是否也能够软坚散结呢?

有个细节暗示了答案,中医用海产药物时,往往会叮嘱要清淡饮食,少加油盐,这自然是防止过咸加重肝肾负担,同时也说明了食盐的咸味与海产药物的咸味对人体的作用是有差别的,食盐的咸不能代替药物的咸。试想,如果两者的咸对人体的作用没有区别,海产药物早就被食盐替代了;同理,甘味和酸味的药物也早就被化学甜味剂和乙酸替代了。

从后面的分析可知,海产药物煎出的咸水与食盐水有本质的区别,前者属于基因表达型药物,后者是不含基因表达的有效成分型药物,而人体的设计是接受前者而不接受后者,就像人吃得下化肥种出的农产品却吃不下化肥一样。

说到这里读者或许已经积攒了不少疑问:那什么是基因表达型药物和有效成分型药物,两者的关键差别是什么,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差别,这些差别又会对人体造成怎样的影响呢?

(未完待续)

声明:本文中插入的图片均来自于网络中公开的百度图片或以其为基础加工而成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名家| 对于中药盲目 “研究”,毫无学术意义,该画上句号了
中医所说的炼蜜为丸,具体是如何炼的呢?详细炼的过程是怎样的? 爱问知识人
笔记 11 :肺心病的中医治疗吴南京 吴
白痰是宣肺还是清肺?
家中常备这些药,呼吸道疾病远离你!一:复方气管炎胶囊功能主治:祛
养肺清肺最好的中成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