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谈谈中医的先进性(八)中中——治疗癌症的秘密

第二个重大秘密:在癌症的发展变化中,“膜”的作用非常重要,它的破损是个标志,影响超乎想象。

这里的“膜”首先指肿瘤的包膜和基底膜。包膜是指包在肿瘤外面的一层膜,是人体在表皮和黏膜构筑的防御屏障的一部分。

基底膜是胶原蛋白组织在上皮细胞的深层构筑的一道防卫墙。癌细胞向脏器转移时,会先向器官深处移动,穿透该处胶原蛋白组织而达到血管,然后穿过血管随血液循环转移到其他部位,或进入淋巴系统扩散。基底膜只有2-3微米厚,癌细胞却难以突破。

前文提到,良性肿瘤有完整的包膜,恶性肿瘤无包膜,而基底膜被突破是原位癌发展为浸润癌的标志。事实上,人体有各种各样的“膜”,如果理解了广义的“膜”的功能及其破损的后果,以及破损“膜”长时间不能修复的含义,就会明白“膜”的差异是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关键区别,以下简述之。

首先,膜的破损意味着机体的防御屏障被撕开了缺口,如未能及时修复将使免疫系统陷入被动和面临重大考验。

“膜”是机体构筑的防御屏障,小到一个细胞,大到整个人体,都需要某种“膜”的保护。在人体与外界接触的所有部位都有皮肤或黏膜保护,包括呼吸道、消化道和生殖道等。良性肿瘤有完整的包膜而恶性肿瘤没有,这说明良性肿瘤的防御屏障是完整的,而恶性肿瘤的则已破损。

有完整的防御屏障意味着可以采取从容高效、有组织的防御手段,而屏障破损将使整个防御陷入被动危急的境地,了解免疫系统的运作就能明白。

人体的免疫系统分固有免疫系统和适应性免疫系统,由补体系统、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树突细胞等组成的固有免疫系统是一种即时反应的免疫系统,强调对病原体的快速反应,其运作过程相对简单,不需要复杂的协调和准备;而T细胞、B细胞等组成的适应性免疫系统是一种精确打击系统。为了对特异性抗原进行精确打击,适应性免疫系统的应答运作非常复杂,而且从功能激活到获取病原体信息、确定行动计划都需要固有免疫系统的支持。人体的B细胞是按需产生的,B细胞产生多少数量,生产怎样的抗体,以及将抗体运输到哪些准确的位置,都需要固有免疫系统提供的信息。

免疫系统哨兵巨噬细胞一般就在身体与外界接触的表面下巡逻,比如皮肤下面、肺脏、肠道周围的组织中。当巨噬细胞意识到有入侵者时,就会停止增殖,并集中注意力去杀灭入侵者。树突细胞(DCs)驻扎在所有裸露的皮肤下面,在那里等待突破防御屏障的入侵者信息,然后整合所有信息并移动到附近淋巴结,告诉Th细胞哪里发生了战争,并指导适应性免疫系统作出反应。

适应性免疫系统对病原体实施大规模精确打击的主要武器是抗体。“人体抗体工厂”B细胞产生的四种主要抗体IgM、IgA、IgG、IgE中,IgA抗体的含量最为丰富,比所有其他抗体加起来的总量还多。IgA抗体是依托人体黏膜的一种高效防御手段。IgA是保护机体黏膜表面的主要抗体类型,一个人大约有400平方米的黏膜表面需要被保护,包括消化道、呼吸道和生殖道等的黏膜。IgA非常擅长防御那些能穿透黏膜屏障的入侵者,它能“包裹”入侵的病原体,把病原体聚集成更大的簇,以黏液的方式排出体外。在粪便中,细菌占了被排泄物的30%(【47】)。IgA抗体在黏膜表面的防御降低了整个免疫系统的负担,而其“包裹”病原体排出体外的方式颇似于中医的排毒治疗,这无疑是一种高效的防御。从细菌在粪便中的占比达到30%的数据不难判断,如果粘膜表面没有IgA抗体及其高效的防御手段,那么在黏膜下防御的巨噬细胞、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免疫细胞可能不堪重负并付出重大伤亡,而人体粘膜表面将永远处于炎症状态以抵御入侵的病原体和非病原体。

在皮肤和黏膜组成的防御屏障被破坏以前,整个免疫系统的运作是高效有序的,充满宁静祥和的气氛。巨噬细胞们“只想做个安静的美男子”,它们一边悠闲地巡逻警戒,一边饶有兴趣地干着收垃圾的活(如处理凋亡细胞的尸体);那些靠近边境的疑似入侵分子绝大多数在突破屏障前就被IgA抗体这样的“远程炮火”清理了;而中性粒细胞们在血液里蒙头大睡,做着“诗和远方”的梦,……

一旦表皮和黏膜出现了破口,就意味着精心设计的防御屏障被撕开了口子,一时间警报大作。如果破口未能及时修补,病原体就可能蜂拥而入。

防御屏障的破损常见于皮肤创伤、呼吸道黏膜和消化道溃疡,并通常引发感染、感冒和胃肠道疾病。一个生龙活虎的人一夜间被感冒放倒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而原本体格强健的人因一个小小的破口感染而死于破伤风者也大有人在,尤其是在没有破伤风疫苗的年代,有的患者甚至在24小时内发病。值得一提的是,令人闻之色变的破伤风梭菌是厌氧的,平时就大量存在于人畜的肠道中,只是肠道黏膜的保护使人们并不发病,防御屏障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当病原体突破防御屏障而进入机体内部时,病原体的扩散范围和扩散速度都会变得难以控制,形势陡然严峻复杂起来。所幸造物主为人体设置了补体系统以应对屏障破损后的严重局面。补体系统由大约20种蛋白质(含膜攻击复合物约30种)组成,补体蛋白主要由肝合成,在血液和组织中的浓度很高,能够迅速反应随时攻击常见的病原体和入侵者。补体系统在身体中的角色有点类似于国家的民兵武装,无处不在、反应迅速。它是一个多功能的系统,能够形成膜复合攻击物(MAC)消灭入侵者,能够发出信号吸引其他的免疫成员参战,那些表面没有保护的细胞都会遭到补体系统的攻击(【48】,P14)。

将现代免疫学和传统中医理论结合起来,整个免疫系统的运作就形成了清晰的图景,可以看到人体对病原体大规模入侵的典型防御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依托表皮黏膜屏障的阵地防御战;第二阶段是依赖补体系统的混战巷战;第三阶段是依赖抗体的大规模反击战。尽管免疫系统的运作贯穿全程,三个阶段的战役主官却是不同的,分别为肺系统、肝系统和肾系统。

防御屏障的维护由肺系统所主,补体系统的运作由肝系统所主。当防御屏障被突破而未能及时修补,病原体蜂拥而入时,下一个承压的就是肝系统。肝所主的补体系统可以消灭掉常见的病原体,同时为适应性免疫系统的大规模精确打击争取准备时间。

适应性免疫系统的B细胞在大规模制造抗体之前,通常需要约1周时间的准备,以完成选定B细胞的增殖,最终产生约2万个完全相同的B细胞克隆体并进行抗体生产,一个全力工作的B细胞大约每秒可以泵出2千个抗体分子(【47】,P6)。据此估算一个B细胞克隆体每秒可产生数千万、每天可产生数万亿抗体分子,正常情况成人体内约有20亿个巨噬细胞、30亿个B细胞、200亿个中性粒细胞、3000亿个T细胞。从这些数据不难感受到适应性免疫系统的反击规模,而且学者们已经认识到人体在理论上有能够对付任何入侵者(抗原)的B细胞。所以,正常人体的感冒通常可在七天内自愈不是偶然的。

尽管人体的免疫系统极为强大,但防御过程可能经历很大的痛苦。比如,当肝系统开足马力生产补体蛋白时,可能会因为负荷过重、肝阴不足而肝火上升,严重时出现肢体抖动、头晕目眩、两胁疼痛、恶心呕吐,甚至白睛上翻、抽搐、痉挛、角弓反张等症状,患者的痰也可能变成青绿色的。如果在防御过程中采取了不当的干预和错误治疗,痛苦的过程还可能大大延长和加剧。

总之,如果机体防御屏障被突破而未能及时修复,一场大病就很难避免,轻则是一场伤口感染、感冒、肠胃炎,重则还可能患上肺炎、肝炎、肾炎,甚至像破伤风这样的严重感染。这对人体的免疫系统无疑是一场大考,它必须使出“洪荒之力”来应对危机。

其次,膜的破损会导致炎性物质释放,如是自行溃破还可能意味着机体的免疫和排脓能力大幅下降。

膜的破损可能使一些有害的炎性物质释放出来,如细胞的内容物、脓液等。研究发现,一个存在于一片未衰老细胞海洋中的衰老细胞,当其内容物释放出来会引发一场炎症并涉及其他细胞,为此不需要非常多的衰老细胞就可以驱动退行性病变(【36】,P180)。想象一下把人的尸体放在大街上任其腐烂而不作掩埋或火化处理的后果,就不难理解细胞内容物释放对内环境的破坏。

细胞死亡有坏死和凋亡两种方式。坏死多是由于病毒、高温、创伤性损伤等非正常因素引起的细胞被动死亡,坏死的细胞会裂解释放出内容物(细胞中所含的化学物质和酶),形成炎症损害周围组织。而凋亡是受基因控制的、细胞主动有序的死亡,在凋亡过程中,细胞膜保持完整,内容物被系统地分切成碎片并被重新包裹,然后被吞噬细胞吞进去或被邻近细胞消化【36】。

比细胞内容物释放更为严重的是脓液的溃流。脓液主要是死亡的中性粒细胞组成的。中性粒细胞是免疫系统中专职吞噬的细胞,平时在血管内部以无活性状态存在,在收到召唤后半小时就能离开血液并被激活。中性粒细胞在人体的角色很像一个国家的军队,其拥有令人生畏的打击能力,打击入侵者毫不手软,甚至为了歼敌不惜把”城市、村庄和山林“夷为焦土。中性粒细胞有超强的吞噬能力,其体内有一组厉害的化学物质处理吞入的猎物,激活的中性粒细胞还会将体内的破坏性化学物质释放出来杀死入侵的微生物,这些化学物质甚至可以使细胞和结缔组织液化。不难理解,那些主要由死亡中性粒细胞形成的脓液必须以一种安全的方式排出体外,否则会对正常的组织细胞构成严重的威胁。

让中性粒细胞收到召唤后半小时才赶赴战场可能是人体的精妙设计,我猜想这半小时的延误是为人体构筑内膜防线预留时间,内膜防线是在组织深部方向环绕防御屏障破口构筑的(尚未见到有关资料,目前属猜测),核心作用是防止脓液内流。如果中性粒细胞在内膜防线建立前就赶赴到战场,那么产生的脓液就可能内流,这将是严重的局面。陈实功在《外科正宗》的一个背痈医案中提到“内膜穿溃必死”【44】,由此可见脓液的内流是可能危机生命的。

现代医学对于人体内部组织化脓产生的脓液,一般采取手术引流的方式将其导出。从网上一些患者寻医问药的信息中,可以看到有些患者在引流手术后长达数月甚至一年多仍然脓肿疼痛未消的情况。

根据中医的医理和药理分析,人体是有排脓机制的。这很好理解,智慧的人体不可能采用一种自己无法收场的防御设计。所以,既然机体允许中性粒细胞采取具有高度破坏力的防御方式,就有办法打扫战场恢复秩序。我儿子曾有一次小腿出现不明原因的大面积红肿热痛,以手扪之,明显感觉到红肿的皮肤下已经化脓。我想起《本草纲目》上有味药叫“脂膏”,即动物的油脂所炼,可以消无名肿痛,遂在儿子的小腿红肿处抹上了獾油,一夕间脓肿热痛尽消。

中医认为阳明胃肠是排浊的最大通道,可使脓毒随大便排出体外;而皮肤应是备选的排脓通道,可能在阳明通道排毒不畅的情况下使用。

通过皮肤排出脓毒需要一定的气血能量支持,体质较弱者可借助于黄芪等药物托毒排脓。在托毒排脓过程中一斑忌用凉药,否则可能导致脓毒内陷转攻脏腑,那将是严重的局面。

在中医的医理中,消肿毒和排脓不是一个概念。一些常见的中草药如黄芪、鱼腥草、桔梗、薏苡仁、漏芦、败酱草等,都明确记载有排脓的功能。比如,《本经逢原》称漏芦为消毒、排脓、杀虫要药。如果阳明经脉堵塞,即使把肿毒消了,脓还是排不下来,这时可以用漏芦导浊下漏,使脓毒浊阴出下窍排出体外。有个长背痈的,用了黄芪、连翘还是托透不出来,加入一味漏芦后背痈很快消退了(【15】,P144-147)。在这个医案中,患者体质欠佳而使托毒排脓失败,遂改为疏通阳明通道排脓取得成功。

同样是排脓,不同药物的排脓机理是有差别的。比如,黄芪提供了排脓的能量支持,漏芦疏通了排脓的阳明通道。临床上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区别使用。但无论何种机理的排脓,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脓液的输运问题,这里的关键是要对脓液进行分装打包,以免在输运过程中对组织液、血液造成污染和使接触的细胞受到伤害。

运用某种“膜”将有害物质包装起来是人体防止有害物质的惯用套路。比如,巨噬细胞的溶酶体中含有许多能够破坏细菌的强化学物质和酶,这些物质破坏力很强,如果释放到巨噬细胞内会连巨噬细胞一块杀死,所以它们被保存在小袋中。又如,凋亡细胞的内容物被分割之后也是用某种膜封装起来。而那些破坏性化学物质储存在中性粒细胞体内时并未杀死中性粒细胞,也肯定是有一层类似溶酶体小袋的膜包裹着破坏物质。日常生活中可以观察到,身体所产生的脓液通常是有一层膜包裹着,这应是人体为防止脓液乱流而采取的防护措施。

由此推测,人体排脓机制的一个关键操作,是要用“封装膜”将大包的脓液分装打成小包,如此才能顺利穿过各种组织壁垒到达阳明经脉。这种操作自然少不了两个支持条件,一是必要的能量供应;二是“膜材料”供应。

有证据表明“膜材料”供应可能是影响排脓的重要制约点。资料显示,在超活化的巨噬细胞内,溶酶体数量增加,可以更有效地杀死被吞噬进来的入侵者(【47】,P15-16)。另有资料显示,免疫细胞和免疫球蛋白和胶原蛋白结合后,可使机体免疫力提升100倍以上【41】。此外,有资料显示,在胶原蛋白够多且新合成的情况下,原位癌肿瘤细胞相对更难以突破基底膜。

综合解读上述信息可以得出几点判断:一是像巨噬细胞这样的免疫细胞,应是有能力进行“封装膜”生产和有害物质的分装操作的(其超活化状态下溶酶体数量的增加极可能是通过分装操作实现的);二是“膜”材料(如胶原蛋白)的供应是否充分对免疫细胞的效能有重大影响;三是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在吞噬大量细菌后的死亡,很可能与溶酶体等膜的破裂有关,而“膜”的破裂很可能与胶原蛋白供应不足导致“膜”的质量差有关;四是含有脓液的“膜”自行溃破,可能意味着免疫系统的效能已下降到不及良好状态的1/100。

由此推测,动物脂肪、胶原蛋白应是有利于排脓的(脂类、蛋白质是主要的“膜”材料,例如有资料显示人体红细胞膜的构成成份中脂类占比43%,蛋白质占49%。而胶原蛋白因为能显著地提升“膜”性能应属于优质的“膜”材料)。獾油消除我儿子腿部脓肿的神奇效果就是一个证明;另一个证据是《外科正宗》中专门描述了用富含胶原蛋白的猪蹄汤帮助排脓的操作:“随用猪蹄汤以软绢淋汤疮上,并入孔内,轻手捺净内脓,庶败腐宿脓随汤而出,以净为度。再以软帛叠成七八重,勿令太干,带汤覆于疮上”(【44】,P12)。

 第三,一些现象表明,某些情况下膜的破损可能损伤元气,并有促进肿瘤癌变的可能

外科圣手陈实功在其著作《外科正宗》里记载了这样的医案。一义乌士兵,肩膀下生小瘤五枚三月余,以手扪之噏噏有动,陈实功判断有异虫,先后刺破两枚小瘤,各出红水一匙和黑嘴粉红虫一条,患者渐觉昏晕,陈实功认为这是气泄之过,遂暂停刺破余瘤,以补中益气汤调理,五六日后患者方健。另一个医案中,一妇人腰间生一肉瘤,三年多方觉微痛,一日肉瘤溃破,患者口干发热,陈实功朝以八味丸、午用人参养荣汤,调理百日后患者元气渐醒(【44】,P142-143)。这两个医案中,外力刺破小瘤和肉瘤自行溃破都使患者伤了元气。

过去战争年代的一些案例表明,受刀箭创伤的人如果疮口愈合过程中发生崩裂,可能导致病情的急速恶化,甚至可能使患者短时间内失去生命。三国时周瑜因金创崩裂而丧命,关公因金创崩裂而战斗力大减都是典型案例。

有医生提及临床的一个现象,一些老人第一次穿刺活检时确认肿瘤是良性的,时隔不久的第二次活检却发现是恶性的了。前不久在网上见到一个案例,一个35岁的年轻女教师,因数日喉咙疼痛吃消炎药无效,且病情加重而到医院就诊,医院在局麻后取下其喉咙部三块粘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发现除炎症外无异常。医院对患者进行了抗感染和消水肿治疗,病情无明显好转。遂对患者进行了第二次活检,结果显示不明确;于是又做了第三次活检,此次检查结果显示是喉部恶性肿瘤。随后女教师被转到肿瘤医院治疗,不久后去世【45】。

像这种初次活检无异常,又经多次活检,最后确定为恶性肿瘤的情况,实践中并不少见,多点、多次活检取样甚至被认为是技术上必要的,是对患者负责的作法,有医生还用撒网打鱼的比喻描述其必要性。

现在看来,有必要重新评估这种作法的风险。在上述女教师医案中,患者病情进展甚急,有明显的实证和急性证特征,而癌症多是虚证和慢性病,活检本无必要,第一次活检无异常更已说明问题。至于医院治疗无效可能是药不对症,须知不是所有的喉咙痛都可以吃消炎药解决。例如,阴虚上火导致的咽喉肿痛,吃消炎药抗感染和消水肿都不会有什么效果,反而可能使病情加重。

鉴于“膜”的重要性,以及后续分析进一步证明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关键差别在于膜(包膜和基底膜)的完整性,”膜“被外力刺破而促进了癌变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尤其在机体免疫力和修复力并不强的情况下。

 第四,膜破损且长时间不能修复,可能意味着各种膜的维护已下降到危险水平,其影响不限于局部而可能是全身性的。

机体每天都要进行大量的修复工作,其中各种“膜”的修复占了主要工作量。资料显示,人体与外界接触的表皮和黏膜是更新速度最快的。如肺部表面的细胞每隔2-3周进行自我更新,皮肤表层皮每隔2-4周自我更新一次,肠粘膜的更新周期只有2-3天,眼部的角膜受损后能在24小时内复原。相比之下,人体骨骼的更新周期大约是10年,心脏的更新周期大约是20年。

根据生物全息原理,不同“膜”之间是有关联的,包括表皮、黏膜、细胞膜、肺部的气泡膜、肾部的肾小球膜、心脏的瓣膜,甚至巨噬细胞的溶酶体小袋膜等。这种关联可能一定程度来自于修复材料的竞争,比如,在各种“膜”的组成材料中,胶原蛋白都是重要的成分,皮肤成分的70%是由胶原蛋白组成的,故而人体对胶原蛋白摄取、吸收不足会影响膜的修复维护水平。如果只是轻微的不足,可能只是某些膜的维护标准会降低;如果是严重不足则所有膜的修复标准都可能不同程度地降低。另一种关联因素可能与能量有关,即中医所谓的“气”,后面会提到,各种膜的修复都与胸中大气有关。所以,当看到一个人皮肤松弛老化没有弹性时,就要想到可能不只是皮肤的问题。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被称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疾病,这是一种较常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疾病,是西医的不治之症之一,患者需要终生服药。此病据称是由抗核抗体为主的多种抗体攻击患者自身的组织细胞引起的——抗核抗体并无细胞毒性,但能攻击胞膜受损的细胞,一旦与细胞核接触,即可使细胞核肿胀变化并被挤出细胞体。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常见症状包括面部蝶形红斑、口腔溃疡、游走性关节炎、光过敏、多脏器损害等等。在这种疾病中,我们看到了细胞膜的受损,通常也会看到其他“膜”的受损,包括皮肤、肾小球膜、心瓣膜、关节滑膜、眼角膜、口腔黏膜等。统计数据显示,约80%的SLE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皮肤损害(其中以面部蝶形红斑最为典型,亦可累及躯干和四肢);约60%的患者出现肾损伤;约半数患者出现心脏受累,以心瓣膜非细菌性疣赘性心内膜炎最为典型;95%的病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关节滑膜充血水肿(【48】,P90-91)。

现代医学界将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病因解释为产生了针对自身细胞核的抗体,显然是没有抓住本质。须知,失去细胞膜保护的细胞根本就不大可能有机会等到什么抗体攻击,人体的补体系统早将其摧毁了,这是固有免疫系统的一项功能设计。因此,问题的关键不是细胞核受到攻击,而是细胞失去了细胞膜的保护,更准确地说是全身“膜”的修复都出现了问题。

所以,如果出现了“膜”的破损且长时间不能修复,就要想到不仅仅是某个“膜”的问题,而是人的体质可能出现了问题,其他的“膜”也可能受到影响。

第五,膜的溃破在一定情况下意味着人体的脏腑已亏,此时治疗方案应该采用补法,切忌攻伐

在传统中医的学习和应用中,有三个重要的原理经常会用到,一是外治之法即内治之法;二是自然之理即医道之理;三是生物全息原理的运用。这些理论已被长期的中医医疗实践所检验,此处就不论述其科学性了。

根据外治之法即内治之法的原理,本人对中医外科圣手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作了研究,以探查癌症的治疗机理。《外科正宗》阐述了一个重要观点,即痈疮溃破是脏腑已亏的标志,此时治疗上不可用攻法,而只能用补法。这与明代大国医朱丹溪的观点相合。朱丹溪云:凡疮未破,毒攻脏腑,一毫热药断不可用;凡疮既破,脏腑已亏,一毫凉药亦不可用。朱丹溪还说,凡正虚邪实者宜扶正为先,佐以祛邪之法;若正虚邪少,则全力扶正,置邪于不顾。

什么道理?“脏腑已亏”又是指亏到什么程度,为什么疮既破只能用补法,攻补兼备岂不是更为周全?这一系列问题在我结合中医医理对人体的运行规律作深入探查后找到了答案。

根据人体的运行规律,合理推测人体的修复活动可以大体分为三类,即日常维修、重大维修、紧急维修。

日常维修是与维持生命正常运转、与新陈代谢有关的维修,一个成年人每秒钟会死亡大约一百万个细胞(【47】,P15),每天约有0.33公斤肠道表皮的黏膜细胞遭淘汰更新(【40】,P8),可见日常维修的工作量是很重的,由于日常维修与生命的正常运转密切相关,这类维修多是紧急的。

重大维修多是与脏腑功能的修复有关的维修。这类维修很重要但是紧急度上不如日常维修,一般只有在人体的气血能量达到较高的水平才会实施。

紧急抢修是指因为创伤、病原体入侵等非正常伤害而产生的维修活动,对于表皮、黏膜破损的修复即属此类,这种维修有点像潜艇在深潜状态下的堵管操作,紧急、重要而且操作难度不小。

很显然,在三类维修活动中,紧急抢修的优先级别最高,其次是日常维修,再次是重大维修。当人体的气血能量充足时,三种维修活动都可以兼顾到。而当气血能量不充足时,就要根据优先级别进行维修活动的排序了。

例如,许多人壮年时工作忙碌,生活作息不良,但长期没有生病,一旦闲下来就会生大病,这可能是身体忙碌时处于透支气血的状态而无力开展重大维修,闲下来后就有气血能量开展重大维修而表现出生大病的状态了。

根据中医的五行理论,人体有心、肺、肝、脾、肾五大系统,彼此之间有着相生相克的关系。综合中医医理发现,五大系统的功能决定了人体的运行状态,且整体运行水平是五大系统中功能相对较弱的系统决定的,有明显的短板效应。就好比电厂的某些关键设备或系统性能受损时,整个电厂都要降功率运行一样。具体的机制设计十分巧妙:在人体的五大系统中,脾胃系统是气血生化之源,是负责物质能量生产的中心,脾胃运转机能下降会导致人体整体的运转机能下降,就好像电厂降功率运行一样;根据中医原理,心、肝、肾三大系统都在脾胃系统安装了调节器。胃阳为心阳所主,故胃的运转动力来自于心系统,当心系统功能下降,无论是心阳不足还是心火过旺导致的,都会导致胃的机能下降,出现食欲减退甚至恶心呕吐的症状;脾阳为肾阳所主,脾主运化的能量最终来源于肾,故肾阳不足时就会脾失健运,出现腹胀、便溏、泄泻的症状;肝功能下降更是直接影响脾胃,肝气不足会“木不疏土”,肝火过旺会“肝气横逆”,都会制约脾胃的功能,往往使人出现“默默不思饮食”的症状。肺功能下降会间接影响脾胃功能,比如导致肃降不足,胃气上逆;水津失布,脾失健运。更重要的是,肺功能下降会影响全身的运转和新陈代谢,直接产生“降功率”的效果。由此可见,人体五大系统中的任一系统功能下降,都会使人体“降功率”运行。

当人体“降功率”运行时,意味着身体的气血能量也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机体的修复能力和维护水平自然也会相应下降。故而“降功率”到一定程度时,人体将没有足够的气血能量开展不太紧急的重大维修活动,而只能开展维持生命活动必须的日常维修和紧急维修。而当关系到防御屏障完整性的表皮、黏膜出现破损且长时间无法修复,或者包含脓液的痈疮自行发生了溃破,就意味着人体的气血能量已经低到了连紧急抢修活动都无法维系的地步,说明脏腑功能已下降到了威胁生命可持续性的地步,这就是“脏腑已亏”的含义。很显然,在这种情况下,恢复脏腑功能以提升人体的运维水平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在“脏腑已亏”的情况下,原本并不紧急的脏腑功能修复变成了重大而紧急的修复活动,成为人体最高优先等级的维修。由于脏腑功能修复需要很高的气血能量才能开展,为了聚焦重点身体可能暂时无力顾及相对次要的修复活动。此时患者所服的药物如果不能用于脏腑功能的修复就可能被搁置不用,如此反而会给身体带来不必要的负担。所以,“脏腑已亏”时机体将全力修复脏腑功能,此时唯补药可用,攻邪的药物将被身体搁置不用,甚至可能产生副作用。

当然,以上看法带有一定的个人理解,欢迎有研究兴趣的专家学者通过医疗实践和科学实验进一步验证或挑战。

 看到这里有的读者可能会一脸懵逼,咦,不是说治疗癌症吗,怎么讲那么多“膜”的事情?

别着急!明白了上述道理,再回过头看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特征区别,就会意识到恶性肿瘤区别于良性肿瘤的关键是没有完整的包膜和基底膜,恶性肿瘤的其他特征,如“边界不清楚、可侵犯并破坏邻近组织、多数生长迅速、可发生转移”等,都与“膜”的破损缺失有密切的关系,而“膜”的长时间破损又与机体脏腑功能和免疫机能的大幅下滑有关系。

没有证据表明恶性肿瘤细胞比良性肿瘤细胞更为凶恶,甚至肿瘤本身通常也不是造成癌症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调查表明脏腑功能丧失和不当治疗引发的并发症才是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所以,恶性肿瘤并不是肿瘤本身变得更加凶恶了,而是人体防御系统和修复能力变得更薄弱的结果。

换言之,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的区别实际上是两者所处的环境差异所致。从这个角度看,对肿瘤进行恶性与良性的区分是没有必要的,更有意义的是看包膜和基底膜的完整性;即便仍要区分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也完全没有必要做活体取样和病理分析,因为看”膜“的情况就能作出判断。

明白了上述原理,我们对手术治疗的癌症的副作用也会有更为深刻的理解。鉴于对恶性肿瘤只能采取补法治疗,手术这种带有攻伐性质的治疗手段就只能用在良性肿瘤阶段。然而,无论哪个内脏部位的癌症,在没有症状时施行手术,术后都没有资料证实有延命的效果(【46】,P68-69)。所以,对内脏部位的癌症施行手术治疗总体上是不必要和不恰当的。

手术引发的并发症可能超出许多患者的估计。日本著名抗癌医生近藤诚在其著作《癌症,别急着开刀》中指出,手术切除脏器时,往往会将脏器周围的淋巴结连带切除,由此可能导致淋巴液化脓,引起患者发烧甚至败血症。淋巴管切断造成淋巴液无法流动还可能引起淋巴浮肿,严重时胳膊、下肢会肿得像圆木头和象腿一般,淋巴浮肿还容易造成细菌感染引起发烧。淋巴结清除还会造成缠绕淋巴结的周围神经被切断,造成人体的部分功能受损。例如,清除骨盆腔内的淋巴结会造成排尿障碍或性功能受损;清除腹部的淋巴结会使患者出现难以治愈的下痢症状(【46】,P60-61)

(未完待续)

声明:本文中插入的图片均来自于网络中公开的百度图片或以其为基础加工而成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男人秋冬保健养生的15个小窍门
医学基础知识-人体的免疫器官有哪些
有效排毒的五大秘招
我们所说的免疫力到底是什么?
免疫系统较弱者如何恢复免疫力?
维生素C咀嚼片可以提高免疫力吗?看完你就知道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