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唐蒲州爱情圣地——山西永济

西行

永济古称蒲坂,扼蒲津关口,当秦晋要道,是古河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永济市地处华北、西北、中原三大地域连接处的山西省西南端,是晋、秦、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西临黄河与陕西省大荔县、合阳县隔河相望,南依中条山与芮城县接壤,东邻运城市,北接临猗县。

永济在南北朝时期隶属于泰州、蒲州,唐朝两建中都,蒲州成为六大雄城之一。清雍正年间设置永济县名。1994年1月,撤县设市。永济人文荟萃,唐多文士,宋多画家,明多官员,清多艺人;境内有五老峰之奇,王官谷之幽,唐开元铁牛,鹳雀楼等。

永济古有通衢大道,西至长安,北达幽燕,黄河水运上溯龙门,下抵三门,“隔秦称塞,临晋名关”的蒲津渡口连接秦晋。同蒲铁路横穿全境,庙风、水永、运永三条干线及县乡公路交错辖区。

传说中蒲坂古城有过多次辉煌,最早的时候,有神农之后,烈山氏柱建都于蒲坂,后来又作有绒氏之墟。帝尧时期,蒲坂是尧的旧都。而蒲坂最辉煌的历史,就是舜帝建都的时代。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中国”一词的出现就在这一时期,所以称舜即位要“之(到)中国”。五千年文明看山西,指的就是当时中华民族各部落中文明程度最高,文化最发达,经济最繁荣的地方。而舜帝时期的蒲坂,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禹贡》一书记载的全国各地的贡税线路都是通过黄河直指蒲州的。

打开地图,位居黄河中游那个最醒目近乎直角的拐弯处,像一面招展的红旗,就是历史上的蒲州,今天的永济市。从古至今,永济都是华夏腹地,都是黄河流域最得天独厚的一方热土。

远古传说时代的烈山氏、有娀氏、陶唐氏、有虞氏,均在此书写了华夏民族童年帝都的荣光。之后的夏商两周、秦汉三国、五胡元魏、北周大隋也都在此演绎出了一幕幕丰富多彩的历史活剧。

自大唐兴国,蒲州的好运再次来临。李氏定都长安,以洛阳为陪都,以革命根据地太原为北都,而蒲州则以“扼陕洛之要枢”、“居两京之间”的军事战略地位,于开元九年(721)被冠上了“中都河中府”的名号。如此荣耀的光环,促使大唐蒲州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蒲州的城市品级跃入帝国“畿辅重镇”的行列,成为公元八世纪最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之一。

我们不妨追溯历史,回到那如幻如梦的盛世唐朝,走进市声盈耳的中都河中府。

建筑风貌——大唐蒲州的文化气象

浏览蒲州故城废墟,逶迤绵延的城墙,巍峨坚挺的城门,高拔屹立的鼓楼,威武雄特的铁牛,直侵云汉的莺莺塔,恢弘壮丽的鹳雀楼……,让人感受到的是大唐蒲州曾经的文化繁荣。《蒲州府志》中的“府城图”则更引人注目,学宫、典史、经历、贡院、廖阳宫、钟楼、鼓楼、都司署、协镇府、道署、府治、县治……,反映了蒲州行政机构的健全齐备。祭祀场所名目繁多,或殿、或祠、或坛、或庙,分布城郭之内:祭天有玉皇阁,祭地有先农庙,祭舜有薰风台、虞帝庙,祭禹有禹王庙,祭文有文庙,祭武有关帝庙,拜佛有普救寺、万固寺、栖岩寺,礼道有五老峰、真武庙,祭河有河渎神祠、西海神庙……,蒲州域内儒、释、道左近并举,天、地、神、圣和谐共处,体现了博大的文化包容,凸显了强健的文化气魄。

酒家胡姬——大唐蒲州的开放典型

风靡中外的古典戏曲名著《西厢记》,其创作蓝本是唐代才子元稹的传奇经典之作《莺莺传》。国学大师陈寅恪曾著有《读莺莺传》,以胡姓、胡名和胡俗三项标准立说,推测元稹塑造的崔莺莺原型为中亚粟特种族移民的“酒家胡”女子,原名曹九九,而并非传奇中的已故相国之女。其晚年又在《元白诗笺证稿》中进一步确认:“莺莺所居之蒲州,唐代以前已是中亚胡族聚居之地。”

又如唐代大历至贞元年间,蒲州为河中节度使李怀光根据地,其统领的朔方军多为粟特胡人;唐代元和年间李肇撰著的《唐国史补》中记载“河东之乾和葡萄酒”闻名四方,证明唐代蒲州胡人葡萄酒酿造业的兴盛。再如唐代蒲州城“酒家胡”甚多,唐代山西籍诗人王绩弃官回乡后,经常来蒲州,题壁“酒家胡”诗当是见证。当然,元稹对胡人生活也非常熟悉,写有许多有关“胡化”风气的诗歌。尽管他把崔莺莺打扮成大家闺秀,假托为高门千金,但还是透露出莺莺原型(身份)的痕迹。这些,都可显示崔莺莺是蒲州酒家胡中的丽人靓女,即酒店的“胡姬”招待。一千二百年前,蒲州地面就有了“胡姬”招待,可见其开放程度。

葡萄美酒——大唐蒲州的经济支柱

蒲州盛产名酒,《唐国史补》中记载“河东之乾和葡萄酒”闻名四方。“乾和”是突厥语qaran的音译汉名,原意为“盛酒皮囊”,从语源上讲,“乾和”葡萄酒则是操突厥语的胡人的叫法,证明唐代蒲州有胡人酿造葡萄酒业存在。酿造业兴盛,蒲州地面“酒家胡”自然不乏其众。唐代山西籍诗人王绩弃官回乡后,酷爱美酒,写有题壁“酒家胡”的诗:“有客须教饮,无钱可别沽。来时长道贳,惭愧酒家胡”。王绩题壁的酒家乃粟特胡人所经营,他是这里的常客,经常赊酒喝,并赞美胡人酿酒名优出色:“竹叶连糟翠,葡萄带曲红。”“竹叶”是绿色的竹叶青酒,色泽呈红的葡萄酒是酒家胡的特色。酒坊、酒肆的兴盛与繁华,成了大唐畿辅重镇最为靓丽的一道风景线,成为了蒲州一项支柱型产业,成为了大唐帝国的经济命脉。

地理决定历史,历史定格文明。大唐蒲州,千年遗续。

与唐朝一起辉煌——蒲州古城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我们无缘得见唐朝的蒲州那无比的繁华了。然而,透过卷帙浩繁的历史典藉,还是可以依稀看见唐中都那车马喧闹的街市,那书声朗朗的学府,那丝竹缭绕的舞榭歌场,那争奇斗韵的文坛词苑。

河中府

城市级别已与首都相同,在全国范围内,它和“陕、郑、怀、汴、魏”同为“六雄”。城市的规模与重要性,说它相当于如今的天津、上海、重庆,是委屈了它。在“中都”期间,它的机构编制与官员配置,也与中央相同。在首都200多里外的城市里,有着一套准中央班子,有着什么意义呢?最少,一旦天下有变,两天之内撤出长安,蒲州城里就有一整套现成的战时领导机构,蒲州城就是现成的战时临时首都。

唐玄宗时期,把天下分十大军区,由节度使分兵治理,蒲州即为河中节度军使镇城,最多时节制蒲、晋、绛、隰、慈、虢、同等七州军马。如此幅员与军力,既不用像边防军那样枕戈待旦防御外患,也不必像京畿部队那样龙虎羽林卫戍中枢,蒲州城内城外就是最好的屯兵养兵之地。到如今我们不用查看地图,就能想出永济境内数以几十计的以营字命名的村庄:刘家营、申家营、曾家营、杜家营、古寺营、许家营、黄旗营、常旗营、下马营、田营、张营、冯营……我们依稀能够想象,这些座落在中条山下崎岖山路和黄河岸畔无际滩涂的兵营里,多少将帅兵卒在认真而又从容地进行军事训练。

唐代兴佛

不用翻阅史藉,我们从现在永济境内的唐代佛寺遗迹就看得出来。普救寺、万固寺、栖岩寺、石佛寺、延祚寺…… 在当时,这些都是国家级别的寺院,或是“则天娘娘功德院”,或是“天下第一禅林”,或是皇帝不止一次拜佛巡幸,都可以揣度这些寺院在全国佛寺中的重要地位,可以揣度这些佛事活动的文化量级,也可以想见当时蒲州佛文化的兴盛和繁荣了。

蒲州的府级学校

始于唐朝开元年间,河中府尹兼节度使镇守蒲州时复建文宣王庙,移于城南,就是我们前文说到的祭祀文庙。文庙就是孔庙,是祭祀场所,也是府学实体,是学生们上官学的地方。根据蒲州的文化地位,蒲州的文庙是当时最高级别的学府,应当不是过誉的说法。用现代的大学比较,它不比京城的清华、北大,说它相当于南开、复旦,不会没有一点可比性。这样一所大学和遍布城乡的县学、乡学和私塾合理布局递次招生,加上蒲州城里那么多大腕级的文化人物的影响,蒲州的教育在当时十分兴旺发达决不会是我们遥远的猜想。

蒲州物产

以桑麻种植和纺织为著。棉花“性宜沙土,疏而易达”,蒲州人多种于黄河滩涂,滩广地宽,“不计顷亩”,只要“岁无霖潦,及河水所败,则大收温絮,御冬及供织纺,赖其用焉。“(《蒲州府志》卷之三,物产)市场供应不必说了,光制作军衣、军帐的棉布,蒲州得多少贡献。蒲纸蒲笔,是当时供应京畿的重要物品。蒲纸“岁造十万,送京师,纳于户部有司领之”(同上)。中央政府统购部门直接征购,而且纳入中央财政计划,可见当时的工艺水平和生产规模。蒲笔有特点,用的是黄鼠狼毛,虽不及湖州所造,“佳者亦中书”。笔墨纸砚,文化载体,蒲州是文化中心,出产文化用品,是题中之义,也是名起实随。文化的物化表现,当然是一个地区文化传承意义的表达。其林业土特产蒲柿与虞梨,都是中原佳果,百姓食用自不必说,还是朝贡佳品。

在蒲州地方志书和正史记载中,蒲州物产排列第一的不是这些,而是一种叫做“毡翅扇”的东西。不仔细想,我们已经不太了解这种物事的用场了。原来,我们在戏剧舞台上,在宫廷题材的电视剧里,常常能够看到皇帝身后交叉支起的椭圆形扇子。这种扇子好像并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好像并不是为了皇帝扇凉而只是一种仪仗,就是这个“毡翅扇”。这种东西需要量不会大,而专要从蒲州进贡,是象征意义还是技术意义,我们已经是很难确切知道的了,但我们知道起码它的织、绣、制作技艺是要求最高水平的。它要的不只是一种物质层面的东西,而是升华为艺术意义的工艺,是一种科技含量。从这一点我们分析,蒲州城是当时科技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它拥有最高水平的艺术设计和制作技术,代表了当时最高的科学尖端。

诗和传奇

只是罗列一下当时蒲州城里本地藉(现永济藉)诗人的名字。王勃、李商隐两个大腕诗人的藉地现代区划分别划入芮城、万荣,我们忍疼不列,只列确属现代区划为永济藉的,只列《唐才子传》里记载的前十名:

王维,原藉太原祁人,后随父徙于蒲。

卢纶,河中人,故居在栖岩寺东。

耿韦,河东人。

畅当,河东人。

杨巨源,蒲中人。

柳宗元,虞乡人。

吕温,河中人。

司空图,河中人。

聂夷中,河中人。

王驾,蒲中人。

掂掂这十个名字的份量吧!

书法美术

河东薛稷,官至少保,是天后朝时的著名书画家。他曾继褚遂良后主政河南。褚遂良是唐代著名书法家,而当时人们称“买褚得薛不落节”,书名已与褚遂良同等级别了。更值得在书法史上记下一笔的是,宋朝那位风流皇帝徽宗赵佶,皇帝虽然做的荒唐,却是个顶尖级别的艺术家。而他也推崇薛稷的字,他就是研习薛稷的字才创造出“瘦金体”的。薛稷的画更有名,“画犹工绝”,皇帝处理朝政的秘书省,相当于如今的中央办公厅,就贴着他画的鹤。杜甫还写过诗称赞:“薛公十一鹤,皆写青田真。”可见名重当时。

最早的文艺沙龙——绿莎厅

一个艺术沙龙,出现在八世纪的蒲州城里。我们蒲州的“绿莎厅”把“沙龙”的历史,向前推进了十个世纪!蒲州的“绿莎厅”是官办还是私宅?是最高领导者直接管理还是有专职部门经营,已无可考,但有明确记载的是,来这里活动的是那些相对来说位置闲散的人物,是那些参谋、记室、幕员、赞划之类的人物。这些人物的肩头责任要轻一些,他们的目光就少了些功利和躁进,就显现出一种文化从容。他们的社交谈话题目就要更博大一些和形而上一些。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风物、民俗……他们无所不谈,话题散漫游离,并没有很直接的目的。也许有时候形成了正确的政见,进谏了,被采纳了,甚至发挥了一点政治效益,他们就得意十分,自以为为修齐治平匡扶社稷出了将相之力。更多的是并没有被上级采纳,他们的意见往往漫无边际,脱离实际,没有可操作性。但这也影响不了他们的高谈阔论,往往,思想的尖锋一碰撞,竟闪现出美丽的火花来,成为颇据高度的思想成果和文化成果。他们当然会在“绿莎厅”浅斟低唱,吟风弄月,会绘制“边塞明月”,会倾听“阳关三叠”,会低吟“咦吁嘻,危乎高哉!”会高唱“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绿莎厅里,虫鸣声声,花香缕缕,蒲州的文化人呼朋引类,高谈阔论。谈着谈着,他们把唐诗由五言进化为七言,定型为七律,丰富了诗的表现能力。谈着谈着,他们把魏晋志怪小说进化为传奇,使小说成为更加成熟的叙事文体。谈着谈着,他们把骈俪体运动成散体古文,使散文更好地表达思想记叙现实。“绿莎厅”分明是唐代时期的艺术沙龙,是最高级别的艺术殿堂,分明是唐代文化大军前进路上的宿营地;蒲州,理所当然应该誉为唐代文化快速演进的里程碑,誉为唐代贮存文化成果的国家仓廪。

透过历史的烟云,我们仿佛还能看见,在蒲州的晴朗天空下,在蒲州繁华的城乡土地上,祭祀天地神圣的仪式在庄严地进行着,佛事道场的香烟在袅袅地盘旋着,演兵场上十八般武艺在认真地演练着,蒲津桥畔笔挺站立的军士在严密地驻守着,平川滩涂丰收的棉花在忙碌地采摘着,中条山脚下柿树林里果香在浓浓地飘散着,工场坊间的蒲纸蒲笔在紧张地制造着,宫用作坊的“毡翅扇”在精心地刺绣着,“绿莎厅”里文人墨客们在恣肆汪洋地高谈阔论着……

大唐蒲州,这样在历史中定格。

五老峰

山奇水秀,无处不绿,还有松涛、云海、奇峰、怪石、松翠、流泉、飞瀑等景观,五老峰原名五老山,因古代五老在此为帝王授《河图》、《洛书》而名。《周易》成书之前,永济是河洛文化早期传播的圣地,也是中国北方道教全真派的发祥地之一。《七鉴道书》称之为“道家天下第五十二福地”。明清时期,五老峰兴起朝峰庙会,兴盛达500年之久,成为中国现代旅游业的源头。

鹳雀楼

又名鹳鹊楼,古时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是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该楼始建于北周(公元557—580),废毁于元初。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周围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以王之涣《登鹳雀楼》最富盛名。

1997年12月,该楼的复建工程开始,2002年9月26日,新鹳雀楼落成,外观四层,内分六层,楼内文化陈设表现了五千年黄河文化的底蕴。新建鹳雀楼是国内最大的仿唐建筑,总高73.9米,总建筑面积33206平方米,总重量58000吨,在建筑形制上充分体现了唐代风格。鹳雀楼是国内唯一采用唐代彩画艺术恢复的唐代建筑。

蒲津古渡

蒲津渡是历史上的著名古渡口。考古发掘的蒲津渡遗址是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修建的“铁索连舟固定式曲浮桥”的遗迹。遗址附近还发现有明代石碑一通和石堤50米。发掘清理出来的蒲津渡遗迹有铁牛四尊,各长3.3米,高1.5米,重约50~70吨。每条铁牛旁各有一铁人,高约1.9米,重约3吨。南侧铁牛下还发现有铁板、铁柱,铁牛尾部立有铁制的七星铁柱7根。四大铁牛被誉为“世界之最”,在考古学、桥梁建筑、冶炼铸造、水文地质等学科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在建桥史、铸造史和冶金史上位于当时世界第一。

永济道情

汉代已有萌芽,沿至唐代时基本形成雏形,是流行在古蒲坂(今永济市)的小剧种之一。永济道情词句浅显易懂,曲调优雅柔和,古往今来广大群众喜闻乐见。道情,源于道教,原是道士云游四方,传播道义时又唱又吟的一种劝化形式,故又称为“道曲”、“悟声”。道教创立于东汉,盛行于隋唐。随着道教的发展,道教逐渐吸收了雅乐、散乐和民间音乐,发展成为“哼哼调”流行各地,又和各地的风土人情、方言土语、习惯爱好结合起来,形成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永济道情就是其中的一种。

蒲剧

蒲剧,因兴起于山西南部的蒲州(今永济一带)而得名,亦称蒲州梆子或南路梆子,是晋南地区的主要剧种,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在清代乾隆时期称“乱弹”、“晋腔”、“山陕梆子腔”等。实物史料证明,晋南地区戏剧活动历史悠久。蒲剧唱腔高昂,朴实奔放,长于表现慷慨激情、悲壮凄楚的英雄史剧,又善于刻画抒情剧的人物性格和情绪。蒲剧唱起来字正腔圆,高亢激烈,引人入胜,是中国戏曲的一大瑰宝。

名优特产

永济的特产主要有:蒲州青柿、首阳西瓜、干樊梨、马铺头蒜、老劲子麻花、永济芦笋、永济酥梨、特早熟杏、双孢菇、任阳乡柿饼、任阳红枣、永济牛肉饺子、永济扯面、永济苹果、张营米醋等,其中以永济牛肉饺子最为出名。

蒲州青柿

永济栽培柿树历史约有1500年,明、清时地方官吏以其作为向皇上进贡的佳品,品种资源丰富,素有柿乡之称。主要有青柿、小柿、盖柿、桔蜜柿、艳果柿、暑黄柿、牛心柿、小绵柿等,其中以青柿最佳。蒲州青柿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C、葡萄糖和果糖,还含有钙、磷、铁等矿物质。1981年蒲州青柿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一等金盘奖。

永济芦笋

永济是全国最大的芦笋生产基地,种植面积8万亩,采笋面积6万亩,总产3.2万吨,主要集中在蒲州、文学、栲栳、韩阳等黄河滩涂地带。芦笋又名石刁柏,嫩茎是含多种营养物质的高档蔬菜,为世界十大名菜之一。

张营米醋

创始于明末清初,有三百年的酿造史,历史悠久,工艺独特,产品以酸、香、绵誉满河东,是烹饪之佳品。

桑落酒

桑落酒是中国传统的历史名酒,产于永济市。据文献记载:“北魏,河东郡多流离,谓之徙民。民有姓刘名白堕者,宿擅工酿,采挹河流,酿成芳酎,悬食同枯枝之年,排干桑落之辰,故酒得其名,最佳酌矣”。

普救寺

是一座佛教十方禅院,坐落在永济市境内的峨嵋塬头,南依巍巍中条山为屏障,西临滔滔黄河水为襟带。地势高敞,视野宽阔;红砖碧瓦,殿堂宏雄,古塔高耸,曲径通幽;柏林掩映,风景独秀。

1986年以来新修复的普救寺,寺院建筑布局为上中下三层台,东中西三轴线,规模恢宏,别具一格。从塬上到塬下,殿宇楼阁,廊榭佛塔,依塬托势,逐级升高,给人以雄浑庄严,挺拔俊逸之感。寺后是一地势高低起伏,形式活泼的园林花园。园内叠石假山悬险如削,莺语双亭飞檐翘角。荷花池塘上横架曲径鹊桥,亭桥相接、湖山相衔。莺莺的“拜月台”掩映在青松翠柏、千竿修竹之中。

唐传奇经典之作——《莺莺传》

传奇,就是“传”写“奇”事。唐代传奇首先从内容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它的描写对象从神仙鬼怪演变为现实生活与人情世态。这是我国叙事文体的一个革命性的进步,这种文体到这时候才具备了自己的构成要素与基本特征。这一新兴文体在中唐时期一下盛行起来,名家辈出,佳作如林,除了已经亡佚的,遗存当代的还有数百篇之多,专集就有四十多部。其中最为著名的篇什,有《离魂记》、《柳毅传》、《霍小玉传》、《李娃传》……等等,特别要指出的,还有一篇《莺莺传》。作为当时和后世影响最大、艺术生命力最强的传奇作品《莺莺传》,就写的是发生在蒲州的事儿。

蒲州普救寺,是这篇唐传奇经典的摇篮。《莺莺传》的作者,是元稹。元稹(779-831年),是与白居易齐名的著名诗人,世称“元白”。他是河南洛阳人,早慧,九岁时候就能赋诗作文,算个“神童”。15岁时,明经及第。24岁考中书判拔萃科,受职校书郎,就在中央部门工作了。28岁那年,即元和初年,制举登第,名列榜首,应该说是状元了,授左拾遗。是个很不错的官职。元稹的诗写得怎样?既然与白居易齐名,当然就是大腕级别,我们不去探究了。我们要说的是他的小说——《莺莺传》。他在22岁那年与表妹有过一段恋情,“始乱之”了,就是追求她,打动她,已经私自结合了。但他的官越作越大,他就得考虑门第了,考虑官场的利益关系了。他就“终弃之”,抛弃了表妹,另娶了在官场正炙手可热的长安府尹的女儿韦丛。当时正是传奇兴盛的时候,他就写了这篇传奇《莺莺传》,记叙了自己这一件爱情故事。这个爱情故事写得优美动人,在当时就好评如潮,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当时就有诗人写诗赞颂这件事。

著名的诗人李绅、杨巨源都知道事情的始末和内情。我们要说的是,这个故事正是发生在蒲州城外的普救寺里。“无几何,张生游于蒲。蒲之东十余里,有僧舍曰普救寺。张生寓焉。”张生是要去长安赴考的,在普救寺一见到莺莺,一见钟情,也不要去赴考了,就在寺里借厢住下。这以后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张生写书请白马将军解围,老夫人悔婚,红娘传书,梯树逾墙,情结西厢。只是后来张生忍情离去,莺莺也另委身于人。这篇传奇写得故事曲折,人物生动,文彩斐然,是传奇中的佼佼者。

有意思也有意义的是,在青灯黄卷暮鼓晨钟的佛门净地,竟发生了一件蔑视封建礼教,不顾父母之命而私定终身暗自幽会的风流佳话,恐怕就只有在普救寺才能发生了。这和当时蒲州的包容、开放的文化襟怀不无关系,是蒲州当时的民风世态社会氛围的大环境决定的。普救寺殿堂巍峨,香火繁盛,武则天时期,进行过修缮,还亲临游幸过,时人俗称“则天娘娘功德院”。山门牌匾写的是正式名字:“敕赐普救之寺”,是后来担任蒲州刺史的颜真卿手书。普救寺天下名刹,颜真卿又是书法名家,倒也相得益彰,相映生辉。那时候的传奇小说已经进行了艺术虚构,张生莺莺已经是文学人物了,可故事发生地普救寺却是真实名字,当然就是有意借重普救寺的大名来增强艺术影响和真实性。结果是传奇因寺而脍炙人口,寺因传奇而名传天下。《莺莺传》是唐传奇的代表作,是唐传奇的经典,而普救寺,则是它的摇篮。

永济美女杨玉环

杨玉环与西施、王昭君、貂蝉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唐玄宗李隆基的宠妃,小字玉环,道号太真,蒲州永乐(今永济市韩阳镇独头村)人。杨贵妃身高1.64米,体重138斤。自小习音律,善歌舞,姿色超群。她原为玄宗第18子寿王之妃,后经大臣推荐,唐玄宗见她有倾城倾国之色,后招入宫做女官,天宝四年封为贵妃,从此杨门一族权贵显赫。天宝十五年安禄山起兵造反,沉迷于酒色歌舞之中的唐玄宗仓皇南逃。途经马嵬坡,大将玄礼和部下认为杨家祸国殃民,怒杀杨国忠,迫使玄宗赐杨玉环自缢。贵妃死时,年38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永济:远眺大唐名城的盛世繁华
永济:景与人的传奇
游西厢,看铁牛,登鹳雀楼,上五老峰,逛水峪囗,探蒲州城。
书法新作·隶书·鹳雀楼长联(中华名胜古迹长联系列12)
四大名楼中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楼的鹳雀楼是古楼还是新楼?
永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