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型糖尿病的胰岛功能受损,是可以被逆转的
有一个一直存在争议的问题:中国人胰岛功能似乎更差一些。欧美人胰岛素抵抗更加明显,那么欧美人的胰岛功能受损是不是就更轻呢?来自2006年ADA的报告表明,事实并非如此。肥胖者存在10~20年的代偿阶段(胰岛β细胞数量不断增加),在此阶段如果代偿成功,就不会发生2型糖尿病。2005年science上文章指出,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的凋亡和增生、复制都比正常人更加显著,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抑制β细胞凋亡,就有希望利用其增生、复制活跃的特点,实现2型糖尿病的逆转。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詹晓蓉
所以,主要矛盾并非β细胞难以增生、复制,而在于β细胞凋亡显著增加(20~30岁阶段凋亡增加,50岁左右达到高峰),从而发生2型糖尿病。
β细胞发生凋亡的原因很多,目前没有实现其功能逆转的原因,是存在四大难题:(1)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进行性恶化,导致HbA1c进行性恶化;(2)β细胞凋亡增加,导致β细胞功能进行性恶化;(3)目前的治疗以低血糖为代价,如果能避免低血糖,也是对β细胞功能的保护;(4)一些药物导致患者体重增加。β细胞凋亡的机制包括:基因易感性、高糖毒性作用、高脂毒性作用、糖脂毒性协同作用、胰岛素特异性炎症反应、药物对β细胞的影响。抑制上述凋亡机制,是逆转β细胞功能的重要途径。
三、保护β细胞功能的主要治疗措施
目前我们逆转β细胞功能的手段有:
(1)GLP-1:GLP-1的存在是β细胞再生的重要条件。2004年人们已经发现,使用GLP-1后,β细胞再生增强而凋亡受抑制,并促进了胰管干细胞向β细胞分化。GLP-1类似物被称为β细胞的分化因子(使新生增加)、生长因子(使复制增强)和生存因子(使生存时间延长、凋亡减少)。
对此,我们有比较充分的动物实验证据:宫内发育迟缓大鼠,成年后90%发生糖尿病;而如果刚出生即使用GLP-1类似物exendin-4治疗6天,降糖作用维持8个月,未发生糖尿病,β细胞数量正常。研究者由此认为,上述结果是代谢记忆效应的体现。1型糖尿病方面,对NOD小鼠用抗淋巴细胞血清联合exendin-4治疗8天,75天后88%1型糖尿病被治愈。实验证实,GLP-1类似物可抑制细胞因子、脂肪酸等引起的β细胞凋亡。
在临床研究中,有学者采用葡萄糖钳夹技术,对exendin-4与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二者降低HbA1c的强度几乎一致,但甘精胰岛素组患者体重显著增加,而exendin-4组患者体重下降3.56
kg;对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的影响方面,exendin-4组比甘精胰岛素组C肽分泌水平显著提高。可见,这两种药物的主要差异在于其对胰岛分泌功能、β细胞功能的保护上。
(2)DPP-4抑制剂:临床试验显示,对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DPP-4抑制剂进行干预,可使血糖下降、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增加、C肽水平与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一致地增加、胰高糖素水平下降。
(3)TZD:对β细胞兼有直接和间接保护作用。糖尿病沙鼠的胰岛素脱颗粒作用较强,而罗格列酮可以抑制其脱颗粒作用。临床上,TRIPOD、DREAM研究分别显示,TZD可使IGT风险下降55%、62%,其预防糖尿病的疗效远优于改变生活方式治疗。停药后本应回升至18%的年发病率,但使用曲格列酮后实际只有3%的年发病率。可见TZD具有较长时间的临床效应。TZD对血糖控制比磺脲类更加平稳,意味着更有利于改善β细胞功能。
今年ADA年会上发布了ACT NOW试验的结果。该试验共入选602例IGT或IFG患者,随机分组使用匹格列酮或安慰剂,随访观察2.6年。糖尿病年发病率:1.5% vs. 6.8%。更可喜的是,葡萄糖处理指数(DI,胰岛素敏感性×胰岛素分泌指数)非常明显增高,意味着糖尿病逆转有望实现。两组在心衰、骨折、心血管疾病死亡等方面无显著差异。使用匹格列酮每治疗3.5例IGT或IFG患者1年,即可预防1例2型糖尿病发生,效率很高。
(4)胰岛素强化治疗:我国学者发表在Diabetes care上的报告显示,72%2型糖尿病患者在胰岛素强化治疗后3个月实现了β细胞功能逆转,1年时仍有47%患者保持血糖正常,2年后仍有42.3%。研究者认为,这是抑制高血糖对β细胞毒性作用的结果。
(5)减重:2003年Diabetes上一篇报告指出,减重手术可使2型糖尿病患者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在术后6个月时恢复正常,实现β细胞功能逆转,不需要药物治疗。今年JAMA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入选60例极度肥胖的糖尿病患者,一组接受胃捆扎术,一组采用常规糖尿病控制治疗。结果显示,手术组患者体重显著下降,而常规组无显著改变;手术组73%患者糖尿病被治愈(定义为:空腹血糖<7mmol/L,HbA1c<6.2%),不再需要继续治疗;而常规组治愈患者仅占13%。DeFranzo指出,如果采用四联治疗(生活方式干预+二甲双胍+TZD+GLP-1类似物)――多因素干预,其疗效比ADA推荐的生活方式干预+二甲双胍很可能好得多。他认为,应该将初诊2型DM患者的HbA1c控制在6%以下,以实现β细胞功能逆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糖尿病治疗药物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聚焦机制本源 糖尿病治疗再定义
陈刚大夫讲糖:(含语音)老糖人的非胰岛素降糖药物推荐顺序
IDF
丁香园论坛
糖尿病竟成“骨折元凶”?这些降糖药对骨折的影响你也得知道!| EASD 202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