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河森堡

有这么一个关于作家风格的规律还挺有意思的。


我这些年看过不少中文作者的书,虚构和非虚构的都有,你能从上世纪80、90年代面世的很多作品中看到一个倾向,即当时那批作家中,不少人的精神世界主要由亲身经历构成,而他们在思考和得出结论时,往往靠的就是这些。


比如说那作家自己插队的时候遇到了啥事,然后就给出一个做人应该怎样怎样的道理,再比如说自己经历了什么病痛,于是又得出了人生本就该如何如何的结论。


其实,严格来说,诉诸于个人经验并不是严谨科学的论证方式,但其优点在于叙事充满细节和粗砺的质感,以至于特别鲜活,能强烈调动人的情绪,有时候我心里也觉得他们论证的不够严密,但在感情上还是会被牵着走。


而这些年,特别是近10年来,很多中文作者体现出了另外一种气质,就在于他们视野更加开阔,论述更加严整科学,有统计,有数据,有实验,有采访,但你也能看到他们笔下的那些内容,大部分都是来自文本阅读,而不是亲身经历,这造成的一个后果,就是他们的行文四平八稳,有章有法,但是没有鲜活的细节和蕴含其中的情绪,太过光滑整齐,读的时候我心里就想着“嗯,确实是个道理”,但感情上被拉动的体验是非常少的。


用某位老师的评价强套在这两拨人身上,我会说,先前很多作者的知识主要来自于田野,而当下很多作者的知识主要来自于文本。


当然,这只是个侧重上的不同,而不是非此即彼的绝对,其实,无论是在当初还是在今天,那些真正一流的作者,往往在知识结构上兼具田野和文本的气质,可谓既鲜活又严谨,既粗砺又规矩,而这种才华往往可遇不可求,甚至不是靠练习能够掌握的,它需要优秀的教育背景和丰富的人生阅历才能滋养出来。


如果能和这样优秀的作者同处一个时代,那实在是读者的幸运。

@爬山虎轰然倒地: 说不出什么辩证的话,就是想说两个月前又读了一遍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真的写得好好,特别牵动情绪。

@爬山虎轰然倒地: 里面有一段他写的关于写作,“写,这形式,注定是个人的,容易撞见诚实,容易被诚实揪住不放,容易在市场之外遭遇心中的阴暗,在自以为是时回归零度。 ​​”

@韩渚_2021: 我比较不愿意细想这种剖心肝自察的段落,觉得对作家本人过于残忍,对读者也残忍...我喜欢那些轻盈的不接人间悲苦的部分,譬如他讲小蜜蜂像是一朵小雾,于是在我心情特别好的时候我会管小蜜蜂叫小雾雾,感觉是作者创造了一个愉快的秘境,让凡人可以脱离现实偶尔进去躲一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写作干货分享||没有灵感怎么办?教你7个小方法
阅读也是要讲缘分的
吴时慧:圈子很重要,实战更重要。
史提芬·金告诉你如何提升写作水平
下雨的空隙里,看了一会晴天
芒格为什么能一周读20本书? 转载来源:王冠亚 作者:王冠亚 以我们普通人的阅历,每年读1000本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