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日伪时期德化“喇嘛训练所”


    德化(今化德)“喇嘛训练所”,是日本特务机关为了训练特情人员而专门设立的秘密机构。从1942年到1944年陆续训练了一些人,安插到伪蒙疆各地充任日本特务机关的特情人员。
    1942年,化德这个地方叫德化县,属伪蒙疆自治政府管辖。这里驻有日本特务机关。它内部设“国际调查室”(包括电台)“内部调查室”、“审讯室”、“物资供应库”等,共有30多个日本人。还有伪蒙疆蒙古军第七师也驻在这里。是伪蒙疆地区的一个重要城镇。
    当时,我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在这一地区不断发展壮大,抗日斗争正处在紧张激烈阶段。蒙古人民共和国也不断地往伪蒙疆派遣地下工作人员,伪蒙疆境内的一些不愿当亡国奴的蒙古族上层人士(头面人物)大都与我抗日游击队以及外蒙有联系,构成了对日本帝国主义者和伪蒙疆政府的威胁。日寇为了获取上述人员的活动情况和甄别伪蒙疆政府人员的情况,以便扑灭我游击队和地下活动,也为了及时掌握当时外蒙和苏联派往蒙疆人员的方法和动向,采取派遣专人(经这个训练所训练出的人)监视、搜查草原上的外来人和过往经商、喇嘛等方法加以控制。当时,也确有从外蒙派来以索找丢失牲畜的牧人和念经行善的“喇嘛”为名的特情人员渗进伪蒙疆地区。对此,用“喇嘛训练所”训出来的人员在各地进行监视、盘查、搜索,是日寇采取的反“渗入”的一种手段。
    此外,日寇为了强化他们的统治,对其工作人员和居民也需实行特殊的控制方法。这就需要有一批特情人员来完成这一任务,并为他们的法西斯统治效劳。“喇嘛训练所”就是为了这些需要而设立的
    “喇嘛训练所”招收的学生,起初是专门招收小喇嘛。招收办法是特务机关派日本特务直接到各召庙以征询意见的方式听取庙里大喇嘛对小喇嘛们的情况介绍。然后由日本人亲自召见认为可选的人谈话,最后认为可用,才确定为选训对象。
    选择的标准是:拥护日本军国主义的主张,身体好,聪明伶俐,头脑反应快,年龄在1720岁之间。如果选中,就向大喇嘛要,不想给也不行,在已选中的喇嘛中,文化高的送张北日本特务机关办的代号为“日月寮”的训练所训练,其余留德化“喇嘛训练所”。
    训练的方法是:随到随训,训练好几个派出几个,学制无定期。时间长短以训练对象的成熟情况和需要而定。表现好、学业好的派往外蒙当特务;一般的分配到伪蒙疆政府各级机关或召庙当机关“职员”或“喇嘛”,实际上从事情报工作。后来因需要量大,又从社会无职业青年中招收了一部分。
    训练的主要内容是,首先培养效忠于日本人的思想。通过讲课、训话,让学生认为日本民族是优越民族,应该处处效仿;日本人信仰的天照大神是和喇嘛们信仰的释迦牟尼一样的天神,所以每天要参拜天照大神,每餐前必须默祷,以资感谢天照大神对人民的赐予。此外,还要从精神到行动上都效法日本人。其次是向学生灌输“大和魂”思想,宣传“大东亚共荣圈”内各国应与日本“共存共荣”。蒙古人很落后,日本人到中国来,到蒙疆来是为了帮助中国人和蒙古人(日本军国主义者为了分化汉、蒙间的团结,把汉人称中国人),更是为帮助蒙古人搞“自治”而来的。为了“复兴蒙古”,使蒙古人“兴旺发达”才搞蒙疆自治,以及日本当时对伪满州国和伪蒙疆的政策等等。第三,诬蔑中国共产党、外蒙和苏联,煽动仇视“红党”的思想情绪,比如他们说:中国共产党是苏联派进中国来的,在中国实行共产政策,仇视宗教信仰,不许供佛、当喇嘛等等,蛊惑“小喇嘛”仇视苏联,仇视中国共产党,奠定为他们忠心效劳的思想基础。用日本人的话说,就是让这些小喇嘛“一心一德”地反对外蒙和苏联。为其侵略中国,统治蒙疆,离间蒙汉人民等侵略行为作辩护。使这些不太懂世事的小喇嘛在思想上中下了“日本人进中国是对的”的毒素,效忠于日本军国主义者。第四,物质引诱。学习期间每人的吃穿、学习费用由日本特务机关供给。训练后分配工作,挣工资,工作有成效还给额外奖励。第五,训练特情工作能力。一是每人发一个小册子,其内容:一是蒙疆地区重要城镇村乡(嘎查),大小城市的地点、人口;二是上自蒙疆政府首脑及部、厅的官吏名字,下到旗、县、市、镇(嘎查)官员的名字;三是蒙古军所属部队驻地,首脑名字、部队编制、人数等等。对这些每个学生必须熟记无误。第六,每天记反省(检查)日记,其记法是由浅入深。先从日常生活记起,再记每天遇到的事情,思想上想过的事和自己的看法,认识和思想活动等,然后逐渐记看到听到的自己认为重要的事,对此都要记上自己的看法,用这些培养他们判断力和记述能力以及自己的思想动态,所记日记都得送交特务机关长(特务机关的首脑)阅查。第七,定期向特务机关长口头汇报,内容包括日记中记过的事和平时所见所闻,尤其个人思想动态等,以此训练脑力反应和口头表达能力。第八,技术训练内容,一是秘密侦察,一般是以讲解侦察方法和手段为主。当时侦察工具和技术均较落后,只讲人工侦察,诸如,行动监视,重要人员的动向的掌握及其所接触的人员和有无秘密活动等,再就是监视所在单位的人员有无越轨行为,盘查过往行人的方法,注意监视串浩特的行商、匠人有无不轨行为等等。因训练的对象,多是年幼来自牧区头脑比较简单的青少年,所以,讲述的内容也较粗浅。二是跟踪盯梢,讲述人盯人的常识性知识和作法,学生知道了怎样盯梢,不轻易丢掉就行了。这种方法,多是用于广阔的牧区,一般在牧区只要盯住一个人,轻易地被甩掉的可能性很小,因而,无须多少技术性的东西,只肯认真盯住就行。
    训练期间,对学生的管理很严格。如不准自由行动,有事必须请假,外出必经允许,亲友来访只能在星期日会见,事后还要把来访人、什么事、谈话内容,记入当天日记内,以做备忘和交付特务机关长审查。
    训练时间虽无定期,但大致都是一批批地结业和分配工作,没有单独或少数几个结业分配的。这说明学生的程度大致是相同的。这个特务机关对其训练对象要求掌握的知识程度是很重视的,并未为权宜计而胡乱训几天够完成某一任务就放出去。
    结业时每人发个“工作证”,除本人免冠照片和一般的证明词外,还印有肉眼不易看出的“特情”暗印,并印有特务机关编制的阿拉伯字代号。结业后的学生多被分配到所需的特务机关、行政机关、团体、学校、军队,喇嘛召庙,也有分配到嘎查(村庄)等地的。特务机关只留有他们被分配单位和职务及活动情况的档案。
    这些人员的公开工作是由他们所在单位分配,一般都是分配什么职务就做什么,不准提改动的要求。特务机关只要求他们暗地里做好秘密工作就行。到单位后的主要任务是:一、对所在单位的各种职务(包括仆役等工友)的人员(学生、军人、牧民、王公、贵族、喇嘛)都要进行一次审查,鉴别是不是“红党”分子,是不是秘探,对外蒙的态度、联系等,二、是否有违抗、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言论和行动;三、搜集抗日游击队和我地下工作人员的活动情况;四、侦破外蒙派来的人员。
    要求是:发现可疑人和重要情况,立即向特务机关报告。另外每月要找一定的借口到德化特务机关来联系一次,以便汇报活动情况和当面接受对这月的工作评价和今后的任务。假如特情人员在他负责的范围内有情况没及时报告,或没按时到德化来汇报工作,日本特务机关就要对他进行审查,结果认为可疑,立即监视起来,限制他们的行动直至软禁,到查清为止。
    特情人员(训练出来的学生)提供了可靠的,重要的情报,都给一定的奖励。一般以绸缎、砖茶为主。假若根据提供的情报捉住了外蒙、苏联派来的特工人员,就是立了大功,除给绸缎、砖茶奖励外,休假两个月,带上日本特务机关的证明,到一些地方游逛,吃、喝、玩、乐的费用全由日本特务机关供给。用这种物质和生活上的享受促使他们进一步效忠日本特务机关。
    由于日本特务和情报密探到处横行,不断捕人,造成人人恐惶、个个自危的局面,很多蒙古人不敢自由言谈和行动,有不少革命者和善良无辜的蒙古人被捕坐牢或被处死,这是日本侵略者“以华治华、以蒙治蒙”的毒辣手段之一。“喇嘛训练所”则是训练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迫害中国人民和残害革命志士的帮凶的场所。

转自《内蒙古文史资料第二十九辑》
供稿:小艾


欢迎关注卓索图蒙古文化

 ᠵᠤᠰᠤᠲᠤ ᠶᠢᠨ ᠴᠢᠭᠤᠯᠭᠠᠨ 卓索图盟

 昔日的卓索图盟,包括喀喇沁三旗和土默特二旗,另附锡勒图库伦萨克、喀尔喀闲散多罗贝勒(也称唐古特喀尔喀旗,康熙元年即1662年由杭爱山来归,康熙四年即1665年封多罗贝勒)二部。前者是喇嘛旗,和后者共同游牧于土默特左翼旗境内,与土默特左旗同进出,故一般不单列。位于今辽宁省西部、河北省东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地域包括今辽宁省的阜新、北票、朝阳、喀左、凌源、建昌等市县,建平县南部地带;河北省的平泉;内蒙古的赤峰喀喇沁旗、宁城,通辽市库伦旗等市县。 

 据史书记载,清朝初年,朝廷为了制约和笼络蒙古民族,将蒙古地域划分为6盟、49旗。除了少数旗由满洲八旗领辖外,其他各旗均封遣蒙古札萨克掌管治理。各盟的盟长由清朝皇帝钦命。卓索图盟的盟长,皇上钦命家府在黑城子的土默特王兼任,盟址设在朝阳。 

 1931年版本《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卓索图盟”是内蒙古东四盟之一。唐奚主避暑宫所在,清亦筑避暑山庄于此。后建朝阳、承德2府。盟地曰卓索图,在土默特右翼境内。土默特、喀喇沁部及喀木喀旗会盟于此。

 1935年编、1981年重版《辞海》中述,卓索图是内蒙古六盟之一,领喀喇沁、土默特2部,共6旗,附喀尔多罗贝勒牧地,会盟于土默特右翼境内卓索图地方,因称卓索图盟。全盟紧依长城辽宁省之柳条边外,东起朝阳、丰宁、凌源、滦平,以至承德皆是。

 经多方考证,“卓索图盟”之名源于蒙古语“召苏勒图”,意为驿站。这是因为古代的朝阳境内,曾设有军事、政事交通驿站,被称为“召苏勒图”。另外,这个地区多为少数民族长期占据,尤其是蒙古民族的喀喇沁部和土默特部等部族久居和繁衍、生息之地。由于蒙古民族长期过着游牧生活,或为躲避战乱经常迁徙,他们暂且停歇或留守的地方,亦称为“召苏勒图”,后谐称今名。清初建盟时,盟以地名。“卓索图盟”之名,一直沿用到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时并入昭乌达盟。

 明崇祯十二年(清崇德四年,1639年),喀喇沁左、右翼、土默特左翼三旗会盟于卓索图地方,称卓索图盟。

 清顺治五年(1648年),建土默特右翼旗,属卓索图盟。

 清康熙三年(1664年),自杭爱山迁入的巴勒布水图喀尔喀左翼,附于土默特左翼旗。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析喀喇沁右翼旗建喀喇沁中旗,仍属卓索图盟。至此,卓索图盟为2部5旗。

 1914年,民国政府成立热河特别行政区,卓索图盟属之。

 1928年9月,设置热河省,卓索图盟属之。

 1933年,日军侵占了热河省全境和内蒙古东部地区,东部蒙古地区会盟制取消,代之以省领旗,统属伪国务院兴安局。至此,(作为盟旗制的)卓索图盟不复存在。(原其所属各旗)转而实行殖民统治的旗县制。

 1934年,将朝阳县改隶锦州省。1937年,将凌源、凌南两县合并,改为建昌县,伪县署设于莽牛营子(建昌镇)。同年,将建平县北部50个村划出,另建新惠县。并将喀喇沁左旗七家子区4个村、宁城县(今属内蒙古)西桥区9个村划归建平县。

 1940年,将朝阳县复改为土默特右旗,又将朝阳县北部划出,建土默特中旗,旗署设于北票。建昌县和喀喇沁左旗合并,撤县存旗称喀喇沁左翼旗,旗署设于鸵牛营子。建平县并入喀喇沁旗,旗署设于建平,后迁平庄,各旗县均隶热河省。期间,土默特左翼旗和阜新县同隶锦州省,蒙汉分治。同年,撤销阜新县,仍由土默特左旗统管全县。

 解放战争期间,朝阳和阜新蒙古族分布地区的旗县,先后建立了人民政权,有的旗县又新划建置和改称,增加新县。先归中共热东地委领导,后改隶冀热辽十八行政专员公署领导。到1948年3月,成立北票、阜新、义县联合县政府,归辽西省。1949年,朝阳地区旗县所辖地区又有调整,撤销北、阜、义联合县。同年,撤销冀热辽十八专员公署,旗县统归热河省。1946年8月,喀喇沁左翼旗人民政权——旗政府建立。旗政府在公营子(南公营子),下辖11个区。旗为蒙古族行政机构。1947年12月,结束蒙汉分治。1949年7月,撤销叶柏寿县(1947年7月,建平县改为叶柏寿县),将原叶柏寿县所辖半拉烧锅、甘招、羊角沟3个区,划归喀喇沁左翼旗。同年,旗政府由公营子迁至大城子。1956年,撤销热河省,划归辽宁省管辖。1957年10月,国务院58次会议通过撤消喀喇沁左旗建制。1958年4月1日,成立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阜新和彰武地区:1945年9月,建立人民政权——阜新县政府。1946年3月,改为阜新县土默特左旗联合政府,在彰武建立苏鲁克旗政府。同年4月,阜新、彰武二县合并,组建了阜彰土苏联合政府,隶辽北省。1948年3月,阜新地区解放,在北票、阜新、义县交界地区,成立了北、阜、义县土中左旗联合政府,仍隶辽北省。1949年5月,撤销北、阜、义县土中左旗联合政府,恢复原建制。同年8月,实行旗县分治,同归辽西省领导。同年9月,阜土联合政府改为阜新县政府。1954年,辽东、辽西二省合并为辽宁省,阜新县属辽宁省管辖。1957年10月1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58次会议批准辽宁省人民委员会关于撤销阜新县、设置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报告。1958年4月7日,正式成立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锡埒图库伦扎萨克达喇嘛旗:系蒙古语,意为庭院。1633年,西藏高僧阿兴希日巴传教至此,划定疆界,为其领地,称曼殊希礼库伦。清顺治三年(1646年),建锡埒图库伦札萨克达喇嘛旗,属卓索图盟,为漠南蒙古地区唯一实行政教合一体制的旗,历时近300年。1931年政教分治,锡埒图库伦扎萨克达喇嘛旗改称库伦旗。1946年4月至1949年9月先后属辽西省、辽吉省、辽北省哲里木盟。1949年10月后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1969年7月至1979年7月随同哲里木盟划归吉林省。1979年7月又重新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99年1月哲里木盟撤盟设市,库伦旗隶属于通辽市管辖。

 喀喇沁右旗:(1)区域:1945年解放后,喀右旗的区域包括现在的喀喇沁旗全境、建平县全境及承德县的五家、七家一带。1947年秋,在老哈河以东建立了喀东旗(即今建平县地区),与喀右旗脱离了关系。(2)旗县并存的情况:1945年11月1日至13日,在承德举行了热河省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了“关于蒙旗问题的决议案”,决定成立民主的属人的旗政府,民主的旗政府,废除了早已为蒙古族人民所厌恶的世袭的封建王公制度,旗政府由旗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属人的旗政府,就是类似清末、民国时代“旗不管汉,”的机制,即在同一个区域内旗和县两个政权并存,旗领导蒙民,县领导汉民。根据这个决议案,在喀右旗的区域内除政府外,还有建西县(在11月的短时间内还从中划出过建中县)和建平县两个县政府。1947年11月1日热河省政府发出通令成立喀右旗建西县联合政府,因为1947年冬至1948年春正集中全力完成土地改革,旗县联合政府是在1948年五、六月间才正式组成的。这样,结束了旗县并存的局面。1949年改为喀喇沁旗,1956年撤销热河省建制后划归内蒙古自治区辖。1969~1979年曾划归辽宁省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提醒】伪蒙疆国职能:推行蒙汉分制 帮助日本进行掠夺
投靠日本分裂祖国的内蒙古德王
民国时期的伪军—鄂尔多斯蒙古挺进队原创2023-06-08 16:35·老张聊军史
前郭尔罗斯蒙医药简史
嗨,你交好运了
清朝不修长城,用三大绝招,让蒙古族人口锐减90%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