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补锅”说开去/刘畅觉

顾问钟石山 主编何俊良13517392853

投稿邮箱 203666763@qq.com

从“补锅”说开去

刘畅觉

鼎锅,鼎锅。在乡下,常常“鼎锅”一词连用。其实,鼎是鼎,锅是锅。就其作用而言,鼎是煮饭的,锅是炒菜的。百度一下就会知道,“鼎”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青铜器物种之一。“锅”是一种炊事用具。可见“鼎”的历史要比“锅”的历史更悠久。

旧时乡下没电,烧柴烧煤,要煮饭炒菜,鼎锅不能少。鼎、锅以生铁铸就,使用时间久了,便老化。最常见的就是锅破鼎漏,于是补锅匠就不可或缺了。

我小时候常见有补锅匠,挑着一副担子,走村串巷,吆喝着“补锅”。担子里一头挑着炉子风箱,一头挑着黑煤和铁钳之类。村里的女人们,一听到补锅匠的吆喝声,便纷纷探出头来。不一会,在补锅匠的脚边,大大小小的烂鼎破锅就摊了一地。

也是,有个谜语说:“一人得病,全家不安。请个医生来看,漏症伤寒。补补,吃几粒红心丸。吩咐大哥大嫂,仔细煎炒,免得老病翻了。”谜底是“补锅”。

补锅匠不慌不忙,支起炉和风箱,燃起火,在火炉上的陶土钵里放入一些小块的废铁片,随着风箱的拉动和炉火的旺盛,黑黑的小铁片慢慢熔成了红红的铁水。这时,就会陆陆续续地有人送来破锅破鼎,并和补锅匠讨价还价。

我们小孩子难得遇到这种场伙,便纷纷围拢来,抢着拉风箱。补锅匠趁闲卷个喇叭筒烟,叼在嘴上,用铁钳夹粒红炭,点上火,悠悠地吸。一边在地上支起三根铁脚,把破锅搁在三脚架上,用锤子将锅的破缝处敲得更豁。有人说这叫“不破不立”。舀出一粒手指大的红铁水,填到破缝处,用垫有沾灰布团的双手上下一按,青烟冒起,一个平整的焊疤便成了。待到破缝完全合拢,在补疤上涂上泥水,这锅便补成了。

补锅这手艺在农村早已湮灭。年青人知道的就只有湖南花鼓戏《补锅》了。

1964年,湖南花鼓戏《补锅》在湖南汇演(还有《打铜锣》)。1965年在中南五省戏剧汇演时获得优秀表演奖。同年被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主演李谷一以此成名,从湖南长沙走进中南海、走进银幕、走向全国。

戏剧在我国历史悠久。唐明皇李隆基就亲自当导演,在梨园排戏。有个成语叫“南腔北调”。北方人唱歌,南方人唱曲,叫“北歌南曲”。歌变成剧(歌剧),曲变成戏(戏曲),这叫“北剧南戏”。戏和剧,都是嬉戏娱乐的意思,原本可以通用。但北方人喜欢剧烈的剧,南方人更喜欢游戏的戏。

中国的地方戏不下数十种,但湖南花鼓戏在全国不那么有名。以前有个 《刘海砍樵》曾进京汇演过,后来的《补锅》经过李谷一的多次演唱而名声大噪。近来在网上见到有个小孩版《补锅》,其艺术特色一点也不比原版差。说这个戏是邵东的,我有点怀疑。

2006年9月,贵州省湖南商会的金阳项目开业,邀请邵东县花鼓戏剧团和邵东县文化馆的演员们在贵阳演了2个月的花鼓戏。我在商会负责宣传,有幸结识了王岳洲、赵双科、王质华、刘天一、谢国利、赵卫军、赵启明、王富云、杨同英、刘香娥、张小琴等等众多的艺界名流(还有些好友的名字记不得了,致歉)。2个月演120场戏,不可重复,够他们呛的。他们只擅长于演老戏,而老板刘东旺要求演新戏《打铜锣》和《补锅》。他们只好临时排练,硬是在短时期内把这两句新戏搬上了舞台。我给他们作了个戏台联:

东来紫气,萦绕黔山黔水,更颁梨园添瑞气;

旺贯金阳,广招贵人贵客,重买大厦傲骄阳。

末了,商会制了2面锦旗送给他们,上书“德艺双馨”。不知这锦旗现在是否还留存在县戏院和县文化馆里。

2018-7-3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湖南花鼓戏《手拉风箱》
那个年代,那些“闯乡下”的
湖南花鼓戏《补锅》
【小小说】唐波清/补锅匠老方
湖南花鼓戏《刘海戏金蟾》
合集·湖南花鼓戏全场戏合集(1/7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