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邹辉斌:母亲的正德冲(之一)村党支部是乡村发展的坚强保垒


乡村建设系列作品

母亲的正德冲

(之一)

村党支部是

乡村发展的坚强保垒

邹辉斌

正德,是个人名,五百年前,明第十位皇帝名正德。

正德,又是个地名,在邵东县界岭镇猪婆山。据传,正德皇帝游历江南,路过猪婆山,在此,山民给予了帮助,皇帝钦赐正德作为地名,给予回报,流传至今。

正德在猪婆山的主峰之下,从山脚直上,一条崎岖不平的石板大道通向猪婆山山巅,山民在路的两旁建房居住,于是叫作冲,正德冲由此而来。

母亲彭满珍女士,在高级社时期,为积极分子,父亲邹玉义先生,土改干部,在母亲的村办高级社,志同道合,成了夫妻,母亲后来成了乡干部。

母亲在外工作至退休,很少回正德冲居住。但文革期间,父亲打成走资派,下放到正德冲。父亲出身雇农,老家没有住房,乡亲们给予了帮助,盖了两间粘土瓦房,度过了难关。母亲是个感恩之人,对在文革中给予帮助的乡亲们常记在心。

母亲是位有很强道德伦理的女性,她虽为国家干部,四海为家,但她认为她的家在正德冲,这就是邹府的根。

一九八三年,母亲五十岁那年,从乡党委委员岗位提前退休,她的两个儿子在外工作,她本可到城里居住,过上舒适的晚年生活。

母亲提出,自已身体尚可,回正德冲居住,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文革中村民对我家的帮肋,算是给乡亲们的回报。

时任界岭乡党委书记刘剑锐同志找上了门来,交给母亲一个任务,培养村级干部,搞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八十年代初,百废待兴,人们思想异常活跃。

正德冲,在猪婆山之中,系雪峰山的分支延伸,海拨699米,方园百余里,横跨双峰、涟源、邵东三县,属邵东县的边穷山区。该村五百来人,面积广,居民分散在猪婆大山之中,没有集体经济,村民自作自息的小农经济浓厚。

八十年代初,正是改革初期,从集体制生产转型承包到户责任制,基层行政职能弱化,村级基层党组织薄弱。正德村在村里过组织生活的党员只有三位,均六十岁以上。吸取新鮮血液,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刘剑锐书记意味深长地说:发展新党员,关系到该村今后三十年的发展。母亲接受了乡党委交给的任务,出任正德村党支部书记。

母亲提出,自已身为国家干部,拿了退休工资,不要乡村任何补肋,为的是正德村的建设和发展,为的是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做为一名党员,服从乡党委的安排和交给的任务。

毛泽东同志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

正德冲原三位老党员,一位是土改中入党的,一位是三反五反运动中入党的,一位是文革中入党的。他们分别担任村支书,村主任,村会计。他们年事已高,随着社会的变革,对上级布置的工作,已有力不从心之感。我父母退休回村居住,组织关系转到村里,共五位党员。

正德冲,解放后三十年中,在外工作的人寥寥可数,我父亲土地改革中参加工作,后来成了乡党委书记,还有三位参军,其中刘正广在广西升任了县武装部长,刘正松在县工商局工作,邹玉迪在资江氮肥厂工作,还有黄春德,文革中进入大队革委会,后任界岭乡企业办主任。由于地处山区,三十年前没有出过大学生,在家的青少年,大多是初中、高小文化,高中生都屈指可数。

文化落后,经济落后,是山区的特征。

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成立一个强有力的工作班子,村委会由年富力强的中青年人来担任,改变班子老化的问题,从中培养他们入党,改造支委会,实现新老交替。

搭平台,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兼计生专干、村会计由非党担任。经群众推荐,组织考察,村民海选,实现了村委会班子新老交替。

新任村主任黄甫德,三十多岁,副主任兼计生专干刘培元三十来岁,村会计邓华贵三十来岁,他们都是村里的积极分子,也是村民信任的村官。

八十年代初,村委会的主要工作,配合乡里征收上调款,用于村里公益事业;控制人口增长,严管生育率,提倡一胎,不超两胎;抓农村基础设施建没,要想富,先修路;封山育林,留住青山绿水,建设美丽乡村。

新任村主任黄甫德,在母亲的支持下,大胆地开展工作。收缴农业税,征收上调款,是一项较为困难的工作。实行生产责任制承包后,队为基础的组织功能基本消失。

收取上调款,全靠村委会干部,挨家挨户上门收取,有些村民家境贫困,收费任务异常艰难。而乡政府的政策是,不管采取何种方法,首先上调乡里的款必须结清,叫上清下不清。那几年,正德村圆满完成乡里下达的收费任务。扭转了以前欠收乡里的上调任务,这项工作,全靠这些新上任的村干部。

狠抓计划生育,村委会副主任,兼计生专干刘培元,以身作则,自已是两个女儿,带头到乡里做了绝育手术。推动了全村计生工作的开展,成为计生工作先进村。

正德是个边穷山村,源于在猪婆大山之中。从村头的第一村民组,走到村尾的第八村民组,需要大半天时间,出门难,成为群众的大事。村委会研究,修通组与组之间的机耕大道的联系,联通村里的通乡公路。

村里维一的一条通乡公路,是由黄春德同志任村支书时,在七十年代修通的,此路只通至村的中部,只有三、四、五、六村民组受益。将一、二、七、八村民组与通乡公路连接,是村民的愿望。

在村委会的统一领导下,村委会干部分组包线,组织各组村民,有钱出钱,无钱出力,经过一年的努力,实现了组组通公路的目标。

村委会年轻干部努力工作,务实开拓,取得了村民的好评。这些年轻的干部,也积极地向组织靠拢,写出入党申请书,母亲作为支部书记,亲自作为入党介绍人,介绍黄甫德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不料在支部会上表决,居然以三比二少数服从多数,对黄甫德的入党申请予以否决。

该村发展新党员难,乡党委早有觉察,也与村里的三位老同志交换过意见,均未起效,乡里也采取过一些措施,均未见效,曾经通过邻村南冲党支部给正德村发展过党员,事后,有人向县纪委反映,界岭乡党委违背组织程序和纪律,县纪委依法撒销了这次发展党员。

在正德村发展党员,成了界岭乡党委的难题。

农村发展党员难,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老党员对发展新党员,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这些年轻人,离党的要求还有距离,还不具备条件,这是其一;其二,这些老党员,有些是土改干部,经过三十年努力,才有今天这种局面,组织上未规定农村干部退二线的年龄,要他们离开自已多年工作的岗位,心理上还没有做好准备;三是,有些村有地域或姓氏宗派的问题,不是本地域和本姓人氏,不愿提名发展新党员;四是有些年轻同志,对加入党组织要求不迫切。所以,八十年代初,农村基层党组织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较为普遍。

母亲向乡党委书记刘剑锐同志汇报,农村基层党组织弱,其原因是思维观念落后,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对党组织成员,实行量的改变,要大力培养年轻的先进分子加入党组织,对个别薄弱的组织,遇到发展党员有困难的地方,要采取特殊的办法发展党员。

母亲认为,黄甫德同志,三十出头,年富力强,原村团支部书记,有村委会工作经历。在村里黄姓系小姓氏,没有宗族观念,为人正直,敢做敢讲,有原则性,在群众中有一定威信。缺点是工作刚性较强,有些同志难接受。母亲认为,这个缺点,有时也是优点,工作有刚性,才能推动工作,对于这个边远山区,需要这么一位有冲劲的年轻干部。经过几年的锻炼,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基层干部。

刘剑锐书记,采纳了母亲的建议,及时将黄甫德同志调至乡政府计生办搞中心工作,将组织关系转至乡机关,同时兼任村主任,黄甫德同志在乡机关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顺利转为正式党员。

黄甫德同志入党后,村党支部加强了力量,在母亲的提议下,将刘培元、邓华贵、刘长松等积极分子,发展为中共党员,从而改变了正德村党员老化的局面,并将村支部书记的重担交给了黄甫德同志,实现了新老交替。

三十多年过去了,当年母亲发展的这批党员,黄甫德同志也退居二线,邓华贵同志接替了村支书,为村级党组织培养了三十年的后备力量,为乡村的发展起到了组织保障做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四议两公开制度
富阳市陆家村的夺印之战
沈丘专栏(254 )| 张杰民:春风化雨润心田
让创新成为基层干部的一种习惯
一个人走在追寻的路上
索堡村牌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