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几代北京人的春节回忆,历历在目。。。

瓷,

今年的春节,您过的怎么样?

咱北京人呢,

从一进腊月,就忙活得热火朝天!

今儿一看,已经是大年初四啦

(摄影:老徐)

往年熙熙攘攘的帝都,

一下子回到了北京的样子。

而今年在京过年的,

会发现也熙熙攘攘的了。

咱的年味儿上哪儿去了?

记忆中,儿时过年不是这样的啊!

那么今儿个,小编就带您回忆一下

咱北京春节该有的样子!

50年代的春节

1950年,北京过了新中国的第一个春节。建国伊始,百废待兴, “生于五十年代”的北京人,对于春节最大的记忆,是困窘日子里难得的几日丰足。

几斤肉、一只鸡、一条鱼,加上点青菜、豆腐,已经够一家人快快活活地吃几天的了。但即使这样并不高的要求,有时也得凭紧紧巴巴攒下来的票证,到供销合作社去购买。至于糖果、零食,也是过年才有得见,舍得吃的东西。

1956年02月11日 北京市供销合作总社为市民提供水果

1953年春节,孩子们在天安门前放爆竹。


1955年春节,北京市的小学生们慰问军人家属。



1956年春节,宣武门外牛街,玩耍的小孩子们。



1959年春节,南苑人民公社的老太太们跳起了秧歌。

当时过春节,除了吃好的,最大的乐子就是逛庙会。

1956年,侯宝林与郭启儒在春节联欢会上说相声。


1956.01.15.报刊上说:“北京市迈进社会主义社会。这是我国第一个迈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城市”。


60年代的春节

60年代,北京过的是“集体年”。单位发票看电影、操办游艺会、团拜会。街道统一发票证、购货本,组织打扫卫生。

单位组织看电影

游艺会上的套圈游戏

1960年1月30日,一年一度的北京春节环城赛跑,人们从天安门广场开始跑起。

不少“生于六十年代”的北京人可能听到过自己的哥哥、姐姐这样向父母拜年:“爸爸同志、妈妈同志,春节好!”

连年夜饭,有的都是在公共食堂解决的。

平日里粗粮细做,难见荤腥,除夕夜用富强粉包的肉馅儿饺子就显得分外香。

对于孩子来说,春节永远是快乐的。糊个纸灯笼,红色小鞭炮拆开来单个儿放,都能让快乐延续一年。

著名的“面人郎”郎绍安捏出的小面人,个个栩栩如生。

1961年春节,北京逛厂甸庙会,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是大串糖葫芦。

70年代的春节

人民的文化生活和物质,都渐渐丰富了起来。过年的时候的活动,也就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70年代初期,物质还不够丰富,买个年货甚至要批条子。

1978年的春节,北京百货大楼第一次在门前广场设立年货摊点。全国劳模张秉贵为顾客服务。

娱乐节目更不像后来那么丰富,能够买台收音机,年三十围着一起听就很幸福了…

排队给远方的亲人打电话也成了过年一景。

趁着新年照张全家福,也成了一种时髦。

等到了70年代后期,吃的东西越来越丰富。大核桃巧克力、话梅糖等恢复生产,蛋香饼干、香酥饼干、特制蛋糕、巧克力棍糖等11种新产品安排生产供应。

人们放鞭炮、包饺子、发压岁钱、互相拜年,这些传统习俗没有丢。

80年代的春节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人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十年,是中国经济飞速增长的十年。

1981年3月,“春运”一词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

1986年春节的崇文门菜市场。

要说八十年代过春节最大的变化,那一定就是—看春晚。

1983年,中国中央电视台举办了《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从这一年起,中国人过春节就多了一项必不可少的项目:看春晚。多少难以忘怀的记忆,都和春晚紧紧的连在了一起。


第一届春晚的主持人: 王景愚、刘晓庆、姜昆、马季。那个时候的刘晓庆还是个少女,姜昆老师还正值壮年意气风发,那个时候马东还是个孩子,他的父亲马季是全国人民最喜爱的相声演员。

赵忠祥老师在为春晚致开幕词。那个时候听到他的声音,还没人会想到动物世界。

当年只有三十多岁的李谷一用一首《乡恋》唱红了大江南北。直到今天,每当电视机里响起熟悉的旋律,大家仍旧会跟着唱:“你的声音,你的歌声…”


1984年,张明敏在春晚上的一首《我的中国心》把台湾流行音乐带到了大陆,一夜间,大家全都认识了这位歌手。

1987年,一个高大英俊的大男孩儿因为春晚一夜之间红遍中国,他劲歌热舞带来一曲《冬天里的一把火》,至今仍旧为人津津乐道,他就是——费翔。


八十年代,彩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这四大件开始走进寻常人家。过节的时候,人们纷纷上街采购。

商场里售卖的商品也开始多样化,下图是八十年代中期春节时的王府井,人们在抢着买平时买不到的糖果。

1987年1月,春节前夕,北京农展馆举办农副产品展销会,人们排长队买江西产的四特酒,经过长时间排队,这几个年轻人终于买到了。

1985年北京地坛庙会上。

还有春节期间卖年画的。

一度停办的庙会恢复了,许多传统小吃也重新回到了人们的生活中。

1985年骑驴逛庙会是北京白云观庙会的一绝,备受儿童们的欢迎。

1988年,买盏龙灯欢庆龙年

80年代,年礼的文化渐浓,明信片、贺卡、挂历流行起来。作为礼品,风行一时的暖瓶、脸盆、枕巾、台布,开始退居二线。

(图片出处见水印)

京城也刮起了一股“彩色旋风”,街头出现了西服、夹克、牛仔、羊绒衫、防寒服、皮大衣,单调的黑灰蓝被打破。

一些追求个性的年轻人,开始穿着喇叭裤、戴着蛤蟆镜、扛着双卡磁带录音机招摇过市。

人们用各式各样的衣服,以自己的方式准备与新时代对话。

90年代的春节

九十年代,人们的生活越过越好,春晚也办的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人因为春晚一夜爆红。

1990年春晚,赵本山和黄小娟的小品《相亲》给大家带来无数欢乐。

倪萍和赵忠祥的经典搭档,成了无数人对春晚的记忆。

1994年,北京市区开始禁止燃放爆竹。从此,京城里没有了小朋友围着鞭炮,捂着耳朵又害怕又想看的场景。直到12年后,“禁放”才改“限放”。

那些年,除夕夜全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守岁,当时觉得这没什么,应该的,现在回想起来,太幸福了!

新世纪的春节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当春节前后亲朋聚在一起,都会听到这样的感慨:“现在的春节越来越没年味,也越来越没意思了...”

我想,可能是我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平常的日子过得比过去过年时还要上档次,所以“过年买新衣做好菜”似乎就变得不是那么特别让人欣喜了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50、60、70、80年代春节老照片,简单而珍贵的年味!
在北京,1949~2019春节是怎么过的,你还记得吗?
春节老照片,太珍贵了!
50、60、70、80年代春节老照片,简单而珍贵的年味儿!
老照片:那些被定格的胶片(13)
老照片:重温八十年代 走进那个回不去的纯净年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