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腹泻
五 腹泻、便秘、大便下血和治法
  [腹泻]
  腹泻的原因很多,中医治疗腹泻是根据腹泻的不同特点来辩证施治。明代李士才曾总结出治泻九法,现把这九法加以扩充,并附以简方和有启发性的医案,以供临床参考。
  1 渗利法
  本法适用于:大便稀薄如水泻,小便短少,腹部发满,没有里急后重感,也没有脓血混杂。这样的腹泻,病灶一般在小肠。因为小肠不能泌别水分下出膀胱,使水液直趋大肠,才致成腹泻。治疗这样的腹泻,应当用利小便的药物,使水走前阴,大便才能不泻。这种方法,叫做“渗利法”。
  《苏沈良方》有这样的一段记载: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得了急性腹泻症,请太医院里的国医治疗,丝毫没有效果。他的夫人对他说,市集上有人卖治腹泻的药,三文铜钱一帖,服过此药的人,都说效果好,咱何不买一帖吃吃看。欧阳修说,咱们这些人的体质和劳动人不一样,,他们敢吃的药,我们却不敢轻试。可是夫人瞒着他买来一帖,搅在国医处方的药剂中,给欧阳修服下。只服了一剂药,欧阳修的腹泻就完全好了。治好之后,他的夫人才把详情对他说了,欧阳修也着实佩服,便把卖药人叫来,答应很高的代价请他传方。卖药人起初不肯传,经欧阳修百般动员,才说:这主是车前子一味,碾成细末,每服六克,搅在稀米粥里服下。
  车前子有利小便以达到止泻的作用,所以赵学敏编写的《串雅》中,有一张方剂叫分水神丹,即白术30克,车前子15克,水煎服。治疗水泻,非常有效,。明末罗国纲的《罗氏会约医镜》提到治水泻的秘决,是在药方中加入一味蓖薢,蓖薢也能渗利小便,和车前子的作用差不多。
  2 升提法
  本法适用于:稀便中夹有气体,泻下泡沫,排便时连续有排气声响,脉博可能见浮脉。这种现象,中医叫做飧泻。因为有气体,便把病因归属于风,治疗时必须用治风的药物,如防风、荆芥、麻黄、桂枝、葛根等。凡是风药,都能鼓舞胃气上升,胃气一升,大便就不会泄泻,气体也就消失了。
  《邵氏见闻录》记载:夏英公得了腹泻症,太医院里的医生,认为是虚症,,用补脾药治疗,始终不见效。有一个姓霍的老医生,问明了大便的性状,说这是肠中受风,开了一个有蒿本的药方,服下后,腹泻就好了。
  李延昰《脉诀汇辨》记载:闽中地区有个太学生张仲辉,终年喝酒、吃瓜果,一天,怱然得了腹泻症,从半夜到天明,泻了二十多次,医生们先给以利渗利小便的药物,无效,又给予健脾药,泻的更加厉害。后来李延昰看了,六部脉都轻轻一按就能摸到,这是浮脉,认为浮脉是感受了风邪,《内经》早就指出:“春伤于风,夏生飧泄”。非使患者出汗不可,给开了一张有麻黄 升麻 葛根 甘草 生姜等有发汗作用的药方。先前看过此病的医生嗤笑说:“这书呆子,好奇行险,麻黄是发汗重剂,连伤寒病都不敢轻易使用,这种腹泻症,却用麻黄,这岂不是用药杀人吗?”仲辉听了,也犹疑起来,不肯服用李延昰的药,可是越停越重,没有办法了,说道:“服下此药,听命吧!”服后得汗,腹泻很快就好了。
  据以上二例,可见飧泄,是外受风邪引起肠胃功能失调,外感风邪的症状,存在也好,已不存在只剩下脉浮也好,脉象看不出风邪,仅从大便看出风邪也好,用祛风药治疗,都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不过脉浮可外邪表证明显的,服风药应当发汗,没有风症表脉,只是大便溏薄夹有气体的,服风药是提升胃气,就不需要发汗了。
  3 清凉法
  清凉法是用于治疗热泻的。热泻的特点是:大便的时候,觉得肛门灼热,粪门弹响连声,粪色深黄,酸臭难闻,小便赤短。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苦寒泻热药才能起到泄热止泻的作用。李士材说:用清凉法治热泻,就象炎热的夏天刮起一阵凉风一样,使热气消散。这也是《内经》:“热者清之”的治法。
  《本草汇言》记载:有一个患腹泻的人,不论吃什么粥、饭、蔬菜,一入口,咽喉就有针刺样的感觉,吞咽时,喉中觉的很辣,腹部满痛,大便时,肛门灼热,弹响连声,脉洪大而数。给与黄连9克,白芍6克,甘草2.5克,一剂药就好了,这一处方,实际就是黄芩汤把黄芩改成黄连,又去了大枣,原则未变,所以效果很好。
  《寿世保元》还载有一方:有个病人,每次进食后,就腹中鸣响,响完就泻,以致不敢进食。服了不少治泻的方药,都不见效。后来有人传方,将红柿核用湿纸包裹多层,放在炭火上煨熟吃下,吃三四个就好了。这也是治的热泻,而方更简单,效果也不弱于上面所讲的黄芩汤和黄连方。
  4 疏利法
  疏利法是用于肠道内有陈旧性未消化好、未排泄净的食物、瘀滞或粪块。这些陈旧的物质,留滞在肠道之中,就象行水的管道积存有泥石浊垢等沉淀物一样,它使水不能从管道内顺利流出,却又使水不断的向外溢出。所以治疗这样的腹泻,必须像疏通管道那样,除掉肠道里的废物,使大便按时排泄,按时停止。排除这些废物的办法,叫“疏利法”
  《冷庐医话》记载:谢时素有腹泻病,已有三十年之久,未能治愈。后来鄞县名医周公望,用礞石滚痰丸与服,服了三付,这多年的顽固久病就痊愈了。礞石滚痰丸是治顽痰的效方,用它来治腹泻,也必然是肠道中有稠痰一样的粘浊物质,这样的病人大便时不但不爽快,泻出物中也有可能带有这样的粘液。
  肠中有象痰一样的粘浊物质所致的腹泻,中医叫痰泻。痰泻除了极顽固的须用滚痰丸一类较为猛烈的药物以外,,其余病程较短,症状较轻,只是阵发肠鸣,大便夹痰夹水的,用二陈汤回味治疗,也很有效。
  还有伤食致成的腹泻,也适用疏利法。这样的腹泻,常嗳腐败难闻的伤食气味,腹中鸣响,连连放屁,泻出的稀粪之中,常兼有未消化好的硬块。可用平胃散加神曲、麦芽等治疗,使积食消除,大便也就正常了。
  腹泻症中有一种慢性久泻,时轻时重,也是肠道瘀滞,但用一般的疏利药物治疗,总不见效。这是瘀积的时间太长了,就象我们用过的器具上有年久沉淀的积垢一样,初得的时候容易去掉,但时间久了,就洗不掉,刮不净,所以一般的常用药物不易见效。即使暂时见效,但病根未去,过一段时间又会反复,甚至会按照最初得病的季节,按时复发,形成“休息痢”。在这样病情极为顽固的情况下,必须改用较为剧烈的药物,才能达到除恶务尽的目的。这些顽固的瘀滞,根据其不同的症状表现,可分为积热、痼冷两大类,简述如下。
  泻下黄赤,粘浊,或如鱼肠、烂肉,腹胀,腹痛,脉数,舌赤,反不敢吃凉物,五心烦热,不喜油腻辛辣,口粘口臭等症,属于积热。积热兼湿的最多。
  泻下如白冻,或谷食不化,不臭而腥,脉细肢冷,喜温恶寒,属于痼冷。
  治积热痼冷,现举两个代表方如下。
  将军饮(《医鉴》方)
  治腹泻如痢疾,经久不愈,脓血稠粘,里急后重,日夜无度,并治休息痢,愈而复发,止而复作。
  大黄30克,好黄酒两大盏,同浸半日,煎至一盏半,去大黄,将酒分二次服下。
  蜡匮巴豆丸
  治多年凡吃生冷和肉类即泻者。
  明朝大医学家李时珍在他编著的《本草纲目》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一个老年妇女,约六十多岁,患腹泻已经五年,无论吃肉食或者别的油脂性食物,或者生冷之物,吃下后必腹泻。服过许多调理脾胃药,升提药、固涩药,不但不好,反而腹泻的更重。他请李时珍看了看,脉博沉滑。李时珍认为,这是脾胃功能损伤的时间太长,有冷性积聚凝结在肠道,因给予蜡匮巴豆丸五十丸。服下以后,一连二天未大便,腹泻从此就好了。以后李时珍又用此方治好了多年痼冷久泻的患者近百人多。
  蜡匮巴豆丸有这样几种做法:《危氏得效方》治夏天水泻,用巴豆一粒,去壳,插针上,在植物油灯上烧,存性,再把蜡化开,包在巴豆外面,冷却后就是一丸。如果是治小儿,要把丸做的更小。用巴豆一个,烧法同前,再用豆粒大一块黄蜡,在灯上烧化,滴入水中凉却,取出,同巴豆一起捣烂,做成黍米大的小丸,每服五丸到七丸,莲子或灯心煎汤送下。
  5 甘缓法
  有的腹泻,次数太多,可能每天数十次或至百次,而且一觉得要大便,就必须急忙奔向厕所,稍一晚了就跑不及。祖国医学认为,这是脾虚下陷,当用味道很甜的药治疗。因为甘味药能减缓泻下的程度,这叫“甘以缓之”。《罗氏会约医镜》的甘缓汤,就是起到这样一种作用。
  甘缓汤方
  人参 白术 茯苓 炙甘草各5克,升麻1.5克,陈皮2克,苡米 芡实各6克,木瓜 白蔻仁 砂仁各3克,红枣4枚,水煎温服。
  如嫌人参价贵,可改用山药12克代替。本方若加入肉豆蔻3克,木香,亦很好。
  6 酸收法
  腹泻的时间太久,虽然不是急不可待,却也是频频入厕,粪便量不多,也没有热痛酸臭等症状,这是久泻耗气,气虚不能固摄的缘故。治这样的腹泻,可在相应的处方中加石榴皮、乌梅、五味子等酸味药,才能起到止泻的效果。《罗氏会约医镜》的酸收丸,就是这样一张方剂。其方是:
  人参 山药 炒白术 炙甘草各90克,良姜45克,诃子肉60克,石榴皮60克,白石脂60克,五味子30克,上药共研细未,用醋煮面糊做成丸剂,米汤送下。
  又如《扶寿精方》治腹泻兼治口渴,用乌梅一味,煎汤代茶常服。《肘后方》治腹泻症,在肠垢已经很少的情况下,仍频繁作泻,用乌梅肉20个,水一盏,煎六分,食前分二次服下。又如五味子一味,煎服治五更泻。
  7 固涩法
  固涩法和酸收法有些相似。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周身无力,频泻量少,正气耗散的用酸收法,以酸味药为主;肛门下坠,或兼脱肛,虚坐努责,是大肠已滑,用固涩法,以涩味药为主。但涩是酸的变味,滑脱必兼气虚,所以酸收和固涩可以借用。主要是,没有大便也虚坐努责,并兼有脱肛的,当用固涩法,只是气虚,有大便即泻,努责并不突出的,用酸收法。酸收是收敛正气,固涩才是固涩大肠。无论酸收或固涩,都是在邪少虚多的情况下才可使用。也就是说,肛门不灼热,大便不酸臭,舌苔不厚腻,脉博不弦数,才可使用,这样是防止治病留邪。
  涩肠的常用药有罂粟壳 赤石脂 枯矾 木贼 龙骨等。
  《三因方》治大肠脱肛,焙木贼存性,研末,掺之,以手按入。也可用龙骨末。
  《经验方》治水泻不止,罂粟壳去蒂膜,一枚,乌梅、大枣各十枚,水一盏,煎七分,温服。
  《太平圣惠方》治老人泄泻不止,用枯白矾30克,诃子15克,共为末,每服6克,米饮调服。
  《寿世保元》治久泻,大便滑泄,用五倍子150克(炒),研末,面糊为丸,每服5丸,米饮下,每日三次。
  8 健脾法
  凡腹泻症,大便稀溏,又兼身体疲倦懒惰,食欲不佳,腹部发满,就是脾脏虚弱。脾的正常工作,是把饮食物消化之后,又把营养物质运送到全身各部,这在医学术语叫作脾主运化。如果脾虚脾泻,不能很好的吸收,致使水谷直趋大肠,就会出现腹泻,治疗方法,应当加强脾的功能,如人参 白术 莲子等药,促使其吸收,这叫做健脾法。健脾药中,最好加入一些渗利小便的药物,如茯苓 车前子等,效果更好。常用方如胃苓汤,平胃之中,就有健脾利湿的作用。
  苍术 厚朴 陈皮 白术 茯苓各5克,泽泻 猪苓各3克,肉桂1.5克,水煎服。
  9 温肾法
  温肾法,是用温肾的药物把肾阳发动起来。肾阳也叫命门火。它对于脾胃来说,正好和灶下加火一样,是脾胃热能的来源。因此,在脾阳大衰,并出现命火不足的情况下,温补肾阳就是第一要着。
  怎样知道是命火不足呢?凡大便溏泻,饮食减少,全身倦懒,没有别的严重症状,是属于脾胃虚寒,如果再兼有四肢发凉,脉博沉迟细弱,大便清稀象鸭粪一样,或者每天在天明之前五更的时候,按时腹泻,这就是肾阳不足,命门火衰。除此以外,凡脾虚脾寒的时间太久了,用温脾药治疗不效,也大都是肾阳虚衰,也必须改用温肾药。
  温肾止泻的常用药有补骨脂 骨碎补 附子 肉桂 益智仁等。又因为所有的腹泻,差不多都与脾胃有关系,所以温肾止泻药中,也常加一些温脾健胃的药物。现举例说明如下:
  《世医得效方》记载:凡腹胀怱泻,日夜不止,诸药不效,这是气脱,用益智仁60克,水煎服即止。益智仁温脾固肾,所以有这样的效果。
  《本草纲目》记载:魏刺史的儿子,患腹泻很久了,请了不少的医生治疗,都不见效。病情逐渐危重。名医李时珍看了,用骨碎补研成细末,另用一个猪腰子劈开,把药末加入其中,放在火里煨熟,令病人吃下,腹泻很快就好了。
  四神丸(《证治准绳》方)
  治久泻腰酸,四肢发凉,不思饮食,或治五更泻。
  肉豆蔻、五味子各60克、补骨脂120克、吴茱萸30克。以上共研细末,另用生姜240克,切碎,红枣100枚,清水煮烂,去皮核,与药末同捣,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70丸,饭前米饮,开水或淡盐水送下。本方中的肉豆蔻,就是用来温肾止泻。
  以上几个方子,都治久泻,寒泻,凡寒泻日久,必伤肾阳,所以都用温肾药取得满意的效果。
  上面提到四神丸能治五更泻,为什么泻在五更天?五更泻为什么用四神丸也有治不好的?下面就谈谈这个问题。
  五更泻是肾泻中的一种,因为是在半夜以后,天未亮以前,必腹泻一、二次或多次,其余的时间不泻,每天如此,丝毫不减,所以叫五更泻。为什么泻在五更天呢?正常人排便,一般是有一定的时间的间隔,而且大多都在起之后,未起之前很少有想大便的。祖国医学认为,肝主疏泄,疏泄就是疏通、发泄;肾主闭藏,闭藏就是关闭,收藏。排便是属于疏泄的,但又可以暂时不排,这是由于肾能闭藏的缘故。这样,肝肾协调,互相制约,疏泄和闭藏统一,大便就会正常。反之,如果肝气太强,疏泄太过,肾气太弱,不能闭藏,就不会分昼夜,大便频繁。另一方面,如果肾闭藏太过,肝不能疏泄,又会大便闭而不行。这都是病态,肝气生于子时(夜11时到次日凌晨1时),旺于寅时卯时(3-7时)。也就是说,人从睡眠中休息到半夜以后,全身的脏腑气血机能,都逐渐的恢复活动,这叫做肝气萌动。脏腑活动,包括大肠,它积存了一天的粪便,也要开始传导、排便等活动,但在肾阳充足,能闭藏固摄的情况下,可以从容不迫的等到起床以后,而在起床前,不会有急于大便的要求。而肾阳虚的五更泻,却是半夜之间,或刚过夜半,肝气略为的萌动,就急不可待,马上要腹泻,这就说明五更泻的关键,在于肾而不在于肝。所以四神丸以五味子、补骨脂、吴茱萸温肾为主。又因泄泻大都与脾有关,所以四神丸中也加入肉豆蔻温脾健脾。
  治疗五更泻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不要把所有起床以前腹泻的人,都认为肾阳虚。因为天明前后,有许多情况可以出现腹泻。譬如有酒积的人,常常在早晨还没有起床就想大便。但是他的大便溏粘,或夹杂粪块,午后却仍然是好粪。也没有手足发凉,脐下冷等肾阳虚的症状。用二陈汤加酒煮黄连、红曲,研末,再用陈酒曲打糊为丸,乌梅煎汤送服,即可逐渐治愈。
  也有的白天还好,一到傍晚就肚腹膨胀,一夜不安,在天将明时,腹泻一次,泻后症状减轻,这也不是肾泻。因为大便不是鸭溏,也没有手足发凉,精神疲惫等肾阳虚的症状,而且在半夜之前肠胃就已经有不舒适的感觉。这是脾湿太盛,与肝肾没有关系,可用胃苓汤加木香、砂仁,或理苓汤加木香。
  如上所述,可见泻在五更也好,不在五更,任何时候都泻也好,只有在出现手足不温,大便鸭溏,食少,祛寒,舌淡。脉迟等命门火衰症状时,才算肾泻。如果大便酸臭,腹满膨胀,舌苔黄腻,脉象弦数,这虽然泻在五更也不是肾泻,用温肾法治疗,是不对症的。
  此处,肾阳虚腹泻,一般都是久病体弱,或者是其它慢性腹泻的进一步发展。没有一个平素健壮的人,怱然在极短的时间内出现肾泻的。这一点,也有助于临床诊断时作参考。因此,凡慢性久泻,只要出现一两个肾阳虚的症状,就要考虑在相应的方剂中,加入一些温补肾阳的药物,如骨碎补、益智仁。
  还有一点须要说明,凡治五更泻,必须在临睡前服药。若服在起床以后,距离腹泻时间太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代医家的治泻9法
腹泻久治不愈?送你四味中药,温肾散寒,涩肠止泻
你第一次便便几点钟?五点之前,可能肾寒!这篇文章你得看
五更泻,用四神丸
补肾我从不用金匮 分享一个效果更好的 脾肾同补 效如桴鼓 一补到位
八桂散(《中医治法与方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