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忍”却“尘俗”之“辱”》

         “寒山”与“拾得”,是两位“得道'高僧’”,两人常在一起“聊天”,其中有一段,是关于“忍辱”的“功夫”。

         “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置?”

         “'拾得’禅师”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拾得’禅师”怕“效果”不“明显”,“索性”又附上了《“'弥勒’菩萨”忍辱偈》:“老僧穿衲袄,淡饭腹中饱。破补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僧,老僧只说好。有人打老僧,老僧自睡倒。唾涕在脸上,随风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你也省烦恼。如是波罗蜜,便是妙中宝。早便应如此,何愁道不了?”

         还有好长,具体就不写了,“精华”主要还是在“前面”这几句,这是“总纲”。后边主要讲“应该'怎么做’”,以及“用什么'心态’做”。

         上文中,提到了很多“具体”的“做法”。这些都是“用”,也就是“有为法”,而不是实相”的“体”。

         《金刚经》的“偈诗”有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要想“深刻”地“认识”,就要透过“表象”,“探索”其中的“实相”。

         “'心理’学”认为,“愤怒”的“刺激源”,是“威胁”。至于说“成因”,很“复杂”,“恐惧”“挫折”“压力”“疲劳”“焦虑”……都“可能”是“成因”。

         “愤怒”属于“情绪”,那“情绪”又是什么呢?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控制”住“情绪”,就是要解决掉“需要”,让这个“态度体验”变得“平稳”。

         这次,咱们要谈的,就是“六度万行波罗蜜”中的“忍辱”,这在“菩萨道”中,占有这“举足轻重”的“地位”。

         “忍”是“什么”?“'心’上悬'刃’”,这就是“忍”。

         有一个“'逻辑’问题”要“搞'清楚’”。不是因为“忍”,才“'心’上悬'刃’”;而是因为“'心’上悬'刃’”,所以才“忍”。

         “忍”就像“戒律”,看似“束缚”、实则“保护”,在于“防非止恶”,所谓:“人生如'身’在'荆棘丛’,'心’不动,则'身’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让“心”与“刃”保持“距离”,不受“伤害”,这才是“忍”字。

         “'黄念祖’老居士”,把“忍辱”的“境界”,“划分”为六种:“力忍”“忘忍”“反忍”“观忍”“喜忍”“慈忍”。

         《大学》所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其先后,则近道矣”。这是“因果”的“道理”,叫“渐悟”,也就是“次第”。

         很少有“一蹴而就”,都是“资粮”的“积累”,“马克思”所谓:“'量变’引起'质变’”。

         刚开始的“蜕变”,必然是“痛苦”的,但这是为更加的“快乐”做准备,也就是“功夫”。

         这一“阶段”,不可“持续”太久。“抑制”是通往下“阶段”的“方式”。而“'抑制’情绪”本身,会对“身体”产生“影响”。

         所谓:“'急病’还需'猛药’治”。“愤怒”的“损伤”是“不可估量”的,而“'抑制’情绪”看似“影响”,但却可以把“愤怒”这种“急病”给“治愈”,也是“划算”了。

         有一位“'李昌钰’老先生”,“曾经”是“侦探”。他通过“训练”,能够做到“随心所欲”地“遗忘”。

         “忘忍”就要做到如此,能够“忘掉”,这才能得到“自在”,也才是“真正”的“勇士”。

         如果不去“忘掉”,总是要“执著”,就如同“揭开'伤疤’”,经常对着“疼痛”去“自怨自艾”,不思“静养”。而“伤口”,则总也不能“愈合”。

         到达“反忍”的“境界”时,就可以说,“破除”了“虚妄”,“恰好”能见“实相”了。

         “老话”总说:“'苍蝇’不叮无缝蛋”,这句话并“不'合理’”,倒也“不无道理”,“毕竟”也符合“因果”。

         “情绪”是由“刺激”而出现的“反应”,“行为”也是由“刺激”而做出的“反应”,那又是什么“刺激”了他的“行为”呢?

         这个“反”字,是由“凡夫”的“视角”去说的。有道是:“'菩萨’畏'因’,'凡夫’畏'果’”。

         而“凡夫”能够“反其道而行之”,从“行为”这个“果”,去“推导”找“刺激”这个“因”,“以'因’改'果’”,便“达到”了“反忍”。

         到了“观忍”,就差不多到了“心能转物”的“境界”,能够“化'刚’为'柔’”,如此“调伏”。

         用“心灵”的“力量”,“转化”掉“矛盾”中“刚强”的“硬核”,最终化作“虚幻”的“境界”。

         但是,这个“境界”还“不'究竟’”,还是“有为法”,用“自我”的“心灵”,去“空掉”这个“矛盾”。

         作为“'实相’境界”,“矛盾”的“本身”,就是“空”的。不需要去“观想”,而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的“如来”,可以叫作“如如不动”。

         也就是说,不是“我”去“空”掉“它”、而是“它”来“空”掉“我”。

         “喜忍”的“境界”,也就是能够“接受”了“矛盾”,敢于“突破”出“舒适”、勇于“主动”地“历练”,“'自己’找'罪’受”,这是“成熟”的“体现”。

         “走'平地’”当然比“登'楼梯’”更“轻松”,但“平地”永远在“平地”,而“楼梯”却能助我们“到达”新的“高度”。

         “喜忍”到“一定'程度’”,就“逐渐”会“消除”了“矛盾”。

         “电视剧”《僵尸道长2》,《转世灵童》“章节”的“故事”中,有这么一段“匪夷所思”的“对话”。

         “'毛小方’道长”为了救“小虾米”,在“地府”与“鬼神”争斗。到了该“返回'阳间’”的“时候”,碰上了“麻烦”。

         “'宁玛’大活佛”是“好'喇嘛’”、“'八思巴’大活佛”是“坏'喇嘛’”。

         现在,有两个“'宁玛’大活佛”,守在两个门前,都“声称”着:“我这边是'真的’。”

         “'毛小方’道长”随口问了一边,这个“'宁玛’活佛”说:“我这边是'真的’”。

         “'毛小方’道长”直接“选择”了“另边”,而“理由”是:“如果是真的'活佛’,他会说:'对方那边是真的’”。

         看“电视剧”,上面“弹幕”,全是“不'理解’”。“起初”,我也不懂,但当我看了“'朗日塘巴’尊者”的《修心八颂》,真的对“编剧”由衷“佩服”。

         “'朗日塘巴’尊者”的《修心八颂》,其中有一段:“愿我于诸以嫉妒,非理诽谤本人者。亏损失败自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

         这段话,曾经被“恰卡瓦格西”评为:“太'稀有’了”,并“千辛万苦”地“寻找”,这“法门”的“传承”。

         那么,“忍辱”,是“忍气吞声”吗?不,那是“乡愿”,没有“力量”、没有“强大”,绝不是“真正”的“忍辱”。

         有人说:“人家都'非理’'诽谤’了,你还'奉献’呢,不是'愚痴’嘛?”

         只能说,“不敢”和“不屑”,是有“区别”的。

         有些人家“争夺”的“利益”,在这些人眼里,不值一提。所以,“根本”不会去争这些“虚妄”,这就是“忍辱”。

         《易经·“坤”卦·六四》,有:“括囊,无咎、无誉”。《国语》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语言”是传达“思想”,最“重要”的“工具”,同时也是最容易“偏差”“误解”的“东西”,需要“重视”。

         “忍辱”,是“强大”的“表现”。不懂的人,会以为它是“懦弱”,实则不然,“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南怀瑾’先生”,有次乘坐“火车”,“座位”对面的“老人”跟他闲聊:“'南怀瑾’写的书挺好,你得看看。”

         “'南怀瑾’先生”也没自己“报名”,只是回了:“你说得对,回去我就买一本。”

         “'南怀瑾’先生”,他为什么不“报名”自己的“身份”呢?因为“毫无价值”,多说只就是添段“久仰”“客气”这样的“对话”,没什么“作用”。

         “电视剧”《天道》中,“丁元英”在“馄饨摊”吃饭。本来已经“结账”过了,“老板娘”却忘了,又叫住他要钱。“丁元英”几乎没有“迟疑”,掏出一份给了“老板娘”。

         “丁元英”不是“富裕”,也不是什么“清高”。只是觉得,跟她“争论”,是“浪费”自己的“时间”“精力”。

         与其争那“五块钱”,不如让“生活”掌握在自己手里,免得“破坏”自己的“计划”。

         《增广贤文》有很多,有关“忍辱”的话:“人太急则无智…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忍得一时气,免得百日忧。近来学得乌龟法,得缩头时且缩头”。

         虽说到“如此”,尚且不够“究竟”。还是从“自我”的“角度”入手,还有“执著”。看似“智慧”、实则“偏颇”,也“忽略”了“慈悲”,有损“平衡”。

         这就引出了“最后”的“慈忍”。我觉得,这里的“慈忍”,改成“悲忍”,更为“贴切”。

         “慈”是“予乐”、“悲”是“拔苦”。看到“众生”的“嗔恚”,看到的是“众生”的“苦”,“当务之急”是该“拔除”掉“众生”之“苦”。

         “拔苦”的“方式”,无外乎“菩萨低眉”“金刚怒目”两种,一“柔”一“刚”、一“阴”一“阳”,但“根本”皆在于“智慧”“慈悲”。

         因“根器”而适,施“善巧方便”。所谓:“'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金刚怒目’,所以降伏'四魔’”。

         “菩萨低眉”,显“'寂静’相”,以此“示现”出“强大”的“心灵'力量’”,进而“调伏”。

         “庄子”的《南华经》中,有则“故事”叫“呆若木鸡”,有一段:“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

         那么,“达到”的“效果”是什么呢?用《庄子》“呆若木鸡”这段“故事”的话来讲:“'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菩萨低眉”,不只是“感动”,还有一种“不动”的“力量”,示以“威德”。

         “金刚怒目”,显“'忿怒’相”,“示现”以“猛烈”,用以“对治”。

         咱们看到有些“佛像”,尤其是“密宗”,经常有些“青面獠牙”“狰狞可怕”的“形相”,亦或还有“所谓”的“欢喜佛”,甚至有把“佛头”踩在脚下的“踏破毗卢顶上行”。

         “欢喜佛”和“踏毗卢”,这俩是“密宗”的“高级'法门’”,只有“'大修行’者”才能“礼拜”,咱们“这次”只谈“'忿怒’相”。

         咱们“熟悉”的“'忿怒’相”,有“天王”“韦陀”“莲师”,并不怎么“讨喜”,觉得他们“给'脸色’看”。

         他们所应,是“'驽钝’根器”,亦或是“魔障”,以“坚利”的“力量”,“破除”掉“挂碍”。

         “金刚怒目”,也是“慈悲”。而且,是为了“'造业’的人”不再“造业”,而“示现”的“法相”。

         曾有位“禅师”,对“众生”都很“慈悲”。一天,一只“梅花鹿”跑进“寺院”,“禅师”却“表现”得很“凶恶”,把“梅花鹿”打了出去。

         很多人不懂,“梅花鹿”若是“习惯”了与“人类”来“亲近”,会“丧失”掉“警惕”。最后,却是害了它。

         有些“和尚”,明是起了“嗔恚”,还“借口”说是“金刚怒目”,这是“造业”,不是“慈悲”。看似“差别”不大,但其中“微妙”,可以“感知”。

         《道德经·第十三章》有:“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哪里看着很“眼熟”,是吗?这不就是“破除'我执’”嘛!

         当“没有”这个“我”的“时候”,“辱”的又是“谁”呢?“皆'空’”的“时候”,又有“谁”在“辱”呢?

         这是比较“高级”的,也就是把“我”给“放下”,见到“无”的“实相'境界’”。

         用“禅宗”的“参悟”,有个“话头”叫:“'狗子’无'佛性’”,最终归于“无”字。

         “好巧不巧”,“列子”的《冲虚经·天瑞第一》,“正好”与之“不谋而合”。

         “易”也就是“无常”,所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

         在《佛说四十二章经》中,有一则“譬喻”说:“如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而堕其面”。

         当我们的“境界”,达到了“天空”的“高度”,看似有、实则空,便到了“把火烧天空自疲”的“臻化”。

         《列子》有讲:“'精神’者,'天’之分;'骨骸’者,'地’之分”。

         “天”以“气”而“生覆”、“地”以“形”而“倾载”,“精神”是“天”、“骨骸”是“地”,这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东西”。

         有人觉得:“'忍辱’,你'自己’知道是'力量’,在'外人’看来,不还是'懦弱’吗?”

         “尼采”有句话:“在'不会飞’的人看来,我飞得越高,我在他们眼里就越'渺小’”。

         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庄子》曰:“'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何必理他呢?

         能够“明白”了“空”这个“道理”,又哪还有“侮辱”的“概念”呢?又何谈“'忍’辱”呢?

         这就是“忍辱”的“法门”,看似“普通”,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西元2022年4月3日

空巢老先生     刘驰



虽然,我“情绪”很“暴躁”……但还是听着“瞎说”吧~





“'心理健康’课”,“布置”的“作业”。“今天”,“肖豪”收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顽石:金刚怒目与菩萨低眉
金刚怒目
【金刚怒目与菩萨低眉】
寺院里,为什么菩萨低眉,金刚怒目?这是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菩萨低
高僧说:落魄的时候,贵人往往会戴著三个奇怪的面具出现,要珍惜 !
金刚怒目,菩萨低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