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五奶》

         我们村大西头,住的那户人家,是“张五奶”。她是位善良的老人家,我们小伙伴们都很喜欢她,她对我们也像自家的孩子一样,无微不至。

         “张五奶”家很奇怪,很少有孩子去看她。我们便经常趁着放假,相约去“张五奶”家,给她做伴,听她讲许多百听不厌的老故事。

         前些年,“张五奶”去世了,出殡那天,我从放下城里的工作,请假回来参加葬礼。

         不光是我,我的小伙伴们不约而同全赶了回来。不为别的,只为“张五奶”对我们的关爱,只为她老人家一生的善良。

         “张五奶”享年九十多岁,又走得很安详,睡觉的工夫就去了。按我们农村的老礼说,“张五奶”这种,应该是“喜丧”,该乐呵才对,但却没人乐得出来。

         酒席上,很多老人都在感慨:“挺好的'五嫂子’,好不容易享着福了,再多活两年,该多好啊!”我也是在老人们的口中,知道了“张五奶”这坎坷的一生。

         回到家里,横竖睡不着,便想把“张五奶”的故事记录下来,也不枉她老人家对我的关爱。

         事情,要从七十年前说起。那时候,邻村有个小姑娘,名叫“谷子”。二十来岁,正是青春靓丽的时候,再加上其相貌甜美水灵,完全不像长期风吹日晒的庄稼人。

         “谷子”身边不乏追求者,但她是个有主见的姑娘,不爱慕虚荣、不追财求富,只想找个老实人,安稳过日子。

         “谷子”踏实,但她爹可不这么想。她爹是个“买卖人”,偏想给女儿找个富贵人家,自己也能沾沾光。

         村里有个地主老财,从“谷子爹”那下手,彩礼丰厚,逼迫“谷子”嫁给自己。“谷子”誓死不从,差点跳河自尽,吓得她爹再不敢提这个事了。

         后来,她们的邻村,也就是我们村,出了个“劳动模范”,叫“张五哥”。

         本就是“劳模”,踏实稳妥,再加上“张五哥”眉眼英俊,俘获一批“女青年”的芳心。

         可“张五哥”对她们总是保持着“革命友谊”的距离,没有过“进一步发展”。偶然到邻村开会。一眼便搭上了“谷子”,顿时觉得非她不娶。

         郎有情、妾有意,两人又极其般配,顺理成章地在一起。娶亲那天,据说是两个村子的“高光时刻”,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出现过比那天更热闹的场面。

         从那以后,邻村的“谷子”,变成了我们村的“张五嫂”。他们两口子,几乎年年被评上“模范夫妻”,是两个村子共同的骄傲。

         结婚没两年,“张五嫂”就生了两个儿子,在当时那个略有些“重男轻女”的社会环境下,“张五哥”家真是风光了一把。

         可惜,好景不长,“张五哥”在一次出差的路上,出了车祸。“张五嫂”时年三十多岁,还挺年轻的岁数,便守了寡。

         要说“张五哥”的父母,不是那种死缠烂打的老人。“丈母娘”劝说“张五嫂”:“'谷子’,你还年轻,趁早找个好人家,改嫁吧!”

         谁成想“张五嫂”泪眼婆娑地对“丈母娘”说:“妈,'谷子’是我当闺女时的名,您还是叫我'儿媳妇’吧!”

         见劝说不动,老两口子,又是欣慰、又是心疼,待“张五嫂”如同亲闺女一般,连外人看了也啧舌:“瞧人家,不是亲生,比那还得亲!”

         又过了两年,老两口无疾而终,“张五嫂”从此断了依靠,只能自己一个人,拉扯着两个儿子,艰难地活着。

         “张五嫂”为了两个儿子,昼夜不停地工作。种农地、纺棉花、纳鞋底、缝衣裳、养牲口,一个“寡妇”,比十来个“壮汉”都厉害,大家都暗地里给“张五嫂”竖“大拇指”。

         十年的沧桑动荡,“张五嫂”也变成了“张五婶”,两个儿子也到了该考大学的时候了,“学费”却成了“张五婶”最头疼的问题。

         一个寡妇,拉扯两个儿子,能健康顺利长大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如“张五婶”这样勤劳能有些积蓄的,更是少有。

         但一个难题摆在眼前,“积蓄”只够支持一个孩子念书,两个孩子天赋都不错,还都对“学习”充满热情。

         让谁去?不让谁去?都是娘身上掉下来的肉,哪个娘也舍不得啊!

         最后,两个孩子自己决定:“别让娘为难,我们抓阄,让老天爷决定。”

         最后,“老二”幸运地得到了念书的机会,“老大”则从此跟着“张五婶”在村里务农种地。

         四年后,“老二”大学毕业,分配到了一间工厂上班。有城里的工作,在那个相对落后的农村,绝对是一件值得吹嘘的事。

         “张五婶”本人,总是云淡风轻地一笑置之,并不放在心上。但“老二”可就不同了,每次逢年过节回村,恨不得让乡亲们放鞭炮夹道欢迎,生怕谁不知道他在城里工作,是个“体面人”。

         这一切,要说最眼红的,就是“张五婶”的“大儿子”。每次他看到“老二”回村的傲气,都不禁会想:“当初我要是跟'老二’争一争,或许我现在过得比他好。”

         “嫉妒心”作祟,“老大”与母亲“张五婶”的矛盾也愈发尖锐,经常扔下地里的活跑出去玩。“张五婶”知道儿子委屈,倒也没使劲管教。

         “老二”在城里步步高升,越来越忙,很少有时间回村里探望母亲。“张五婶”年纪也大了,家里生活的重担,自然落在了“老大”肩上。

         “张五婶”虽然干不动了,但还是那么热心,看见谁家有困难,都会帮一把。

         “老大”可不乐意了,直接跟“张五婶”大吵起来:“我每天累得够呛,为了您我认,以前供我弟念书也行。您还拿我的劳动成果,就直接给别人?您连说都不提一声,您也太不尊重我了吧?”

         正赶上“下海经商”的大潮,“老大”跟“五婶”说了一声,就跑出去做买卖了。

         打这起,“张五婶”就成了“空巢老人”。岁月吹白了她的头发、时光刻印了她的皮肤,“张五婶”变成了“张五奶”,这也就是我们认识她的时候。

         “张五奶”经历了这么多,生活虽摧残却没有击垮她,这使她愈发善良温柔。这一善良,便是坚持了一辈子。




西元2021年11月29日

空巢老先生 刘驰



听说“大学写作课”作业,明天上午十点收,三个小时赶稿。



作业要求:“谷子”“张五嫂”“张五婶”“张五奶”,四个称谓都要用。


看完要求的第一反应:“这不就是《茶馆》的三幕嘛……”



原型取材:《刘巧儿》《爷爷奶奶和我们》《温州一家人》




大致时间线:

1936年左右:“谷子”出生。

1956年左右:“张五嫂”结婚。

1966年左右:“十年动荡”开始,“张五嫂”守寡。

1976年左右:“十年动荡”结束,“二儿子”念书。

1980年左右:“二儿子”毕业分配工作。

1984年左右:第一次“下海经商大潮”出现,“大儿子”出去做买卖。

2026年左右:“张五奶”去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民间故事:老员外把家产都留给老大,把另外两个儿子赶出家门,5年后,小儿子竟然说父亲公平
立碑(小说)
好人真的长寿吗?一个家庭的辛酸故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农村的弟兄们,为什么一奶同胞也不是太亲 ?
【散文】小城往事(六)
他剁了妈妈的骨头 | 有故事的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