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庭训格言》阅读笔记

〔目录〕

1.《心欲小而胆欲大》

2.《朕从不敢轻量人,谓其无知。言合乎理,朕即嘉纳》

3.《大凡能自任过者,大人居多也》

4.《审之又审,方无遗虑》

5.《敬以直内,谨终如始》

6.《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7.《仁者以万物为一体,恻隐之心,触处发现》

8.《欢喜善念吉、动怒恶念凶》

9.《俯仰无愧,防于念起》

10.《防微杜渐》

11.《治心之要,先在克己》

12.《凡事惟当以诚,而无务虚名》

13.《修德之功,莫大于主敬》

14.《求道之心,乾乾不息》

15.《至诚无息,日积月累》

16.《修身治性,谨于素日》

17.《慎独为训,暗室不欺》

18.《一念之微,不在天理、便在人欲》

19.《体认世务,据理审事》

20.《平日诵读及教子弟,惟以经史为要》

21.《四书性理,立命之道》

22.《希贤希圣,孰能御之》

23.《不以自知能而弃人之善》

24.《一字未明,必加寻绎》

25.《知书明理,贵在贯通》

26.《莫自以为知而不访于人》

27.《持善心、行合道,谓真孝》

28.《体贴君亲,忠出至诚》

29.《家居闲谈,善行善言》

30.《严饬则爱、娇纵则害》

31.《宽严兼济,使人之要》

32.《礼用和贵,齐家治国》

33.《名实相副,混淆不得》

34.《敬畏之心,不可不存》

35.《天道好生,仁爱为本》

36.《食宜淡薄,于身有益》

37.《酒伤身心,能饮不饮》

38.《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邪则眸子眊焉》

39.《目容端,不回顾》

40.《心志专一,即是养生》

41.《居家洁净,清气著身》

42.《俭约不贪,福寿长全》

43.《勤俭敦朴,惟念民艰》

44.《雷雨大作,不躲树下》

45.《神佛之教,以善引人》

46.《悖逆人性,祸必上身》

47.《恶言毁谤,必遭罪谴》

48.《警溺偏好,慎防逢迎》

49.《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50.《幸灾乐祸,当此为戒》

51.《为人君者,岂可诿过》

52.《己所不能,嘉彼所能》

53.《久经征伐,须重人命》

54.《爱兵教民,教之以劳》

55.《立心不善,何以医人》

56.《以戏陷罪,不可为之》

57.《诚能勤勉,耕耘有获》

58.《食不遗远,远近皆亲》

59.《节俭廉洁,用度不奢》

60.《取笑必然自招》

61.《待前朝厚,得天下正》

62.《涵养仁爱,戒除躁忿》

63.《命由心造、福由己求》

64.《嘉言善行,在于经书》

65.《因书以知理,则理有实用》

66.《鉴古知今,庶可寡过》

67.《用人不疑,开诚布公》

68.《最忌杀戮,仁斯仁至》

69.《天地好生,不得肆情烹脍》

70.《敬惜文字,天地至宝》

71.《竭诚体贴,事亲至孝》

72.《纤细之伪,日久自败》

73.《人赖谷育,尤当珍爱》

74.《物华有限,不可奢费》

75.《严禁赌博,断不轻恕》

76.《富贵不婬、贫贱不移》

77.《清心寡欲,少忘少病》

78.《举恶衬善,智者不为》

79.《君子三戒,不可贪得》

80.《存心济世,医家之德》

81.《书法要旨,心正气和》

82.《勤习一事,身增一艺》

83.《礼讲实效,尽心尽意》

8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85.《行善遗福,长享吉庆》

86.《天变灾异,深自儆省》

87.《赤子之心,人之真性》

88.《以身作则,而后求人》

89.《事无定规,合理则为》

90.《不学则已,学则必精》

91.《好知其恶、恶知其美》

92.《长持其志、无暴其气》

93.《虚名无益,有实则名》

94.《以义为利,义安则利》

95.《立定脚跟,战胜私欲》

96.《存诸心、体诸身,求实得于己》

97.《不忍舍处,方得书味》

98.《进德修业,依于经史》

99.《为山九仞,未可偏废》

100.《为学之功,不在日用之外》

101.《穷理求知,行事得之》

102.《忍耐一时,便觉无事》

103.《尽其人事,以听天命》

104.《学以养心,亦可养身》

105.《神静心和,心和形全》

106.《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1.《心欲小而胆欲大》

1.凡人于无事之时,常如有事而防范其未然,则自然事不生。

2.若有事之时,却如无事,以定其虑,则其事亦自然消失矣。


2.《朕从不敢轻量人,谓其无知。言合乎理,朕即嘉纳》

1.今天下承平,朕犹时刻不倦勤修政事。

2.前三孽作乱时,因朕主见专诚,以致成功。

3.臣观陛下近日天颜稍有忧色。上试思之,我朝满洲兵将若五百人合队,谁能抵敌?不日永兴之师捷音必至。陛下独不观“太祖”“太宗”乎?为军旅之事,臣未见眉颦一次。皇上若如此,则懦怯不及祖宗矣。何必以此为忧也。

4.朕从不敢轻量人,谓其无知。凡人各有识见。常与诸大臣言,但有“所知”“所见”,即以奏闻,言合乎理,朕即嘉纳。


3.《大凡能自任过者,大人居多也》

1.凡人孰能无过?但人有过,多不自任为过。

2.朕则不然。于闲言中偶有遗忘而误怪他人者,必自任其过,而曰:“此朕之误也。”

3.惟其如此,使令人等竟至为所感动而自觉不安者有之。


4.《审之又审,方无遗虑》

1.凡人于事务之来,无论大小,必审之又审,方无遗虑。


5.《敬以直内,谨终如始》

1.凡天下事不可轻忽,虽至微至易者,皆当以慎重处之。

2.慎重者,敬也。当无事时,敬以自持;而有事时,敬以应事物。

3.必谨终如始,慎修思永,习而安焉,自无废事。

4.盖敬以存心,则心体湛然。

5.居中,即如主人在家,自能整饬家务,此古人所谓敬以直内也。


6.《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1.王师之平蜀也,大破逆贼王平藩于保宁,获苗人三千,皆释而归之。及进兵滇中,吴世璠穷蹙,遣苗人济师以拒我。苗不肯行,曰:“天朝活我恩德至厚,我安忍以兵刃相加遗耶?”

2.夫苗之犷猂,不可以礼义驯束,宜若天性然者。一旦感恩怀德,不忍轻倍主上。有内陆士民所未易能者,而苗顾能之,是可取之。


7.《仁者以万物为一体,恻隐之心,触处发现》

1.故极其量,则民胞物与,无所不周;而语其心,则慈祥恺悌,随感而应。

2.凡有利于人者,则为之;凡不利于人者,则去之。

3.事无大小,心自无穷。尽我心力,随分各得也。


8.《欢喜善念吉、动怒恶念凶》

1.凡人处世,惟当常寻欢喜。欢喜处自有一番吉祥景象。

2.喜则动善念、怒则动恶念。


9.《俯仰无愧,防于念起》

1.人惟一心,起为念虑。念虑之正邪,只在顷刻之间。

2.若一念不正,顷刻而知之,即从而正之,自不至离道之远。

3.一念之微,静以存之、动则察之,必使俯仰无愧,方是实在工夫。

4.古人治心,防于“念之初生”“情之未起”,所以“用力甚微”而“收功甚巨”也。


10.《防微杜渐》

1.凡理大小事务,皆当一体留心。

2.古人所谓防微杜渐者,以事虽小而不防之,则必渐大。渐而不止,必至于不可杜也。


11.《治心之要,先在克己》

1.用人行政,先在治心。治心之要,先在克己。

2.请于师傅匡弼之余,豫杜左右近习之渐。

3.暇时讲解《御批通鉴辑览》及《大学衍义》等书,以收格物意诚之效。


12.《凡事惟当以诚,而无务虚名》

1.朕自幼登极,凡祀坛庙神佛,必以诚敬存心。即理事务,对诸大臣,总以实心相待,不务虚名。

2.朕所行事,一出于真诚,无纤毫虚饰。


13.《修德之功,莫大于主敬》

1.明在礼乐,幽有鬼神。然敬鬼神之心,非为祸福之故,乃所以全吾身之正气也。

2.君子修德之功,莫大于主敬。内主于敬,则非僻之心无自而动;外主于敬,则惰慢之气无自而生。

3.念念敬斯念念、时时敬斯时时、事事敬斯事事。正君子无在而不敬,故无在而不正。


14.《求道之心,乾乾不息》

1.非谓自孩提以至终身,从吾心、纵吾知、任吾能,自莫非天理之流行也。

2.正其禀习之偏、防其物欲之诱,开扩其聪明、保全其忠信。无所不至。

3.即孔子之圣,其求道之心,乾乾不息,有不知老之将至。

4.故凡有志于圣人之学者,择善固之、克己复礼、循循勉勉,无有一毫忽易于其间,始能日进也。


15.《至诚无息,日积月累》

1.人之为圣贤者,非生而然也,盖有积累之功焉。

2.由有恒而至于善人、由善人而至于君子、由君子而至于圣人,阶次之分,视乎学力之浅深。

3.积德累功者,亦当求其熟也。

4.是故有志为善者,始则充长之、继则保全之,终身不敢退,然后有日增月益之效。

5.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其功用岂可量哉!


16.《修身治性,谨于素日》

1.朕于六月大暑之时,不用扇、不除冠,此皆平日不自放纵而能者也。


17.《慎独为训,暗室不欺》

1.一是私居独处之时、一在心曲隐微则人不及知,惟君子谓此时指视必严也。

2.战战栗栗、兢兢业业,不动而敬、不言而信。斯诚不愧于屋漏而为正人也夫!


18.《一念之微,不在天理、便在人欲》

1.人心一念之微,不在天理、便在人欲。

2.心存私便是放,不必逐物驰骛然后为放也;心一放便是私,不待纵情肆欲然后为私也。

3.惟心不为耳目口鼻所役,始得泰然。


19.《体认世务,据理审事》

1.道理之载于典籍者,一定而有限。而天下事千变万化,其端无穷。

2.世之苦读书者,往往遇事有执泥处。而经历世故多者,又每逐事圆融而无定见。此皆一偏之见。

3.当读书时,须要体认世务;而应事时,又当据书理而审其事。宜如此,方免二者之弊。


20.《平日诵读及教子弟,惟以经史为要》

1.古圣人,所道之言即经、所行之事即史。开卷即有益于身。

2.尔等平日诵读及教子弟,惟以经史为要。夫吟诗作赋,虽文人之事,然熟读经史,自然次第能之。

3.幼学断不可令看小说。小说之事,皆敷演而成,无实在之处,令人观之,或信为真,而不肖之徒,竟有效法行之者。彼焉知作小说者譬喻指点之本心哉!是皆训子之道,尔等其切记之。


21.《四书性理,立命之道》

1.凡人养生之道,无过于圣贤所留之经书。

2.惟朕训汝等熟习五经四书性理,诚以其中凡存心养性立命之道,无以不具故也。

3.看此等书,不胜于习各种杂学乎?


22.《希贤希圣,孰能御之》

1.圣人一生只在志学一言。又,实能学而不厌,此圣人之所以为圣也。

2.千古圣贤与我同类人,何为甘于自弃而不学?苟志于学,希贤希圣,孰能御之?

3.志学乃作圣之第一义也。


23.《不以自知能而弃人之善》

1.人心,虚则所学进、盈则所学退。

2.朕生性好问。虽极粗鄙之人,彼亦有中理之言。

3.朕于此等处决不遗弃,必搜其源而切记之,并不以为自知能而弃人之善也。


24.《一字未明,必加寻绎》

1.朕自幼读书,间有一字未明,必加寻绎,务至明惬于心而后已。

2.不特读书为然,治天下国家亦不外是也。


25.《知书明理,贵在贯通》

1.读书以明理为要。理既明则中心有主,而是非邪正自判矣。遇有疑难事,但据理直行,则失俱无可愧。

2.凡圣贤经书,言事俱有至理。读书时便宜留心体会,此可以为我法、此可以为我戒。

3.久久贯通,则事至物来。随感即应,而不特思索矣。


26.《莫自以为知而不访于人》

1.人多强惑以为知,乃大非善事。

2.每见高年人,必问其已往经历之事而切记于心。决不自以为知,而不访于人也。


27.《持善心、行合道,谓真孝》

1.凡人尽孝道,欲得父母之欢心者,不在衣食之奉养也。

2.惟持善心,行合道理以慰父母而得其欢心,其可谓真孝者矣。


28.《体贴君亲,忠出至诚》

1.为臣子者,果能尽心体贴君亲之心,凡事一出于至诚,未有不得君亲之欢心者。

2.圣祖母喜极,拊朕之背称赞不已曰:“车轿细事,且道途之间,汝诚意无不恳到,实为大孝。”

3.凡为臣子者,诚敬存心、实心体贴,未有不得君亲之欢心者也。


29.《家居闲谈,善行善言》

1.朕每对尔等多教以善,尔等回家,各告尔之妻子,尔之妻子亦莫不乐于听也。

2.事之美,岂有逾此者乎!


30.《严饬则爱、娇纵则害》

1.为人上者,教子必自幼严饬之始善。

2.如此娇养,长大成人,不至痴呆无知、即多任性狂恶。此非爱之,而反害之也。汝等各宜留心!


31.《宽严兼济,使人之要》

1.为人上者,使令小人。固不可过于严厉、亦不可过于宽纵。

2.如小过误,可以宽者,即宽宥之。罪之不可宽者,彼时则惩责训导之,不可记恨。

3.若当下不惩责,时常琐屑蹂践,则小人恐惧,无益事也。

4.此亦使人之要,汝等留心记之!


32.《礼用和贵,齐家治国》

1.礼以严分,而和以通情分。

2.严则尊卑贵贱不逾、通则是非利害易达。

3.齐家治国平天下,何一不由于斯?


33.《名实相副,混淆不得》

1.人之才行,当辨其大小。

2.在大位者,称其清廉可矣。若使役人等,亦可加以清廉之名乎?


34.《敬畏之心,不可不存》

1.人生于世,无论老少,虽时刻不可无敬畏之心。

2.我等平日凡事能敬畏于长上,则不罪于朋侪,则不召过,且于养身亦大有益。

3.尝见高年有寿者,平日俱极敬慎。即于饮食,亦不敢过度。

4.平日居处尚且如是,遇事可知其慎重也。


35.《天道好生,仁爱为本》

1.天道好生。人一心行善,则福履自至。

2.观我朝及古行兵之王公大臣,内中颇有建立功业而行军时曾多杀人者,其子孙必不昌盛,渐至衰败。

3.由是观之,仁者诚为人之本欤!


36.《食宜淡薄,于身有益》

1.朕每岁巡行临幸处,居人各进本地所产菜蔬,尝喜食之。

2.高年人饮食宜淡薄,每兼菜蔬食之,则少病,于身有益。

3.所以农夫身体强壮,至老犹健者,皆此故也。


37.《酒伤身心,能饮不饮》

1.朕自幼不喜饮酒,然能饮而不饮,平日膳后或遇年节筵宴之日,止小酌一杯。

2.人有点酒不闻者,是天性不能饮也。如朕之能饮而不饮,始为诚不饮者。

3.大抵嗜酒则心志为其所乱而昏昧,或至疾病,实非有益于人之物。

4.夏先君以旨酒为深戒也。


38.《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邪则眸子眊焉》

1.人之善恶系于目者甚显,非止眸子之明暗有人焉。

2.其视人也,常有一种彷徨不定之态,则其人必不正。


39.《目容端,不回顾》

1.凡人行住坐卧,不可回顾斜视。

2.我朝先辈老人,亦以行走回顾之人为大忌讳。时常言之,以为戒也。


40.《心志专一,即是养生》

1.人果专心于一艺技,则心不外驰,于身有益。

2.朕所及明季人与我国之耆旧善于书法者,俱寿考而身强健。复有能画汉人或造器物匠役,其巧绝于人者,皆寿至七八十,身体强健,画作如常。

3.由是观之,凡人之心志有所专,即是养身之道。


41.《居家洁净,清气著身》

1.尔等凡居家在外,惟宜洁净。

2.人平日洁净,则清气著身。若近污秽,则为浊气所染,而清时之气渐为所蒙蔽矣。


42.《俭约不贪,福寿长全》

1.民生本务在勤,勤则不匮。是勤可以免饥寒也。

2.至于人生衣食财禄,皆有定数。若俭约不贪,则可以养福、亦可以致寿。

3.若夫为官者,俭则可以养廉。居官居乡只廉不俭,宅舍欲美、妻妾欲奉、仆隶欲多、交游欲广,不贪何以给之?

4.与其寡廉,孰如寡欲?


43.《勤俭敦朴,惟念民艰》

1.深念民力惟艰,国储至重。祖宗相传家法,勤俭敦朴为风。


44.《雷雨大作,不躲树下》

1.大雨雷霆之际,决毋立于大树下。

2.昔老年人时时告诫,朕亲眼常见,汝等切记!


45.《神佛之教,以善引人》

1.人生于世,最要者惟行善。圣人经书所遗如许言语,惟欲人之善。神佛之教,亦惟以善引人。

2.后世之学,每各问一偏,故尔彼此如雠敌也。

3.有自谓道学入神佛寺庙而不拜,自以为得真传正道,此皆学未至而心有偏。

4.以正理度之,神佛者皆古之至人。我等礼敬之,乃理之当然也。


46.《悖逆人性,祸必上身》

1.世上秉性何等无之?有一等拗性人。

2.人以为好者,彼反以为不好;人以为是者,彼反以为非。

3.此等人似乎忠直,如或用之,必然偾事。


47.《恶言毁谤,必遭罪谴》

1.凡大人度量生成,与小人之心志迥异。

2.有等小人,满口恶言,讲论大人。或者背面毁谤,日后必遭罪谴。朕所见最多。

3.天道虽隐,而其应实不爽也。


48.《警溺偏好,慎防逢迎》

1.为人上者,用人虽宜信,然亦不可遽信。

2.在下者,常视上意所向而巧以投之。一有偏好,则下必投其所好以诱之。

3.朕于诸艺无所不能,尔等曾见我偏好一艺乎?是以凡艺俱不能溺我。


49.《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1.凡人孰能无过,若过而能改,即自新迁善之机,故人以改过为贵。

2.其实,能改过者,无论所犯事之大小,皆不当罪之也。


50.《幸灾乐祸,当此为戒》

1.世上人心不一。有一种人,不记人之善、专记人之恶。

2.视人有丑事恶事,转以为快乐,如自得奇物者。

3.此等幸灾乐祸之人,不知其心之何以生而怪异如是也!汝等当此为戒。


51.《为人君者,岂可诿过》

1.廷议之时言三藩当迁者,朕实主之。今事至此,岂可归过于他人?

2.朕从来诸事不肯委罪于人。矧军国大事,而肯卸过于诸大臣乎?


52.《己所不能,嘉彼所能》

1.凡人能量己之能与不能,然后知人之艰难。

2.朕自幼行走固多,征剿噶尔丹三次行师,虽未对敌交战,自料犹可以立在人前。但念越城勇将,则知朕断不能为。何则?朕自幼未尝登墙一次,每自高崖下视,头犹眩晕。如彼高城,何能上登?

3.自己绝不能之事,岂可易视?

4.朕每见越城勇将,必实怜之、且甚服之。


53.《久经征伐,须重人命》

1.昔时,大臣久经军旅者,多以人命为轻。

2.朕自出兵以后,每反诸己,或有此心乎?思之,而益加敬谨焉!


54.《爱兵教民,教之以劳》

1.劳之适所以爱之。教之以劳,真乃爱兵之道也。

2.不但将兵如是,教民亦然。


55.《立心不善,何以医人》

1.朕自幼所见医书颇多,洞彻其原故,后世托古人之名而作者,必能辨也。

2.今之医生所学既浅而专图利,立心不善,何以医人?

3.如诸药之性,人何由知之?皆古圣人之所指示者也。

4.朕凡所试之药,与治人病愈之方,必晓谕广众。或各处所得之方,必告尔等共记者,惟冀有益于多人也。


56.《以戏陷罪,不可为之》

1.凡人各有一惧怕之物。有怕蛇虫而不怕蛤蟆者、有怕蛤蟆而不怕蛇虫者。

2.朕虽不怕诸样之物,然从来不以戏人。

3.在怕虫之人,见其所怕之虫,不顾身命,往往竟有拔刀者。如在大君之前,倘出锋刃,俱系重罪。明知此故,而因一戏以入人罪,亦复何味?


57.《诚能勤勉,耕耘有获》

1.因朕驻跸边外,备知土脉情形,教本处人树艺各种之谷。

2.上天爱人,凡水陆之地,无一处不可以养人,惟患人之不勤勉。尔诚能勤勉,到处皆可耕凿,以给妻子也。


58.《食不遗远,远近皆亲》

1.我朝满洲旧风,凡饮食必甚均平。不拘多寡,必人人遍及,使尝其味。

2.朕用膳时使人有所往,必留以待其回而与之食。


59.《节俭廉洁,用度不奢》

1.朕所居殿现铺毡片等物,殆及三四十年而未更换者有之。

2.朕生性廉洁,不欲奢于用度也。


60.《取笑必然自招》

1.大凡残疾之人不可取笑,即如跌蹼之人亦不可哂。

2.盖残疾人见之宜生怜悯。或有无知之辈见残疾者每取笑之。其人非自招斯疾,即招及子孙。

3.即如哂人跌蹼不旋踵,间或即失足。

4.我朝先辈老人常言,勿轻取笑于人。


61.《待前朝厚,得天下正》

1.明朝十三陵朕往观数次,亦尝祭奠。今未去多年,尔等亦当往观祭奠。

2.世祖章皇帝初进北京,明朝诸陵一毫未动。收崇祯之尸,特修陵园以礼葬之,厥后亲往奠祭尽哀。至于诸陵亦皆拜礼。

3.我朝得天下之正,待前朝之厚,可谓超出往古矣。


62.《涵养仁爱,戒除躁忿》

1.凡人平日必当涵养此心。

2.朕昔足痛之时,转身艰难。足欲稍动,必赖两傍侍御人挪移,少著手即不胜其痛。虽至于如此,朕但念自罹之灾,与左右近侍谈笑自若,并无一毫躁性生忿,以至于苛责人也。

3.二阿哥胤礽在德州病时,朕一日视之,正值其含怒,与近侍之人生忿。朕宽解之,曰:“我等为人上者,罹疾却有许多人扶持任使,心犹不足。如彼内监或是穷人,一遇疾病,谁为任使?虽有气忿向谁出耶?”彼时左右侍立之人听朕斯言,无有不流涕者。


63.《命由心造、福由己求》

1.人之一生虽云命定,然而,命由心造、福自己求。

2.如子平五星推人妻财子禄及流年月建,日后试之多有不验,盖因“人事未尽”“天道难知”。

3.譬如推命者言当显达,则自谓必得功名,而诗书不必诵读乎?言当富饶,则自谓坐致丰亨,而经营不必谋计乎?至谓一生无祸,则竟放心行险,恃以无恐乎?谓终身少病,则遂恣意荒婬,可保无虞乎?

4.徒听禄命,反令人堕志失业,不加修省,愚昧不明莫此为甚。

5.以朕之见:日行善事,命运虽凶而必其转吉;日行恶事,命运纵吉而必其反凶。


64.《嘉言善行,在于经书》

1.夫多识前言往行,要在读书。

2.天人之蕴奥在《易》、帝王之政事在《书》、性情之理在《诗》、节文之祥在《礼》、圣人之褒贬在《春秋》,至于传记子史皆所以羽翼。

3.圣经记载往绩,展卷诵读,则日闻所未识,智识精明、涵养深厚,故谓之畜德。非徒博闻强记,夸多斗靡已也。

4.学者各随分量所及,审其先后而致功焉。

5.芜秽之书、浅陋之文,非徒无益反有损,勿令入目,以误聪明可也。


65.《因书以知理,则理有实用》

1.圣贤之书所载,皆天地古今事物之理。

2.由一理之微,可以包六合之大;由一日之近,可以尽千古之远。

3.生乎百世之后,而欲知百世之前;处乎一室之间,而欲悉天下之理。非书曷以致之!

4.上而天、下而地、中而人与物,固无一事之不具、亦无一理之不该。

5.学者诚即事而求之,则可以通三才,而兼备乎事物之理矣。

6.虽然书不贵多而贵精,学必由博而致约,果能精而约之,以贯其多与博,合其大而极于无余、会其全而备于有用。圣贤之道岂外是哉?


66.《鉴古知今,庶可寡过》

1.朕自幼好看书,今虽年高,万几之暇犹手不释卷。

2.诚以天下事繁,日有万几,为君者一身处九重之内,所知岂能尽乎?

3.时常看书知古人事,庶可以寡过。

4.朕理天下事五十余年无甚差忒者,亦看书之益也。


67.《用人不疑,开诚布公》

1.好疑惑人非好事。我疑彼,彼之疑心益增。

2.凡事开诚布公为善,防疑无用也。


68.《最忌杀戮,仁斯仁至》

1.朕自幼登极,生性最忌杀戮。

2.历年以来惟欲人善而又善。即位至今,公卿大臣保全者不记其数。

3.即如幼年间于田猎之时,但以多戮禽兽为能。今渐渐年老,围中所圈乏力之兽尚不忍于射杀。


69.《天地好生,不得肆情烹脍》

1.饮食之制,义取诸鼎,圣人颐养之道也。

2.是故古者大烹,为祭祀则用之、为宾客则用之、为养老则用之,岂以恣口腹为哉?

3.古之圣贤其于牺牲禽鱼之类,取之也以时、用之也以节。

4.朕之万寿与夫年节有备宴恭进者,即谕令少杀牲。正以天地好生,万物各具性情而乐其天,人不得以口腹之甘而肆情烹脍也。


70.《敬惜文字,天地至宝》

1.字乃天地间之至宝。大而传古圣欲传之心法、小而记人心难记之琐事,能令古今人隔千百年观而共语、能使天下士隔千万里携手谈心。

2.成人功名、佐人事业、开人识见、为人凭据,不思而得、不言而喻,岂非天地间之至宝?

3.与以天地间之至宝而不惜之,糊窗粘壁、裹物衬衣,甚至委弃沟渠,不知禁戒,岂不可叹!

4.凡读书者一见字纸,必当收而归于箧笥,异日投诸水火,使人不得作践可也。


71.《竭诚体贴,事亲至孝》

1.昔日太皇太后圣躬不豫,朕侍汤药三十五昼夜,衣不解带、目不交睫,竭力尽心,惟恐圣祖母有所欲用而不能备。

2.其时圣祖母病势渐增,实不思食。有时故意索未备之品,不随意所欲用,一呼即至。

3.圣祖母拊朕之背,垂泣赞叹曰:“因我老病,汝日夜焦劳竭尽心思,诸凡服用以及饮食之类,无所不备。我实不思食,适所欲用不过借此支吾,安慰汝心。谁知汝皆先令备在彼,如此竭诚体贴,肫肫恳至,孝之至也。惟愿天下后世,人人法皇帝如此大孝可也。”


72.《纤细之伪,日久自败》

1.凡事,暂时易、久则难。故凡人有说奇异事者,朕则曰:“且待日久再看。”

2.朕自八岁登极,理万机五十余年,何事未经?

3.虚诈之徒一时所行之事,日后丑态毕露者甚多。

4.此等纤细之伪,朕亦不即宣出,日久令自败露。一时之诈,实无益也。


73.《人赖谷育,尤当珍爱》

1.人之赖于五谷者甚重。天地之生成、农民之力作,风雷雨露之长养、耕耘收获之勤劳。五谷之熟,岂容易耶?

2.凡为民生料食计者至切矣,而人何得而轻亵之乎!

3.奈何世之人惟知贵金玉而忘重五谷。或狼藉于场圃、或委弃于道路,甚至有污秽于粪土者。轻亵如此,岂所以敬天乎?

4.歉岁谷少,固当珍重;稔岁谷多,尤当爱惜。


74.《物华有限,不可奢费》

1.世之财物,天地所生,以养人者有限。人若节用,自可有余,奢用则顷刻尽耳。何处得增益耶?

2.朕为帝王,何等物不可用?然而朕之衣食毫无过费,所以然者,特为天地所生有限之财而惜也。


75.《严禁赌博,断不轻恕》

1.即无事务者,亦当以一艺业而消遣岁月。奈何好赌博之人,身家不计、性命不顾,愚痴如是之甚?

2.始而贪人所有,陷入坑阱;既而吝惜情生,妄想复本。

3.朕是以严赌博之禁,凡有犯者,必加倍治罪,断不轻恕。


76.《富贵不婬、贫贱不移》

1.承祖父之遗,衣食无缺,此为大幸。便当读书乐志,安分修为。

2.若家贫,亦惟勤学力行,为乡党所重。


77.《清心寡欲,少忘少病》

1.朕自幼,所读之书、所办之事,至今不忘。

2.今虽年迈,记性仍然,此皆素日心内清明之所致也。

3.人能清心寡欲,不惟少忘,且病亦鲜也。


78.《举恶衬善,智者不为》

1.凡书生颂扬君上,或吟咏诗赋,欲称其善,必先举人之短,而后方颂言之。

2.譬之欲言此人之善,必先指他人之恶,朕意不然。彼亦善而我亦善,岂不美哉!

3.欲言人之善,但言某人之善而已,何必及他人之恶?是皆由度量窄狭而心不能平也,朕深不然之。


79.《君子三戒,不可贪得》

1.朕为人君,何所用而不得、何所取而不能,尚有贪得之理乎?万一有此等处,亦当以圣人之言为戒。

2.尔等,有血气方刚者、有血气未定者。当以圣人所戒之语,各存诸心而深以为戒也。


80.《存心济世,医家之德》

1.非谓病不用药也,恐其误投耳。

2.脉理至微、医理至深,古之医圣医贤,无理不阐、无书不备,天良在念、济世存心,不务声名、不计货利,审究详明、推寻备细,立方切症、用药通神。

3.今之医生若肯以“应酬之工”用于“诵读之际”,推求奥妙、研究深微,审医案、探脉理,治人之病、如己之病,不务名利、不分贵贱,临症必有一番心思、用药必有一番识见,施而必应、感而遂通,鲜有不能取效者矣。


81.《书法要旨,心正气和》

1.朕自幼嗜书法,凡见古人墨迹,必临一过,所临之条幅手卷将及万余,赏赐人者不下数千。

2.天下有名庙宇禅林,无一处无朕御书匾额,约计其数,亦有千余。

3.大概书法,心正则笔正,书大字如小字。此古人所谓心正气和,掌虚指实,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也。


82.《勤习一事,身增一艺》

1.善书法者,虽多出天性,大半尤恃勤学。

2.朕自幼好书,今年老,虽极匆忙时,必书几行字,一日亦未间断,是故犹未至于荒废。

3.人勤习一事、则身增一艺,若荒疏即废弃也。


83.《礼讲实效,尽心尽意》

1.凡人彼此取与,在所不免。人之生辰、或遇吉事,与之以物,必择其人所需用,或其平日所好之物赠之,始足以尽我心。

2.但以人与我何物,而我亦以其物报之,是彼此易物名而已矣,毫无实意。


8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凡人学艺,即如百工习业,必始于易,而步循序渐进焉,心志不可急遽也。


85.《行善遗福,长享吉庆》

1.朕今年近七十,尝见一家祖父子孙凡四五世者。大抵家世孝敬,其子孙必获富贵,长享吉庆。彼行恶者,子孙或穷败不堪,或不肖而限于罪戾,以至凶事牵连。

3.惟善可遗福于子孙也。


86.《天变灾异,深自儆省》

1.朕自幼登极,迄今六十余年,偶遇地震水旱,必深自儆省,故灾变即时消灭。

2.大凡天变灾异,不必惊惶失措。反躬自省、忏悔改过,自然转祸为福。


87.《赤子之心,人之真性》

1.赤子之心者,乃人生之真性,即上古之淳朴处也。

2.我朝满洲制度亦然。满洲故制,看来虽似鄙聘,其一种真诚处又岂易哉!

3.我等读书,宜达书中之理,穷究古人立言之意也。


88.《以身作则,而后求人》

1.凡人有训治之职者,必身先之可也。


89.《事无定规,合理则为》

1.天下事固有一定之理,然有一等事如此。似乎能可行,又有不可行之处;似乎不可行,又有能可行之处。

2.若此等事,在以义理揆之,决不可预定一“必应如此”“必不如此”之心。


90.《不学则已,学则必精》

1.凡人读书或学艺,每自谓不能者,乃自误其身也。


91.《好知其恶、恶知其美》

1.人于好恶之心,难得其正。

2.我所喜之人,惟见其善,而不见其恶;我所厌之人,惟见其恶,而不见其善。


92.《长持其志、无暴其气》

1.诚能无暴其气,则气自然平和。

2.能持其志,则心志不为外物所摇,自然安定。

3.养身之道,犹有过于此者乎?


93.《虚名无益,有实则名》

1.看来有一等好名之人,惟名是务。不着一毫诚实之处,只管行去。不惟无分毫之实,究至于名亦不能保。


94.《以义为利,义安则利》

1.所谓利者,不独财利之利,凡有利心便不可。

2.如作一事,但寻自己稳便处,皆利心也。

3.圣人以义为利,义安处便是利。凡人惟弃利己之心,以求义之所安。


95.《立定脚跟,战胜私欲》

1.良心能胜私欲,为圣、为贤,皆此路也。欲立身心者,当详究斯言。


96.《存诸心、体诸身,求实得于己》

1.人之读书,本欲“存诸心”“体诸身”,而求实得于己也。如不然,将书泛然读之,何用?凡读书人皆宜奉此以为训也。


97.《不忍舍处,方得书味》

1.朱子云:“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得书真味。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者,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

2.朕自幼亦尝发愤读书。当其读某一经之时,固讲论而切记之。年来翻阅其中,复有宜详解者。


98.《进德修业,依于经史》

1.凡人进德修业,事事从读书起。

2.多读书则嗜欲淡、嗜欲淡则费用省、费用省则营求少、营求少则立品高。

3.读书之法,以经为主。苟经术深邃,然后观史。

4.观史则能知人之贤愚,遇事得失亦易明了。

5.凡事可论贵贱老少,惟读书不问贵贱老少。

6.读书一卷,则有一卷之益;读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


99.《为山九仞,未可偏废》

1.从来有“生知”“学知”“困知”,及其成功,则一未有。

2.下学既久,而不可以上达者,但功夫不可躐等而进,尤不可半途而废。


100.《为学之功,不在日用之外》

1.检身则谨言慎行、居家则事亲敬长、穷理则读书讲义。

2.至近至易,即今便可用力;至急至切,即今便当用力。用一日之力,便有一日之效。

3.至有所疑,寻人问难,则长进通达,自不可量。

4.若即今全不用力,蹉过少壮时光。即使他日得圣贤而师之,亦未必能有益也。


101.《穷理求知,行事得之》

1.先儒有言:“穷理非一端,所得非一处。或在读书上得之、或在讲论上得之、或在思虑上得之、或在行事上得之。读书得之虽多、讲论得之尤速、思虑得之最深、行事得之最实。”


102.《忍耐一时,便觉无事》

1.天下未有过不去之事,忍耐一时,便觉无事。

2.如乡党邻里间每以鸡犬等类些微之事,致起讼端,经官告理。或因一语戏谑,以致角口争斗。

3.此皆由不能因一时之小忿,而成争讼之大端也。


103.《尽其人事,以听天命》

1.人事尽而天理见,犹治农业者耕垦宜常勤,而丰歉所不可必也。

2.不尽人事,是舍其田而弗芸也。不安于静听者,是揠苗而助之长者也。

3.孔子,进以礼、退以义,所以尽人事也。


104.《学以养心,亦可养身》

1.杂念不起,则灵府清明,血气和平、疾莫之撄。善端油然而生,是内外交相养也。


105.《神静心和,心和形全》

1.寡思虑所以养神、寡嗜欲所以养精、寡言语所以养气,知乎此可以养生。

2.形者,生之器也;心者,形之主也;神者,心之会也。

3.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恬静养神,则自安于内;清虚栖心,则不诱于外;神静心清,则形无所累。


106.《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1.劝戒之词,古今名论、亹亹书记中,无处不有。

2.其殷勤痛切,反复叮咛。要之,欲人听信遵行而已。

3.夫千百年以下之人、与千百年以上之人,何所关切而谆谆训诫若此?盖欲一句名言,提醒千百年以下之人。使知前车之覆、而为后车之戒也。

4.后学读圣贤书,看古人如此血诚教人念头,岂可草草略过?

5.是故朕常教人看古人书,须念作者苦心,甚勿负前人接引后学之至意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大全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存档怕丢)
庭训格言
名言佳句(15)
陆九渊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