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跟随首届一丹教育研究奖得主,一起来解读「成长型思维」

9月19日,全球奖金最高的教育奖项“一丹奖”公布首届获奖名单,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Carol S. Dweck)摘获“一丹教育研究奖”

一丹奖,是由腾讯主要创始人陈一丹捐赠25亿港元(约3.2亿美元)设立的教育奖项,于2016年5月22日正式设立。该奖每年颁发“教育研究奖”和“教育发展奖”两个奖项,各自价值3000万港币(约380万美元),用于表彰全球范围内为教育做出卓越贡献的个人或不超过3人组成的跨界团队。

世界范围内,在奖金数额方面可与“一丹奖”相提并论的,包括英国瓦尔基金会“全球教师奖”,和卡塔尔基金会资助的“世界教育创新峰会”教育奖。这两者在媒体报道中都有“教育界的诺贝尔奖”之称。

只从有了它,媳妇一玩一整天
广告

观点

过去几年,德韦克教授和他的同事做了一系列试验,观察不同思维的人如何看待智商与学习的关系。研究发现:

固定型思维者认为,智商是生来决定的,后天无法培养,那么结论就是,一个人无法做出超越其能力外的事。

展开剩余86%

成长型思维者则认为,随着时间的流逝,人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聪明才智,并做出以前没有能力做的事。

德韦克教授相信,智力是可以靠后天努力而改变。“拥有成长型心态的孩子,会相信通过努力学习、坚持不懈、良好的策略和他人的指导,可以提高自身的禀赋和能力”。

她在当天获奖感言中表示,这些孩子往往会愿意应对更多挑战,在面对困难时也更加坚韧不拔,而且往往越在困境,成就越突出。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最终导致不同的个人行为。

新事物,躲避or尝试?

固定型思维的学生把智商看得高于一切,因此,他们放弃了很多尝新机会---因为他们怕自己表现得不好,怕在众人面前暴漏他们的短板和缺点。

而成长型思维者,常常视挑战为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当他们面对挑战,面对目前尚无能力解决的难题时,反而兴致勃勃,欣喜异常。在这样的孩子看来,目前做不到并不意味着失败,而意味着他们还有更多学习和成长的空间。

做事情,结果or过程?

固定型思维者不喜欢付出很大努力去做一件事——因为他们认为如果一个人有能力,那他根本不用费多大劲就可以很轻松地解决一切问题;反之,就显得这个人很笨。

而成长型思维者则珍视努力付出的过程,他们认为即使是天才也要不断学习,不断发展自己的能力,做出自己的贡献,否则只会成为伤仲永。

对挫折,退缩or继续?

固定型思维者不能很好的处理生活中的挫折和痛苦,因为他们觉得挫折是对能力和智商的考验。当他们做一件事,却没立刻成功时,他们就会觉得备受打击,觉得很丢面子。从而不愿再投入努力,并把失败归咎于别人身上。要么干脆对别人撒谎,或者为了取得好成绩而作弊,以证明自己有能力。

而成长型思维者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不会立刻抽身而出,而会持续投入,并尝试用新的方法,调动所有能用的资源来学习和取的进步。

毫无疑问,教育者和父母,都希望孩子们可以拥有德韦克教授所说的“成长性思维”。那么如何培养?我们可以从营地教育中获得启发。

让孩子拥抱挑战

德韦克教授在研究中发现,大脑是有延展性的:人的大脑由一个个神经元构成,这些神经元之间互相联系。有些联系很强,有些很弱。如果经常挑战自己,努力练习,这种联系就会加强——换言之,大脑可以通过学习而变聪明。

在营地中,活动非常丰富,孩子们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相当一部分是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的。

有的孩子是跃跃欲试的,而有些孩子就会踟蹰不前:我不行吧;我没玩儿过啊;我胳膊没劲儿诶;我体力跟不上的……

营地是一个会把“我不行”变成“我愿意试试”的地方。

在导师的引导下,在同伴的鼓励下,孩子们都会迈出那珍贵的第一步,哪怕是战战兢兢的,哪怕是哆哆嗦嗦的。而当他们去尝试了,获得了哪怕是很小的进步,孩子们都会非常为自己自豪,非常有成就感——这种经历,TA在离开营地之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将受益无穷。

不要夸奖孩子“聪明”

Carol Dweck教授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给一些小学生做一项无语言的智商测试,而后分别以三种方式告诉他们测试结果。

实验组一(称赞其智商):Wow,这是个很好的分数,你真聪明啊!

实验组二(称赞其过程):Wow,这是个很好的分数,你之前一定很努力吧!

对照组:这是个很好的分数。

称赞完了之后,给这三组孩子一个选择题:现在有三个任务,你可以挑一个来做。其中,一个是非常困难的任务,你可能会犯错,但是能学到东西;一个是很新鲜的任务,你可能从来没接触过;而最后一个是你很擅长的任务,你必定能很好地完成。

绝大多数被称赞了天赋的孩子,都选择了最简单的任务,因为他们有把握可以做好,因为他们不敢挑战自己身上“天赋孩子(Gifted Child)”的标签。而被称赞其过程的孩子,几乎都选择了看起来比较困难、但能学到东西的任务。

是的,强调“聪明”本身,就是一种固定思维的体现。

所幸在营地,孩子们没有什么机会听到这样的表达。

在营地,我们“鼓励”,而不是“表扬”;

在营地,我们肯定孩子的“努力”,而不去关注TA的“聪明”;

在营地,我们关注孩子的“行为”,而不针对个人,只评价“你是一个好孩子”;

在营地,我们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

——我们永远认为,如果还没有达到什么样的成果,那只是 “not yet”。

引导如何有效解决问题

努力是学生获得成功的关键,但并不是唯一的方法。在德韦克教授看来,要注意避免的是: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

更重要的是,要找新的解决方法。

在营地,孩子们面临的,就是问题,小到一个活动中的任务,大到一个集体项目——他们需要尝试新的方法、输入新的知识、采用创新的技巧。无论是导师的引导,还是团队的总结,亦或是自己的反思,孩子们在目标与路径中,学会思考、学会选择,学会有效地解决问题。

给予榜样的力量

给孩子一个好榜样,让TA看到成功背后的努力,而不仅仅是天赋。

营地里导师卧虎藏龙,有曾经的职业运动员,有在舞蹈、音乐、绘画、雕刻等等方面非常有成绩的年轻人;在营员中,也不乏优秀的孩子。

在与这些“成功”或“别人家的孩子”的相处中,孩子们会因为喜欢而倾听,倾听所谓“天才”的故事,其实都是汗水与泪水的结果,是努力与坚持的结果。

提供试错的空间

孩子对学到的东西最记忆深刻,是什么时候?是他们轻松搞定的时候?还是在课堂上听课的时候?不,都不是,是当他们面临挑战和犯错误的时候。

在德韦克教授的实验中,被夸很聪明的孩子在面对失败时则容易焦躁不安,并且他们不愿做能够暴露他们缺点的事情。

夸孩子聪明,表面上看会增强孩子的自信,但其实恰恰相反——因为这让他觉得只有成功了才叫聪明,而如果失败了,就说明自己很笨。以后再遇到挑战时,他就会产生畏惧感,因为一旦失败,就说明自己很笨。

在营地,我们会把目光聚焦到孩子做事的整个过程中,引导孩子知道,是因为TA的努力付出、方法得当才成功。同样,也会引导TA在遭遇挫折或失败时,不先去怀疑自己的能力,而是去思考,在这个过程中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从而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我们说了很多年。但是,我们需要提供给孩子这样一个试错的空间,让TA不怕失败,从中反思,不断自我迭代!

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也就是培养一种灵活强韧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指导他,任何事情都有可能达成,今日的挫折和挑战在明日看来就只是寻常而已。所以,成长型思维的孩子,永不给自己设限,让TA知道:一时做不好不代表永远做不好,一切都只是not yet。

“当你进入一个思维模式的时候,你就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

——卡罗尔·德韦克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Carol Dweck TED演讲

Carol Dweck TED演讲

水印图片来自启行海外营

其他图片及视频来自网络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让孩子学习“有后劲儿”,来看看斯坦福大学教授的研究结果
比起智商和情商,思维模式才是决定孩子未来发展的分水岭
人生底层思维模型:成就高的那批人,全都有这种思维
当孩子抱怨“太难了”时,家长不同的反应,决定孩子不同的人生
爱因斯坦根本不是天才
我们家孩子挺聪明的,就是没好好学?别骗自己了,他就是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