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姑苏纪事:重温费孝通对故乡吴江的深情与厚意

费孝通

· 一生事业和理想的总结 ·

脚踏实地、胸怀全局、志在富民、皓首不移

志在富民


1910年11月2日,费孝通出生在江苏省吴江县(现苏州市吴江区)松陵镇富家桥弄的一个书香门第。

父亲费璞安家道中落后奋力读书,考中清朝最后一届秀才,恰逢科考废止,成为第一批由吴江县政府举荐赴日留学的人,回国以后在家乡创办了吴江中学。母亲杨纫兰则从小接受国学熏陶,后毕业于当时最“新潮”的上海务本女学,是个思想开放、崇尚男女平等、注重子女教育的新式女性。费孝通就是在这样一个家庭教育氛围极佳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1911年,母亲杨纫兰与费家五子女合影

怀中抱着的是费孝通

其余四人左起依次为长子费振东,次子费青,

女儿费达生,三子费霍。


1920年,费孝通十岁时,全家搬到了苏州城区。费孝通小学进入苏州振华女校高小班就读,一直到1924年。1924—1928年,费孝通在东吴大学附中念书。从东吴大学附中毕业后,直接升入东吴大学。在江南水乡文化的浸润下,渐渐长大成人的费孝通,对家乡这片土地愈发热爱。

▲青年时期的费孝通


1930年,20岁的费孝通从水乡启程,告别家乡,北上求学,转入燕京大学学习社会学。从此,他的脚步越走越远,从家乡到他乡,从国内到国外,开始漫长的求索之路。

然而,无论他出走多远,最难忘的,还是家乡那一抹抹流淌着的温情。家乡是他生命的起点,也是人生的归途。


一、难忘乡味

家乡——吴江,在这位大学者的心中,有着特别的位置。

人生前20年,在家乡生活过的点点滴滴,都成了最美的定格。往后余生中,每逢想起,都是芳香四溢的回味。对费孝通而言,乡味始终让他依恋。

▲吴江过年习俗——做团子

他很怀念小时候在家乡过年的热闹场景,说:“小时候要祭祖,敬神祗,家家都焕然一新,这种传统形式很好很美。纪念,就是让大家不要忘记,我们是代代相传的,过年了,回头想想自己的来历,我们的传统就是这么传下来的。”这是费孝通在1996年的年尾,接受一位杂志编者的电话拜年里说的原话。

通话里,他用未改的乡音,表达着浓浓的乡思:“每到过年,我都有一个感觉:没有回家乡过年。很久了。上次,还在抗战前呢…哈哈…我常常到处过年,四海为家……现在老了,跟年轻时不一样,那时看热闹,年老了看年轻的热闹……我想吃吴江的'八宝鸭’,有糯米、莲子心、百果米在里面,现在吃不到,他们不会做……”

▲吴江八宝鸭

费孝通对家乡的美味也极为怀念,在国外留居期间,他曾说“家乡美味入梦多”。

他对油煎臭豆腐尤为念念不忘,这是他的最爱,多年后还在《话说乡味》一篇中撰文记述。

他儿时爱吃的臭豆腐,是从市面上买回压得半干的豆腐,再泡在自家腌菜缸的卤里,经过一定时间取出来,在油里炸得外皮发黄,咬开来的豆腐发青。由于菜卤的味儿渗入其中,泡得越久颜色越青,味道也越浓、越香、越美。

▲氽臭豆腐干

费孝通从小都习惯且钟爱这种独特的味道,说不臭透就不过瘾。只可惜时过境迁,自从家里从吴江搬到苏州城区,没有专门的腌缸后,就很难再品味到当初的味道了。

他曾感慨道:“这几年我回家乡,主人问我喜欢吃什么,还常常以臭豆腐作答。每次吃到没有臭透的豆腐,总是感到一点今不如昔的怀古之情。”

在85岁高龄,费孝通娓娓道着小时候家里用酱缸制酱的细节流程,离家几十载,漫长的岁月里,最难忘的还是那一口鲜美的滋味。

▲晚年费孝通

可见,一个人儿时舌尖上的美味不可复得之后,在此后几十年的光阴流转中,就变成了一种久远的回味,每逢年节,儿时那些飘荡在舌尖上的味道,便生出丝丝缕缕的惆怅!


二、难忘江村

费孝通80岁生日时,有朋友问他一生的志向,他说“志在富民”。是的,他是将学问还于人民、用学问造福人民的学者。

家乡,以及家乡的人民对他有无穷的恩赐,在《吴江的昨天、今天、明天》一文的开篇就言道:“初访江村是我一生学术道路上值得纪念的里程界标。从这里开始,我一直在这一方家乡的土地上吸收我生命的滋养,受用了一生……”

▲航拍开弦弓村貌

(江苏电视台摄制组摄于2016年)

众所周知,吴江开弦弓村(江村)是费孝通的成名之地,该村落坐落于太湖东南岸,有长久的蚕桑丝织历史。1923年春,他的姐姐费达生和江苏女子蚕业学校推广部的同事在校长郑辟疆带领下,在该村进行“土种革命”,指导科学养蚕和缫丝,获得好收成。随后,费达生又将机械引入农村,创办开弦弓村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

姐姐的实践激发了费孝通的兴趣。1936年夏天,他在姐姐的安排下,利用去英国留学前的余暇到吴江开弦弓村疗养。在这里,他跨越“文野之别”,带着神秘的黑盒子——相机,进行近两个月的实地调查。随后,他发表了7篇《江村通讯》,让开弦弓村有了正式的学名“江村”。从此,费孝通和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1936年,费孝通(右一)在开弦弓村

“江村”成为他最熟悉的村庄,此后的六十多年中,费孝通曾先后26次到访开弦弓村实地调查。

他秉持着扎根乡土、发现乡村、振兴乡村的梦想,并将自己实践中的观察,以及由此凝成的想法呈现在《江村经济》一书中。费孝通留英期间的博士生导师、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对这本书评价颇高:“我敢于预言费孝通博士的《中国农民的生活》(《江村经济》的英文书名——编者注)一书将被认为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江村经济》(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1957年春天,他和姐姐在浓浓的乡情包围中再次来到江村,费孝通又继续追踪调查了20天。重访江村,看到村子21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大为感动,提出进一步改善农民生活的办法。

▲费孝通重访江村(1957年摄)

科学的春天到来后,1981年10月,费孝通三访江村,每一次的回归,就像一次久别后的“回乡探亲”,乡亲们无比热情地欢迎他们姐弟俩。

▲费孝通三访江村时与村民话别

费孝通长期关注着家乡的变化,为了乡亲们的生活能更上一层楼,他愿付毕生之心血,这是他对家乡的深情。他说:“我的祖祖辈辈在家乡育养了我,我虽则已由老而衰,但我没有忘记家乡,有生之日总想为家乡这片土地多加上一点肥料,能长出比我这一代更有出息的子子孙孙……”

▲《爱我家乡》

1996年9月19日,江村调查60周年时,费孝通送给家乡父老乡亲一份厚重的礼物——《爱我家乡》一书,表示对他们育养之恩的报答。江村对他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江村研究奠定了他日后社会研究的学术方向,开启了他知识的源泉,他众多研究课题也在这片沃土孕育。


三、乡土情怀

费孝通一生事业和理想的总结就是他在1993年早春写下的十六字:“脚踏实地、胸怀全局、志在富民、皓首不移”

2005年4月24日费孝通辞世后,《中国青年报》在悼词中说:“费老走了,带着他一生志在富民的梦想;大师离去,满怀着对乡土中国的眷恋。”这也是社会学、人类学界的共同心声。

吴江松陵镇公园的费孝通墓碑刻录着他留存的文字:“'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劳动、生命和乡土结合在一起,就不会怕时间的冲洗了。”这是费孝通一生乡土情怀的概括和升华,是他对生命的彻悟和理解,是他对理想的执着和坚守,更是他对家乡的深情与厚意。


来源:《方志苏州》微信公众号

作者:弯弯

2021-11-2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追忆大师|费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七都:费孝通的江村行
吴江名人:费孝通(图)
凡是我的双脚踏过的地方,都盛开了芬芳的玫瑰|费孝通逝世15周年
【案例】费孝通中国农村“标本” • 江村
费老的题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