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凌龙华:风筝飞上滕王阁(散文)

风筝飞上滕王阁

文/凌龙华


窗外的风吹送着,云在天空散漫地飘。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们在埋头应对高考模拟测试。信手翻阅讲台上的一本杂志,一则“教育自由谈征文”触动了我:教育能不能有点自由,像风筝飞啊飞?

样刊到手时,我才关注,这是江西的《教师博览》(以下简称《教博》)。江西南昌有滕王阁,登高眺远,“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如此诗意,让我一篇千字小文《风筝读书天》牵挂上了。

十年后的2011年苏州笔会,美丽的向晴编辑写了一组动人的记录文字,称我为《教博》的“元老级人物”,说我与《教博》是“彼此成就了对方”,显然过奖,但话真说到了我心坎上。我旋即写了一篇《“缘”来如此》,聊作温馨回应。

说起缘由,带点传奇色彩。2002年暑期,忽接邀请参加江西省教育报刊重点作者笔会。那时基础教育拉开新一轮课改大幕,教育科研开始进入中小学校园。我刚调入县城一所新创办的重点高中,抖抖索索接手教科研。不解,《教博》何以邀请我,还声明我是唯一一位被邀请的外省作者!出南昌站,高举《教博》杂志,同时也一眼看到同样的接头暗号。接站的叶万军兄,意气风发正当年。就在那次笔会上,初生牛犊不怕虎,一探庐山真面目,我作了交流发言“青年教师如何开展教育科研”。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教博》三十而立了,从双月刊到月刊,从文摘版一枝独秀到文摘版、原创版、科研版三足鼎立,繁花似锦,读者、作者遍天下。回望结缘,竟发现自己有50多篇文章首发于《教博》,且早在《教博》“文摘版”时期就是“潜伏的原创作者”,资深哪。我的很多一线教科研文章,基本由《教博》率先推出,以致出版《教育,教育》(文汇教育家书系第二辑,文汇出版社2005年版,朱永新教授作序)一书时,下注出处半数为《教博》。每当夜自修坐在电脑前,我总想到那个“a”字母开头的电子邮箱,想到邮箱后薛农基主任宽容的笑容。正是这种老大哥一般诚挚、宽容的接纳,才使我的“原创”频发,也才坚定了我始终站位于一线、站位于课堂、站位于教师的“愉快教科研观”。课题与论文不是教研科的唯一,中小学教师的教科研理应生动活泼获得“小确幸”。重要的是思想,重要的是带着理念进课堂,《教博》让我自信地回归中小学教科研的“应然”,也自觉地迈向“可以”抵达的高原与远方。

2003年第8期《教博》封二推出“教育人物——耕耘不辍凌龙华”,让我昔日的中师同学一时惊呼。事实上,成为地区名师、省特级教师,那是后来的事,但也是“不久后”的事。新世纪前十年,我的教育随笔、“诗意语文”主张如脱兔散逸,不仅丰富了我的思想库,也在一定程度上促发了“学校、教师、学生”一起成长,让一线教科研灵活、教育生活灵动。2007年岗位变动,我离开教育界,《人民教育》《江苏教育》等专业报刊还不忘基层老作者,不惜篇幅容我“放谈”。《教博》则一如既往容我大放厥词,原创版更是另开一面,让我的“文学梦”再度开花。

也真有缘,如同接力赛,《教博》文苑栏编辑多有深厚作家背景,又多热忱为他人作嫁衣。从“云在风中”的王芸老师到激扬文字的刘伟林先生再到青春飞扬的胡波波君,无不激励“教学写作”并蒂花开,做叶圣陶式的语文教师,该是多么令人向往的境界。2018年夏,收到《焐暖》一书,方知新田主编竟写了这么多、这么好的散文,但没有一篇在他主编的杂志上刊发,把有限的版面全部奉献给作者,这是何等的襟怀。读着暖暖的文字,念想着“万年的心田”,我以为《教博》虚席待作者的大格局由来经久。

“读《教师博览》,做博览教师。”2003年7月,《教博》创刊二十周年纪念,感应《教博》倡导,我作了小文《平凡的〈博览〉,普通的教师》,滕王阁上的激情演化为太湖之畔的深情。此后,苏州地区形成了一个“《教博》圈”,清新的“湖上风”(鄱阳湖与太湖)让纸上的教育与现场的教育亲切对接。

长长的列车,等待不寂寞。2009年暑期,《教博》为创刊不久的“原创版”召开重点作者座谈会,我有幸再度受邀。此回的收获倍增,领域由教科研拓展到文学。新任主编方新田兄一见如故,彼此年龄、经历相仿,“四十不惑”。我在日记中写道:“戴眼镜,始终脸带微笑。极斯文,极随和,极低调。”这是做事、创事业者的姿态,而文士略带羞涩的微笑,往往是最值得信赖的品质流露,难能可贵。有一事似可一记:有感教育生态的尴尬,写就长长的教育随感《教育:忍不住的感叹》,痛快淋漓谈教育品质与理想教育。文章刊发于《教博》原创版2009年第2期。交游归来,检阅新加好友网文,想不到跳出这样一条“读后感觉后脊背发凉”的反馈。一看发帖者,不正是座谈会期间同游井冈山的徐老师吗!徐老师那么忠厚,那么兢兢业业,我的文字伤害了一线教师?不,他是在表达读《教博》的收获,对我毫不留情的“感叹”作坦诚回应:“读这样的文字能让我们暂停下来思考一下:这样做对不对呢?”

《教博》让朋友相遇,《教博》让思想碰撞。一批批签约作者、一本本精华本与一套套教博丛书,让我们领略了教育风貌,感受了有温度有理趣的教育智慧,从容规划教育生涯,平静构造教师的精神世界。记得某年在昆山举办的“新教育论坛”,《教博》与《教师之友》《教师月刊》《中国教师报》、教育在线等“一线教师立场”媒体,竞相登台,交相辉映,义气、豪情、诗意尽在高举的酒杯中。这样的场景,那时的岁月,难忘啊!

好在,《教博》坚守并开拓着。QQ、微博、公众号,样样不落伍;一呼百应的微信群更是出思想,屡建奇功。闲来“知网”上一搜,我的那些边缘性、两栖类教育文章,不乏下载与引用。据说“优效教学”的概念还是首创(《“有效教学”与“优效教学”》)。刊发源《教师博览》,而今已被特别标注为“特色期刊”。

开窗放入大江来。挥一挥手,我把风筝放飞到滕王阁上。

(2023年《教师博览》创刊30周年,评出“30年30位优秀作者”,本文作者忝列其中。)

来源:《苏州市吴江区作家协会》公众号

2023-07-1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散文诵读《风筝》作者 鲁迅
为中小学一线教师提点科研诉求
中国学术期刊新锐——《教师博览》(科研版)征稿指南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吗?
​我和“江西教育”的情缘
行走在科研的春天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