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在纺织业30年
----陈宁斌从大学生进厂到下岗创业的奋斗史

吴江日报2018-07-27

陈宁斌大学时照片。


陈宁斌获得的江苏省第五届青年“五小”竞赛活动奖状。


苏州市千尺浪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荣誉墙。


陈宁斌(后排右一)在当时国营新联丝织厂的照片。


陈宁斌(右三)在“赢在苏州”的获奖照片。


讲述:陈宁斌

记录:杨隽

时间:1984年至今

地点:盛泽

    如果不是下岗,陈宁斌可能还在国营企业里按部就班地过着日子,直到退休那一天。他绝不会想到,2018年,年过半百的他,会成为一名高龄“码农”,带着一家新兴的软件企业,与年轻的80后、90后竞争。

    “老一辈人说,靠力气吃饱饭,靠技术才能吃好饭。我父母吃了一辈子技术饭,现在我和我的弟弟妹妹们,也在吃着这碗饭。”陈宁斌对记者说。

1984年~1988年

三兄妹中第一个大学生

    1984年,我家出了第一个大学生,身为陈家三兄妹中老大的我,考上了苏州大学无线电与电子技术专业。记得那一年的试卷特别难,盛泽中学应届生考上本科的也就十一二个,全国也就23万人左右。

    我是以全系第二名的成绩进的学校,当年苏大最难考的是物理系,物理系三个班,除了两个师范班,就是我们无线电与电子技术班了。我被推选为学习部长,然后又进入学生会,当了四年的学生干部,在学校很活跃。

    1986年8月6日,我到现在还记得这个日子。那天,我上了《光明日报》头版。我那时候兼着学生会副主席,在老师建议下,我在系里组织了一个给教职工以及普通工人子女补习功课的“家庭教师”项目。我们那时候一个月就13元左右的生活费,尤其是师范生,因为学费减免,来自贫困地区的特别多,所以我们这个项目大受欢迎。

    这件现在看来很寻常的事情,当时是有些出格的,我记得包括院系老师在内,学校里有不少质疑的声音。能上报纸,也许是对我们大胆做法的肯定吧!我很高兴国家级媒体为我们正了名。

    大二那年,我入了党,所以你看,我虽然今年才54岁,但党龄已经有32年了。我大学生活过得很充实,不仅没有荒废学业,还把原本羸弱的身体锻炼得很强壮。后来面对采访,我都会说,大学时光是我人生最深刻的一段记忆。

    最近一次回到校园,面对昔日的一景一物,还是会情不自禁泪流满面。

1988年~2002年

国营丝织厂奋斗青春

    毕业后,同学们四散天涯,我回到老家盛泽,进了当时的国营新联丝织厂。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的盛泽,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对科技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新联厂从1986年开始,陆续引进大学生人才,到我下岗的时候,厂里跟我一样的本科生有近30个。

    别看现在进厂子不吃香,那时候大学生进国营单位可是很好的选择。更何况,我们土生土长的盛泽人,世代都是吃丝绸饭的,我外公、舅舅、父母,都在当时的“五朵金花”里。父母从小就教育我们,学以致用,靠技术吃饭是正道。

    7月毕业,8日我就到厂里报到了,进了电子技革组。

    也许是身上的某种使命感,我工作的热情很高。进入上世纪90年代,厂里从日本引进了96台织机,同时为织机配备了一套监测系统,外国专家调试完就走了,机器却放在那里,没人懂操作。我那时候刚被提拔为车间副主任,因为专业对口,又是大学生,所以操作机器的任务就交给了我。那本厚厚的全英文说明书,我琢磨了四个月,然后布线、接口,前后花了半年时间,终于成功启用,开了行业先河。

    在厂十几年,由我领衔主导,共推动了100多项技术革新,其中30多项获得各级奖励。我是厂里培养的第一个工程师,也是当时大学生员工中第一个获得中级职称的。

    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明显感觉厂里的效益开始走下坡路了。那个年代,正是外企最好的年景,那时候在技术研究院工作的弟弟劝我去上海的摩托罗拉公司,还帮我写了英文简历。我这一生,有两段“疯狂”学英语的时期,一次是大三、大四的时候,正好碰上出国潮;一次就是那时。

    但我还是放弃了。我们这代人啊,保守,小富即安,从没想过离开家乡,快40岁的年纪拼不起。然而,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人面对命运时,真的不想拼也得拼。1999年,厂里效益每况愈下,我在外自谋职业,3年后,我不得不买断工龄,离开了付出十余年青春的老厂。

2002年~2012年

投身商海几经沉浮

    我在校友的公司短暂待了一段时间后,因为要照顾家庭,回到了老家。思前想后,还是“下海”做纺织生意吧!毕竟在盛泽这个地方,做纺织没什么门槛。

    可是,没门槛不等于没难度,创业的艰辛至今历历在目。因为单子量小,染厂都安排半夜加工,我在冬天只能和衣睡在车间里,为此我睡破了几件棉袄。初创业的我,没有单子想单子,有了单子担心产量上不去,产量有了又担心质量;有活了担心招不到工人,工人来了又担心学不会,学会了又怕跳槽……

    那时候,为了将染费降下来,我们选择偏远的染厂。一天凌晨,从桃源一家染厂出来,突降暴雨,我也不敢怠慢,咬紧牙往回赶。结果电瓶车滑倒了,我膝盖着地。当时心想,完了!要是髌骨碎了,那这一生真的完了。感谢老天有眼,拍X光片后竟然确诊没事。

    2008年春节前,浙江桐乡一个客户突然“人间蒸发”,我被骗走200多万元,大年夜,我们东拼西凑了5万元,交给催债的供货商。半夜回到家里,吃着年夜饭,不禁悲从中来:几年艰辛拼搏的积蓄一下子没了,还凭空多了几百万元的应收款。

    刘欢有首唱给下岗工人的歌,叫《从头再来》,我想,这首歌唱的就是我自己。怎么办?从头再来!

    钱没拿到,但货还在,我想租个门面把库存的衣服卖掉,顺便卖一些外贸尾单,可是看来看去,店面租金都贵得咋舌。幸好那时候盛泽劳动部门跟东盛步行街合作,搞了一个“创业孵化基地”,我得以免租金入驻两年。孵化基地成立当天,我的“轻松淘”外贸小店也开张了。

    第一个月我就遭遇了尴尬,本以为自己的东西质量好、价格低,一定会有不少人上门,然而,事实可以用惨淡来形容。那段时间正值盛夏,背靠晒得发烫的玻璃后墙,面对终日空荡荡的店铺,心里真的难熬。后来,受一个干洗店老板启发,我印了很多宣传单,逢人就发,我还拉广告横幅,利用一切机会宣传自己的店。

    我用两年左右时间,清空了库存,也在想着如何转型。

2013年至今

天生有一种“纺织使命感”

    互联网时代,对很多人来说是机遇。我始终觉得,越是传统的产业越需要IT的“加持”。

    还记得我在大学时学的专业吧?我那时候就学过编程。

    2013年,我遇到了有生以来难得的好机遇,中国盛泽纺织科技创业园筹建,正广撒“英雄帖”。在纺织业信息化软件开发上小有名气的我,受邀入驻,免租金3年,我于当年成立了苏州市千尺浪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希望白龙桥上的“晴翻千尺浪”,助我搏击商海浪潮。

    得到政策支持,公司的发展如虎添翼。2016年,我先后拿到了高新技术产品2个,经信委信息化项目、发改委技术创新项目,并成功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成为科创园第一批孵化的高新技术企业。之后,我又成立苏州市千尺浪信息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可以说,蛰伏三年,我交出了一份令大家满意的答卷。

    偶尔也会回过头来想,从事纺织行业,可能不是我人生最好的选择,在同学眼里,我的“起点”很高,完全可以走另外一条道路,但我天生有一种“纺织使命感”。

    还记得,在老厂时,我和同事一起,一个研究,一个画图,花了十年时间,对厂里引进的所有设备的电子线路进行测绘,并留档。外国人“狡猾”,备件只有一块,且价格高昂,坏了就只能当作“废铁”,研究透了这些,我们就可以自己修理、维护,为厂里节省了一大笔开支。

    还记得,“下海”做生意时,我们到无锡某大型企业加工宽幅磨毛家纺,要1.2元一米,觉得很贵,质量、时间也不能保证。为此,我和开机械加工厂的原同事一起,硬是模仿台湾地区的机器,只花了30多万元,就仿造出了原价130万元的3.6米宽幅磨毛机,让加工费有了断崖式的下跌,让同行受益。

    我昔日的大学同学,三分之一从政,三分之一出国,还有三分之一不是企业高管就是企业老板,他们都很奇怪,我现在还是名一线“码农”,但我不以为然,甚至有些自豪。

    我一直记得父亲对我说的话:“你读了大学,技术这么好,应该还是吃技术饭。”

    说实话,那时候的我没听进去,现在觉得,这才是我真正喜欢的事业。即使早已鬓生华发,依旧雄心万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郑州纺织业的奠基者、现代实业巨子穆藕初
图说丨倪熊 这栋神秘的建筑,原是包豪斯风格的振亚厂车间
从土布 绸布 到纺织行业 1956年的宜昌支柱产业
行走在当年的台东镇上(下篇)
石家庄和平路上那一大溜儿的纺织厂
他扛了17年麻袋,却一路狂赚3332亿,两大行业老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