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水乡地区的宝藏——泥炭

█ 沈春荣

 

泥炭----对于现在年轻一代的人来讲是个非常陌生的名词。在社会不断发展,物质生活相当充裕的今天,上了年纪的老一代人对泥炭也开始淡忘了。

但是,在三十多年前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泥炭”曾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泥炭”的功绩也是不可磨灭的。

“泥炭”的功绩在哪里呢?“泥炭”是怎样被人类发现的呢?实际上,“泥炭”的发现及利用有着一段带着政治色彩的历史。“泥炭”的发现起源于“农业学大寨”时代。当时的中央领导提出“以粮为纲”、“大办农业”、“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各级政府为了响应这个号召,大力发动群众开展“围湖造田”,并且还发动群众挑高填低、平整土地,实现“稻田方格化、桑地园林化、道路渠系化”,用苦干、实干、拼命干的精神,去实现“农业学大寨”的目标。

当时又由于搞关门建设没有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相当落后,商品化肥的供应十分紧缺。在没有化肥也要夺高产的号召下,当时的人们大力发展“三水一萍”,(水浮莲、水花生、水葫芦、绿萍)。水浮莲、水花生、水葫芦,当作猪、羊饲料,以利发展养猪、养羊,增加有机肥料。绿萍用来放养在稻田间繁殖,繁殖到覆盖满整块田间后“脱水倒萍”“脱水倒萍”即把田间的积水放干,然后人们用手耘田把绿萍深埋在烂泥下面自然腐烂后化作有机肥料。由于“以粮为纲”,当时每亩田一年要出产三熟,即双季稻加夏熟。因此,土地没有一天休闲时间,地力被人们挖尽了,又缺乏化学肥料的供应,贫瘠的土地只能依靠有机肥料来补充。

于是人们只有依靠“稻草回田”来补充肥源。农村干部为了确保稻草的供应,动员群众节约烧草,禁止群众擅自出售稻草,以确保稻草窖河泥的需要。

正由于当时的“围湖造田”、“挑高填低”、“开挖稻草潭”等一系列“深挖洞、广积粮”的行动,人们在二至三公尺的土层底下挖掘出了几亿年前由于地壳的变动,被深埋在底下的花草、树木及其它有机物质演变成类如煤炭性质的“泥炭”。

 

 

“泥炭”被挖掘上来后,人们发现它油光发亮、经太阳晒干后可以用来生火。于是人们用它生火煮饭、烧水、烧菜。“泥炭”在当时是一种很好的燃料。

由于“泥炭”的发现稻草不再用来生火煮饭烧掉了,而是用以“稻草回田”当肥料。农村干部不准群众擅自把稻草烧掉或卖掉,而是全部用来窖“稻草河泥”、垫“猪羊圈”。人们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开动脑筋,千方百计向地下要资源,开始广挖“泥炭”。

当时,我们水乡地区的湖泊、漾荡底下,厚厚的泥炭层被群众一船船地挖掘上来。浙江的老百姓也同样缺乏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燃料,他们得知江苏省苏州地区吴江的湖泊、漾荡里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泥炭”,纷纷摇船前来吴江的西南部地区的湖泊和漾荡里开采。

 
 

 

 在没有煤炭、煤气、及其它可燃性液化气的七十年代,“泥炭”解除了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燃眉之急,是老百姓平时用以煮饭、烧水、烧菜的“命根子”。

后来,由于“泥炭”的广泛开采,又被人们广泛地利用了。人们不但把“泥炭”晒干后作为燃料,而且把它粉碎后,用“废氨水”及“日用菌丝体”一起搅拌后堆积起,覆盖上尼龙簿膜,发酵一个星期后,给它取了一个化学名称,叫作“腐植酸氨”,并用它作为稻田的追肥。确实这种“腐植酸氨”起到了一定的肥效。

“泥炭”啊!你在三十多年前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为人们的生活、为人们的生产有着功不可抹的贡献和功绩。 在商品充斥、物质丰厚、生活无忧无虑的今天,重提江南水乡地区的地下宝藏--“泥炭”,是为了让人们不能忘记当时商品紧缺、物质匮乏、生活艰难困苦的昨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芙蓉出水映绿萍
浙江不可错过的宝藏小镇,地处江浙沪水网地区,民风淳朴适合漫游
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的无害化处理
有机肥料的营养作用与有机肥料
有机肥有机质材料的种类及特性及应用要领
技巧| 好花还得好土配,不同品种花卉培养土的配制方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