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谈古论今说盛泽(3)庄面、庄船、会馆

谈古论今说盛泽(3

 

沈莹宝

 

庄面

 

盛泽早期的绸市交易集中在市河两岸的南北大街,尤其以中段善嘉桥一带(即今天的东方广场附近)最为密集,盛泽人称之为“庄面”。从明嘉靖至清乾隆初的两百余年间,这里一直是盛泽经济的心脏地带。

乾隆十七年(1752)旧历三月十三日,善嘉桥南的新街口失火,大火越过善嘉桥,烧毁了五百多家店房,损失惨重。火灾过后,绸业界又筹资“于西肠圩之极南(今荷园街)择地面空阔处构百余间,谓之新庄。”光绪二十三年(1897),“培元公所出资在新庄之南增建市廛一埭,称南庄。”庄面是一幢封闭型的建筑,四周筑围墙,北设一门,东西各有两门作通径。庄内是一式的店面,每间一隔为二,分别由绸行和领户租用,绸行朝南,领户面北。到了清末,安徽绸商又集资在庄面的东南侧建徽州庄,格局与庄面相似。此外,在它们的周围又陆续建成一排排类似的市房,形成了现在的庄面一弄、庄面二弄和庄横头。

 
 

徽州庄(摄于1978年)
 

由新庄南庄、徽州庄、庄面一弄、庄面二弄和庄横头集合而成的丝绸交易市场,是盛泽绸市的中心。这里集中了盛泽众多的绸行、丝行、领户、筘店、梭子店、机料店和纹制工场等,它们的交易活动左右着整个盛泽城乡乃至附近的江浙广大地区丝绸业的兴衰。

每天早上八时,庄面启门开市,四乡的傤船人(专门运送绸货的船主)和机户蜂拥而人,绸行与领户各自挂牌收绸.称“出庄”或“上庄”;午后,傤船人和机户各自散去,绸行、领户也陆续收市归家。到二、三点钟庄面关闭,称“收庄”或“落庄”,结束了一天的交易。

盛泽的庄面持续繁荣了整整四百年。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列强无暇染指中国,给中国的民族工业一个乘隙发展的机会,盛泽的丝绸生产和庄面的繁荣也由此而达到顶峰。可惜此后不久,盛泽就陷入了日寇的铁蹄之下,绸市萧条,庄面的生意日渐衰落。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的支持下盛泽的丝绸生产才逐步得到恢复。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庄面的市场功能基本丧失,因此盛泽的绸市迅速解体,1955年底,绸行、领户销声匿迹。

盛泽绸市的再度辉煌,出现于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80年代。198610,在政府与丝绸业界的共同推动下,一个具有“庄面”传统风格的东方丝绸市场在盛泽镇西郊的西白漾围垦地上崛起,从此,盛泽绸市翻开了更为璀璨的一页。

 

“栋宇沉沉会馆多”

 

清朝初年,由于饱经战乱的社会得到了休养生息,盛泽的丝绸生产与贸易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外地的绸商纷纷来这里采购丝绸,许多客商还在此开设了丝行、绸行,娶妻生子定居了下来。诚如《重修济东会馆碑记》中所说:“盛泽为吴江巨镇,在昔尤为繁盛,各省商贾鹜趋麋集,吾乡营商者,亦多集斯土。”外来移民日增月积,渐渐地形成了规模,并逐渐形成了会馆云集的特殊现象。

什么是会馆呢?会馆是同籍或同业的人在京城、省城或大商埠设立的机构,其主要功能是以馆址的房屋供同乡、同业聚会,联络乡谊或协调商贸活动等。盛泽的会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同籍客商的会馆,如金陵会馆、济东会馆等,另一类是手工业行会性质的会馆,如华阳会馆、绍兴会馆。

 

徽宁会馆(摄于80年代)

 

顺治年间,南京的商人募资在西白漾畔的关帝庙内设立了金陵会馆。这是距今三百多年前在盛泽出现的第一所会馆,自此以后,一座座风格各异的会馆先后拔地而起。康熙十六年(1677),山东济宁州商人在目澜洲西北侧建成任城会馆(又叫济宁会馆);三十三年后,山西商人又在昇明桥之北建山西会馆。乾隆年间,增建了绍兴、宁绍、华阳会馆,到了嘉庆时,又有徽宁、济东两所会馆落成。弹丸之地的小小盛泽镇上,竟然集中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八所会馆,堪与苏、杭等大商埠相媲美,一时叹为奇观。已故南京大学历史学家洪焕椿教授称此“为全国所仅见,”而盛泽丝绸贸易之繁荣由此可见一斑。

 

济东会馆(摄于90年代)

 

然而到了近代,由于“申庄”、“苏庄”的兴起、战乱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盛泽鼎盛的会馆文化现象开始逐渐沉寂。诚如沈秋凡的《盛湖竹枝词》中所说:“栋宇沉沉会馆多,承平商贾百千罗。自从旷劫重生后,鲁殿灵光余几何?”民国初年,“所存者仅绍兴、徽宁两会馆而已”,之后,虽然济东会馆在民国十三年进行了重修,但就整体而言毕竟是强弩之末,已风光不再了。建国后,残存的会馆逐一被移作它用。济东会馆一度成为盛泽中学的校舍,徽宁会馆和宁绍会馆的旧址上则建起了朝阳服装厂和目澜丝织厂。

改革开放以后,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绸都盛泽客商云集,又重现了“远商鳞集,紫塞雁门粤闽滇黔,辇金至者无虚日”的盛景。这支庞大的客商大军中,执牛耳者是福建、浙江、广东的绸商,他们在第二故乡的土地上成立了自己的商会,为盛泽的丝绸发展史又添上了浓重的一笔。20058,由闽南绸商集资七百余万元筹建的闽南会馆在东方丝绸市场落成,这是近两百年来绸都盛泽出现的第一个会馆,也是目前省内唯一的会馆。已经沉寂了多年的绸都会馆文化,在新时期的经济大潮中又萌发了勃勃生机。

 

傤船与庄船

 

早在明末清初,盛泽就有了“日中为市,舟楫塞港”的繁华。各地商贾来盛泽采购丝绸,形成“估舶连樯千里集,新杭桥外贩吴缯”、“有时千匹万匹练,却上江船汉口行”的盛况。

盛泽多河港,便于水运。早期的水运以木船为主,至清末始有轮船通行。以后的数十年中,摇橹的傤船和庄船以及以机器为动力的轮船成了运输丝绸的主要工具。

傤船是往返于村坊与镇区之间的船只。傤,义近“载”,顾名思义,傤船就是装运货物的船了。盛泽乡村的傤船始于清代,主要运载机户织成的绸匹。

盛泽四乡的农民向来以织绸为业,俗称机户。机户们夫织妻络,不舍昼夜,织成绸缎后委托傤船主入镇交给领投(丝绸买卖的中介人),经领投初验、分类后转售与绸行,再由傤船主把原料生丝等运回。

 

傤船是往返于村坊与镇区之间的船只

 

傤船以载货为主,也捎带载客。傤船主大多是普通的村民,他们一般都勤劳、能吃苦又头脑活络,在载运绸匹的同时还代村民采买油盐酱醋日常用品。傤船主从领投和丝行领取回佣回扣,逢年过节时还从商店得到馈赠,收入十分可观,但依然保持着农民的纯朴,得到广大机户和村民的信任。

随着农村机户的增多,镇乡之间的人流、物流日趋频繁,于是四乡各圩纷纷竞开傤船。据民国十五年(1926)12月《新盛泽》报记载,往返于盛泽与各村各圩间的傤船多达五六百艘,在江南一带乡镇中首屈一指。每个村少则一艘,多则两三艘,每日进镇泊于东、西白漾之间众多的河、港中,蔚为大观。

清代,盛泽外运的丝绸多数从苏州和上海中转,为此,绸业界出资在苏州阊门内水关建造起卸绸缎的专用码头,名“盛泽码头”;又与王江泾绸商在上海的苏州河畔合建了盛泾公所,绸船均泊于此处起卸。

绸业公所成立后,还备有庄船专事运绸。早期的庄船用手摇,晚清改由小火轮拖带。白龙桥的桥联中就有“蔚成新气象,行轮无阻便通商”之句对此加以颂扬。绸业公所对庄船的管理很严,庄船集中停在中浜,办理统一发运,不准循私收货。此外,客轮、快班船、航船也兼办零星的丝绸运输。

建国后,随着农村家庭丝织业的解体,傤船逐渐消失,而绸业公所的庄船也于建国后不久停办,于是轮船公司成为丝绸运输业务的主力,直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后,才被汽车运输所代替。

2007年03月起至2009年05月《吴江日报》连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丝绸之乡 盛泽古镇 (旅游览胜)
【谈古论今话广东-4】 鸭与鸭船
奇门旨归 分项占测: 三十一、占船主善恶
顽皮的小水手
老上海个商船会馆
采砂工落水失踪 家属维权遭遇“生死协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