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谈古论今说盛泽(10)

沈莹宝

 

商会与公所

 

丝绸兴,百业兴。清代的盛泽因丝绸而繁荣,店铺林立,生意兴隆,于是商会以及同业间的行会组织——公所应运而生。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由地方乡绅富商发起成立了盛泽商务分会,会所设在镇东的同仁堂。之后,虽名称略有变化,但商会始终是盛泽工商各界的重要协调组织;尤其在民国初年政府职能衰微之时,商会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除了统筹全镇商务活动外,还担起了协调社会治安、公益等各项事务的职责。

据《盛泽镇志》记载,清朝末年全镇共有十个公所。除了执盛泽经济之牛耳的丝、绸、领三业外,米业、钱业、药业、茶业、剃发、鲜肉、饭业等诸行也都成立了公所。

 

绸业公所

 

丝业公所设在终慕桥(俗称百嘉桥)北堍的先蚕祠。清道光二十年(1840)由盛泽丝业界同仁募资公建。领业公所是领投的同业组织,成立于晚清。领投多为小本经营,地位远较丝业、绸业为低。公所成立之初,先租房于潇湘弄;1917年又在姚家坝买进了计姓大屋,修葺一新后作为正式公所,名汇锦公所。

十个公所中规模最大、实力最强、资格最老首推绸业公所,历届商会的会长也常常从绸业公所的首脑中产生。“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十一月十五日,盛泽镇众绸行择镇东东城隍庙隔壁之普仁堂为议事之公所。”在统筹管理丝绸交易和庄船运输的同时,举办慈善与福利事业。绸业公所对同业的商业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如规定主要绸缎品种的规格、价格,抽查、校验计量用具等;还先后创办了绸业小学和丝织科职业学校,参与修桥、补路、疏浚河道、施衣、施粥、施棺、施药以及经办殡舍、消防水龙等事务。尤其是开凿牧童湾的“洋井”一事,镇民深受其惠,有口皆碑。

光绪二十三年(1897),财大气粗的绸业公所又筹集巨资在北大街登椿桥北堍之繁华地段置地建造新所,并更名为培元公所,取“培育元气”之意。培元公所门楼轩昂,规模宏敞,前门面向市河,后门直通三元弄,所内房舍众多,办公厅、议事厅、花厅一应俱全。民国元年(1912)绸业界人士集资创办的私立盛泽绸业小学即设在公所之内,后来的私立盛湖初级中学创立之初也设于此。

清光绪十年(1884)盛泽旅沪绸商联合王江泾同行在上海南苏州路的一条里弄内合建“盛泾公所”,以维护两地绸商的合法权益。该弄因此而名为盛泾里。

应该承认,历史上的盛泽商会和作为同业行会的公所,对推进盛泽经济发展还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镇区的老街坊

 

盛泽为江南名镇,经济发达,市面繁荣,远近闻名。那么盛泽的镇区形成于何时呢?对此历来有争议。

《盛泽镇志》上说:“宋初,(盛泽)形成贸易集市'寅亥市’。明初,盛泽尚为乡村,居民止五六十家,屠日不能毕一豚。”“嘉靖间……始称为市。”(古时之“市”,指有居民集聚的“集中做买卖的场所”,规模、级别小于镇。)但镇志上同时又记载,庙桥(即东庙桥)始建于晋泰始五年(269),善嘉桥和龄嘉桥建于唐开元年间,登椿桥建于宋代;元末,江南巨富沈万三在盛泽建南胜坊、北胜坊。试想,东庙桥与善嘉桥相距尚不足一里,但在这短短的咫尺间,宋代时已建成了庙桥、龄嘉桥、登椿桥、善嘉桥等四座桥梁,可见两岸间的经济活动已十分频繁,而元末的沈万三还在此投资房地产,建了两条街坊,怎么可能到明初还只是个五六十户人家的小村呢?近年中又有一些新发现的资料,可以佐证盛泽的成市可能远早于明代之嘉靖年间。

 

北大街

 

入清后,盛泽的经济更加繁荣,顺治四年(1647)建镇制,乾隆五年(1740),吴江县丞(为县令之辅佐)署移驻盛泽。据史料记载,乾隆年间“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乾隆年间,镇区已成规模,共有三条街、五条坊和八条巷弄。三条街是大街(今之舜湖中路)、新街(今之舜新南路一段)和太平街(今之观音弄);五条坊是秀园坊(今之花园街)、南胜坊(在红木浜处)、北胜坊(又分南、北两坊,在斜桥附近)、尚义坊(在乌新桥堍);八条巷是武曲巷(卜家弄)、凌巷(在斜桥之北)、马家弄(有两条,一条即今之马家弄,另一条在北斗弄之东南,今废)、钵头弄(北斗弄)、仲家弄(有三条,即今之南、北仲家弄及殷家弄)。至同治年间,由于邻近的一些丝绸重镇遭受战乱破坏,损失惨重,绸商、机户纷纷迁入盛泽,因此盛泽经济获得了一个意外的发展机遇,迅速扩展为颇具规模的巨镇。全镇形成十一条街(南大街、北大街、新街、花园街、十字街、庄前街、虹桥街、后街、葡萄街、山塘街、酱园街)、十四条坊(太平坊、长庆坊、龄泰坊、登春坊、北胜坊、柏孝坊、新建坊、仁寿坊、南胜坊、东秀坊、南长庆坊、南龄泰坊、南登春坊、尚义坊)、十三条里和六十五条弄。到了清末,盛泽的街坊、里弄更多,并以“七十二条半弄”名闻江南。

民国年间,随着镇区的拓展又形成了一些新的街道,如西新街、沈新街、五龙路等,至建国时,建成区面积已达两平方公里左右,为吴江县七大镇之首。

 

长庆坊与“花园脚下”

 

老盛泽人都知道,早年间镇上最繁华的商业区是长庆坊与“花园脚下”。

五十年前镇区的中心有一条市河横贯东西,市河两岸是盛泽的主要街道北大街和南大街。古时候,街区以坊为名,南、北大街由东到西分为几段,其中东庙桥到齡嘉桥段称南、北长庆坊。几百年来,南北大街一直是盛泽的商业中心,但若以繁华而论,首屈一指的则非长庆坊莫属,其地位就如苏州的观前街或上海的南京路。

虽说是大街,但是长庆坊的路面其实宽不盈丈,两侧的店铺也大多不超过两开间。这里集中了镇上一批有影响的店家,如号称江南第一茶楼的得意楼、百年老字号吴隆泰茶叶庄、许义昌银楼、史元盛银楼、天生酱园、存天德药材行、钟源馆酒楼…… 



现在的花园街
 

每天清晨,长庆坊就是盛泽的蔬菜市场。街面上摆满了卖“地头”的小摊,各家的主妇都在这里选购餐桌上的鱼虾与蔬菜,叫卖声、讨价还价的争辩声不绝于耳,直到店家开门营业才渐渐散去。白天,这里更是热闹非凡,密集的商店群引来了众多的城乡顾客,每天把狭窄的石板街挤得满满当当。

建国后,因为狭窄的街道已难以适应城镇的发展,政府于1958年拆除了市河两岸的下滩(沿河一侧)房屋,拓宽了南北大街的路面;1972年起,又开始了填平市河的工程,1977年形成了全镇第一条宽阔的主干道——盛泽大街,亦即今天的舜湖中路。长庆坊的名字也逐渐被人们所淡忘。

花园街的繁荣则得益于南侧不远处的“庄面”。虽然它只是一条貌不惊人的小街,在城里人看来也许只能算作一条巷,但是,在长仅百余米的街道两旁以及相邻的洒珠弄和潇湘弄内,竟像篦齿似地排列着百十来家小商店,从为丝绸业配套的纺织器材到各种日用百货,应有尽有,织绸的机户和居家过日子的市民都能在这里买到他所需的物品。

老一辈的人都习惯把花园街称作“花园脚下”,因为这里原本是一个私家花园的南廊下。据《盛湖志》记载,明代时,花园街一带是诸生仲氏的花园,名秀园,“池塘、竹树、石蹬、孤峰,宛有山林之致。”盛泽的士绅与名流常在秀园内的小潇湘阁讲学论文,名重一时。清代沈承休所作的《秀园》诗云:“一丸尘市内,乃有小潇湘。勺水吞云梦,孤峰秀辟疆。竹疏迎晓日,蕉展送斜阳。好客联诗句,长歌未厌狂。”可见当时的秀园确实是十分的清丽。至清乾隆年间,秀园已圮毁,花园的南廊下渐渐形成为街市,初名秀园坊,后改花园街,因为与庄面相邻,所以很快成为盛泽最热闹的街道之一。《盛湖竹枝词》的附注称:“今(秀园)南廊下犹称花园脚下,有街曰潇湘,其遗迹也。”

如今,虽然长庆坊与“花园脚下”的名字早已消失,但它们依然是盛泽的繁华商业区,是盛泽人爱去的地方。

    2007年03月起至2009年05月在《吴江日报》连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图说嘉定地名:黄渡老镇和方泰*
原本繁华的长庆桥镇为什么现在成了一座空城
探寻苏州老建筑——同里古镇
慈云寺塔、师俭堂【江苏苏州】
[转载]濮院春秋
【老帖归巢】周末看庄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