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纺织女工,绸都的骄傲

沈莹宝

 

商会的再度兴起

 

自古以来,盛泽就以商贾云集而著称,到了清代,商会与各同业公会纷纷成立,并呈现了会馆林立的繁荣景象。建国初,由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片面强调计划的作用,市场功能被削弱,因此绸市随即销声匿迹。改革开放后,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发展,盛泽众多工厂生产的丝绸纺织品开始进入市场的流通渠道,于是各地的纺织商人又汇集到盛泽,重现了“估客如云采买绸”的盛况。

上世纪80年代初,一批敢于“吃螃蟹”的人冒着“投机倒把”的风险来到盛泽,做起了贩卖绸布的营生,在赚取了大把钞票的同时,也为面广量大的计划外运作的乡镇企业和集体小厂的产品打开了销路。

1986年东方丝绸市场成立后,外地客商纷至沓来,本地的纺织品经营户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兴起,于是市场规模连年翻番的同时,也带动了民营经济起步发展。到了90年代末由于党的十五大精神得到了贯彻,各级政府开始大力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盛泽很快就出现了民资投入的“井喷”现象,短短的几年内,民营纺织工厂超过了两千家,纺织商行更是超过了五千家。在此背景下,商会再度兴起。

 

 

1999,在盛泽镇党委、政府的全力支持下,盛泽镇商会宣告成立。盛泽镇商会是全市最早出现的镇级商会,它诞生不久,即以联合采购3000台喷气织机,“开出世界纺织机采购史上第一买单”的业绩而名闻遐迩,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近年中,商会先后通过建立私募基金、筹建担保公司等一系列商业运作,助推会员企业发展。

成立于2004年的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协会,以立足市场的纺织厂商业主为主体。创建以来,协会每年组织会员企业以独立展区的形式组团参加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大型纺织品博览会,组织企业参与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的流行面料入围评比,成功注册了国内第一个纺织品集体商标,还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联合举办纺织面料设计师培训,以实际工作成绩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此外,一些具有同业公会性质的商会、协会也纷纷建立,如成立于1999年的盛泽地区印染工业行业协会,成立于2005年的吴江市纺织商会、成立于2008年的吴江市纺织机械商会以及成立于2009年的盛泽镇物流业联合会等。

与此同时,大批定居于盛泽的同籍客商也建立了自己的商会,并以他们特殊的形式与活动在商界产生不小的影响。1996,来自福建泉、漳地区的客商首先成立了闽南经济促进会(闽南商会),2000,温州商会与广东商会又先后成立。目前三地在盛泽的厂商业主不下万人,实力十分雄厚,他们通过商会的活动联络乡谊,沟通信息,互助协作,参与公益事业,并积极协助当地政府招商引资,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商会与协会的再度兴起,成为新时期绸都盛泽的一张多彩的名片。

 

新盛泽人

 

盛泽本是个弹丸之地,但自从明代中叶丝绸产业形成后,就有外来移民陆续迁入定居,人口几度激增,到今天已发展成为拥有30万人口的巨镇。

据清乾隆《吴江县志》记载,盛泽在“明()熙宣()(14251435),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这些来自吴郡(苏州)的丝织工匠成为盛泽丝绸业最早的技术力量。绍兴移民进入盛泽则主要从事练坊、染坊、踹坊等丝绸后期整理行业,并始终垄断着这个行业,直至建国之初。此外,善于经商的徽州人也较早来到盛泽,除经营丝绸外,也涉足典当、酒酱、茶叶、纸墨各业,盛泽的《徽宁会馆碑记》中说:“皖省徽州、宁国两郡之人,服贾以外者,所在多有,而盛泽尤汇集处也。”

纵观历史,盛泽人口的增长无不与丝绸业息息相关,其中增长最为显著的有两次。

第一次在“庚申之役”之后。1860,太平天国军队攻占了苏南浙北广大地区,战乱中,许多与盛泽相邻的丝绸重镇遭受重创,湖州、王江泾、濮院、双林等地绸商、机户纷纷迁移盛泽。据史料记载:“庚申(1860)之难,(王江)泾成焦土,泾之士商同时避乱迁盛(),

虑数百家。”“湖州逃难来者,尽至盛泽,人众比平时数倍。”“咸丰十年(1860)双林之有资者,避于盛泽。”于是,盛泽人口大增。

第二次发生在近三十年中。改革开放以后,盛泽的丝绸纺织业得到快速的发展。由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业上转移出来,进入乡村的纺织工厂,成为新一代纺织工人;与此同时,镇上的国营丝织厂也因出口的快速增长而扩大生产规模,招收了大量农民工,盛泽地区开始出现劳动力紧缺的现象。上世纪80年代初起,一部分纺织工厂从苏北地区及河南、安徽等省引进纺织女工,以后各行各业都开始招收外地劳动力,外来移民急剧增长。尤其90年代民营经济崛起后,盛泽城乡在短短几年时间内涌现了上千家纺织厂。与此同时,一批批外地绸商汇集到东方丝绸市场开店经商,市场商户增至五千余家,这些工厂、商行的一线员工主要来自外省市,一时间数以万计的外地青年通过亲戚、朋友的辗转介绍来到盛泽,拜师学艺,很快就成为名副其实的主力军。如今,全镇外来人员总量已接近二十万,远远超过本地户籍人数,成为一大奇观。

 
 

几百年来,一批批外来移民定居盛泽,或经商,或作工,或务农,可以说是外来移民与本地居民共同创造了盛泽的繁荣。这些外来移民很快地融入本地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之中,成为一代又一代的新盛泽人,而他们带来的先进的纺织技艺、精明的经商理念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经历了漫长岁月的融合与锤炼,也凝聚成“重商、务实、包容、开放”的经济文化特色。

 

纺织女工

 

盛泽的丝绸纺织业历五百年而不衰,实属不易,此间既得益于“天时”与“地利”,更是“人和”之功,尤其不能忘记那些日夜辛劳的纺织工人,是他们成就了盛泽丝绸纺织业的辉煌。但是,由于历史的偏见,过去的史料中一线的工人往往被遗忘。

明末周灿的《盛泽》诗中说:“人家勤织作,机杼彻晨昏。”自古以来,一代代的盛泽人夫织妻络,夜以继日,以自己的勤劳与智慧赢得“盛纺”的美名。丝绸的美丽中织入了纺织工人多少的汗水和辛酸?

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是纺织女工,她们是丝绸纺织行业中的主力军,是丝绸之乡的一道特殊的亮色。

早年间,盛泽的女孩子从小就跟着妈妈、奶奶、姐姐们学习采桑养蚕、掉丝、摇纡甚至上花楼“挽花”。清道光《黄溪志》中就有“小儿十二三即令上花楼习学挽花”的记载,清代诗人史在柱在《黄溪竹枝词》中描述了一位挽花的女童上机劳作时的姿态:“阿蛮小小已多姿,十岁能牵机上丝。漫揭轻裙上楼去,试看侬擷好花枝。”写得十分活泼清新。女子长大后则成了植桑、育蚕、缫丝、织绸的主劳力,尤其到了近代电力织机普及后,由于织绸的劳动强度得到了减轻,于是“力织工”几乎为女工所垄断。

许多年来,盛泽的纺织女工一直是吴江妇女界的骄傲。因为丝绸纺织业的繁荣,盛泽的女子就业率很高,就连六七十岁的老太太也在家中为丝绸工厂加工“掉丝”,挣些小“外快”,所以盛泽人的生活要远比兄弟乡镇的人来得宽裕。建国后,由于国家实行同工同酬,所以纺织女工的工资一点也不比男工少,上世纪50年代时,盛泽纺织女工的月工资就高达63,曾令多少外地妇女眼红不已!

 

 

尤其值得自豪的是,解放后盛泽的纺织女工中涌现了许多来自一线岗位的劳动模范和操作能手,她们以自己的认真、踏实和精益求精,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赢得了家乡人由衷的敬意。

她们不愧为纺织工人的杰出代表。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新华丝织厂的洪金凤就因优质高产的突出成绩为人们所熟知,1959,她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成为盛泽乃至全吴江县最早的工人劳模。此后,一批批盛泽纺织女工被评为全国、部、省、市各级劳动模范和操作能手,其中钱福珠、金顺珠、周美凤、鲁桦、吴凤英、顾玲宝、陈菊花等人分别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纺织工业部劳动模范称号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钱福珠还作为盛泽历史上第一位全国党代表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纺织发展史
老照片:那些年,石家庄的纺织厂
纺织女工
“血汗工厂”孟加拉:发展靠压榨,女工月入500,不进厂或要卖身
上海下岗纺织工人访谈录
民国调查:1931年天津纺织工人的生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