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记忆:泥土旧事

黄雪琪

我从小生长在农村,又长期生活在农村。一九八四年我家分到责任田、口粮田和饲料田,一共5.9亩,长年、长期跟泥土打交道。所以,我对泥土有着深深的感情。

在过去长期贫困的岁月和落后的生产方式年代里。农民是离不开泥土的,一年365天里、农民几乎每天都在泥土里刨食。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地劳动,把汗水洒进泥土里,也把希望洒进泥土里。春种秋收,夏耕冬藏,一年又一年地在土地里耕种,收获了稻谷、麦子、油菜籽、瓜果和蔬菜。因此,他们感到脚踏泥土是很踏实的。因为泥土丰富了他们的餐桌,增加收入,也充实他们的生活。其实,泥土除了耕种以外,还能派好多用场。这些虽然是陈年旧事,很有必要记录下来。因为,现在基本上在农村里已经消逝。

泥墙草顶房

过去,在江南农村里、泥墙房屋占据着一定的比例。象有些村子在战争年代,农民的房子被烧毁比较多,房子烧毁以后,为了解决居住的问题,但又没有钱买砖瓦,于是用最为省钱的方法,取泥筑墙来建造房屋。

还有一些泥土墙房屋是解放以前苏北农村里的农民,一家人划一条小木船来到江南,还有来自浙江绍兴、温州等地的灾民,一家人拖儿带女,挑一副箩筐来到村里后,首先要解决的是居住问题,于是就选择一块土地,挖土取泥建房,房子建好以后,一家人就可以安顿下来。

平望村联合村,沿公路有一个村名为“破浜里”,这个自然村靠318国道,在日寇侵略时,村里被烧毁房屋有一半。农民房屋被烧以后,就得挖土取泥筑墙,用竹子当椽子,稻草当瓦,谜语“空心椽子线条瓦”,迷底就是草房。用稻草盖的房日久以后就成褐灰色,远远望去觉得很破旧,于是自然村名渐渐地被称呼习惯为“破浜里”。

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产队建仓库、建集体猪棚都建泥土草顶房。当时,生产队里选择好地基以后,挖土取泥建草棚,我也多次参加,亲身经历了建草棚的过程。

筑泥墙时,先取两块长约,宽左右的木板和一头一块宽和不到高的顶板,两块木板下面头尾各插上一块有榫孔的木棍,两根木棍插入榫孔里,上面再按一根有榫孔的横档各插入木棍,就能使两块木板固定下来,形成一个长方形的木框,往木框里倒入挖起来的泥,两旁站着手持粗木棍或石夯柱的人,将倒在木框里的泥土不停地夯实,不停地连接加高,一般几天后,四周泥墙就筑好了,在筑泥的过程中,要留出装门和装窗的空隙。

泥墙上面架着三角形的用毛竹扎的梁和木衍条,上面盖着一番番草晓,几天时间,新房就盖好了。装上门窗以后,比较考究的户泥墙的内壁涂上雪白的石灰水,增加屋内的亮度和整洁,在顶上草晓里割开一个口子镶上一块玻璃,开一个天窗,阳光透过玻璃照射到屋子里,屋内就会变得更加明亮一些。

虽然草房低矮潮湿,但由于泥墙比较厚实,屋面用稻草盖,也比较厚实,因而,泥墙草顶房,也有其保温的性能的优点,优于砖瓦房。因此,泥墙草顶房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现在农村里已经看不到泥墙草顶房子了。

泥土灶

泥土灶是过去农民家里比较普遍使用的一种生火做饭、炒菜、烧开水的必备设施。由于建造泥土灶不需要用钱来购买建筑材料,受到广大农民尤其是经济困难农民的欢迎。

农民在建造泥土灶时,挑一副竹筐,从田里用铁搭垦来泥块挑回家里,用泥块垒成一个圆形的灰坑和灶心,在圆形的灰坑外,再用泥土从下到上,一层层地垒成一个略成半圆形的灶台,边垒泥时用工具敲打,使泥块上下之间衔接结实,有利于加固灶壁,使泥块经过敲打后变得比较光滑,增加美观。灶山一般是用土坯砌成的烟道连接烟囱。灶山上主要用于供奉灶神的香炉、蜡烛、蜡钎等祭具,灶山下面是锅台。

一般人家在锅台上安两只大的铁锅,在两只大铁锅中间的上方安上一只小铁锅,主要利用灶坑里的余火、被空气吸进烟囱里的余火和热烟,将小铁锅里的水烧开、温热。

两只铁锅的外侧,用捡来的碎砖块打碎,碾压成砖粉以后,用水将砖粉拌匀成糊状,平摊在灶台外侧面上,经过几次碾压以后,灶台就变的非常光滑平整,还微微散发着青灰色的光亮,待干结以后,灶台上就可以放置碗、盒、砧板等,切菜等可以在灶台上进行,从锅里盛起来的饭菜可以暂时放置在灶台上。考究点的人家,灶山上都用石灰水刷几遍,待石灰水干了以后,可以画上锦锂鱼、莲藕等花卉,写上“招财进宝”、“日进金斗”等吉利的话语、词汇。灶台下的灶膛外壁也用石灰水刷白,待石灰水干了以后,也画上黑色的云彩和水纹的图案。

过去的江南农村,每到饭点,但见炊烟袅袅,一副恬静祥和的水乡美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民经济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农家土灶除了灶心毛灰坑用泥土筑砌以外,其余都用砖砌了。用砖可以增强灶头的牢固度,用砖砌的灶头、灶山都贴着各种吉祥图案文字的瓷砖。下面的灶台上也都贴着光洁牢固厚实的白瓷砖,使原来的泥土灶变得更加美观,也更加坚固实用。

时下,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民烧饭、烧水、炒菜都用上比灶头更为省时、省力的液化气、电子炉、电水壶、微波炉等这些现代化的灶具,替代了占据房屋空间大,烧火做饭时不能离开的传统灶头。农家灶在目前的农村里已经渐渐地消失了。

泥潭

在漫长的农耕时代里,农民种田要获得丰收,增施肥料是主要措施。“肥是农家宝,种田少不了”,“肥多才能粮多”,这些种田人的老话,一代代,不知传承了多少代。粮多了,农民才能吃饱,吃饱了,生活才踏实。然而,过去农民种田没有化肥,直至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才有少的可怜的非常少量的化肥供应。种田的肥料,就靠农民农闲时积聚起来的草、泥等有机肥。泥潭是囤积肥料的主要工具。我曾参与了无数次的摇船去河荡里罱河泥、开挖泥潭用于存储囤聚河泥的农活经历。

干河泥潭是在靠河港边上的田块,在田块上面用铁搭将泥垦起来,筑成方形或长方形的泥潭,垒上至的高度,太多了会容易倒塌。靠圩岸的边上有一条泥沟连着河港上的叉子,罱泥船罱满河泥以后,将船停靠在河泥叉子下方,由罱泥的男劳力用泥勺将船内的河泥一勺勺地舀起来,倒入河泥叉子里,流向田块的河泥潭里,由于河泥潭是架空在田块之上的,虽然,每天从河荡里的河泥不断地充实到泥潭里,然而,架空在泥潭里,水份会不断地渗出来,直至潭满,不再往泥潭里注入河泥。

在风和阳光的作用下,泥潭里的烂泥就会干起来,大约存放个把月左右,就成了干河泥,就可以用铁搭垦,装入竹筐,挑到大田里,用作水稻的基肥。在农业学大寨时,普遍推广柴泥潭。那个时候,农村里为了多收粮食,一块田,一年要种一茬双季早稻,又种一茬双季晚稻和一茬麦菜。种田要肥料,那时又没有多少化肥供应,就靠积肥来解决种田的肥料。柴泥潭就是当年推广的积肥方式。那时候通过层层召开柴泥潭现场会、社员大会,把柴泥潭这一主要的积肥方式普及推广到村村队队。

柴泥潭是在田块里往下挖一个潭,把挖起来的泥垒在三面,一面是田埂,用作挑泥、挑柴、挑单的通道。

柴泥潭一般也是长方形或四方形,垒在田面上的泥块高一般在左右。因为,高出田面的水会渗漏掉。那时普遍要求两块田一只柴泥潭,田埂旁边挖一条小沟,将从河荡里罱上来的河泥,用一个泥耙推送到小田埂的远处,窖柴河泥的人,可以随处将沟里的河泥舀起来,倒入柴河泥潭里,柴泥潭里铺上一层稻草后浇上河泥,再铺上一层青草、南瓜藤之类鲜活青草,再浇上一项河泥,其间人跳入潭里不停地踩踏,使河泥、青草、稻草拌和的更加均匀,在泥潭的最上面浇上一层厚厚的河泥。几天过后,柴泥潭就会发酵腐烂。有时,还将柴泥潭里的泥草柴扒起来,放在泥潭上面的埂上,再往柴泥潭里添加青草,这样青草加多了以后,可以加速腐烂,有利提高柴河泥的肥力。在一般情况下,柴泥潭用的河泥都用粪桶在河岸边的河泥坑舀起来,装入粪桶里,挑到田块所需的柴泥潭旁,如果一片片田里柴泥潭一只连一只,数量比较多,就用开沟推河泥的方法,省去了用劳力挑沉重河泥担的农活。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实行了家庭联产责任制,旱泥潭、柴泥潭就全部取消了。主要是那个时候,化肥的供应量增多了,再加上家家户户都养猪,有机肥也多了。加上取消了双季稻,光种单季稻,田里所施的化肥比起双季稻来要少了许多。

泥土的旧事在过去还有泥墩、泥坝、泥沟等许多,不再赘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农民发明无烟烧柴灶,节能环保
【乡土情缘】杜学峰:乡下的土坯房
空中王者老鹰中计深陷泥潭苦苦挣扎,最后被人类所救
多少次,你从血色泥潭中爬起,弹一弹泥土,...
财运好不好跟作灶有关
『文房至寶,河南三硯』系列之六 王玲:續寫制硯傳奇的女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