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5300年前,“我们”就在这里
作者: 徐海军



      沿河聚居的生态,说明当时的江南村落文化已较为发达;高0.63米的巨型陶瓮,说明当时的水稻种植已颇具规模;制作精美的鱼翅鼎,说明当时的生活已从满足温饱向追求品质转变……32年前的那次考古发掘,让我们走近了先民的生活,也让我们从先民所创造的灿烂的“饭稻羹鱼”文化中,获得了更多向前向上的力量——


      吴江博物馆内,有几组复原龙南遗址的沙盘。

      钓鱼的人,立在河边手握钓竿;磨砺骨锥的人,一直没有放下手中的活……他们所在的村落,一条小河穿行而过,沿河而建的,是三角形的茅草屋。

      与沙盘一起陈列的,还有龙南先民曾使用过的工具、饰品,陶纺轮、骨锥、石箭镞、石标、玉管,还有一个巨型的泥质灰陶瓮,高0.63米,容量数十斤……

      这些珍贵的文物,有不少来自32年前的那次发掘。当年参与发掘的人,如今已是步履蹒跚、满头白发,但回想起当年的经历,老人依旧激动不已……

蹲久了,身子冷了

就站起来跳跳

      9月8日,在完成采访的第五天,76岁的杨舜融给记者打了个电话。

      电话中,老人告诉记者,他找出了那本能帮助记者了解龙南遗址的书,《吴江新石器时代——陶器纹样纹饰集萃》,并建议记者翻阅这本书后,再下笔写作。

      书是老人自己编著的,书中所呈现的纹样纹饰,也拓自老人参与发掘的文物,其中,绝大多数文物源自位于梅堰的龙南遗址。

      在本书的后记中,老人这样写道:“我们的先民在这块被誉为'人间天堂’的神奇土地上创造了悠久灿烂的新石器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吴江的古老文化,激发大家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当年的发掘可不容易。”将书递给记者时,老人轻轻拍了拍记者的手。

      从1987年到1998年,苏州、吴江相关部门组成的考古队,在龙南遗址开展了4次发掘,除第三次发掘,其余3次发掘均卓有成效,出土了包括国家三级文物泥质灰陶瓮等在内的大量文物。

      “首次发掘是1987年12月22日到1988年2月9日,之所以选择冬天,是因为冬天雨水少,便于开展工作。”杨舜融说,当时,作为考古队的一员,从挖探方到清理文物,他全程参与,见证了龙南遗址重现世间的全过程,“当时条件没现在好,冬天冷得不行,蹲在地上拿铲刀一点点铲掉泥土,用不了几分钟就全身冰凉。”

       蹲久了,大家就站起来跳跳,唱唱歌,等身子暖和了,又继续弯腰干活。

      “当时,我们发现了砺石、谷米,以及居住区的夯筑面,这在江浙一带早期良渚文化发掘中属首次发现。”杨舜融说。

沿河聚居、饭稻羹鱼

考古发现让大家惊喜连连

      龙南遗址位于318国道梅堰段附近,距今约5300年历史,系良渚文化群中的重要一支。

      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发现,遗址中有一条东北、西南方向的河流,两岸建有三角形茅草屋,河道中还有排列整齐的竖插木桩,由此可见当时已出现连接两岸的原始桥梁。

      “虽然龙南遗址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没有发掘,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条河流是从这个古村落中穿行而过的。”杨舜融说,茅草屋沿河而建,说明当时的房屋布局已从散乱无序走向合理规划,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当时的龙南古村落已经形成了与现在相类似的江南村落文化。

      虽然已时隔32年,但老人对当年在龙南遗址出土的泥质灰陶瓮和鱼翅鼎记忆犹新。

      “发掘中,我们发现了一批体型较大的陶片,且陶片纹饰相同,当时,我们就本能地感觉到,这批陶片可能是一个非常大的陶瓮。”杨舜融说,复原后的陶瓮,高有0.63米,最大腹径0.548米,体型巨大,“这个陶瓮不仅说明当时的生产力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从盛装谷米这一用途上讲,也说明当时的水稻种植有了相当大的规模。”

      而鱼翅鼎的发现,更是让老人欣喜不已。酷爱陶器纹样纹饰的老人判断,在龙南遗址这样一个并没有当时社会顶层阶级居住的区域中,能发现制作精美的陶器,说明龙南先民的生活,已经开始了从满足温饱到追求品质的转变。

悠久灿烂的新石器文化

是激发后人向上的坚强力量

       发掘中,在一处类似现代灶屋的遗址中,杨舜融和同事发现了大量的碳化稻。

      “一间灶屋,一半位置放着炊具、容器,另一半是大量的红烧土,在这些存有红烧土的区域,我们发现了一些草木灰,并在草木灰中找到了大量的碳化稻。”杨舜融说,让大家惊喜的是,这些碳化稻中,已经包含了粳稻和籼稻,“我们现在吃的也无外乎粳稻、籼稻两种,与我们的先民相比,只是细化品种更多而已。”

       新中国成立后,从马家浜文化,到崧泽文化,再到良渚文化,吴江都有过相关遗址的发掘。其中,梅堰袁家埭遗址第六层、桃源广福村遗址为马家浜文化,同里遗址为崧泽文化,梅堰龙南遗址为良渚文化,但在历次考古发掘中,仅有龙南遗址出土了稻谷种子。

       “龙南遗址出土的包含粳稻、籼稻的碳化稻,以及体形巨大、储藏谷米的陶瓮,直接证明了吴江'饭稻羹鱼’的悠久历史。虽然从文物价值上看,0.63米高的泥质灰陶瓮只是国家三级文物,但从它身上,我们感受到了吴江先民的智慧,也激励着后人奋发向上。”杨舜融自豪地说。

      图为杨舜融(右一)与参与龙南遗址发掘的同事合影。前排文物左一为复原的泥质灰陶瓮,右一为复原的鱼翅鼎。(资料图)

      2019-09-1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一 远古的呼唤 --礼县古陶器
甘肃省博物馆 早期仰韶文化彩陶
红山文化陶器是大地之母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
中国农桑文明,源自一只牙雕蚕
重大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南越国时期文化遗址
凌家滩遗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