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陶墩古村落
 
作者:陈志强

陶墩古村落,位于桃源镇青云社区西侧。清康熙时,这里“村民数百家,自成井市”。关于村名的由来,当地流传着两个传说。一个说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国后,深知只能与越王共患难,而不能共享富贵,遂偕西施驾舟浪迹五湖。他俩在南太湖边的一个小村庄上住了下来。小村中有一水,水中有墩,他俩在水旁墩上遍植桃树,并向村民传授栽桑、看蚕、养鱼之术。几年后,范蠡与西施离开这里又往别处去了。村里人很是想念他们,后来,闻知范蠡在齐国经商致富,改名陶朱公,于是就将村子唤作“陶墩”。又因水旁种满了桃树,也称作为“桃溪”。

另一个传说与附近的沈庄漾有关。传说明初时,江南巨富沈万三的府第建在这里,名为沈庄。沈庄墙上塑有两条银龙,沈万三幼子常玩弄它们。一天,沈府丫环清洗这两条银龙,突然窜出一条狗来,将厨房里的一把金铲叼走,丫环起身去追。追出数里,狗蹲在地上,丫环正欲夺回金铲,忽听得身后一声巨响,原来是沈庄墙上的两条银龙飞至,喷出大水,附近成了一片汪洋,沈庄渺无踪影。从此,沈庄一带就成了沈庄漾,而漾畔狗蹲下的地方被称作了“陶墩”(逃蹲)。

陶墩的传说很是浪漫,尤其是第二个传说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但历史上这里也确曾出过不少文人雅士,留下了许多佳作名篇。

吴简,元末明初陶墩人,诗文温雅,但他科举之路不畅,经人推荐,授郡学训导,后升绍兴路学录。明洪武四年(1371),他应召至京城,其“富民论”皇上“甚善之”,授其为昆山主簿。吴简以疾辞归,优游林泉之间,号“月潭居士”,年八十二岁而卒。著有《论语提要》《诗义史学提纲》《守约斋集》等。他的两个儿子也皆有文名,长子吴复,明洪武年间授湖广佥事,著有《雪区稿》《霞外集》等,幼子吴颐,授本学训导,著有《桃溪集》等。

徐一夔,元末明初文学家,浙江天台人氏,明洪武初年,特授为翰林官,著有《始丰集》《艺圃搜奇》等。他虽不是陶墩人,但对陶墩却情有独钟,写有《桃花溪》一文,颇有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意韵。文中有句云:“太湖之南,三十里许,有溪焉,水泉清远,左盘右纡,势若篆籀……”

陶墩在历史上,名胜古迹也不少。有佑圣道院、圆明宝阁、澄心庵等。据清代钮琇《觚剩》载,陶墩是北宋大臣吴充墓的所在地。吴充(1021—1080),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景祐五年进士,历任翰林学士、枢密副使、枢密使,曾与王珪并相,卒后赠司空兼侍中,谥正宪。吴充工诗文,《全宋诗》录其诗8首,《全宋文》收其文2卷。吴充为何葬于陶墩,看来,这与他钟情吴江有关,他曾作有一诗,题为《送张君宰吴江》,对吴江的景物赞美之至,诗云:“全吴风景好,之子去弦歌。夜犬惊胥少,秋鲈饷客多。县楼疑海蜃,衙鼓答江鼍。遥想晨凫下,长桥正绿波。”

如今,走进陶墩,只见港水清澈见底,港岸上弯弯窄窄的街道与玉带似的跨街楼贴着斑驳的驳岸连绵逶迤着,少妇们在河埠上捣衣洗菜,老人们在石凳上谈笑风生,弄堂深处,粉墙黛瓦的老屋里,不少人在专心致志地制作着木梳,东西两座小桥躺卧着,将倒影投映在如镜的碧波上……西侧的那座为一古石桥,名叫安富桥,初建无考,现存之桥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重建。虽已历百余年,但桥上镌刻的对联颇为清晰,是为:“笠泽东来,诸家迪吉;苕溪西接,万户咸宁”和“困易农庄,丰衣足食;假作工商,利益盈增”。从联中可看出,当时这里的工商业颇为兴盛。陶墩的手工产品也颇丰,棕绳、桑剪、缫丝、织布等都有数百年历史,其中木梳尤有特色。据民国年间《严墓区政概况》载,当时,陶墩一带的木梳已年产10万把。现在,在陶墩老街上仍开设着多家制作木梳的作坊。

2019-10-1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话说青云
说古道今 | 垂虹桥畔有一座“三高祠”之——范蠡在吴江
【吴淞风物】沈庄集镇
你听说过无锡西施庄吗,是西施故里吗?
东坡故事64:舟过吴江,调侃三贤,足见苏轼的才华和个性
题吴江三高堂范蠡【宋】杨万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