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近代江南丝绸业的发展历程

近代江南丝绸业的发展历程


作者:周耀祖

 

我国丝绸文化源远流长,而长江流域一带自宋代以来一直是我国丝绸业的重心。十九世纪中叶,中国实行了五口通商之后,开辟了国外市场,刺激了丝绸业的进一步发展。当时长江以南的私人手工业织绸作坊,有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除杭州、苏州、南京外,镇江、盛泽、湖州、绍兴等地,也先后出现了私营的丝绸机织业。

当时的织机台数,南京城内为4000台,城外农村为1000,苏州地区为6000,盛泽8000,湖州4000,杭州3000,绍兴1600台。丝绸年产量,南京为200000,苏州86940,盛泽900000,湖州204000,杭州71650,绍兴32500匹。

又据有关资料报道,湖州地区的织机4000,全年开业的似乎只有2040,因为当地农户以种田、养蚕、纺丝为主,其余时间才从事机织。

盛泽与苏州的情况相似,当时城内有规模较大的绸庄,专门收购农户织成的丝绸产品,农户为了继续再生产,出售绸匹之后,再向丝行购进所需的生丝原料。

由于生产的丝绸产品,质地轻盈,在施工上又不必花太大的劳力,因此,一般由妇女从事织造。当时织平纹绉的织机,只需一人就够,而织提花绉时,则要配置两人。持有织机的机户,有的自己操作,也有的雇工织造,当时一匹绸的长度规格为48英尺,织完一匹约需三天。

杭州有一批长期从事织绸的工人,还有一些受雇于机坊业主的临时织绸工,但这些人只限于织仿影缎与花绉(如线绉、宁绸),而其他种类的产品,大都由郊区农户加工。

当时江南地区主要从事丝绸生产的阶层是城市的小手工业者和郊区农户;苏州地区的情况属于前者,湖州地区的情况属于后者,而杭州、南京地区,则两种情况兼而有之;直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上述地区或多或少地都还保持着城里有小规模经营的家庭手工业机织户与城外乡村存在着以机织为副业的农民机织户。城市小手工业者与农民从事家庭式的丝绸生产,其劳力不一定都依靠其本人或者家属,有时是采用雇工的方式来进行生产的,主要是雇用一些临时织绸工。

自从民国初年(1912年以后),向日本引进了铁机以至于电力织机之后,一些丝绸作坊的雇主,就先后购进织机,办起小型工厂来;这时,丝绸生产开始步入了工厂式的生产。

随着织绸开展了机械操作之后,带来了一系列诸如捻丝加工、染色、整经等的辅助工程,都需要其他一些人来协作配合的情况,为此,条件较为具备的城市,就成立了“行庄制度”,行庄的业主,将辅助工程的作业,全部或大部分别下达给各个丝绸业户来承担,这样,行庄就作为一个组织者,在各个分业相互配合的基础上来领导生产。不过,各个分业还未十分发达而条件较差的地区,辅助工程的绝大部分,都是由织绸者本人或其家属来承担的。而对农村的家庭机织户来说,别说是分业协作,甚至连缫丝、翻丝、摇纤等的作业,都要由自已一手包办;因此,“行庄制度”在当时并非普遍存在,而是表现为不同的几个类型。

除此以外,杭州、苏州一带还出现了名为“绸缎抄庄”的机构,专门经管有关织造、购销方面的业务,其工作程序是:向丝行购进生丝原料,交给料房(即打线车间)捻线,送染坊染色,然后由络丝工再络,并雇牽经工牽经,最后连同纬丝交机坊织绸,加工好成品后售给丝绸行庄;有时,也按行庄的订货要求来加工。

自从引进铁机之后,苏州城内的绸缎抄庄已发展到一百多家,城内及近郊的机坊多达五六百户,机坊职工就有一万多人;由于铁机的操作效率高于木机,织绸的单位,就纷纷改用铁机;有些机户也摆脱了原来受制于行庄的格局,开始自备铁机独立经营,这样一来,就兴起了“铁机织绸业”。从事铁机织绸业的业主,有工厂出身的和机坊出身的两种,工厂出身的经营大厂生产,机坊出身的经营小厂生产,也有极个别的情况是,一些不是丝绸行业中的人,有的也开设了绸厂。

尽管铁机的进口取代了木机,但木机业并未因此而消声敛迹;如当时的苏州城内,还保持着木机业与铁机业并存的形式。这是因为木机产品有其特殊的风貌与用途,所以一时还未被淘汰,仍然维持它的特定地位。而杭州情况则有所不同,铁机织绸的普及率突飞猛进,较少有木机业与铁机业并存的现象。

1912年的纬成、永成、庆成丝厂,1914年的虎林、天章丝厂,都先后配置了铁机;大规模绸厂的兴建进度,不但大大地超过了苏州,而且还开辟了铁机生产的新产品——铁机缎。

铁机织绸迅速推广,还应归功于曾在日本攻读过纺织专业的许缄甫氏,他学成回国后,1909年在杭州开办了一所名为“手工业传习所”的学校,1911年改名为“工业学堂”,1918年升格为“杭州高等工业学校”,校内配备了从日本引进的铁机并作了织绸法的教学,其中设有机织与纹工(制造织绸用花板的专业)两科,学习期限为45,为培养丝绸织造业人才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随着物美价廉的铁机生产的丝绸问世之后,作为老式织机的木机产品,也就很少有人问津,于是木机业也就逐渐为铁机业所取代。又随着木机与铁机的新旧交替,也淘汰了一批木机工人;如以往木机织绸需要织花时,首先要做好“挑花”的准备工作。这就得依靠有专业技艺的挑花工人,这种技艺,作为一种传家秘法,是在特定的家庭中世代相传的,但当木机被淘汰之后,这些挑花工入,也就无用武之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训练有素、专门制造铁机织绸用的花板纸的手工业者——纹工;此外,自从1921年起杭州各厂采用了电力织绸机之后,一些大厂都配备了“准备部”的设施,从事厂内的辅助工程;为了有助于电力织绸机的运转速度,在“准备部”还设置了电动机,而在没有“准备部”的工厂,也设立了名为“经纬厂”的部门,应用电动机来捻丝或牵经。

当时,杭州地区丝绸业的组织与工种的概况是:如绸厂,当然是生产丝绸产品的工厂,绸庄,则是购销丝绸产品的行庄,机坊就是家庭式的手工业机织户,料房就是捻丝业者,染坊是从事丝绸染色的工场,经纬厂是采用电动设备进行捻丝或牽经的部门,纹工厂是制造织绸用花板纸的部门等等。而工种当时有络经女工、翻丝女工、牽经女工、结头女工等等,所有这些,都随着时代的进步,规模设施的改进,早已成为历史上的陈迹,目前的年青一代,可能对此已感十分陌生,而在机织业上,曾长期承担过一定历史使命的老式木机以及十九世纪曾风靡一时的进口铁机与电力织机,至今也早已荡然无存,即使在丝绸博物馆中,怕也难以找到其踪迹吧!

发表于199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天上取样人间织
中国丝绸博物馆(杭州)民间织机展(原)
没有“锦缎绫罗”,何来烟雨江南?
图说新疆民间工艺 · 艾德莱丝绸制作
第二十幕 1
什么是提花?大提花面料与小提花面料如何区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