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水边小镇

作者:詹德声


当北方岐山一带还处于穴居半穴居、刀耕火种的时候,太湖流域已经出现了榫卯结构的木柱,木柱间编扎芦苇后涂泥为墙,用芦苇、竹席和草束铺顶就成为房屋,有的房屋室外还挖有排水沟。他们的稻作文化已经相当发达,马家浜文化遗址出土的稻谷、米粒和稻草等实物,证明这里已普遍种植籼、粳两种稻,农用工具有穿孔斧、骨耜、木铲、陶杵等,还饲养了狗、猪、水牛等家畜。许多遗址还发现了制作精美的玉器,如玉玦、玉环、玉镯等,说明当时的先民已经有了精神层面的追求。

太湖流域姑苏的“苏”字,在造字方法上也反映了先吴时期农耕牧渔的生产状况,还反映了与“吴(鱼)”字的联系——组成“苏”字的除了稻“禾”与“草”本之外,还有一条透逸着吴地精灵的鱼。

在马家浜文化三四千年之后,来自干旱少雨、以黍稷为食的黄土高原的泰伯和仲雍跋山涉水,披荆斩棘,辗转迁徙,不远千里来到了太湖流域,带领六七千年前就能够利用自流井灌溉、种植水稻的吴越先人引水入江,种植水稻;教导早已能够结网捕鱼的荆蛮之民勾吴(鱼)作羹,并为良渚文化时期(约先于泰伯两千多年)就会人工堆筑大祭台、制作精美玉石礼器的先民作原始礼仪的启蒙,赢得了百姓们的爱戴,被推崇为首领。这是不是有点滑稽?

可见,即使泰伯真的来到太湖流域创建了勾吴国,恐怕也不能说是他们开创了吴文化。

不过,庄桥下面流淌着的那条吴溇港,大概的确是因为吴泰伯而得名,虽然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为了阻止河岸崩塌或冲坏,沿港两岸筑了石帮岸。渐渐的,帮岸上有人陆陆续续起了一间间房屋,终于在吴溇港一带形成了一个小小集镇。他们在帮岸上搭了众多的河埠(江南一带称为桥口,大概因为它的形制多是在帮岸上缩进一个口子,再搭出平台砌出石级像桥一样,所以就叫桥口吧?因为在河边,有时也叫河桥口),河桥口有一小平台伸出帮岸,沿岸分两边或者简单一点只是一面砌了一级一级石阶进入水中,既能取水洗濯,又可停靠船只,也不影响往来船只通过。

人们就栖息在这样的水边小镇上,安安静静地一代又一代繁衍至今。人们在河桥口淘米洗菜,漂洗衣服,洗刷马桶,还有人担着木桶挑水倒入家中的水缸饮用,吴溇港成了小镇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淘米水、肥皂水、洗马桶水以及废弃的黄菜叶顺着吴溇港流向远处。那时候的人没有环保意识,奇怪的是水质反比今天更好,清可见底。水下的桥口石缝里,有青色的螺蛳缓缓爬动,鲈鲤鱼呆呆地附在石阶上,一群群小鱼追逐着洗碗扔弃的饭粒,用碗一舀,可以捞到好几条,养在瓶子或盆里,够小孩子开心几天了。

夏天的时候,每到下午两三点钟,港里就挤满了戏水的孩子。夏季的太湖水顺着吴溇港向南流去,水流湍急,水花在庄桥下打着旋奔腾而下。还没学会游泳的孩子两手抓紧桥口的阶沿石,两条小腿拼命拍打着水面;会几招狗爬式的,扑腾着水花顺着河流向下游去,一忽儿工夫就从北庄桥冲到了南庄桥,然后从河桥口爬起来,再重新到庄桥头下水。有那游泳本领高强的,逆流向北游去,但因为水太急,很少有能够游到庄桥下的。

原本用于灌溉泄洪的吴溇港,因为北去太湖可以至洞庭东山、西山,南经京杭运河可通各州府商埠,因此,吴溇港成了七都的主要交通运输干道之一。七都乡民的农渔产品,诸如大头菜、瘤子荠、香青菜、雪里蕻,银鱼、螃蟹、梅鲚鱼等,经由吴溇港输往四面八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第114,鸿山
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概况
常州3200年历史的由来
“荆蛮”与“吴”,孰为本名?
带你浏览姑苏韵-----上集(1-5)
论吴学历史价值和现代意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