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州史家巷(五)义庄后辈多才郎

苏州史家巷(五)义庄后辈多才郎

作者:吴跃进


(续前文)

我们接着说吴氏垂裕义庄的“富吴”。

据吴子深的四弟吴华德(字秉彝)之女吴浣薇的口述称:“富吴清卿”居住桃花坞,祖上最早以摆酒摊为生计,因待人和气,善于经营,逐渐“吴万顺烧酒行”在胥门一带出名,生意越做越大,积累了资金,又开了茶叶店和漆店。到了吴文渠一代,家业雄厚,又开了当铺和钱庄,在桃花坞购置了五进的大宅院,再后来又建了一个更大的新宅。

有人说,吴氏在桃花坞五进的大宅,原是唐伯虎故居。

▲吴浣薇五岁时的照片

吴浣薇说,祖父吴砚农继承家传,管理家业,一有空就钻研医术,无师自通,经常为没钱治病的穷人看病送药,口碑极好。除了客串医生施诊给药以外, 还设立借本公所, 专对一些困难家庭给以无息贷款,让他们去做生意将本求利, 维持生计。后又扩充设立积善局和安节局。

积善局在夏天烧了很多青篙茶, 装在大缸里放在门房间,白天大门整日不关, 让一些苦力劳动者任意舀了解渴。冬天施粥、施棉衣, 常年对刚生孩子的穷困人家施婴儿包。婴儿包内有一条抱被, 一套夹衣, 一套棉衣, 都是红布面, 青布里的, 外带十几片尿布。

▲青蒿茶,有退热清暑功效

除了行医和积善,吴砚农酷爱书法绘画,家里最大的支出除做善事外,就是收买了大量字画精品和古今书籍,并经常欣赏和阅读,还叫子女们观赏临摹,所以子女们耳闻目染,个个都喜欢书画艺术。吴家虽是经商致富,但始终以书画传家,更是书香门第。

吴文渠有两个儿子,长子吴章焕(字砚农),次子吴章灃(字伊耕)。吴砚农娶妻两房,共有6个儿子1个女儿,吴子深为大房所生。上文已经讲过,吴子深自幼被父亲吴砚农引入艺苑后,又拜清末宫廷画师周乔年为师学画,艺术基础深厚,画作“古趣盎然,厚而能雅“,”被画坛誉为“三吴一冯”之一的海上名家。

▲娑罗画社第一期《娑罗画刊》

吴子深三个胞弟吴秉彝、吴振声、吴似兰也都从艺学画。幼弟吴似兰(1908-1964,字绿野)拜颜文梁的父亲颜纯生为师,成名后,于1932年6月发起创建《娑罗画社》,集中了当时苏州最有名望的书画家和金石学者,达六十多人,并创刊《娑罗画刊》,用售卖书画所得做慈善,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在上海黄陂南路上还有他和吴梅溪两人投资建造的石库门民国建筑,并以两人名字中各取一字命名为“梅兰坊”,现仍为居民小区。

▲位于今上海市黄陂南路上的优秀民国建筑“梅兰坊”

再说吴文渠次子吴伊耕娶了阊门西街名门曹家的曹小姐为妻,生有一子,但婚后第三年吴伊耕生病早逝,不久其儿子也夭折。吴砚农就将次子吴子深过继给弟弟,曹小姐也成了吴子深的母亲。

▲吴子深照片

曹小姐有三个哥哥,大哥曹志韩(号沧洲)是苏州名医。所以吴子深早年曾跟随舅父曹沧洲学医,医术很好,也曾自己挂牌行医。他不仅是享誉海上的国画大家,还是一位医术精湛的国医。据说40年代末吴子深一家移居香港,一面挂牌行医,一面鬻画卖字,期间,越南胡志明(党中央主席)、吴廷艳(越南首任总统)曾先后慕名前往香港请他看病,吴廷艳非常赞赏他的医术,邀请他去西贡,创办政府投资的“汉医学院”并担任院长,还在顺化大学任教,直至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返回香港。

▲曹沧洲位于阊门西街的故居一角

曹沧洲(1849-1931),名元恒,字智涵,苏州名医,据说曾以“三钱萝卜籽”治好西太后的病(年代不详),授七品顶戴,封为御医,名噪京城。苏州人笑传“三钱萝卜籽,换只红顶子”。此传说有点意思,摘录在下:

有一年,慈禧太后忽然得了重病,头痛,心痛,肚皮痛,病到奄奄一息的地步,急得满朝文武百官团团转。北京城里名医车载斗量,可是对西太后的病症,都束手无策。是没有本领吗?不是的,实在是责任太大,在用药上为难了,轻了不见效,重了怕万一失误,吃罪不起。所以,弄得慈禧太后的毛病一天危急一天,眼看就要横下来了。

▲慈禧太后

新科状元是苏州人,奏了一本,说苏州有位祖传名医叫曹沧洲,绰号赛华佗,有妙手回春之术,将他请来,或许太后的福体可以转安。

曹沧州接到圣旨,顿时面如土色,抱着一家老小嚎啕大哭。他认定,西太后若不到不可救药的地步,是不会从京城到苏州千里迢迢来请他的,治不好西太后,医生要殉葬,自己这条命有去无回。可圣旨不能违抗,曹沧洲只好硬着头皮动身。

▲位于瓣莲巷的曹沧洲祠

他到北京刚住下,就借口路上受了风寒,卧床不起,其实生病是假,要摸慈禧太后生病的根子是真。头一件大事是查看她吃了些什么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慈禧太后每天吃的山珍海味不说,单是人参一项,日日恨不得泡在参汤里洗浴,还有燕窝、银耳,更是当饭吃。曹沧洲想到,医书上早有记载:“滋补过多,必然食阻中焦,中焦闭塞,危在旦夕。”找出病源,他的胆子大了,便去替慈禧太后看病了。

▲曹沧洲祠内亭子

曹沧洲未用上好良药,只开了一味草头药,写了五个大字:萝卜籽三钱。看得众御医当场发呆,舌头伸长,认为这个乡下郎中是进京来送死了。他们都懂药性,萝卜籽是刮油的,西太后一向要滋补身体,这药分明不合西太后的心意。但是曹沧洲亲手抓药,亲手煎药,亲手送药到西太后的卧室前,等候她喝下去以后,才回到住所休息。

西太后饮了三钱萝卜籽的药汤,当夜通了大便,第二天一早就起来了。她第一件事就是感谢神医曹沧洲,见面后恩赐曹沧洲九品顶戴,还要他骑马巡游京城。曹沧洲得了皇封,回乡时人未到家,地方官已经替他造好了三进房子。从此后,他在家专门为地方上乡亲看病,不但施诊,还要送药。逢人就劝人多吃萝卜,日子久了,苏州便有了“早吃生姜晚吃萝卜,郎中先生急得哭”的谚语了。

说过曹沧洲后,再来说说吴子深的表哥包天笑。

包天笑(1876-1973),苏州早期著名报人、翻译家、小说家,“鸳鸯蝴蝶派”的文学宗师。包天笑是“富吴”吴文渠的孙外甥,包天笑的祖母与吴文渠是姐弟,他是吴子深的表哥,吴子深幼年曾跟着他学习四书五经、唐诗宋词。他在《钏影楼回忆录》中有过如下的描述:

“在我九岁的一年,父亲主张明年新春,他自己不出去拜年,要叫我去了。他说借此也可以学学礼貌上的一切。

大除夕,轿班来取年赏,祖母就关照他了:明年是我们小少爷出去拜年了,只要年初二一天。一肩蓝呢轿,三名轿夫,一天里五十余家都要拜完。我们的轿班头,名叫阿松,听了很高兴。第一,因为小少爷身体轻,抬了毫不费力。第二,一路上抬了轿子,先到哪家,后到哪家,全由他们支配做主。

▲包天笑小说插图

但是有两处,却得预先规定,不得更改的,乃是到史家巷吴宅吃午饭,到桃花坞吴宅吃晚点。史家巷吴宅,便是我的外祖家,父亲每年出去拜年,也是如此的。这种常年老规矩,轿班们早已记得的,而且史家巷吴老太爷那里吃饭,他们最愿意,因为外祖待下人极宽厚,轿班们不但给了他们轿饭钱,而且还款待他们酒饭,他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新年到外祖家拜年,是我们儿童最高兴的一天,常常约定了一天,到他家里去吃饭。我的表兄弟姊妹,有七八位之多,饭后,外祖父领导一群孩子到玄妙观游玩。他们起初住在祥符寺巷,后来住在史家巷,距玄妙观都不远。”

▲包天笑晚年时的照片

从上面叙述中可见,此时包家家境较好,在包天笑19岁时他父亲去世,家里就留下他和母亲、祖母三人,生活陷入困境,虽然亲戚家都非富即贵,但包天笑很有志气,19岁就开馆授课,从未举债。祖舅吴文渠每月给他祖母2元钱(当时的2元钱基本可以支付房租),其他资助都被包天笑婉拒。包家一直租房子住,且经常搬家,这就丰富了包天笑人生阅历,加上他一生交游甚广,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妓女烟鬼,对人情、社情、民情有深刻体察和认识。他在75岁时开始写《钏影楼回忆录》,一直写到90岁高龄,把清末民初苏州的世风习俗刻画得生动具体,犹如一幅社会风情画卷。想了解旧时苏州,这本回忆录值得一看。

“贵吴”和“富吴”的故事暂时简略写到这里,为何说“简略”呢?因这两家是当时苏州名门望族,涉及的人物和事件非常多,我不是写传记,只能重点介绍几位代表性人物,了解吴氏垂裕义庄有关情况,呈现这条小巷的历史。

本文照片全部来自网络。

未完待续。

写于2017年11月9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李蔚:《吴门闻笛图》(曼殊名画六)
书法故事(3) - 吴昌硕拜师
搭过龙脉的曹沧洲
最苏州街巷TOP15:瓣莲巷里说名医|原味姑苏
报人包天笑与青州中学堂
漫谈吃煞太监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