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赤峰长城
东北长城遗迹
          燕秦汉三代在东北地区都修筑过长城。《史记·匈奴列传》记:“其后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史记·蒙恬列传》记载秦统一六国之后,蒙恬修筑长城,“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汉书·匈奴传》记载汉代为防御匈奴,“建塞徼,起亭燧,筑外城,设屯戍,以守之”。《史记·朝鲜列传》也有“汉兴,为其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至浿水为界”的记载。
  1.辽西地区的长城遗迹
  辽西地区从北至南保存有三道大体平行的燕秦汉时明的长城遗迹[9]。一般认为第一道是秦长城,其基本走向在赤峰以北,又称为赤北长城。第二道是战国燕长城,其基本走向在赤峰以南,又称为赤南长城。因为燕国在南部国境易水一线也修筑过长城,因此习惯上又将这条北部国境上的长城称为燕北长城。第三道是汉长城。
  秦长城(第一道长城)从河北围场县向东进入内蒙古赤峰县境内,沿英金河北岸向东沿伸,经安庆为越过老哈河进入敖汉旗,过新惠镇,经丰水山进入奈曼旗,可能是经土城子、沙巴营子拆向辽宁阜新县套尺营子,伸向大五家乡。
  燕长城(第二道长城)大体与秦长城平行,在秦长城以南40—50公里。在内蒙古境内较为清楚的西端是从喀喇沁旗的达拉明安山山脚下开始,向东经刘家店东山进入赤峰县,经冷水塘越过老哈河进入辽宁建平县,经程家沟进入内蒙古敖汉旗,东伸至宝国吐乡进入辽宁北票县北部,经四合城越过牤牛河进入阜新县,一直沿伸到鸡冠山。
  汉长城(第三道长城)从河北承德县向东进入内蒙古宁城县大营子乡,东伸至小城子,北折进入喀喇沁旗,经甸子向东越过老哈河进入辽宁建平县,向东南伸向卧佛寺。其后长城经喀喇沁东行,进入内蒙古敖汉旗南部,沿大青山西北麓断续东北行,在郝杖子一带穿过大青山,进入辽宁北票县,过楼家店,一直向宝国老,延向牤牛河西岸[10]。
  在内蒙古奈曼旗、库伦旗境内存有一道长城遗迹。长城从敖汉旗宝国吐乡荷叶自西延伸而来直抵牤牛河河边,“之后以牤牛河为屏障向北沿河四十里后在牤牛河东的石沟头又继续往东伸延,……直至库伦旗的先进公社,然后入辽宁阜新县境”[11]。一些学者认为这道从“土城子北东经新镇至库伦先锋”的长城可能是秦长城的复线,或是时代较晚的长城[12]。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至牤牛河西岸,汉长城墩台线浙近与燕秦长城相衔接重合,而在牤牛河东岸,燕、秦、汉长城均向北推移40里,其走向为从“奈曼旗的青龙山,东经扣河子,直至库伦旗的白音花,穿过柳河西支北大河东岸,而进入辽宁阜新县北境和彰武县西北。以后地近绕阳河上游和辽河套,长城遗迹不清”[13」。
  燕秦长城的筑造方法基本相同,有石筑和土筑两种。石筑地段都是在高山丘陵山石较多的地方。石筑墙用自然石块垒砌,两侧外墙用比较规整且比较大的石头,底部多用大长条石为基础,然后逐层砌起,外墙面平齐,向上逐渐内收,内外墙之间以较小的石块、砾石和土夯实,在山坡陡峭处则砌成阶梯状。高应4米多、底宽近4米、顶宽约2米。土筑地段都是在河谷平川地带,挖沟取土,板筑夯墙,墙外则形成壕沟。保存较好地段存高不及1米,底宽5—6米,夯层厚10厘米左右。
  此外在一些地带即利用陡峭的崖壁,或将两山的山口用石块堵砌起来构成天然屏障。
  汉长城是以墩台为主体而连结起来的一道防御工事,沿河流两岸伸延,若无河流,就修筑在山谷和平川地上,在必须经过的高山地段则是利用山顶和半山腰的山包砌筑烽台。从宁城至建平沿途共发现墩台125个,一般每隔3里左右设置一个墩台,在山地则远近不一,最近的相距仅几十米。墩台都是夯土筑成,从有的墩台残址可以看出原来台址呈梯形,底宽10多米,顶宽7米多。墩台之间有的地段可以见到有墙相连。墙体分为两种,一种为石墙或土石混筑,有的地段土石结构的墙体存宽3米、高1.5米,墙外有宽3米。深1米的壕沟。另一种为土筑,就地挖土筑墙,墙外有沟,有的地段墙存高1米、宽3米,壕沟宽2米、深1米。
  燕秦长城沿线还有配置的卫城、障城。瞭望小城和台址等,燕、秦长城沿线各发现十几座。卫城一般建筑在长城线以内,规模较大,燕长城在跨越老哈河时西岸建有冷水塘城、东岸建有马家湾城两座大型卫城。障城规模较小,其中一壁借助长城墙体修筑,边长数十米不等,燕长城从喀喇沁旗的达拉明安山到赤峰县冷水塘一段几乎每隔四五里就有一座。汉长城沿线以南即有郡县城址,如西汉右北平郡治黑城,此外还配置一些卫城和瞭望城等军事设置。
  在第一道长城沿线多见战国和秦代的遗物,特别是刻有秦统一度量衡诏书的陶量和铁权,说明赤北长城就是秦长城。在第二道长城沿线发现饕餮纹、山形纹的半瓦当,并出有明刀,说明这条长城为战国燕长城。在第三道长城沿线多见汉代遗物,而且以墩台为主体的长城设置与西北等地的汉代长城结构相同,说明是汉长城。
 2.辽东地区的长城遗迹
 从辽西地区东去的燕、秦、汉长城在阜新以远地区走向不明,辽东地区的长城遗迹不如辽西地区清楚,目前仅在浑河沿岸[14]和鸭绿江右岸的宽甸县城至长甸口北部山区[15]发现两段长城。
  在沈阳至抚顺间的浑河北岸发现一群长城墩台,两端起自沈阳东郊高坎的腰沟,东端至章党的黑虎、白龙二山,这条东西线沿续60余里,发现墩台16座。至此墩台线复于东端的甲邦,即浑河与东州河的交汇处转折南行,傍东州河东岸,到达关口的营城子。这条南北线延续10余里,发现墩台5座。这条南北线长城恰与北来南行的明代长城边墙趋于平行进而复合。
  这段长城目前已经发现墩台20余座,一般每隔三五里就有一座。两台相距最近的有2里,个别最远的有6里(其间可能有漏失的墩台)。这些墩台大部分位于较低矮的丘陵或河岸台地上,只是在黑虎山和白龙山的山顶上各有一高大墩台对峙,扼山口要隘。墩台都是土筑,一般存高3—5米,台基底径多在5—8米左右。个别台边可以辨认出延山脊逶迤延伸的垣墙。
  在这段长城的墩台上及其周围普遍发现汉代遗物,在长城线以内陆区则密布汉代城址、村落、墓葬,而在长城线外的山区,则无汉代遗物发现。这段长城的结构与辽西地区的汉长城相同,是汉长城。
  在鸭绿江右岸从宽甸县城到长甸口北部山区,发现一段间断的石筑城墙。这条石筑墙共约5段,东端起自鸭绿江畔酋果壁的腰岭子,直到红石砬子乡上蒿子沟止,基本成一线。保存较好的何家大院段呈东西向,长约200米,高约4米,沿山脊用乱碴石单面筑成,群众称为鸡冠砬子。这段长城东端的酋果壁与朝鲜大宁江长城的北端东仓郡隔江相望。
  在这段长城附近的宽甸县出土过秦“李斯戈”等遗物,当与燕秦汉时期屯边戍卫有关。
      3.朝鲜境内的长城遗迹
        近年在朝鲜西北部发现一道长城,其北端东仓郡一带与鸭绿江西岸中国境内的前果壁隔江相对,向南直抵清川江畔,已经确认部分的长度约为120公里,朝鲜学者称为大宁江长城[16」。具体走向为:“长城沿博川郡的中南里、元南里、宁边郡的馆下里、古城里,泰川郡的龙兴里、鹤塘里、德化里、丰林里、阳地里(旧龙田里),东仓郡的鹤峰里、鹤松里、凤龙里、鹤城里、新安里(旧和丰里城兴洞)的大宁江及其支流昌城江,以及昌城江的支流城兴川的东岸,约300朝里的区间内蜿蜒着”。
  大宁江长城尽可能沿着江岸,选择江边比较宽阔的冲积地构筑,当江边有小沙丘或冲积地较窄时,则修筑在山脊、山麓或半山腰。长城的构筑方法有石墙、土墙和土石混筑几种。石墙使用的是经过修整过的较大的石块,墙高3—7米不等。在平原开阔、石头稀少的地带主要是用土或土石混合筑墙,有的地段至今还残存着高5—7米、底宽10余米、顶宽1—3米的部分。当长城经过注入大宁江的河川地段时往往在河口留有许多墙石、江石和小石堆,有的地段即利用江岸绝壁,不再构筑城墙。长城沿线还分布有一些城址、瞭望台址和若干支线长城。
  朝鲜境内大宁江长城的构筑方法与中国境内燕长城相同,并隔鸭绿江与中国境内长城相望,朝鲜当地群众自古以来便将大宁江长城称为“万里长城”。在朝鲜西北部发现许多明刀、瓦当等燕国遗物,说明战国燕的疆界已经到达这一地区。大宁江长城始筑于战国燕,秦、汉在一段时期内曾经沿用。高丽时期这条长城沿线的某些城址可能被修葺利用过。
  秦、汉两代都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继续沿用前代长城,而且《汉书·匈奴传》记载:“起塞起来百有余年,非皆以土垣也,或因山岩石,木柴僵落,溪谷水门,稍稍平之”,因此东北地区燕秦汉三代长城的具体走向和沿革关系(如辽西地区三道长城沿线都发现有燕秦汉遗物)仍有待于更多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赤 峰 燕 长 城
         赤峰地处辽河上游,自古以来为中原通往漠北的过渡地带,素有“北防大门” 、 “桥梁纽带”之誉,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在赤峰大地上保存了自战国、秦、汉至金代的长城建筑总长一千二百多公里,南起宁城黑里河,北越西拉沐沦河以北,东西贯穿,横跨全市,遗迹尚存,甚为壮观。 长城是中国历史上特殊环境下产生的特殊建筑。远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即有营建长城之举。战国后期,在中国历史上出现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并立的局面,各国诸侯互相割据,烽烟四起,龙虎相啖,边绵不断。燕国地处北境,偏于一隅,在七雄中是一个地小人少、国力薄弱的诸候国。它的北部有强悍的游牧民族东胡,南部有强齐,几乎完全处于腹背受敌的困境,对燕国构成严重威胁。到了燕国中后期昭王时期,励精图治,招贤纳士,实行改革,富国强兵,使燕国转弱为强,一振国势。燕国名将秦开总领燕兵,一举袭破了东胡。燕国取得了暂时的胜利,仍有后顾之忧,于是在秦昭王、赵武灵王“筑长城以拒胡”之后,也修筑了燕长城这一规模宏伟的军事防御工程。
       燕国先后筑有南长城和北长城。南长城即易水长城,以易水为塞,即燕易水长堤(长城)。
       燕北界长城即燕北长城。西北河北,穿过边绵山地,由河北围场进入赤峰。在赤峰分别分布于喀喇沁旗娄子店、山前乡,元宝山区美丽河乡,在黑山头附近越过老哈河进入建平县外贸场(种羊场)、建平老官地、热水、烧锅营子、二十家子,越过蹦河,经九百步大荒,进入敖汉新惠镇、扎兰营子,过孟克河,至新地、倒格郎、克力代红山咀,过教来河至内子府、王家营子等地,在发来甸子附近进入辽宁省,长约300公里。
    在赤峰及其附近的燕北长城沿线,保留了许多台、嶂、城建筑,为我们研究古长城防御体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赤 峰 秦 长 城
       秦国在始皇瀛政统一六国以前,和其他诸侯国一样即有修筑长城之举。
      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后,为了继续巩固、扩大统一事业,长城仍然挥着它的作用,修缮、扩建、边接更大规模的长城,是刚刚建成产的中央集权国家的重要军事措施之一。
       秦国营建的临洮——辽东的长城,东西横垣,跨越中国北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河北、辽宁等到地,跨山越谷,气势磅礴,极其半观。今赤峰地区正入秦长城中段,地形复杂,地势险要,其走向与分布大体由河北省围场县进入赤峰郊区,由西而东分别经同当铺地、王家店、水地、安订沟、大北海、傲汉白斯朗营子、黑山后北山、老牛槽沟、南塔北三家、傲吉车罗城、傲音匆苏八旗、东古鲁板蒿、荷也等地,在傲汉与哲盟交界的岗岗水库附近进入奈曼旗,直东入辽宁境内,长约250公里,遗迹尚存。
        在赤峰地区秦长城沿线,还发现许多秦代聚落遗址,出土大量铁制家业生产工具和兵器,反映了秦朝在统一过程中,一方面会诸于武力,同时也积极发展生产,鼓励家耕。
赤 峰 汉 长 城
       公元前206年,在楚、汉相争中取胜的刘邦,在长安建立了西汉王朝。
       汉初,居于内蒙古本部、大青山以北的匈奴民族,迅速崛起,一举东征,东来东胡,构成汉朝的主要威胁。汉武帝继位后,在今内蒙古东、西部及山西、河北地区,汉、匈之间小战数十次,大战十余次,辽西、右北平一线的战争尤为残酷、激烈。在汉朝发动的长达十余年的对匈奴战争中,据史料不完全统计,汉朝先后出兵一百万,匈奴折损三十万众,西汉王朝也大伤元气。
       西汉长城以烽燧和边关(关城)为主体,在赤峰内东端从辽宁省建平县承德县三道貌岸然沟门乡史家营子林区,分别经同赤峰市喀喇沁旗甸子、乃林、西桥、宁城县小城子、大城子、三座店、存金沟、八里罕、甸子、头道营子、西泉、大营子等十二个乡镇,长约250公里,其总体走向大致沿战国--秦代长城,东西横跨我国北部和东北地区,赤峰一段居中,分别边接东、西地段。
      赤峰境内的汉长城,地形选择以坤兑河为塞,沿河之北岸或西岸而筑,烽燧距河近者1公里远者5公里。长城地带地势较高,是内蒙高原大青山东延的余脉,所经地段多深山峡谷。处在老哈河怀黑里河江合的黑城地区,是汉代重要关隘所在,史称卢龙要塞(北口)。这里方贺数十公里,三面环山,中间为老哈河冲积的平川,在现代为南入河北平泉,达河北承德,东抵宁城天义,北去王府、赤峰的交通要道,在古代为兵家必争之地。
赤 峰 金 长 城
        活动在东北黑龙江流域的女真族,在著名的外交活动“海上密盟”成功后,于公元1115年建立了大金国,并先后灭辽败宋,形成了与南宋、西夏三分鼎立的局面,成为当时我国北方和东北地区雄踞一方的强族。
        金朝政权建立后,把“虎视中原”作为基本国策,但由于各族人民叛服不常,尤其和北部蒙古劲骑不断发生兵事,以至金朝不能以武国制服,兵败议和。女真统治者为了遏制蒙古南下,从金熙宗天眷元年(公元1138年)到金章宗承安年间,大约用了六、七十年的时间,调节器遣数百万军民,大兴土,在北方草原地区修筑了我国历史上最完备、最严密的军事防御工程,这就是闻名于世中世纪史的金朝边堡界壕,史称“明昌长城”。
        金代边堡分布在赤峰市北部阿旗、左旗、右旗、林西、克旗草原地区,其范围与走向是:东北由哲里木盟扎鲁特旗民主乡附近越过达拉河,进入阿旗巴彦包勒格苏木拉嘎赛花后那杰村,西南沿沙地草原经舆布勒和日木(墙)、玛尼图北部,西南入左旗乌兰达坝;在左旗墩达坝沟门一带,经新浩特柴树沟门、蒿不高乌朝鲁太(红石子沟门)、好尔吐乌兰坝场、海力吐、白音勿拉亚儿腰村,在乌兰白旗北侧,进入右旗常兴、索布日嘎苏木毕吐、朝阳乡海日其格,在东边墙一带进入林西五十家子,新林镇统部、板石房,在天合园一带进入克旗,西南经安乐、沙胡同、哈登布拉格、阿其乌拉、榛子山、达来湖北侧,在多若诺日西南进入锡盟正蓝旗,长约480公里。所经地段多草甸草场、沙地草原或丘陵草地,地势开阔,甚为半观。
        在赤峰大地上保存了自战国、秦、汉至金代的长城建筑总长一千二百多公里,南起宁城黑里河,北越西拉沐沦河以北,东西贯穿,横跨整个赤峰市,遗迹沿存,甚为壮观,这是赤峰市的重要文化古迹和人文资源。
契丹长城 .
       契丹族源于鲜卑,是生活于我国北方草原的一个古老而强大的民族,自公元4世纪中叶崛起后,便一直游
牧于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一带。公元916年契丹族领袖耶律阿保机始建契丹国,辽太宗耶律德光于公元947
年灭后晋,建大辽国,定上京为国都(今内蒙巴古林左旗南)。公元984年改国号大契丹国,建都中京(
今内蒙古宁城)。公元1066年复号大辽。其疆域东北到今日本海,黑龙江口,西北抵蒙古人民共和国中部 ,南以今天津市海河、河北省霸县、山西省雁门关一线与宋接界。
       契丹所统治的地区,属多民族聚居地。在它的北部边境生活着女真、室韦、铁骊、乌古等部族,这些部族 同契丹的关系,非常不稳定,成为契丹的一大忧患。契丹在对这些部族用兵的同时,在呼伦贝尔草原西部 修筑了一道长城。这条长城东起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额尔古纳右旗上库力西南的一座古城,向西南进 入拉布达林,然后沿根河南岸西行,经格罗火义的山、小孤山、黑山头镇,到达四卡。又由四卡折而向南 沿额尔古纳河东岸行35公里至额尔古纳河进入俄罗斯境内,在贝加尔斯克西南5公里处,又折回我国境内 ,继续延伸到达现在的满州里市,然后进入新巴尔虎右旗境内,经查干陶勒盖山之南,海拉尔市之北,长 城在这里又延伸到蒙古国境,一直向西,最后止于鄂嫩河源与乌勒吉河源之间的沼泽地带。这道长城穿越 中国、俄罗斯、蒙古共和国三国,长约700多公里。关于契丹修筑长城的时间,文献记载很简略,据《宏 简录》、《金史》等文献记载推断,此长城修建年代大致上讫公元1058年,下限在公元1114年。这条长城 全程均系土筑,从底至顶一般高15米,底宽8米左右,在外侧挖有长壕,这种深沟高垒的筑城方式,在当 时还有是具有相当强的防御能力的。
       此外,据《辽史》记载,公年908年辽太祖在契丹还没有建国以前,曾在镇东海口一带修筑一段长城,其 目的是防御邻敌渤海政权的侵袭,并兼有阻截渤海与华北中原联系之意。镇东海口位于今辽宁省大连市金 州区南部黄海与渤海交汇地岬处南关岭,这里是古代东北地区由海路通向中原的要道。当时唐朝使臣去渤 海册封大祚荣称号即经过此地,而渤海国使入唐也走同一条路,当时渤海与契丹时常发生冲突,为阻止渤 海与中原王朝的联系,契丹人占据此地后遂修筑长城。(选自“剑南春2006中国长城新闻采访万里行”活 动宣传册《长城》,董耀会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内蒙古宁城县黑城遗址,战国时燕国在此屯田戍守建立右北平郡
东北有两座长城,都是用来防御谁的?很多人猜错了!
东北燕秦汉长城
澶渊之盟
解密!寻萧太后的三处看花台
百年前日本人在赤峰——“外教”鸟居龙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