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随笔】乾州蕞娃:发展是最好的继承 进步是最好的纪念——《路遥研究》第9—10期合刊读书札记

【前言】1992年11月17日上午,路遥因肝硬化腹水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转眼间,路遥离开我们已经快30年了。路遥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给社会留下了宝贵的社会财富,这财富不仅仅指他的文学作品,更包括他对文学、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用这样一个题目,写下自己关于《路遥研究》9—10期合刊的读书札记,也算是对大师的怀念吧

发展是最好的继承   进步是最好的纪念

——《路遥研究》第9—10期合刊读书札记

乾州蕞娃

对于路遥,最早的记忆,应该是30多年前,那时自己还在上小学,大概是三四年级的时候,看了连环画的《人生》,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高加林跪在村口。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连环画《人生》(1983年12月第一版)就是以此为封面的。算上小人书,《人生》我看了三遍,所以有《三读<人生>》一文。
再后来就是在教育学院上学的时候,看到了他的小说《平凡的世界》。印象中是从学校图书馆借的,但也许是借同班武功县那位同学段鹏程的。
《平凡的世界》我只看了一遍,但是至今记忆尤深。其原因在于,在我的身边,有一位“孙少安”。也许,以后我会讲他的故事,也许我会把他的故事深深的埋在自己的心底。关于这一点,我一直很矛盾。一方面,我不忍心将别人的苦难生活翻出来变作我的稿费,揭开他们的伤疤供别人欣赏,但我又不忍心让他们如枯干的野草一样自生自灭,隐没在历史的长河。

当然,除了这两部小说之外,我还看到很多关于路遥的文章,涵盖他的家庭、爱情和婚姻生活以及他的文学创作评论。当然,这样的文章大多是碎片式的。所以,这次在袁老师家看到《路遥研究》我就没有客气,直接讨要了过来。我大概用了一周时间读完了近300页的读物。可谓是收获颇多,下边我就分类整理如下,与大家共勉:

关于路遥研究:
《路遥研究》是2020年12月由中国·延安·路遥研究会、延安大学路遥与知青文学研究中心、清涧路遥纪念馆、延川·路遥文化园区、路遥在甘泉纪念馆联合出版的一本内部交流资料。
《路遥研究》(第9—10)期合刊包括:本刊要闻(18)、论路遥(11)、鲜活的记忆(14)、路遥链接(10)、山花人物(11)、西咸作家旅延速写(8)、路遥原著(1)、大山回声(10)和特别拾遗(1)。
在网上找了半天,也没有发现《路遥研究》第一期是什么时候发行的。这让我有些困惑,按道理像这样在全国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研究组织发行的书目一定会有相关记录,也许是自己查找的方法有问题。

关于文学的认识:

(1)阎晶明:文学是一份朴素,寂寞而坚韧的事业”。

“文学是与时代同步伐的,是时代精神的高度体现,作家要发时代之声,在时代发展中有所作为。”

(2)常智奇:新时期文学的最大功绩,就是唤醒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沉睡的人生悲剧感和悲剧人生观,用一种前卫性的苦难意识,强烈的冲击和取代了温柔敦厚、可居可乐、逍遥自在的农业文化观念对文学的羁统。”

“'伤痕文学’,是一颗属人的孤独的滴血心灵面对兽性对人性的摧残,面对肉体苦难和精神苦难的双重伤残,大声呼唤仁爱的魂归曲。'反思文学’,是作家站在苦难意识的基点,直面流血、惨淡的人生,对造成中华民族十年苦难是的深深反思。'改革文学’,是面对我们民族在苦难中挣扎、抗争,文学对民族精神、现存制度中'痛疾’'裂痕’的剔除、修补、鞭挞和剖析。'寻根文学’,是以'文化’为根,对苦难做正向和逆向的、多角度、多方位的反映与表现。'先锋派文学’,正是借助于人生的苦难,表现人身心体验的痛苦。在他们看来,真正属人的意识觉醒是和人的苦难意识的觉醒是互为并生的。”

路遥的人生苦难意识,不是'发生于人类心灵深处的历史运动的最初形相’,而是历史发展在人物心灵深处的同步投影。

关于文学工作者使命的认识:

(1)何向阳:作家是人民的一员,人民是作家创作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

(2)罗曼·罗兰:“伟大的艺术家是时代的眼睛,通过这眼睛时代看见一切,看见自己。”

(3)路遥:作家的劳动不仅是为了取悦于当代,而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待。

我们的责任不是为自己或少数人写作,而是应该全心全意全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

我在薄纸上的劳动和父亲在土地上的劳动本质上是一致的。

作品在某种意义上,不完全是智慧的产物,更重要的是毅力和艰苦劳动的产物。

(4)孤独求馍: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在于它能与不同时代的读者心灵引起共振。人物身份、故事背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思想,是对生命的态度。

(5)路遥:作家的劳动不仅是为了取悦于当代,而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交待。如果为微小的收获而沾沾自喜,本身就是一种无价值的体现。

路遥研究的目的:

(1)钱远刚:学习路遥精神,就是要学习他如何为人民书写,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2)何向阳路遥精神遗产包括:人民情怀、时代感知和艺术坚持。”

与路遥及其作品相关的知识

(1)《路遥的世界》尾声为“用我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的意志,赌上我的青春亦或是生命。”

(2)陕西关中农村有位叫刘鑫的小伙子,在村子里建起一个叫“黄土乡舎”的“准乡村文化沙龙”,他坚持每天用毛笔誊写《平凡的世界》片段,用关中方言朗诵并在微信朋友圈推送。他通过这种方式与路遥的许多粉丝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厚夫《为路遥立传 是我生命的自觉》)。

(3)路遥以社会学家、政治家、作家的多重维度和高度对于当代中国及至世界众多国家普遍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交叉地带”的重大社会课题进行了反映和探寻。路遥用自己的作品和精神探索着中国道路和中国精神。(刘瑞平《读路遥——路遥笔下的中国道路和中国精神》)

(4)理想的卓越、心气的高傲和精神的雄健是构成路遥精神的三大支撑。

(5)作为文学的殉道者,路遥经过两所学校的修炼。一是与生俱来无法选择的生活学校,课程是贫穷与挫折。一是文化学校,特别是延安大学。(晓雷《路遥的生活观》)

(6)陈忠实:就生命的历程而言,路遥是短暂的;就生命的质量而言,路遥是辉煌的。

(7)咸阳市秦都区底张乡农民于运河,因为和高加林有同样的学历,同样高中毕业回农村,但人生结局却不同。于运河办了制鞋厂,带领农民脱贫。因为对《人生》中高加林的结局不满,决意要写一个续集。最初,曾征得路遥同意,后路遥决心写《平凡的世界》,无意写续集,并建议于运河“用你的故事,弄个乡下人”。1989年投资80余万元拍摄了电影《乡下人》,成为中国第一个投资拍电影的农民,并身兼制片人、编剧、主演等多职。

最后,指出该书中存在的两个问题。一是彩页中有两处错误:将陕西省著名作家“邹志安”的姓名写成了“皱志安”。作为乾师校友,对于这样的错误,我是很难原谅和接受的。二是第264页:剑熔《我在铜川见路遥》一文中谈到“1988年,从首都北京传来消息,路遥创作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这段话明显是不对的。众所周知,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先生生前遗愿于1981年设立,每四年举办一届。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参评作品范围为1985—1988年创作的文学作品。1991年评出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颁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陕西三位作家:路遥、贾平凹、陈忠实之比较
路遥,超越苦难的精神标杆
平凡的世界,苦难的路遥,获茅盾文学奖后,他连领奖路费都掏不起
致敬—路遥先生
新闻读本||为什么是《平凡的世界》?
1988年,《平凡的世界》获得茅盾文学奖时,大家都在向路遥祝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