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分展场 | “1 10”微改造,五大建筑团队打造盐田新滋味

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盐田分展场,将于12月22日开幕。此次展览活动邀请了5个建筑团队对大梅沙村内10栋建筑进行微改造并新建了1栋临时展厅。分展场以大梅沙村约6000平方米的中心区域为展览范围,以10栋微改造建筑和1栋临时展馆为主要展览空间,通过三条共约500米的路径来组织整个展览流线,以一系列建筑师和艺术家共同组织和参与的展期活动为亮点。本次盐田分展场的策展主题为“村市(是)厨房”,将厨房这个传统意义上的生活空间放大到城市尺度,成为公共交往空间,进而表达独具盐田“滋味”的“城市共生”。

盐田分展场

滑动观看盐田展场标志性景观 (市场、大榕树、菜田地)

展览主题

村市(是)厨房

展览场地

大梅沙村

盐田展场位于大梅沙村,该村多年来被埋没在周边快速的城市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中,为附近产业外来工提供了生活成本较为低廉的衣食住行场所。盐田分展场将通过建筑微改造的方式,将村内现有的零散空间梳理整合,并与生产方式统一起来,与村民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进行创作和展览。建筑师与艺术家将配对合作,共同探讨未来城中村的一种崭新的更新可能性,为盐田留下一种艺术生活方式的参考样板。

5个建筑团队

刘珩 南沙原创NODE

俞挺 Wutopia Lab

杨小荻 普集建筑

张斌 致正建筑Atelier Z

臧峰、James SHEN、何哲 众建筑

 (按照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

1 10栋建筑

1 10建筑平面分布图

临时展厅

村中菜地展览馆

展览馆现状及效果图  ©南沙原创

村中菜地展览馆是整个盐田分展场建筑群的主展馆,位于建筑群的东北角,建筑的东南面和西北面各设有一个入口,展馆东南面通过一个二层的空中走廊直接与九号楼串联了起来,保证了游览路线的连贯和畅通。

村中菜地展览馆效果图 ©南沙原创

建筑的整体设计构思源自于对中国当代宅基地的均分面积制度所带来的村落肌理空间的思考,尊重原有空间的特质和组合关系。假使宅基地一户需100平方米,按照单位面积100平方米划分宅基地小单元,设计出不同长宽的等面积矩形,并将其进行拼接和微调,随之演化出与均质、同化的网格状村落肌理相类似的和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建筑平面。

村中菜地展览馆效果图 ©南沙原创

每个宅基地小单元中均包含室内的展览或活动空间和半围合的室外空间,灵活多样的室内外空间相互穿插结合,既可增加各个单元空间的室内采光,又可增强游览流线上的视觉趣味性,使游客在空间中得到精神和身体的放松。

村中菜地展览馆效果图 ©南沙原创

每个单元的屋顶均有坡度和样式的差异,与展览空间平面分割相呼应。而建筑立面的材料是选用最常见的混凝土和砖墙,粗犷而朴实,符合周边环境现状的同时不乏时代气息。

 村中菜地展览馆设计概念  ©南沙原创

 村中菜地展览馆一层平面图 ©南沙原创

1 号楼

 模块系统

 “插件”安家

1号楼现状及效果图  ©众建筑

1号楼的改造众建筑设计了两个不同的“插件”。一个为“基础设施塔”,另一个为“插件家”。基础设施塔的设计完全出于户主对房屋后续使用的考虑。由于原先室内空间不足,导致室内楼梯的空间被压缩,加上原有建筑的卫生间使用不便,污水处理系统为旧城普遍使用的化粪池。基础设施塔目的是整合这两部分需求至一个外置的插件,解决交通与卫生两个生活基本问题。我们认为,交通与卫生间为判断现代生活质量的标准,也是大梅沙村作为“城市生产空间”很重要的基础。在基础设施塔的下部,有连接卫生间的净化槽系统。净化槽是一种新型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其优势在于经过装置内部的细菌处理,最后排出的污水能够达到中水级别,大大减低了旧城生活污水的处理成本。

1号楼新增各部分示意图 ©众建筑

插件家是回应展览中住宿的需求。“插件家”系统 (Plugin House)是由众建筑针对各地老城区、市郊和乡村里长期存在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房屋密闭、保温、隔音、防潮不佳等问题,开发的一套包含多种功能模块的系统化解决方案。它既可以直接用于户外房屋的搭建(“插件家”),也可以像“房中房”一样内嵌于老旧房屋之中(“内盒院”)。众建筑利用原有房屋的阳台安放进插件家,提高来此住宿的艺术家与研究人员的生活质量。

1号楼一层平面图 ©众建筑

2 号楼

空间索网

立体绿化

2号楼现状及效果图  ©众建筑

众建筑为2号楼设计了一个立体种植系统。2号楼业主会在屋前的花坛与花盆种植蔬菜供日常食用,这在广东乃至全国十分常见。众建筑意借此机会设计一个能够创造不同空间与种植体验的种植系统,种植系统分为空间索网与挂盆

2号楼效果图 ©众建筑

空间索网既提供一个连续的曲面种植界面供爬藤类瓜果生长,在院子与天台形成了两个遮阳的空间,丰富了原有建筑的使用体验。在更大尺度上说,它提供了旧城改造立体绿化的一种可能。挂盆种植系统是一种现成的产品,安装方便快捷,可供需要土壤的植物生长。在新加楼梯与原建筑护栏上布置的挂盆快速增加了业主的种植面积,两个系统结合形成了新的整体的绿化系统。

 2号楼一层平面图 ©众建筑

3 号楼

客家民宅

童趣厨房

3号楼现状及效果图  ©致正建筑

3号楼是一幢建造于70年代的典型客家民宅。由于整个建筑尺度较小,我们把此空间定义为以一层展览和二层亲子厨房为主的儿童体验区

3号楼效果图 ©致正建筑

首先拆除老建筑所有的非承重墙体,从原有空间趣味性出发,在一层设计了六个两两相互垂直的双坡顶展览空间。二层利用中间墙体上的原有门洞设计了一个“屋中屋”非日常体验空间。在保证儿童安全的前提下,楼面还局部做了起伏以满足小孩对空间多层次体验的需求。

3号楼模型照片 ©致正建筑

为了加强庭院的公共属性,在建筑主体临庭院一侧及室外楼梯上设计了一系列木格构花架,花架除了提供花果疏菜种植之外,还可用于儿童攀爬,游客座榻休息之用。

3号楼一层平面图 ©致正建筑

4 & 5 号楼

饮食男女 以盐为饰

中西互融 街头风味

4&5号楼现状及效果图  ©Wutopia Lab

WUtopia Lab通过建筑学来研究人并为之提供创新的可能性空间。通过村市厨房这个题目,WUtopia Lab饶有兴趣地讨论男女饮食中角色的问题。公共餐饮的厨房在男性掌握中,而女性依然是家庭厨房的主要角色。所以建筑师将手中分配的4、5号楼作为配对后成组的分配。4号楼,女性主宰的、私人小圈子但精致的饮食;5号楼,男性把握的、公开社会性但奔放的饮食。

 4号楼、5号楼效果图  ©Wutopia Lab

这个设计最后探讨的是建筑学的老话题:地域性。当下所有脱离建筑技术和制冷技术、同质化的地域性建筑都是伪地域建筑。城中村展现的是一种就地取材、拿来就用的生活态度。它没有任何历史包袱地、直接实用地、低成本地拼凑任何被其改写过的各种形式和技术,粗糙但生命力十足。建筑师摒弃所有当代形式符号提炼也尽可能减少自己常用的习惯,以色彩介入城中村,粉色代表女性,蓝色代表男性,继承了城中村毫无顾虑的勇气,但在立面和屋顶又用成熟的技术加以规整的梳理,展现建筑师不动声色的建筑化手法。当然建筑师最后还是考虑了地域性作为观念理解设计的导读。

4号楼效果图 - 盐院子 ©Wutopia Lab 

4号楼的院子、5号楼的神圣空间用了盐作为装饰,这是盐田存在的源头,这样厨房的存在就合理了。4号楼涉及到茶、香、花、点心,鼓励中西互融的当代城市饮食和社交文化,探讨一种高级的厨房体验之于社会生活类型。5号楼则通过腌制的咸肉、发醇的啤酒、开放随意的烧烤,以基本的食品存储技术和街头饮食来展示城市生活的另一个有生命的类型。

5号楼效果图 – 冥想室  ©Wutopia Lab

4、5号楼都有两个特别的地方。4号楼的屋顶花园、5号楼的冥想空间,开放的封闭和封闭的开放,通过这两个地点来创造认真经历饮食之后的心灵修行。

4号楼一层平面图  ©Wutopia Lab  

5号楼一层平面图  ©Wutopia Lab 

6 号楼

公共浴室

屋顶沙滩

6号楼现状及效果图  ©普集建筑

在古罗马时期,浴室不仅仅是洗浴空间,而且是重要的公共空间。人们可以在这里商量买卖,和解讼事,高坦阔论。然而,过去的公共与交流场所逐渐变化为私密场所。这类公共活动仅仅发生在私密空间中。以至于伴随公共空间而生的政治行为也逐渐减少。

在未来,借助新的科技与材料,浴室是否有可能变为一种全新的形态来模糊公共与私密的界限成为了这次空间改造的基本点。通过对于中部打开天窗和敲掉局部的楼板,形成公共空间。这种局部的尺度放大重新整合了原空间杂乱无章的秩序,也是对古罗马浴场中庭空间的隐喻。

6号楼效果图 - 中庭  ©普集建筑

6号楼增加了一个屋顶沙滩,这不仅是对大梅沙区域的回应,也让被街道和酒店阻隔了沙滩的大梅沙村拥有一片象征的海滩。对于原建筑而言,建筑的立面即是建筑内外部空间的边界。在这个案子中,通过增厚建筑的边界,形成一个过渡空间。不仅整合了外立面,也形成了一个进入序列,使住宅这种私密空间转为展览用的公共空间。

6号楼一层平面  ©普集建筑

7 号楼

藏民空间

移动回廊

7号楼现状及效果图  ©普集建筑

7号位于6号楼的北面,原建筑是一名藏民和当地人的居所。实际上在建筑师介入之前,他们已经对原建筑进行了一些改造。我们认为这些饱含藏族特色的装饰和外立面颜色等是他们自发改造的行为,实际上也可以成为这次展览的一部分内容。我们想要把一些藏族空间的体验和这次展览主题扣合起来。介入初始,我们有一些追问,到底如何定义一个厨房空间,如何划定这个空间的私密性。这个空间是由家具和设备围合的场域,代表了厨房的公共空间。仪式性的灶台和工具性的厨具,形成了对这个空间的定义。

7号楼效果图  ©普集建筑

那么我们就有一个设问,如果我们将这样的围合手段进行调整,使用可移动的厨具设备,使得可以将展区任意地方变成厨房。

再者,通过在原首层装饰隔断前增加一圈回廊空间。利用拆除的局部隔断重置在庭院的上方形成不同的光影效果。通过改变空间的进入方式,延长了原空间边界和人从室外进入室内的时间。这种时间性的增加和藏族空间的洗礼与注重效率性和生产性的厨房展览空间形成对比。这种二元对立也是对于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大梅沙村激进与保守的诠释。

7号楼一层平面图  ©普集建筑

6号楼、7号楼总平面图  ©普集建筑

8 号楼

屋顶茶室

户外剧场

8号楼现状及效果图  ©致正建筑

8号楼是一栋典型的80年代村宅,这次被定义为一个老人活动空间,并将茶室与展览功能相结合。在保留主体结构的基础上对空间进行再组织,将一层原本细碎的出租屋式空间整合成为几个连续的展览空间单元,通过建筑内部的新旧对比表现建筑的年代感和冲突感,居中开间结合艺术作品植入一个开放的体验厨房与餐室。

8号楼效果图  ©致正建筑

二层主要功能为艺术家驻留空间,中间开间被改造成直通屋顶平台的公共茶室兼工作室。为营造室内采光氛围,在一、二层屋顶平台均设置了高侧天窗,并利用天窗另一侧的屋顶起坡设计成供人休息娱乐的屋顶小剧场。

8号楼模型照片  ©致正建筑

用木构种植凉廊对入口庭院进行限定并在廊下形成户外茶室和庭院茶植,另利用屋顶平台的空闲场地和二层公共茶室,将种茶、喝茶、看展三者相互联系,从而产生更加有趣的互动空间。

8号楼一层平面图  ©致正建筑

9 号楼

窗洞变门

流动空间

9号楼现状图  ©南沙原创

九号楼以展览功能为主、商铺贩卖功能为辅。首层布置了展厅、书店、纪念品店,二层则全为展厅。建筑基本上保留了原有的建筑结构,在这个基础上打通各个封闭的空间,形成流动的展览空间。立面上,保留固有的窗位置的同时,在原有的形态上由窗洞变门,使得首层空间开阔、通透、流动。

9号楼一层平面图  ©南沙原创

10 号楼

因地制宜

“天桥”街区

10号楼现状及效果图  ©南沙原创

十号楼位于盐田分展场建筑群的西侧,虽距离其他改造建筑较远,但因位于次入口和主入口道路连线上,同时也是次入口到建筑群的必经之路,故其重要性较为突出。10号楼旁有一颗位于道路交叉口处的标志性榕树,榕树下是一个小神社。

10号楼效果图  ©南沙原创

改造的思路遵循着因地制宜,顺势而为的原则。建筑的改造手法是在保留现存底层墙体的基础上,去除原有楼板、原有梁、原有柱,新建二层的钢结构框架、钢架结构柱网梁架楼板,并加入了与大榕树外轮廓相呼应的圆弧型凹屋顶元素,使得整个室内空间是一个上下层连通的完整展览空间。

10号楼效果图  ©南沙原创

底层墙体基础保留了原有的肌理和原有窗,进行重新粉刷,立面材料选用虚实结合的聚碳酸酯多层中空板(阳光板)和水泥板,透过阳光板散发出的隐约灯光增强了立面的光影效果,给人以独特的视觉感受。建筑内部沿建筑平面对角线放置了“天桥”,可从建筑北侧大榕树和南侧的建筑间缝中看到入口楼梯并通过楼梯到达“天桥”斜穿整个建筑,以此将建筑融入街区,成为城市空间的一部分。

10号楼效果图  ©南沙原创

整个建筑保持了简洁明快的设计风格,虚与实相结合、新与旧相交融,同时也体现出符合现代人生活品位的时尚和个性。建筑凹屋顶处设计了几个面积大小不同的天窗,契合整体观感,在增加二层采光的同时丰富了建筑整体立面效果。

10号楼二层平面图  ©南沙原创

关于2017深双

2017 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主题为“城市共生(Cities, Grow in Difference)”,由策展人、评论家侯瀚如,URBANUS都市实践创建合伙人、建筑师刘晓都孟岩(按姓氏拼音排序)共同策展,计划于2017年12月15日在主展场深圳南头古城开幕,同时还将有盐田、光明、龙华等城中村实践分展场与主展场形成多区联动与互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旧改-城中村】盐田大梅沙村建筑改造及公共空间提升,深圳 / 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
艺术家如何玩转空间艺术?
设计趋势观察 | 新农村更新计划:行至未来,承载文明
2019年最受欢迎的24个室内设计,被点击查看过上万次的案例
美国艺术博物馆新馆
办公建筑重构——精细化设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