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应对住房需求转变,美国有哪些创新的居住解决方案?(1)

为了应对上述住户人口结构的转变,附属住宅单元(Accessory Dwelling Units,简称ADU)、小型住宅(Tiny Houses)、共享居住空间(Shared Living Spaces)等“旧”概念得到了“新”发展。

附属住宅单元(ADU

附属住宅单元(ADU)是存在于(within)或毗邻(adjacent)于主住宅(primary residence)的、独立自足的次级住宅单元,常位于地下室、车库、屋顶、后院等区域(如下图所示),面积根据地区和地块的大小不同有下限和上限。一般情况下,ADU不能被单独购买或出售,但可以被出租。

ADU可以出租给租客获取资金,作为经济补充;可以用作客人房或应对家庭成员增多的情形;还有一些独居老人选择自己搬进面积更小更经济的ADU,而把主住宅出租以获取更多的经济保障。可以看到,ADU在适应家庭成员结构的改变、增加收入、缓解住房经济压力、增加可负担住房等方面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小型住宅(Tiny House)

小型住宅(Tiny House大多在40㎡以下,不需要附属于主住宅,这是和ADU的最大区别。一种特殊且受到“追捧”的小型住宅是带轮的小型住宅(Tiny Houses on Wheels, 简称THOWs),通常在法律上被认定为露营车(Recreational Vehicle, 简称RV) —— 带有轮子或在一个可拖拉的平台上,因此,除非被锚固在一个厚基础上并和公共设施相连,大部分市区并不允许THOW这种非永久性设施用作住宅建筑。

小型住宅虽然可能带来诸如社区和财产价值完整性、建筑安全性、流动人口等问题,但在增加住房存量、增加可负担住房、便利跨代居住、吸引新居民、增加收入、支持弱势群体、为居民提供更多生活方式等方面可以带来相当程度的积极影响。

共享住房(Shared Housing)

共享住房(Shared Housing)的典型特征是居民常由于社交、休闲、娱乐等活动而聚集到一起,共享楼电梯、餐厅、洗衣设施等。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公寓、学生宿舍、教职工宿舍、过渡性住房(transitional housing)等共享住房类型外,这里所说的共享住房还包括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相关的人共同居住在一个永久性租赁房屋中的居住模式。这一模式在增加可负担住房、减轻住房经济压力等方面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附属住宅单元(ADU)、小型住宅(Tiny House)和共享住房(Shared Housing)在应对美国老龄化、单身化、单亲化、住房经济压力大等问题上可以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不少州或地区的政府开始放宽或修改相关的法规以支持它们的发展,例如德克萨斯州(Texas)奥斯丁市(Austin)、加利福尼亚州(California)弗雷斯诺市(Fresno)就分别于2015年、2016年放松了关于小型住房的建筑和分区限制。

由于国情差异,附属住宅单元(ADU)和小型住宅(Tiny House)在我国难以推广,但是共享住宅(Shared Housing)的理念和实践对我国有较多启发,因此接下来主要通过几个案例来展示美国共享住宅(Shared Housing)的发展状况。



享型住房设计


共享住房(Shared Housing)虽然不是新概念,但有很长一段时间,在美国,共享所能用的房屋却是当初为了核心家庭而设计的,正如我国常见的“合租房”大多是从为家庭而设计的商品房“改造”而来,这显然不能满足跨代共享、朋友共享、“陌生人”共享等多种共享模式下的居住需求。

为了应对市场上缺乏专为“共享”而设计的住房问题,美国针对性地推出了“合居舍友型”租赁公寓。正如下面的案例①所示,其平面图的功能房间组织,从整体上看与我国现今常被改造成“合租房”的商品房类似。

Baumhaus于2017年7月开业,共7层,含有127个住宅单元;提供酒店式的服务并会组织社区化的活动;房型包括小型工作室、含一间卧室的公寓、含两间卧室的公寓、含三间卧室的公寓以及三居室的共享房型。

其中,共享房型均为三居室,面积有62㎡和67㎡两类,三间卧室共用餐厨空间、卫生间、洗衣房和衣帽间,详细信息如下。

卧室内均采用了沙发和壁板下翻式的床体组合,使用场景如下。

可以看到,Baumhaus“合居舍友型”租赁公寓房型就像我国“三室一厅一卫”的变形,但很大程度上压缩了餐起空间,且以餐厨为主,使得房型更加经济适用;并且其“租赁公寓”的定位使“合租”变得更加合理,每月收取的房间费用也是按照“卧室”自身的大小而进行区分。此外,为了提高“卧室”的场景适应性,采用了沙发和壁板下翻式床体组合,睡眠与起居或工作空间可以灵活按需快捷地转换。

如果说Baumhaus“合居舍友型”租赁公寓房型仅满足了个人生活的睡眠/工作/起居独立性,那么下面的案例②就是这种房型的升级版——每个“卧室”都配备了独立卫浴。

Oslo(shaw)于2014年12月开业,是旧建改造而来,共4层,含9个单元33间卧室,均为共享房型。房型有三居室和四居室两种,每个居室均配备有独立卫浴空间,每套房间共享餐起空间;其中,三居室的个人空间比例更大,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到,Oslo(shaw) “合居舍友型”租赁公寓房型使得“合租”生活的品质更高,既保证了卫浴等私密性空间的独立性,又使得餐厨、起居等具有分享性质的空间拥有了更高的利用率。在保证个人空间(即卧室、卫浴和储藏)面积一定的情况下,通过调整公共空间(即厨房、餐厅、起居)的大小来适应不同人群对空间独立性的要求——四人“合租”时,认为住户更愿意“社交”,而设计有更多的公共空间;三人“合租”时,认为住户“社交”欲望稍低,而设计有更大比例的个人空间。

如果说,前两个案例是我国普通商品房的“合居舍友型”版本,又或者说是我国常见的“一室型”青年公寓的另一种表达,那么,下面的案例③就构建出一种更加丰富和创新的共享生活。

WeLive Crystal City于2016年4月开业,属于著名共享办公空间品牌WeWork推出的共享生活空间WeLive。该设施的房型包括小型工作室和面积从28㎡到74㎡不等的套房,共216个单元。不同于传统的公寓,该设施没有采用个人/私人空间最大化及各个单元尽可能隔离的组织方式,而是强调设备齐全、共享和时尚,鼓励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活动。为了强化“交流”氛围,设施还打造了独特的“三层式”邻里社区(见下图剖面所示),每个邻里社区包含多个公寓、一个共享起居空间和一个配备有完整设施的厨房(如下图照片所示)。

也就是说,在WeLive Crystal City中,居民生活的开放性和私密性被组织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是整个设施共享的一层公共客厅和更具开放性的共享办公空间;第二层级是每一个由三个楼层组成的WeLive社区,每一个社区拥有自己的公共交往区域——虽然三个社区间允许相互往来,但很显然的是,每个社区内部的交通联系更直接,具有鲜明的社区领域感;第三层便是每个人自己的居住空间,具有更强的私密性和独立性。

如果说案例①与②是在平面或二维程度上实现“合居”,那案例③就创造了三维的“合居”生活。

实际上,除了常见的“合租”房来解决住房可负担性的问题,在我国,还有不少人选择了“青年旅社”来应对住房经济压力大的困难——仅仅需要一张床。然而,这种明明已经离校、居住环境却更不佳的“宿舍式”居住模式亟待改善。下面的案例是美国针对“校外学生宿舍”而出现的应对方案,相比于前面的案例,具有更好的可负担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我国“宿舍式”合租住房的升级参考。


La Casa Student Housing于2012年开业,最初是为芝加哥大学的本科生提供的安全、可负担的校外住区,共计六层,现为整个区域的学生服务;房型为10人(五个卧室)套间,每套房间共享一个餐起空间、一个厨房和两个卫生间;设施内还配备有免费无线、电脑实验室、平面电视、洗衣房和一个健身中心。


可以看到,这种“宿舍”模式摆脱了传统的校内宿舍格局,具有更强的“生活感”,所有的“卧室”空间围绕公共空间(餐厨和起居)展开,每间“卧室”内供两人使用,兼顾了个人私密性和住房可负担性。应该说,对于刚步入社会的青年来说,这种房型是传统宿舍与传统公寓间的良好过渡。

与“十人宿舍”的案例④类似,案例⑤展示了人数更少的“宿舍”类型。

Panoramic Residences于2015年开业,与上一个案例相似,属于学生公寓;共12层,包含120套两人用的工作室和40套四人用(三间卧室)的公寓,每套包含一个完整的卫生间和一个现代化的厨房,面积从25㎡到58㎡不等;设施内还配有平板电视、洗衣设施和休息室。

具体来说,Panoramic Residences是更灵活的“宿舍”形式,例如四人宿舍实际是“三室一厅一卫”,即两间单人房和一间双人房通过一间餐厨空间与一个卫生间组织成为一个居住单元,因此能够应对更多样的居住需求。

小结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到美国近些年来的共享住宅空间既有强调CoHousing理念的社区——更多的是配置有个人浴室和厨房的独立单元(如案例②),也有强调CoLiving理念的社区——更多的功能空间被共享(如案例①),甚至采用了居住空间也非独立的学生宿舍模式(如案例④、⑤);此外,案例③更是将两种理念更好地融合在了一起,既保证了足够的个人空间,又将“社交”氛围进一步提升,创造出多层级的社区生活体验。

正如上文中的分析,无论哪一种空间模式,都可以对我国现有的各类型“合租”住房起到很好的启发作用,或许可以成为日后丰富、完善、改进现有的“共享”住房体系的一种手段。

下期微信,我们将继续聚焦住宅空间的“共享”问题,并看看美国还提出了怎样的创新解决方案

参考资料及图片来源:

National Building Museum, AARP LivableCommunities. Making Room: Housing For A Changing America, 2017 | viewpointcloud.com/blog/local-government-resources/governments-guide-tiny-house-regulation| housable.com | tumbleweedhouses.com | accessorydwellings.org | bankrate.com |apartments.com | aiapgh.org | oslo-dc.com | apartmentfinder.com | assemblystudio.net| architectmagazine.com | panoramiclivingsf.com

想更加了解我们,请回复“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东京板桥公寓
住在加拿大VS住在中国,是种什么样的不同体验?
Architizer A+Awards2020小住宅概念类获奖作品欣赏
狭窄的房子,如何变身明亮美宅?
购房基础知识-首次购房一定要看
“魔方”公寓——小蜗居的逆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