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爆发安史之乱,根本原因是唐玄宗要实现这个梦想

想必大家或多多少都知道"安史之乱"这个词,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历史事件,那个时候的唐朝还是比较鼎盛的,就因为安禄山突然起兵造反,整个唐朝一下就被拖垮了。

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么一个问题?中国古代的皇朝,遇到这种类似的军阀起兵反叛,一般都是在一个皇朝的中后期阶段。就比如汉朝的黄巾起义,清朝的太平天国运动,当一个王权国家的国力日渐衰落,日渐积累的各种矛盾太多了之后,忽然一场大病袭来,一下子扛不住这其实非常的正常。

可安史之乱和其他的作乱有很大的不一样。

它只是一个特例,这场动乱是爆发在一个朝代最辉煌鼎盛的时候,那可是唐朝的开元盛世时期。如果不出现这场大动荡,那唐玄宗李隆基这个人在历史上的影响力,很有可能就超过唐太宗李世民了。这时候我们就会感到很奇怪,在一个朝代最强盛的时候,为什么也会出现这种病来如山倒的状况呢?

过去有很多个解释,要么是说唐玄宗李隆基沉迷女色,跟自己的儿媳妇扒灰搞破鞋,加上他年老昏庸,重用奸臣杨国忠,杨国忠和安禄山的私人恩怨导致爆发安史之乱等等,这样的说法太廉价了,直接把王朝兴衰的原因归到了儿女情长和家长里短的各种琐事上,这当然没有什么解释力。要么有的说法就是,因为唐玄宗对安禄山这个胡儿子掉以轻心,导致他狼子野心想取而代之。这对不对呢?

大家要知道,皇帝全天下就只能有一个,这种职业只能是孤家寡人,一天到晚最最担心的也就是被外人夺权,时时刻刻都是处在怀疑的状态中,要不说很多皇帝的疑心病很重呢,也是因为这个职业原因。何况唐玄宗这种还算的上是英明神武的 人,一手开创了开元盛世的皇帝,他怎么可能会犯这种没脑子的低级错误呢?

当前有什么人,或者未来潜在会对他造成威胁的人,皇帝是会本能的自觉下意识的做出反应,所以这件事说起来还算会感到很奇怪。

其实要说安史之乱,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唐玄宗沉浸在自己的故事里难以自拔。

那他到底是沉迷在一个什么样的故事里呢?开疆拓土的故事!如果我们假设早上个100年左右,就是唐代建国初期,这种事根本就不会发生。为什么呢?因为自从汉代灭亡以后,后面所有的皇帝们都知道,当皇帝最大的风险当然就是那些有军权的将领们啊,这不是个例,好几百年无数血的教训摆在那里,皇帝们又不是个傻子,肯定就搞出了一套防备手握重兵将领的预防措施嘛。到了南北朝的后期,北方朝廷的兵制叫府兵制,这套有效的制度,已经能发挥很好地效果来防范将领拥兵自重了。

那何为府兵制?我们大概说一下府兵制,简单的讲就是上百个军府分散在全国各地,兵农合一,种地产出全归自己,无需缴税也无需服劳役,,自己养活自己。不过一旦开战,就从周围的军府中抽调兵力,士兵们也就要扔下锄头扛起枪,自费为国家打仗。那仗打完了呢,这些府兵再打道回府,等待下一次的征召。这样一来作战的士兵都是临时征用的,一个边境军队的指挥官想拥兵自重也就没有机会,因为平时士兵和将领是基本分离的。

大家从小就熟悉的花木兰故事,这是典型的府兵制。"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这种情形就是朝廷从军府当中临时调用兵丁。

但是这种保险措施到了唐玄宗时代,可就不那么好使了,为什么?因为你老李家的开疆拓土多了,摊子自然也就大了。军府可不是随意找一块什么地方都能够搞一个的,最起码这块地方得有足够的耕地面积,能让这帮士兵自己有耕种的地方养活自己吧,所以大唐土地上很多边关地区,比如草原,高原地区,这样的土地环境是建不成军府的。

一旦有了战争,就只能从其他地方的军府临时抽调人,并且还不能调太久,也不能调太频繁,因为这些府兵都是自己养活自己的,有谁要调的太久,错过了农忙时节,那家里的庄稼就荒了,调的太频繁呢,这一来一回的路费还得府兵自己掏钱,有的士兵没存钱就出不起路费了。

所以到了唐玄宗的时候,整个征兵制度就由府兵制改成了募兵制。何为募兵制?同样很好理解,就是朝廷出钱来征兵,来养职业军人,报名参军者接受体检,合格便能成为职业兵,拿军饷,吃军粮,公费为国打仗。朝廷专门在各个地方上划拨出一大片区域,在靠近边关的位置养兵,按时发放军饷。

中央朝廷如果给军饷的话,国家财政就有点吃不消了,毕竟家大业大,要花钱的地方很多。那就由中央派个地方官来管理这块地方军权和财权,这个地方官的官名就叫节度使,在这块地方上一面掌管军队指挥权,一面在当地筹措自行解决军饷问题。

这个制度一出来,军队的人数明显就增加了很多,而且都成了职业军人,平常的训练时间也增多了,边关部队的武力战斗值,提升的那可不是一点点,这个政策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制度创新,唐玄宗实施了一段时间后,得到的全部反馈都可以证明这个制度是有很大效果的。

西边吐蕃势力一下就被唐军赶回了本土,北边契丹和突厥的势力也被逐出了河北。此时的唐玄宗心里在想啥?当然是想成为文治武功,从古到今的千古一帝啊。他搞出了开元盛世,加上捷报频传,那就继续开疆拓土吧,必须要成就自己的梦想伟业。

所以,像安禄山这样的节度使,在唐玄宗眼睛里,就像一个工具、一把好刀,极其锋利好用不说、办事效率又高,在他沉迷要当千古一帝的故事里,已经完全得意忘形的忘了这把刀还能转过来,对准自己一刀砍下来。

说到这里,还有一个旁证,也就是各地节度使所掌握的边境军队,加起来一共有49万人之多。那面对这样的军事力量,朝廷中央军有没有实力去制衡边境军呢?当然有啦。直属归朝廷指挥的军队有13万。虽然整体没有边境军的人数多,但这基本是够用的,因为所有的边军不会同时一起造反。

如果唐玄宗对边境军态度十分警惕的话,就会非常小心地用这只有13万人马的万岁军了。可他很任性,偏不,蜜汁自信!当时的情况是云南出了叛乱,唐玄宗说,边军你们一个也不要动,平云南叛乱就得我的万岁军去灭,于是派出去7万人打云南,结果啊,全!军!覆!没!

等到后来安禄山开始叛乱时,皇帝的万岁军也才不到8万人。再看看安禄山这一边的呢,整整有18万人。大家说这个仗还能怎么打?这也从侧面说明,唐玄宗对各地节度使的边境军事力量几乎是毫无戒心的。当然这不仅是唐玄宗一个人的感知盲区,几乎整个朝廷中枢,没有人能看到这些背后的风险,因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背后的故事。

比如唐玄宗前期的奸臣宰相李林甫,他有两样是被所有人肯定的。第一他有办事能力,第二他是个非常谨慎的人。史书对李林甫的评价是"每事过慎",说他对任何事情的谨慎程度是超乎常人的,就这么谨小慎微的人,他难道就没有一点察觉到安禄山潜在危机吗?

对。李林甫作为朝廷的执政宰相,他心里最大的敌人,根本不是这些边军节度使,而是那些世家大族。初唐的那些皇帝们,包括后来的武则天,心腹大患都是一些关陇集团这一类的世家大族。他要对付世家大族,就回拼命提拔安禄山这种人:虽然是小吏出身,但是靠军功起家,没什么文化,更没有什么家族渊源,没有在朝廷中枢的政治影响力。

就这样的人,如果你是李林甫你也会提拔他,他的一切功名利禄都是你给的,他还不像一条狗一样忠心耿耿吗?

所以嘛,在李林甫的心中,安禄山就是一把火力足的手枪,那如果想让这把枪更好使,就应该升个级把火力搞的更猛一点,在唐玄宗时期,朝廷在各地一共也就设立了九个节度使的位置,后来李林甫为了提拔安禄山,一口气让他兼任了范阳、平卢、河东三地的节度使。

等到后来李林甫一死,杨国忠上台表演,但他跟安禄山的关系不对付。此时的安禄山一想,这下算是完了,官位再高升一把是没指望喽,这么下去保不齐富贵也没了。但是再一想,哎哎哎~~~不对啊,我手头可有18万兵马呢,而且都是常年在边关能征善战的军人。而唐玄宗那边只有8万不到的老弱残兵,怎么算都是皇帝应该由我来当啊。那还等什么,把反造起来吧~~~!这种情况,朝廷的那些人当年怎么会想到安禄山真的就反了。

今天我们回顾这个过程,不是在嘲笑唐玄宗昏庸,李林甫是笨蛋。而是在说,在真实世界里,敌人和朋友,目标和工具,状态是不断变化的,随时就会发生逆转。当一个人在他的故事里,陷得越深,对最后的逆转就越会意料不到。

所以,安史之乱哪里是什么皇帝沉迷女色的结果,它更像是一个人准备炸药去打仗,可结果呢,还没等到出门,炸药就在自己家里爆炸的故事。

好,安史之乱爆发的根本原因,咱们今天就聊到这里,我们明天见。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拾趣”,如果您有什么不同角度的看法,也欢迎您在留言区告诉我!谢谢您花宝贵的时间看完本篇, 看完的小伙伴可以动动您小手指点个赞再走好吗,也好让我知道是您来过了!明天见!


今日话题:在安史之乱中获的政治利益最大的人是谁?期待您的留言!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做删除处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安史之乱安禄山为什么要造反
(转载)王忠嗣之死、安史之乱与盛唐的终结
在歌舞升平的大唐开元盛世,安史之乱的爆发似乎没有任何端倪。
大唐为什么会出现安禄山?
右相李林甫在历史上是怎样一个人物?安史之乱是他导致的吗?
唐朝的外重内轻,随着节度使的做大,安史之乱就早晚会发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