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部电影,献给那些初为人父的男人

火热滚烫的情感,总是选择用最安静的叙述方式呈现出来,而时刻充斥着的人文关怀,则因为电影内外情感与经历的相似性,让观众拥有了另一个角度的思想认识,这便是是枝裕和电影所具有的魅力,抛开社会化的深度,回归家庭本身的思索,娓娓道来却意味深长。

认识是枝裕和导演,是从他的《小偷家族》开始,而顺着他的履历,重新回看这部2013年的电影《如父如子》时,突然发现,原来,有关家庭伦理的电影也可以这么拍摄。

最具有深度的电影,往往拥有最平易近人的故事架构,没有道德层面甚至是法律层面的审视,更多的是对于情感上的细腻刻画。这种从表面开始,然后深入到核心问题的挖掘,自始至终都把人放在主体的位置,随后才是扩散到人与人形成的群体中去。

《如父如子》这部电影,拥有着类似琼瑶式的俗套剧情,关于错抱孩子的戏码,可能在看电影简介的时候,就会自动劝退一大半的观众。但是,如果深入到这部电影的故事安排中时,我们就会发现,是枝裕和在情节的设计上,很巧妙地规避着最为通俗且可能具有戏剧冲突的法律或是道德层面的纠缠,而是把重点,回归到对于亲情关系的审视上来。

他知道自己电影的重点是什么,也没有为了讨好观众,而故意夸大矛盾的冲突点,这是很多家庭伦理剧所缺乏的取舍心态。

无论是《小偷家族》对于选择家庭与原生家庭的探讨,还是《如父如子》中对于血缘关系与收养关系的思考,是枝裕和都将最习以为常的亲情关系,细细剖开,一点一点地分析着它的原始构成成分,然后,利用亲情关系,反向思考着维系家庭稳定性的关键性因素。

我们从来不知道该怎么做父母,也从来不知道该怎么做子女,可是,我们却永远都对那个叫做家的地方充满着眷恋,这种羁绊的感情,大概来源于彼此无条件的纯粹爱。

1

《如父如子》这部电影,就像是一杯放了糖的白开水,表面看上去寡淡无味,可亲自品尝之后,才会真切地感知到融进水里的甜味。电影在整体的色调上,选择了浅蓝与淡白的冷色调,而在故事的叙述方面,所有的戏剧冲突,都做了最大限度的克制。

电影中,大量固定镜头下,良多和斋木两家人,总是以一种平行线的方式出现。

中产阶级与底层群体,两种截然不同的阶层,因为孩子错抱的问题,而不得不汇聚在一起。可是,即便是这样,导演也在生活方式,教育理念,甚至是对于家庭关系的处理上,都进行着明显的区分。这种区分让观众一目了然,而也是由于这种时刻存在着的区分,间接地探讨着维系亲情关系的核心。

中国和日本在传统观念上具有相近性,于是,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情感上自然会具有很大的共鸣。只是,是枝裕和似乎有意要将简单的选择题,放在一个极端的位置,然后,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增加了收养关系割舍。于是,在电影中,除了阶层上的对比,也就无形中形成了另一个对比,血缘关系与收养关系的对比。

六年的时间,良多极力的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到庆多身上,而庆多则尽量满足着父亲提出的各种要求,因为,在庆多的世界里,他很简单地认为,只有像父亲一样优秀,才可以配的上父亲的关爱,所以,他努力学习着并不感兴趣的钢琴,努力编造着谎话争取进入名校的机会。

作为观众,庆多的懂事让人心疼,而良多的冷漠,却并没有叫人心生讨厌。

仔细想一想,这种父与子的相处模式,应该存在于绝大多数的家庭中,是具有很大普遍性的,所以,这部电影的关注点,除了在亲情关系的探讨上,还有就是成人认知上的推倒与重建,也就是所谓思想上的成长。

是枝裕和在电影中,着实调侃了一把所谓的精英文化。高楼大厦内的良多家,虽表面富丽堂皇,可里面却冰冷至极。良多总是借着独立思维培养的理由,将自己所谓的价值观强行输出,而通过电影中的生活细节,往上捋一捋良多幼时的家庭环境,就会发现,良多父子的相处模式,就像是被克隆了一般,延续到了下一代。

这种恶性的循环,它的可怕之处,在于当事人的不自知,于是,《如父如子》在故事情节的设计上,一直都在尝试打破这种循环。当然,它并不是从所谓道德制高点上进行的审视,而是,透过生活化的细节,在扭转良多与庆多父子关系的基础上,实现了思想上的成长。

庆多使用的照相机里,良多总是以睡觉的样子出现;琉晴对于良多态度的不满,之后偷偷溜回斋木家;在野营时,良多总是选择避开热闹,没有参与到家庭欢乐中;得知抱错真相后,良多试图利用金钱,来同时争取两个孩子的抚养权。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者,其实,都在呈现着一种有条件的父爱方式。

在孩子眼里,爱就是爱,在父亲眼里,爱就是要让你变成和我一样的人,于是,畸形的亲情关系,始终无法让每个人找到自己合适的家庭位置,父不像父,子不像子。

所以,是枝裕和其实是在利用抱错孩子的故事设定,来尝试突破阶层束缚的同时,又利用底层的随和文化尝试打破中层的精英文化,让观众在观看电影的同时,也思考着自己的亲情关系,从而实现荧幕内外所有人的成长。

2

日本电影总是细腻的,因为,他们的感情表达从来没有离开现实的浸润,在他们的电影中,总是会寻觅到熟悉的生活影子,而平静的故事背后,却是真挚且浓烈的情感传递。故事已然不重要,也不再是大讲生活道理那么简单,它慢慢地将抽象的情感用简单的画面形式呈现出来,容易理解且引人深思。

很佩服是枝裕和化腐朽为神奇的本领,一个原本俗套的故事,却能够融入具有普遍价值的情感,既没有刻意夸大矛盾冲突,也没有故意制造戏剧张力。

故事采用循序渐进的叙事手法,从最开始比较温馨的良多家庭环境的呈现,到得知抱错孩子的痛苦抉择,然后孩子相互尝试寄宿中,对比着两组家庭对于亲情关系不同的处理方式,最后,利用开放式的结局,让两家人一起走进低矮的房屋内。

底层随和文化与中层精英文化的对比,财富给予与情感陪伴的对比,工作与家庭的权衡,上一代父子与这一代父子关系的呈现,电影在生活细节的展示中,将所有的主题糅杂在一起,却并不觉得凌乱,因为,始终存在一条主线的牵引,那就是亲情关系的理解上。

做父亲的嫌麻烦可不行,对孩子就是要花时间,父亲也是无人能取代的工作。

我突然明白了电影名字“如父如子”的意思,它的重点不在于孩子,而在于大人。这部电影,就像是是枝裕和对于所有初为人父男人的一次提醒,爱,从来都是无条件的,不要总是你以为,而是要时常想想他们以为的。

东方人的含蓄,让是枝裕和发挥的淋漓尽致,而东方人对于家庭的传统观念,也在是枝裕和的电影中有了全新的解释,克制且沉稳,略带压抑却恰到好处,就像那辆载着良多一家三口的汽车,行驶在安静的原野上时,一切的无声都流淌着温热的情感。

良多哀求着说:“任务结束了,快回到爸爸身边来吧”,这一刻,我哭了,也是在这一刻,我们和良多一样,都实现了成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电影《如父如子》漫谈:缺席孩子的成长,也会变得如同陌生人
大家到底爱「是枝裕和」什么?
微电影《空凳》讲述父子间的亲情,代沟,孝道,追思的文艺情感微电影
我今年45岁,被迫为姐夫生了一双儿女
【品牌案例】双11之前,京东微电影以父之名大玩“情感营销”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的扎心父子关系为何能让我们深深共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