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现象——避讳

避讳是指民国以前在行文、书信和著述等内容中,凡涉及到君主、父母和祖先等尊者的名字时都要回避的一种文化现象,即所谓为尊者讳为贤者讳。这种风俗最早出现在周朝,形成于秦,盛行于唐宋,延续至晚清。了解避讳这一中国历史上的文化现象,可以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

一、避讳的方法

当遇到需要避讳的字的时候,我们的先人是如何处理的呢?这主要有三种方法:

1、改字法

顾名思义这种方法就是将需要避讳的字改用别的字代替。例如:秦庄襄王名叫子楚,于是秦时把楚国称做荆国。它开始盛行于秦朝,历朝历代也都广泛使用。

2、空格法

这种方法主要盛行于魏晋时期,就是当遇到需要避讳的字时采用空格,或写“某某”二字。

3、缺笔法

这种方法就是把需要避讳的字减损笔画,造出一个新的字来代替原字。它主要盛行于唐宋时期。有些经过改造的字甚至沿用至今。例如:“昏”字,原为“昬”。唐朝时,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将“昬”字改造为“昏”。

二、避讳的种类

除了在行文中对君王、父母和祖先等进行避讳外,避讳的种类可谓五花八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改姓名

历史上有不少人为避君王的讳将自己的姓改了。例如:楚汉之争时,有“籍”姓者为避楚霸王项籍的名讳,将姓改为“席”。汉明帝名“荘”,当时有“庄”姓者改姓为“严”。还有人为避讳而改名的。例如: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原名刘子玄,就是因为避唐玄宗的讳而改名的。

2、改物名、地名

因避讳更改物名、地名的例子也不少。如西汉吕后小名叫“雉”,所以将雉鸟改名为野鸡,这一习惯甚至延续至今。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在汉朝时叫常山,就是因为避汉文帝刘恒的讳。

3、改常用语

因避讳而改变人们习惯用语的最著名的例子之一恐怕就是老百姓这一称呼的来历。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将“民”改称“老百姓”,并且世代延续成为常用语。再如:晋朝时为避司马师的名讳,将“太师”改称“太宰”,将“京师”改称“京都”,这些后来也都成为习惯用语。

4、辞官、改官名

南朝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范晔曾被朝廷任命为太子詹事一职。范晔父亲名叫范泰,“泰”与“太”同音,因此他为避父讳而辞官。唐朝甚至明文规定:只要父亲、祖父的名与所任官职或所求功名等有同字的须避讳,否则要被判刑。著名诗人李贺父亲名叫李晋肃,“晋”与“进”同音,所以李贺终生没考进士。有因避讳辞官的,也有因避讳改官名的。五代时的冯赟很有才能,朝廷曾任命他同平章之职。因其父名章,冯赟不肯就职,皇帝于是将“同平章”改名为“中书门下二品”。

5、对孔子等圣贤的避讳

每个朝代主要避讳的字都有所不同,但有些字是历朝历代都避讳的。这主要就是对孔子、孟子等圣贤的名避讳,尤其是要避讳孔子的名“丘”字,当行文中写到“孔丘”时通常以空格避讳。历史上也曾有“丘”姓者改姓“邱”。

6、文人家讳

人们除了要避帝王、圣贤的名讳外,主要还须避讳的就是自己父母、祖先的名字。这种现象在文人的作品等内容中随处可见。如:司马迁的父亲名谈,因此司马迁在其《史记》中遇到“谈”字时都改为“同”。杜甫的父亲名闲,因此你在杜甫的诗中看不到“闲”字。苏洵的父亲名序,所以三苏改“序言”为“叙言”。

7、恶意避讳

除了上述各种因尊崇而避讳的情况外,还有一中特殊的避讳现象——恶意避讳,即因为对某些人、物等的厌恶、憎恨而对涉及到这些人或物的字进行回避。例如:唐朝因安史之乱,人们憎恨安禄山,许多地名中有“安”字的地方都改了名,安定改名为保定,桐安改名为桐城,万安县改名为万全县。再如:南宋时,因憎恨金政权,遇到“金”字时改为“今”,且字写的很小,只有其它字的三分之一。

三、历代主要避讳的字

历史上出现的避讳的字数不胜数,但历朝历代主要避讳的字都不尽相同。其实显而易见,每个朝代主要避讳的字就是其重要帝王的名字。

1、秦朝

主要是避秦始皇嬴政的讳,当遇到“政”字时改为“正”,且读作zheng。我国传统的农历第一个月称为正(zheng)月或端月即因此而来。

2、西汉

主要是避汉高祖和吕后的名讳,当遇到“邦”字时改为“国”,将雉鸟改称野鸡。

3、东汉

避讳的主要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名,将“秀”改为“茂”,秀才因此称为茂才。

4、唐朝

主要是避讳唐高祖和唐太宗的名讳,将“渊”改为“泉”或“深”,将“世”改为“代”,“民”改为“人”、“户”或“老百姓”。“世代”、“人民”和“老百姓”这些习惯用语皆缘于此。

5、宋朝

避讳的主要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名,当遇到“匡”字时改为“正”或“规”。

6、明朝

主要是避明太祖朱元璋的讳,遇到“元”字改为“原”,“璋”字改为“瑞”。

7、清朝

主要是避康熙帝玄晔的名讳,当遇到“玄”字时改为“神”,皇宫的玄武门因此改称神武门。

        避讳制度随着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产生而正式形成,并随着封建社会的兴盛而盛行,最终也随着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灭亡而消亡,这充分体现了它是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产物。同时其中也蕴涵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尊敬长辈,崇尚贤德。

        中国古人用避讳的方式来表达祖先崇拜,而西方人对祖先的崇拜方式恰恰与之相反,喜欢在名字中用父母、祖先以及历史上著名帝王的名字。这也映证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习俗是千差万别的,甚至有些地方是相矛盾的。只有彼此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人类家园。

吴良(1324—1381)安徽定远人,原名国兴,投奔朱元璋后,因避讳朱元璋字国瑞中的“国”字,赐改名为良。

明初因避讳被改名的:冯国胜成了冯胜,胡廷瑞成了胡廷美,方国珍成了方谷珍。

江西吉安府太和县,到了明朝,因为避讳朱元璋太祖的名讳,改太为泰,就是泰和之来。

明朝小史

(明)吕毖 撰

●明朝小史卷一·洪武纪

○宜兴城隍 

杨国兴初名元,避讳改今名。太祖以其镇宜兴有功于民也,遂敕封宜兴,城隍显佑伯,庙食百世。

○因定海改宁波

  十四年徵鄞人单仲友至京师,备顾问,因言本府名明州,与国号同,请易之。帝徐思之曰:汝言是也。复询仲友山川谶纬甚详,对曰:昌国县舟山之下有状元桥,盖因谶得名。而童谣谓状元出定海,以臣观之,二邑素无颖异,将有待耶?帝闻定海之名,大喜曰海定则波宁,宜改名宁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称谓的“避讳”现象
“名以正体,字以表德”,为何唐朝“祖孙父子同名”盛行于世?
【文学】从李贺辞进士举说唐讳
课文中的言语忌讳
取名中如何“避讳”
“海上谜谭”第16次雅集谜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