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文王:文满天下聚人心

周文王(姬昌)

周文王,姓姬,名昌,周代王室奠基人,姬昌是他父亲姬历的嫡长子,姬历遭到权臣陷害,被商王文丁软禁,后绝食而死,姬昌世袭父亲诸侯之位,诸侯名叫“西伯侯”。他的正妻叫太姒(读如四),姓姒,是禹王(姓姒,名天命)的后代。

文王与太姒生活美满,相亲相爱,相传文王与太姒相遇与渭水之滨,两人一见钟情,《诗经》中“关关雉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描述文王与太姒的爱情故事。文王仁而明道,太姒贤淑有德,两人成为后世夫妻的榜样。

文王与太姒共有十子,依次分别是姬考(伯邑考)、姬发(周武王)、姬鲜(管叔鲜)、姬旦(周公旦)、姬度(蔡叔度)、姬振铎(读如堕,曹叔振铎)、姬武(郕【读如成】叔武)、姬处(霍叔处)、姬封(卫叔封)、姬载(冉季载)。

十子当中,大家比较熟悉的有:长子伯邑考为了救文王,被商纣王剁碎做成肉丸子让文王吃,英年早逝(见《封神演义》)。次子姬发推翻商纣王的统治建立周。四子姬旦辅佐武王建立周天下,之后又辅佐年幼的周成王,以德治天下,待成王成年后,还政于成王,后世皆尊称他为“周公”。九姬封(卫康叔)助周成王平定殷商之子武庚的叛乱,建立卫国,卫国是春秋战国时期存活时间最长的诸侯国,秦始皇一统六国建立秦朝后,卫国还一直存在。卫国出了大量人才,如商鞅、吴起、李悝(读如亏,助魏国成就霸业)、吕不韦、荆轲、聂政、子路(孔子的得意门生)等。

周文王

文王的品德堪比“圣人”,奉行“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厚德之人,连孔子都说:“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可见文王在孔圣人心中的位置非比寻常。

文王治理岐国时,对百信的生活非常关心,爱民如子,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保子民丰衣足食,采用“九一而助”的经济政策促进农业发展,他将公田分地到人,只收取九分之一的收成,商人往来不收关税,实行如同当今“世贸组织”一样的政策。

对待犯人,废除商代的连坐制,一人犯罪只追究一人的罪过,不连带妻子和其他家人,这种政策在春秋时期可谓是影响深刻,深得人心。

文王不仅提倡他的政策,而且身体力行,真是“知行合一”,亲自到田间耕作,生活俭朴,和普通人一样穿衣。文王藏富于民,岐国国力日益强大,成为各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各诸侯如果产生纠纷,都希望文王为他们主持公道,其中“断讼称王”的故事流传至今。

话说在商代,《史记.周本纪》记载:诸侯国虞(读如鱼)国、芮(读如瑞)国产生纠纷,找文王进行裁决,当这两个诸侯达到岐周的时候,发现岐周人谦让有礼,长幼有序,民风淳朴,觉得非常羞愧,于是说:“我们的争执让周人感到羞耻,何必自取其辱呢?”然后两人相互礼让而去。

各诸侯听说了文王的美德,有难办的事情都愿意找文王去解决,于是在各诸侯的拥戴下,西伯侯姬昌正式称王,是为周文王。

文王善于识人和用人,《礼记·文王官人篇》记载,文王总结和提出了“六征观人法”,这套识人的办法流传至今,中国历史上大凡有德之人,都非常推崇这“六征观人法”,如孔子、庄子、诸葛亮、曾国藩等人都深受“六征观人法”的影响。

六征观人法”总结来说就是:“观诚、考志、视中、观色、观隐、揆(读如葵)德”

'观诚'主要是考察一个人是否真诚,是否守信,是否能坚守做人的底线,有无节操。

“考志”主要是识别一个人是否有心志,是否能抵挡诱惑,是否浮夸,是否言行一致,是否少言多思。

“视中”是为了深入体会人的内心,从人外在的行为观测其内心,通过声音判定人内心的想法,知微见著,以小推大。

“观色”可不是现代所理解的“察言观色”,而是观看一个人的脸色确定人的品行,心气存于心而现于外,仁爱之心,定有令人亲近的神色;廉洁之士,必有难以玷污的神色;本质的神色安宁稳定,伪装的神色混乱纷杂。

“观隐”就是识别出一个人隐藏的真相,一些人喜欢隐藏真相以便营私,伪装真诚冒充忠诚,就是我们所说的“两面人”、“假好人”等。

“揆德”主要是考察一个人的品德,揆德就是推测一个人的道德,道德水平高低是从内到外综合起来进行评定,有道德的人,即便富贵却小心恭谨,彬彬有礼不骄傲自大。刚正不阿的人不诽谤他人,廉洁无私。善于钻营之人,只重利益,因利而交,没有道德可言。

周文王通过“六征观人法”,识别了很多有德有才之士,如“愿者上钩”的军师吕尚(姜子牙)、伯牙、叔齐、散宜生等人,他们辅佐周文王,为“武王伐纣”和建立周天下奠定了基础。

文王与《周易》

文王根据伏羲的先天八卦,通过推演,结合理政心得,创立六十四卦,制成《周易》一书,用来治理天下,《周易》以简单的图像和数字,以阴和阳的对立变化,来阐述纷纭繁复的社会现象,显示成千上万直至无穷的数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简示繁,充满变化的特点。

《周易》经过周公和孔子等人的推演和解读,最终形成了流传至今一本书《周易》,《周易》是百家之说的源头,如同西方的《圣经》,《周易》博大精深,所蕴含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之魂,正因为有了《周易》这本书,中华文化才能渊源流长。

周文王的哲学思想是“中道”,与儒家的“中庸之道”有本质区别,后世儒家的“中庸之道”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统治地位的工具,文王的“中道”是一种哲学观,是中华民族哲学体系建立的根源,“中”是一种道德观念和信仰,力求阴阳平衡,用至诚、至善的心遵循天道(天理)。

孔子修订的《中庸》一书也对“中道”进行了进一步解释,后来孔子的学生根据《中庸》一书创立了儒家学说,儒家学说不是孔子所创,孔子精通百家,是个大教育家,他晚年致力研究《周易》,曾拜老子为师,一心一意研究《周易》,并写了《易传》作为《周易》的注释,可见儒家学说并不是孔子所创,孔子修订《中庸》一书也是为了解释《周易》的“中道”,所谓的儒家学说乃是孔子的学生断章取义,借孔子的圣德将儒家学说推广下去罢了,后来儒家学说成为了封建统治者的思想工具。

要说孔子推崇什么学说,从孔子学生制成的《论语》及史料细心研究,孔子最感兴趣还是道家学说,可是说是道家的继承人和发扬者,说他是儒家学说的奠定人,真是冤枉了孔子,孔子最敬重的人是周文王和老子。

周文王可以说是东方的“耶稣”和佛学中的“释迦摩尼”,是华夏民族信仰的创立者,是中华文化思想的源头,中国人与西方人不同,西方人信虚无的神,中国人信奉有实体的“圣人”,“德高望重”的圣人便是中国人信仰的对象,不同的信仰导致东西方文化有本质的区别。

华夏民族“以人为本”,凡有大德之人,都会用“文或圣”表示,比如孔圣人、汉文帝、隋文帝等,西方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那是对中华文化不了解,中华民族信仰的是“圣人”而不是神,中国名字的由来,很有可能源于文王的“中道”,中国之所以叫中国,是因为信仰“中道”。

“中道”的发源地(今河南)的百姓,认为一件事可以办成,就会说:'中!”,说明“中道”思想流传至今,就连一代英杰曹操,也视文王为榜样,他位高权重的时候,众人劝他称帝,曹操说:“若天命在吾,吾愿为周文王!”,可见文王对曹操的影响非常大,文王的“中道”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华夏民族,需要中国人传承和发扬光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当有人说易经是迷信时,我突然怒了
周文王与周易
《易经》的作者究竟是谁?
周易与管理(上)
周易“二经、三古三圣、四圣四传、十翼”各指什么?
《周易》探源(四)(李仁贵珍藏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