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故乡,渐行渐远

       作者:海川

        从鸣鹤古镇沿着大河沿一直西行,途径双河桥、后方桥、五姓村,桥头村、新桥,就到了我父母的家,东塘港陈家(现为上林湖村村委所在地)。乡村的道路,修得越来越平整宽阔,河塘边是垒得整整齐齐的石坎,水泥路面结实溜光,靠河沿还围着一排枣红色的防护栏杆,河边早已没有花草树木生长的空间,太阳直射下来,水泥地面泛起阵阵的热浪。靠河沿一侧停满了汽车,每次我驱车回父母家,总是感觉道路狭窄拥挤。有时候我都要怀疑自己的认知是不是出现偏差,明明道路拓得越来越宽,为什么感觉却是路越来越小。

         陈家村座落在风景秀丽的上林湖畔山脚下,一条小河穿村而过。这里的多数人家姓陈,据传,几百年前,陈氏先祖从河南颍川来到此地,因为此地风景秀丽,土地肥沃,交通便捷,就定居于此。期间历经风风雨雨,战争和灾难,很多家族的后人或迁徙,或其他原因,散落到宁波、慈溪各地。陈氏家族原有的祠堂,坐落在村庄的东边,曾经是我们小学的学堂。

        依稀记得,流经村庄的小河,水流清澈,河底生长着水草,随着河水的流动,挥舞起长长的手臂,飘逸而灵动。水中不时飘来一朵朵的水芙蓉,清新丰盈的绿叶,就像开在水中的芙蓉一样娇嫩美丽。沿着村庄内曲曲弯弯的河岸,参差不齐的长着一些柳树,柳树下狗尾巴草随风摆动。一群少男少女们,像风一样自由,经常在放学后,把书包往草垛旁一塞,开始在河边嬉笑玩闹起来。春天里,少年爬上高高的柳树,扯下长长的柳条,心灵手巧的妹妹们,编织出一顶顶嫩绿色的草帽,女孩子带的草帽上,还要插上几朵粉红色的木槿花。大家戴着柳编的草帽,排着整齐的队伍,神气地穿梭在金黄色的油菜花间,听蜜蜂嗡嗡嗡的叫,在开满紫花的苜蓿地里,欢快的追逐嬉闹着,春天就这样一晃而过去了。初夏时,少年喜欢躺在树荫下,看风中飘过的团团柳絮,数着蓝天上飘过的白云。妹妹们则叽叽喳喳的讨论着,天上飘过几朵白云,飞过几只燕子这样幼稚的问题。夏日的蝉鸣,总会撩起少年心中的烦躁,想到还未动过笔的暑期作业,想到自己暑期结束,又要离开伙伴们去上学了。少年操起手中长长的竹竿,赶走树上仰天长鸣聒噪烦人的蝉。热得实在受不了的时候,少年们扒掉身上的衣衫,扑通一下跳入河水中,一猛扎子游到对岸。不会游泳的妹妹们,拿来各式各样的木桶,当作救生器,双手牢牢抓住木桶沿,也不甘示弱的游向对岸。夕阳西下的时候,爷爷奶奶、父母亲们开始在河边呼喊着各家的小孩,某某某,回家吃夜饭了。听话一点的孩子,就赶紧起身抹一把脸,像个小泥猴一样,穿着滴水的衣服跑了。那些玩性很重的孩子,总是要等母亲操着长竹竿,在河边追逐着,才不情不愿的从水里爬起来。

        那时候小村庄外围都是稻田,大片种植的庄稼地都属于生产队集体的。最炎热的季节里,水稻成熟了,沉甸甸的稻穗低下了头,大片大片的稻田在阳光下闪闪金黄。收割季节,台风却总是扎堆前来搅扰。为了保住收成,生产队经常会组织社员抢收水稻。妈妈们被安排在前面割稻,爸爸们则分成二拨,一拨人用脚踏式打稻机打稻,一拨人则要把打出的稻谷挑到田边,再用手推车运到村庄里的晒谷场,奶奶们则被安排晾晒稻谷。少年们兴奋的帮父亲们踩着打稻机,看那机器转轮转得飞快,发出隆隆的轰鸣,父亲们也卯足了劲,争先恐后的捧着稻把,往打稻机里放。一满桶、二满桶,三满桶。。。。。。丰收的喜悦和孩子们的欢笑声响彻田野。女孩子们则跟在后面捡拾稻穗,叽叽喳喳的吵嚷着,一会看看谁比谁捡的多,一会又在田间捉起田鸡来,也忙得不亦乐乎。有时候忽然一阵雷声,人们还没来得及躲避,雨点就哗啦啦的落下来了,把人淋个落汤鸡一样。有时候,雨就隔着一条田塍,田塍这边阴沉沉的,哗哗的下着雨,田塍那端阳光从云缝里穿越下来。天空就像有一双神奇的手,扯着雨幕,从这边极速的移到那边。雨后的田野,一条五彩缤纷的彩虹架在天边,惹得孩子们阵阵欢呼,快来看彩虹喽,快来看彩虹喽。

        岁月荏苒,随着孩子们渐渐长大,有一些男孩女孩出去求学、工作,再也没有回来定居,有的姑娘家嫁到外村,偶尔才回一趟娘家。一些人家,为了方便出行,把新房子建到村子的外围,靠马路边上。一些人家干脆弃掉老房子,搬到城里去了。村里的老房子,随着时光的流逝,地基下沉,风雨侵蚀,外墙斑驳脱落,像爷爷奶奶们佝偻的身子一样越来越矮小,越来越陈旧。村庄里面的道路显得更加狭窄,居住在里面的,是一些南腔北调的外地居民。一些年长的老人,满头的白发,满脸的皱纹,看到一个人在村庄里转悠,要眯缝着昏花的老眼,回忆好久,才想起,哦哦,你是谁谁家的闺女。我每次回到父母的家,母亲总会在耳边絮叨,村里的谁谁谁,得了老年痴呆胡言乱语了,谁谁谁,摔了一跤去世了。父母身边的同龄人,健在的人一年比一年少,我想老母亲也有一些恐惧吧。我总是告慰母亲,以后谁跟你说这些不开心的事情,你就不要听下去,找借口走开好了,不好的信息,听多了,心中会有一种忧伤和颓废感。

        跟七十五岁的老父亲唠嗑,我了解到,村庄有一群热心人包括我父亲,在过去的整整八年时间里,费尽心血,克服种种困难,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整理出版了东塘义门陈氏宗谱。期间也发生了一些很感人的故事。有些居住在新浦的、掌起的陈氏后人,听说了陈家村里在整理宗谱,从老远的地方赶来,找到村委,来确认自己的祖先是哪房哪家的,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期间很多热心的陈氏后人,为本次修建宗谱,募集了几十万的费用。参与调查、验证、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编辑的人,有的也已经比较年长,还是利用业余时间,零工资公益性,热心的参与其中。望着老父亲搬出来的一大箱族谱,一本一本整整12 卷,翻开一页页书册,中间密密麻麻的字,囊括了整个陈家村所有的宗亲,一代代先祖及其后人的名字历历在目,我不禁热泪盈眶。

       巍巍翠屏山,悠悠故乡情。脚下这片肥沃的土地,养育了祖祖辈辈的陈氏家人。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土地滋养着我们的身体,从童年到青年,从青年到壮年,从壮年到暮年。关于故乡,就像我们父母亲的家,父母在,家就在。故乡的记忆,犹如年少时的记忆,虽然会在我的生命里渐行渐远,并终将模糊在岁月的长河里,却刻录在我的血液里,骨髓里,灵魂里,永远无法消除。  

                                                          2021年8月5日,写于鸣鹤古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宗谱与村志的交融
江北最美祠堂,洪家疃洪氏祠堂【视频】
怀念逝去的村庄
忘不掉的乡愁,回不去的故乡!
回望故乡
朱筱正·诗歌‖从我的村庄走过(外一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