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宿迁:奏响“工业突破”主弦律
建市初,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工业突破”的发展战略。十年来,全市上下围绕奏响“工业突破”主弦律,始终把发展工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深化企业改革,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全力谋求工业突破,工业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为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1、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主导地位日益突出。建市之初,宿迁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化水平很低。1996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36.07亿元,占GDP总量的 28.9%,比农业低18.8个百分点。建市以来,全市上下紧紧抓住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大好时机,狠抓招商引资,加快工业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200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25.16亿元,是 1996年的3.5倍,按可比价计算年递增14.8%。其中列统工业完成增加值55.01亿元,是 1996年的2.8倍,年递增14.3%。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32.3%,高于一产6.7个百分点,实现了工业超农业的历史性跨越,牢固确立了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
2、工业生产增速不断加快,对GDP的拉动效应日益显著。1996年至2005年,列统工业增加值历年增速分别为14.2%、4.2%、10.3%、12.2%、12.1%、14.0%、14.1%、16.2%、20.1%和28.6%,呈逐年增高的运行态势。特别是2005年列统工业增速比2004年高8.5个百分点,从2004年全省排名末位一举跃居全省第一,高于全省增速6.1个百分点,令全省刮目相看。建市以来,工业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33.2%。其中前五年的贡献率为22.6%,后五年的贡献率分别为:32.1%、31.1%、39.7%、37.4%和44.3%,可见“十五”时期工业经济实现了超常规发展,发展速度呈逐步增强态势。
3、产业结构逐步升级,支柱产业进一步增强。建市以来,宿迁立足自然资源优势,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木材加工、玻璃建材等重工业。十年间列统企业重工业增加值年递增17.5%,高出轻工业增速4.1个百分点。今年前8个月重工业增速达34.3%,比轻工业增速高18.2个百分点。轻、重工业比重由1996年的73.5:26.5调整为当前的50.2:49.8,轻、重工业趋于平衡,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支柱产业进一步增强。2005年,轻工食品、纺织服装、木材加工、化工医药、玻璃建材等五大支柱产业,其列统企业共完成增加值46.22亿元,比1998年注增长1.5倍,年递增13.9 %,占列统工业的总量达81.1%。
木材加工业和纺织服装业迅速崛起。宿迁及时抓住新一轮投资热潮和投资类产品需求加速增长的机遇,充分发挥杨树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木材加工业。目前全市列统木材加工企业有268个,比1998年增加202个,增长3.1倍;从业人员3.23万人,比1998年增长2.8倍;企业总资产18.17亿元,比1998年增长4.8倍;2005年列统木材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7.63亿元,比1998年增长5.3倍,年递增30.1%;实现工业增加值12.78亿元,比1998年增长5.4倍,年递增30.3%;增加值占列统企业总量的23.2%,比1998年提高14.2个百分点。木材加工业已发展为宿迁第一支柱产业,它的兴盛与发展,对全市工业经济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宿迁抓住苏南、上海和浙江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目前宿迁列统纺织和服装企业分别达到76个和44个,分别比1998年增长85.4%和4.5倍;拥有总资产19.19亿元和7.14亿元,分别比1998年增长1.1倍和3.8倍;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24.02亿元和7.52亿元,分别比1998年增长1.2倍和3.0倍,年分别递增11.8%和21.7%。2005年纺织服装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0.16亿元,比1998年增长1.3倍,年递增12.8%,产业支撑力显著增强。
高科技产业实现稳步发展。2005年,列统工业中,产品技术含量较高的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表仪器制造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7.06亿元,比1996年增长1.5倍,年递增10.7 %。占全部列统工业总产值的3.6%,比1996年提高0.8个百分点,对于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起到了积极作用。
4、“扶强引大”效果显现,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建市以来,一方面苏玻集团、泗绢集团、箭鹿集团、彩塑包装、绿陵润发和禾友化工等一批大、中型企业不断加大投资力度,技术装备水平提升较快,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另一方面在招商引资工作中,一批外地大企业落户宿迁,使宿迁企业规模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目前宿迁列统工业企业户均资产达2010万元。其中5000万元以上有53家,1亿元以上有26家,均比建市之初显著增加。2005年企业平均销售收入达2963万元,比1998年增加896万元,增长43.3%。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有24家,比1996年增加17家,增长1.4倍。
5、民营经济成为主体,股份制企业发展迅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和市场运行机制不断优化,宿迁民营工业得到快速发展,逐步成为工业经济的主体。目前,除了洋河集团、双沟集团、箭鹿集团3家企业还保留部分国有股份外,其余企业的国有股已经全部退出,全市工商企业民营化率达99%,为全省最高。截止2005年底,全市有私营企业13761户,是1997年的9.9倍。2005年实现私营个体经济入库税收8.27亿元,占工商税收的44.2%,比1996年大幅度提高。另外,宿迁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2005年,全市非公有制工业实现增加值44.24亿元,占列统工业总量的80.2%,比1996年提高77.3个百分点。其中股份制企业完成33.67亿元,占列统工业总量的61.2%,比1996年提高60.5个百分点。
6、外向型经济快速起步,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宿迁工业企业抓住加入WTO这一历史机遇,努力扩大出口,出口贸易迅速发展。2005年列统工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4.33亿元,比1996年增长7.8倍,年递增27.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保持旺盛增长势头,列统企业数由1996年的5个发展到目前的39个,200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91亿元,比1996年增长16.5倍,年递增37.4 %;实现销售收入12.82亿元,比1996年增长18.4倍,年递增39.0%。虽然宿迁外向型经济总量尚小,但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
7、工业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建市以来,宿迁不断进行产品结构调整,钢材、铅铝产品和商品混凝土等新产品从无到有,一批市场销路好、质量高的产品产量比建市之初有大幅度提高。2005年,列统工业企业生产铜材1.47万吨,增长68.5倍;生产人造板306.98万立方米,增长28.7倍;生产农药6825吨,增长21.5倍。生产火电13.74亿度,增长8.6倍;生产农用化肥61.18万吨,增长7.5倍;生产灯泡9742万只,增长6.2倍;生产纱4.94万吨,增长4.2倍;生产服装3103万件,增长3.5倍;生产平板玻璃623.52万重量箱,增长1.4倍。
8、企业盈利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明显改善。随着生产规模逐步扩大,企业盈利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全市631家列统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8.29亿元,相当于1996年1007户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下同)销售收入的2.3倍;实现利税17.88亿元,是 1996年的2.3倍,年递增14.2 %。其中利润总额7.08亿元,是1996年的8.9倍,年递增29.0 %。工业经济效益指数为134.1,比1996年提高21.0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快速提高,对培育税源、促进财政增收、壮大地方经济实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9、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影响不断扩大,促进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一是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居民增收。2005年末,全市工业从业人员达53.54万人,比1996年增加22.94万人,平均每年增加2.55万人。2005年宿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839元,比1996年增加1846元,增长92.6%,年递增7.6%。其中工资性收入1744元,比1996年增加1358元,增长3.5倍,年递增18.2%,充分说明工业发展对农民增收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二是增加非农人口,加速城镇化进程。二三产业快速发展,从业人员迅速增加,极大促进了城镇化进程。2005年末,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2.5%,比1996年提高20.7个百分点,显然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功不可没。三是对农业产业化的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2005年全市列统工业中,以农产品为生产原料的食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木材加工业、造纸和纺织业等企业432户,共完成工业增加值36.66亿元,占列统工业增加值的66.6%,有效延长了农业产业链,促进了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
二、加快发展工业的主要经验
建市十年来,宿迁采取市场和行政两种手段调控经济,利用市内市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工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1、集主要精力推进工业化,形成“工业突破”的浓烈氛围。作为全省“三农”比例最高、经济总量最小的地级市,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工业经济摆上突出位置。特别是市委二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更是把加快工业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主题,提出连续四年在全市开展“工业突破年”活动,力争工业经济每年上一个新台阶。近年来,宿迁把招商引资的重点放在工业项目上,并连续开展“项目开工百日竞赛”、 “项目投产达效半年竞赛”等活动,营造了浓烈的“工业突破”氛围。刚刚闭幕的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打造加工制造业基地和高效外向农业产业带。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全市干部群众谈工业、议工业、干工业,工业经济发展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2、持之以恒推进软环境建设,打造淮海经济区的投资乐园。发展工业,一定要有良好的环境。建市以来,市委市政府在努力改善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同时,着力推进软环境建设,设立了经济110,推进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实行进企业检查许可制度,向客商发放投资乐园卡,大力精减审批项目和收费项目,推进机关效能建设等,不断把软环境建设推向深入,“三最四低”的经济发展软环境逐步形成。正因为如此,宿迁分别荣获“2005年中国(浙商)最佳投资城市”称号和“2005年中国(浙商)最佳投资城市最具人气奖”,提高了宿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了宿迁对外部资金的吸引力,对宿迁经济发展十分有利。
3、大力开展招商引资,迅速膨大工业经济总量。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工业突破以招商引资为主”的方针,常抓不懈,强力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强势发动,实行全员招商。将招商引资任务分解到每个单位,并把招商引资实绩与单位工作人员考核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人人有任务,个个有压力。二是明确责任,实行一把手负责制。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带头招商,看准的项目就一抓到底。完不成任务的,对一把手实行诫免谈话。三是重点突出,强攻工业项目。要求主要招引工业项目,努力实现“工业突破”。四是定期考核,严格兑现奖惩。主管部门对招商引资工作不断督促检查,通报进度,严格按照考核办法进行奖惩。由于措施得力,截至2005年底,全市共引进并开工固定资产投资3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680个,合同投资195亿元。竣工投产项目974个,固定资产投资70.2亿元,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进园区项目136个。在全市工业经济30强中,有16个企业是招商引资企业,占总数的53.3%。
4、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培育工业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解放思想,积极引导,强化服务,充分释放干部群众的创业潜能,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为工业经济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一是放开搞活,放手发展。坚持经营领域上放开、注册条件上放宽、政策措施上放活,有力地促进了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二是鼓励创业,培育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主体。宿迁鼓励城乡居民自主创业,将潜在的主体变为现实的主体;鼓励外出打工者回乡创业,将流动的主体变为稳定的主体;引导企业家更新观念、转换思维,将普通的主体变为特殊的主体。三是突出重点,择优扶持。十年来,宿迁着眼于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重点扶持科技型、外向型、扩张型和具有品牌潜力的企业,个体私营经济的运行质量逐步提高。四是大胆探索,建立融资担保体系,拓宽个体私营经济的融资渠道,缓解个体私营经济贷款难的问题。
5、高标准规划建设工业园区,提高基础设施承载力。宿迁按照“提升功能、强化特色、降低成本、增强实力”的要求,大力推进园区建设。十年来,全市累计投入达64.02亿元。目前,市经济开发区已形成了10个功能分区和标准厂房集中区,湖滨新城开发区建设快速推进,市经济开发区北区建设全面启动,五个县区开发区进入省级开发区行列,初步形成了以市、县开发区为龙头、重点乡镇工业园和特色产业园区各具特色的工业发展新平台。一批投资亿元以上、用工千人以上的大项目在工业园区落户,如市经济开发区的“流星工业园”、“娃哈哈”、沭阳“盈天纺织”、泗洪“杉鑫集团”,泗阳“千仞岗服饰”等,对推动宿迁工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至2005年底,全市开发区工业投产项目已达848个,安排就业5.3万人。截止6月末,全市开发区列统工业企业已达262,占全市总数的31.6%。初步形成了绿色食品、外贸服装、新型建材、机械电子、塑料加工等产业特色,产业配套能力不断增强,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6、坚持内培外引,提高骨干企业的产业支撑力。宿迁通过内培外引,拉长产业链,打造龙头企业,促进块状经济发展。首先是培育和扶持宿迁民营工业企业加快发展。各地按照“政府推动、市场带动、企业主动”的原则,以现有企业、现有产业为依托,大力实施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秀强玻璃”、“彩塑包装”、“龙嫂食品”等一批企业迅速壮大,进入大、中型企业行列。“洋河”、“精科”、“绿陵”等一批老企业焕发勃勃生机,成为支撑宿迁工业增长的重要力量和利税大户。2005年 “中国玻璃”在香港成功上市,更是宿迁工业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其次是以招商引资为抓手,重点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宿迁相继引进了“芬那丝”、“晨风服饰”和“流星工业区”、“娃哈哈”等一批大型企业,使宿迁工业经济的产业支撑力显著增强。
7、不断加大企业创新力度,名牌产品不断增多。为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市政府引导企业不断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市共有396家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联系,已建立省级技术中心5家,省级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2家,市级技术中心28家。建市以来,全市开发市级以上新产品700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211个。全市累计创省级名牌产品32个,市级名牌产品89个,36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系列标准认证。2002年和2005年,“洋河”、“双沟”两大品牌分别喜获中国驰名商标,宿迁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两个白酒驰名商标的地级市。
8、一着不让抓好职业培训,为工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形成了公办、民办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以泗阳县的“霞飞”、“新东方”,沭阳县的“东南电子”、“伟达”,泗洪县的“新星”,宿城区的“信息工程”等为代表的民办职业技术学校如雨后春笋,招生办学如火如荼。目前宿迁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迅速改善,事业规模迅速扩大,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迅速增强。全市职业学校总数由1996年的15所增加到31所,职业学校省级示范专业达到8个,在校学生超过6.50万人,是1996年的4.9倍。通过培训,实现了人口到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到人才资源的转化,为宿迁工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三、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1、努力弘扬创业文化,掀起全民创业热潮。当前,宿迁亟待进一步加大以实现“四个转变”为目标的创业文化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百姓创家业、干部创事业、能人创企业”的创业氛围。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变管理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一切围绕企业,做好各方面的服务工作。金融、工商、税务、财政等部门要相互配合,大力支持全民创业工程。要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和外来经济,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培育出数量庞大的工业企业群,引领全市经济更快地发展。
2、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企业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广泛应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企业节能降耗,切实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要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提升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提升企业运行质量,要在在三方面下功夫:一是加强产业规划,推进产业集群。要注重发挥地方特色和资源优势,明确工业发展方向,通过加强上、下游企业配套,形成产业集群。二是坚持把发展大企业放在突出位置,加快实施列统企业 “翻两番”工程,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支撑和带动作用明显的骨干企业。三是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树立人才强市、人才强企理念,加强同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重视和加强企业员工素质和劳动技能培训,有效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4、以开发区为主战场,把开发区做成强大的工业经济增长极。要完善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提升各开发区的建设水平,确保土地向大项目倾斜,使各开发区真正成为大、中型企业集中区。要高起点推进开发区信息化工程,建设开发区公共信息平台,为区内企业提供展示、技术、信息、贸易服务。着力提高开发区开发效益,狠抓资金到位、建成投产、早出效益三个重要环节,全面提高开发区企业的“开工率”和“投产率”,力争在“十一五”的前三年,把各开发区全部建成强大的工业经济增长极,使宿迁工业经济跃上一个全新的平台。
5、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深入开展“创三名商标和三级名牌”活动。鼓励和支持企业在工艺设计、产品研发、质量管理等方面与国际认证体系接轨,尽快形成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社会知名度高的产品,使宿迁工业经济具有鲜明特色和竞争优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在全市三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上的讲话
2018年12月25日-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经济发展持续向好
【产业图谱】2022年菏泽市产业布局及产业招商地图分析
2008年临沂开发区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内蒙古赤峰市工业经济
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表现抢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