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走向更加波澜壮阔的经济大循环

作者:黄益平(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当前,最为广泛热议的经济话题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那么,“双循环”究竟意味着什么?怎样才能形成新发展格局?它将如何改变中国经济?围绕这些问题,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组织部分成员、资深研究员、学术顾问展开了全面而深入的研讨,形成《双循环:中国经济新格局》一书。

本书分四个方面汇总、展示了部分研讨成果:解读“双循环”、实现“双循环”靠什么、“双循环”的抓手及金融服务“双循环”。本书的分析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如内外循环也是量与质的循环、从“被地球转动”到“转动地球”以及以企业需求为中心改革投融资体制等,这些观点既独到又深刻,既有学术高度也有现实价值,还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经济运行复杂而具有个性,千百年来,各国经济学家试图厘清真相,找出规律,时至今日,仍有诸多问题难以达成一致意见。书中的各位专家从各自角度进行分析、讨论,将各家存在分歧、差异的观点完整地展示给读者,既希望传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精神,更希望大家通过不同的视角来看待问题,能够对“双循环”问题形成更为全面、客观的认识。

笔者个人的看法是,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实施以“国际大循环”为核心的“沿海发展战略”,到现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大变局背景下的顺势而为。不过,有部分解读过多地突出“国内大循环”,造成了将来是不是不要“国际大循环”了这样的疑问。这次战略调整的目的不是要把中国经济变成一个内循环,而是要推动形成更加波澜壮阔的国际经济大循环,中国经济将在新的大循环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这个理解的意义,不仅有助于摆脱无休无止地解释“双循环”战略不是“闭关锁国”政策,也有利于形成在更加开放政策下实现国内经济大循环的共识。一个与国际经济日益疏离的国内经济大循环既不能持续,也无法帮助达成第二个百年目标。改革开放前期,外强我弱,“国际大循环”的目的是主动参与国际市场,利用国际经济的力量带动中国经济快速成长。现在世界各国经济屡遭打击,经济增长萎靡不振,保护主义思潮抬头,中国决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促成国内经济大循环,支持持续的经济增长。但这个转移的目的不是要在国际经济之外另搞一摊,而是要促进形成新的国际经济大循环。形成这个新的大循环,对中国有利,对世界也有利。

1978年年底,中国政府决定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当时可以说是尽得“天时、地利、人和”。世界经济刚刚开始全球化的进程,中国实施“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战略,积极利用外资,带来资本、技术与管理,与国内低生产成本结合,生产大量的劳动密集型制造品出口到世界各主要经济体。这个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在全球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总出口中占到五分之一甚至更高。2001年年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将“国际大循环”战略发挥到淋漓尽致,在短短的几年内,中国一跃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间创造了一个新的“经济奇迹”,要归功于改革开放政策,但同时也不能否定,中国经济搭上了“全球化”这趟快车,而“国际大循环”正是那张上车的车票。

不过在过去十年间,国际经济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尤其是体现在欧美发达经济体。首先是次贷危机,然后是新冠肺炎疫情。虽然各国央行与政府采取了“不计一切代价”的政策稳经济、稳金融、稳社会,但经济复苏始终疲软乏力。在此背景下,各国对各自的全球化政策做出来各种各样的反思,甚至采取了不少反全球化的政策措施,国际贸易冲突也频频发生。

经济发展新格局的重要一环是“以国内经济大循环”为主。国内经济大循环包含两大环节,一是需求,二是供给,需求与供给良性循环,经济增长才能不断持续。增强内需的关键是消费,过去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发力的主要是投资与出口,消费相对疲软。眼下的当务之急是要挖掘消费潜力,但不能无节制地支持超前消费。改善消费主要靠收入和保障,具体可以考虑四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加速要素市场化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二是改善收入分配,提高消费倾向较高的低收入家庭的收入;三是完善社会福利体系,增强消费者信心;四是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人均消费水平。在未来几十年,消费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改善供给的关键是鼓励创新、支持产业升级换代。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仗低成本的优势,只要能生产出来,产品肯定有竞争力。现在成本大幅提高,只有改善产品质量、提高技术含量,才可能保持持续竞争力。所以说中国经济增长要从过去的要素投入型转向创新驱动型,但创新驱动型怎么做,是一个新课题,要解决的问题也很多。比如怎么鼓励科学家和企业家创新,这里既有政策层面的问题,也有法律层面的问题,更有金融层面的问题。如何在政府和市场之间形成合理的分工,既支持创新,又不伤害市场。如果看政策大方向,过去几十年的成功,主要是归功于改革与开放政策,将来估计也是如此。具体的做法可以更加务实一点,在不损害市场原则的前提下,看效果。

总之,“以国内经济大循环为主”,并不是要将中国变成一个内向型的经济,而是为新的国际经济大循环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过去中国“国际大循环”,搭的是欧美经济发展的列车。现在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三分之一左右,中国的社会零售总额已经在2020年超越了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品市场,而且其增长速度起码是发达经济体的两倍。这个消费品市场很可能成为下一个世界级的“中国故事”,它是稳定全球产业链的一个锚,也是拉动世界经济进一步融合的重要引力。因此,双循环战略最终将为全球经济发展这列火车打造一个新的引擎。未来几十年,中国要逐步走近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央,成为新的“国际大循环”的重要驱动力量。

来源: 光明网-学术频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主动作为
姚景源:“双循环”不是简单的改变,是重大的战略抉择 | 五道口云课堂
徐洪才等: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考量
中国品牌如何推动“双循环”发展格局
前瞻“十四五” |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促进高质量全面开放
看懂新发展格局这盘大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