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果我们要升华自己的境界,就必须读懂老子《道德经》这一章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保持自然和虚空。感受自然的伟大,体悟虚空、感悟老子智慧,活出精彩人生。这就是通读读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得出的感悟,如果我们要升华自己的境界,就必须读懂老子《道德经》这一章。如果我们能做到心中空无一物,你的心胸自然博大,自然能得到无穷的智慧。甚至可以改变人生的命运。我们现在就看看老子在《道德经》第五章是怎么授人智慧的:

老子在《道德经》第五章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本章老子讲到了天地人的关系,是一种自然的关系。天地无所谓仁慈,天有其天的发展规律,它是听任万物自生自灭;天和地融为一体就是我们生存的地球,这个美丽的家园。地球上的一切生命是自然存在的,适者生存,天地没有对谁特别的恩惠。圣人也同样无所谓仁慈,听任百姓自然地生存。天和地之间,正像一个冶炼的风箱,虚静而不穷尽,愈拉动就愈出风。话多有失,词不达意,还不如保持适可而止的态度。

老子在这一章中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如,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刍狗,就是用稻草扎成的狗,古代用于祭祀。祭祀是一件很严肃庄重的事情,在那种场合,刍狗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已不再是一个普通的稻草扎成的小狗。然而一旦祭祀过后,稻草便恢复它本来的意义,不再被人顶礼膜拜,它的地位随之发生变化,它被当成普通的稻草焚烧。稻草之所以会落下如此的命运,并不是人们对其存在好恶心理,而是为了祭祀的需要。

天地本身是没有情感可言的,它毫无意志,它即没有偏好,也不做任何选择。然而天地的力量是巨大的,是无法抗拒和控制的。它所表现的一切,包括地球的形成、人类的产生、物种的灭绝,都是一种偶然的现象。绝不是天地的意志,它不存在怜爱和刻意践踏的情感取向,万物的生成和消亡都是依照自身规律发展的结果,它赋予了万物自由,因而它才能自在无为中达到无所不为。它对万物没有施加恩惠,也没有强加干涉,所以万物才能按照自身的发展轨迹共同发展,正因为如此,万物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它的恩泽。

古代把帝王称之为天子,这是说帝王是天地的儿子,也可以看成是天地的化身,圣人效法天地管理天下百姓,对百姓不施加所谓的仁爱,也不横加干涉,给予一定的自由,这样百姓才能感受到真正的恩赐。圣人引导百姓按照自然规律行事,就不会破坏自然之道的无为之治。因而,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天下才会太平。天下太平。与此相反,如果有人不按照无为而治原则,而是施与仁爱,自然会对百姓横加干涉,就会使百姓脱离正确的行为轨道,导致天下大乱。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正如风箱一样,越鼓动风也就越多,越多就越杂,越杂就越越乱。这是在证明“无言”的好处。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老子说天地就好象是一个很大风箱,里面是空的,而空气无穷无尽,不断运动,空气不断送出。比喻天地之间,元气运动,永无穷尽。用之不竭,元气就是主宰万物的灵气,它看不到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越用越灵。天地圣人应该像风箱一样,保持一种空无一物态度。人也一样,人的空无一物就是不置一物于心中,而应包容万物,做到心中坦荡,不偏执一物,才能海纳百川,才能放眼宇宙。

我们具体该怎么做呢?老子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不是我们普通的少说几句话,那是低层理解老子的思想,而是应该做到心无挂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样才不会为外物而影响,对别人的对错是非才不会品头论足,枉下定论。 人是情感丰富的动物,有喜怒哀乐,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们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到老子告诉我们的保持自然,做到心灵的空无一物。如果一个人做到了这些,你的人生会更精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了不起的道德经: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89、“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之我见——聊《道德经》
《道德经》通读 第五章
《道德经》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 |05章| 天地之间像个风箱,是万众误解
《道德经》——老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