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岔河口的“前世今生”

假如把海河比喻为横穿天津的一道绚丽的风景画卷,那么三岔河口就是这幅画卷中最具影响、最具魅力、也最容易让人产生无限遐思的地方。河海相抱的地理位置,让这里成为南北漕运中转的码头,也形成了天津最早的居民聚落。但您是否知道,今日三岔口已非昔日三岔口。还有,大直沽与小直沽今何在?究竟是粮漕兴盛了天津还是海漕让天津繁荣?


所谓“三岔河口”就是北运河、南运河以及海河交汇的地方,河水在这里融合,共同奔流入海。元代张翥在《代祀天妃庙次直沽作》一诗中写道:

“晓日三岔口,连樯集万艘,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入庙灵风肃,焚香瑞气高。使臣三奠毕,喜色满宫袍。”

这首诗,形象地把漕运的“万艘”,妈祖的“灵风”和商贸的“瑞气”紧密联系在一起。

天津民俗、历史研究学者高伟认为,

历史上的三岔河口,既是天津的政治、军事中心,又是商贸中心、宗教中心、文化中心,更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的节点之一。如果我们说运河孕育了天津的独特文脉与商脉,那么三岔河口就见证了天津的城市变迁和发展。

所以很多人都说,天津人的根就在三岔河口,三岔河口是天津城的发祥地,是天津卫的历史文化摇篮。


逆海河而上,过了著名的金刚桥前行约120米,在被称为“天津之眼”的摩天轮脚下的三水汇集之地便是今天的三岔河口了。登上这座世界上唯一建在桥上的摩天轮,三岔河口附近的景色一览无余。南运河、北运河、海河;北运河上的天石舫,大悲院,金钢桥等,历历在目,津沽大地的精华尽收眼底,自有一番别致的风景。可如果你伫立于摩天轮脚下海河边的大型浮雕《潞河督运图》前就会发现,这里并非昔日诗人描绘中“连樯集万艘”的三岔河口。高伟指出,实际三岔河口这个地方,过去叫三汊沽。今天的三岔口,是引滦入津纪念碑那个地方。它北边的北运河宽,南边的南运河窄。但这北运河和南运河都不是当年的,当初的三岔河口实际在今天狮子林桥,也就是望海楼这个地方。1869年建望海楼教堂的时候,实际对的是海河的口。那个地方呈“丁”字形。北运河从东面往西流,南运河由西向东流,在这里汇合。准确说,今天的三岔河口往西北偏北挪了大概500米左右。


 三岔河口的巨大变化,还要从海河的裁弯取直工程说起。如今的海河,航船可以畅通无阻,可过去却并没那么容易。过去,海河水道的特点是多弯,故有“九曲十八弯”之说,这样的河道既不方便通航,也不利于泄洪,让地势低洼的天津经常处于被淹没的威胁当中。

1897年,当时的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提出了海河航道裁弯取直的建议,经过北洋大臣李鸿章的同意,海河工程局成立并同时组建了一个海河工程委员会。对海河航线采取“塞支强干”和“裁弯取直”的措施以利航运。

自1901年至1923年,海河工程局先后进行了6次裁弯,这是建局早期进行的最浩大的工程,第一次裁弯取直工程是在1901年10月至1902年7月,起自挂甲寺,止于杨庄,全长1207米,削除了天津湾、火柴厂湾与东河区湾,实际缩短海河航道2千多米。这次航道取直后,原来的地理位置随之改变,挂甲寺由河东挪到河西。接下来的两次裁弯工程规模较小。这之后的第四次裁弯取直工程是海河工程局进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而且这次工程开始使用现代化的挖泥机械,从而使海河的通航能力大大提高。而1918年第五次海河裁直工程则是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次。这次工程在三岔口进行,也称河楼工程。


高伟研究史料并回忆:

1917年,天津发了一次大水,水退后,社会各界和黎民百姓纷纷上书民国政府,要求对金家窑的大弯道进行改造。北运河本来围绕金家窑地区绕了一个大弯,在三岔河口的地方和南运河汇合形成了海河。1918年,海河第五次改道工程,切掉了北运河金家窑的大弯道,从北运河金刚桥处挖了一条直直的河道,直通三岔河口的海河口,使旧河道缩短了1500多米,同时把南运河拐向单街子的弯道也裁掉了,使南运河直行,在现在的位置,从而将三岔口向上游前移到现在的位置。原来从望海楼门前流过的河流,也改成从望海楼的右侧流过了,使望海楼的位置从原来在海河的右岸变成了在海河的左岸。裁掉的南运河的单街子河道,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被填埋,形成了一个鸟市商业区,其后的结果是重新书写了天津卫的另一段辉煌。金家窑、东河沿及望海楼这一段,先被填埋成路,而北运河的故道作为泄洪道,一直保留到1954年,正式填埋,改为金钟河道和蔬菜批发市场。高伟在上小学的时候,还曾经参加过填埋金钟河道的义务劳动。

从此,历史上的三岔河口才结束孕育初期天津卫的历史使命,成为我们现在津津乐道的记忆中的一个片断。


三岔河口以上的南运河和北运河作为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曾经在漕粮、漕盐的运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立于今天的三岔河口前,人们常常迷惑,昔日发挥枢纽作用的南运河会如此狭窄吗?天津市河西区教研室研究员、中国地理、历史研究学者翟宜民先生为我们解答了这个问题:

我们今天看到的南运河绝非历史上的南运河。纪念碑下的小干沟,实际上是南运河从大小沙窝,从独流减河北岸到杨柳青的一条盲河,就是剩下的一段旧残河,没用的河。当年的南运河水很宽,水势很大,河道是最繁忙的。后来为了泄洪修独流减河,在那个地方有1000米宽,这样一开河,就把原来的南运河挖断了。因此南运河在独流南,就汇入子牙河、大清河,然后往北走,到大红桥和北运河汇合。现在看到的那个纪念碑,叫宽河,实际上是北运河、大清河、子牙河、卫河汇合后的河了。这段河也不是历史上漕运最繁忙的时期了,那时候水量很大,粮食的转运主要靠这里。由于北运河水浅,到了直沽,就得大船换小船,倒到这边仓库里。再由小船倒到京城去。这样一来直沽就得利了。现在杨柳青留下的河实际上是一条景观河。

正是由于历史上三岔口的特殊地理位置,金朝时兴起的海漕给这个地区带来了城市聚落形成的条件。


“城”,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后,统治者要保卫自己、防止侵略而建的防御设施。而“市”则是商业、贸易、交流的场所。这两个概念结合在一起,才产生了城市。天津这座城市的兴起,就是漕运的直接结果。学者翟宜民解释,一个城市聚落形成,有很多因素。比如是交通要道,干支流交汇,像武汉,长江和汉水;或者石家庄,是两条铁路的交叉口。那么我们大直沽怎么能成势?我们这儿离着海还远呢!这是因为,早期的漕运是以河漕为主,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漕运,不是民船,是官办的,三十船为一纲。当年从南运河到直沽寨,再往上就需要倒船了(因北运河水浅,大船无法通过),三岔河口就变成了一个中转站,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因此真正形成天津周边聚落,直沽成了一个物资中转站,这得益于漕运。明朝的时候,海漕又来了,它又是海漕河漕中转站。诗词里是的“连樯集万艘”,这里所说的“万艘”船舶都是由海上来的。所以这个地方是具备了商业聚落和商业链性发展的条件的。这是由人操作的,但不是出于人的主观意志,而是出于客观的地理、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的需求。所以明代以后,这些事情的出现,绝非偶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今日的天津三岔河口
天津与北京最早经由大运河连通,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均与运河相关
天津,是怎么来的?
三岔河口记
【话说运河】天津:从三岔河口兴起
天津故事:三岔河口的前世今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