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推荐]专家有关物理教学的答疑(二) 教师备课区 帖子浏览 交流论坛 苏科物理
[推荐]专家有关物理教学的答疑(二)
看了张大昌老师(现任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在线答疑内容,受益匪浅,这里分别整理一些,希望大家也受益多多。
二.有关科学探究
1.问:科学探究不是全新的东西?
答:教学中的科学探究不同全新的东西。多年以来,大家一直认为带有探究性质的课是好课。我自己在高中时(1960年前后)的物理老师是公认好教师,他在教学中总是引导学生去探究。给我印象很深的一次是,他对我们说,试电笔中为什么要串联一个兆欧级的大电阻?为的是保证通过的电流很小,不伤人。这个事实说明很小的电流就能使氖管发光。但是把氖管直接接到低电压上,它却不亮,这是为什么?老师当时并没有给出答案。后来我们自己找书、商量,有人还做了实验,自己就认识到了气体导电的特点(当时气体导电是教学内容):要高电压击穿才能开始导电,而维持电流只需要很低的电压。
这个例子说明,将科学探究引入教学不是新鲜事,过去一直有人在这样做,近年来做的人更多,大家公认这样做是好的,不过没有提“科学探究”这个词。这次课改是时机成熟了,我们的认识也深入了,明确把科学探究放入了课程标准这样的法规性文件,这是一个飞跃!
2.问:科学探究不只是教学方法?
答:科学探究有三重意思。第一,它可以指一种教学方法,这点不必多说。第二,它也是一个教学内容,学生通过科学探究要学会怎样进行探究,学会怎样认识新事物,我们强调它在科学方法上的意义。这是新课程与过去的课程的不同之处。第三,科学探究是一种精神,这是要特别注意的。
我认为不应该说某节课是探究课,某节不是,因为科学探究并没有一定的模式。课程标准给出了科学探究的几个要素,某个教学过程具有其中的一两个要素,这个教学过程就具有了探究的精神。例如,科学探究的本意是指对未知自然规律的探索,但我们也应该以探索的精神去学习仪器的使用。
又如,学习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时,可以这样问学生:“质子带正电,但质子(与中子一起)却能聚在一起构成原子核。根据你的推测,原因可能是什么?”学生会想:“对呀,同性相斥,为什么质子与质子能结合在一起?也许还有其他的力使它们吸引在一起?也许……”它具备了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的要素,甚至还有简单的分析与论证,所以这就是一个科学探究。教学中的科学探究并不神秘!
3.问:教学中的科学探究不一定都要做实验?
答: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教学中的科学探究不一定也不可能都是完整的,所以不一定都要在课上或课下做实验。前面关于强相互作用的教学例子中,人类要认识这个规律是离不开实验的,但学生不必做实验,也部分地参与了这个探究。
又如,学过向心力之后,教材中有这样一个思考题:“地球可以看做一个巨大的拱形桥,桥面的半径就是地球半径。地面上有一辆汽车沿着赤道行驶。根据前面的分析,汽车速度越大,地面对它的支持力就越小。会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速度大到一定程度时,地面对车的支持力是零?这时驾驶员与座椅之间的压力是多少?他这时可能有什么感觉?”
提出问题之后,学生根据以往拱形桥的经验就会想到:“速度越大,越可能离开地面;但半径越大,越不可能离开。地球半径很大,要离开就要非常快……”这也是一种猜想与假设。他们甚至还能算出汽车离开地面所需的速度。学生经过自己的研究就能认识第一宇宙速度、失重现象而不是听老师讲给自己的。所以这个例子也是一个科学探究,但学生不需要亲手做实验。
这样的认识使我们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不那么狭隘,等于给我们的思想松了绑。
4.问:什么是猜想与假设?
答:经常听到老师教训学生:不要胡猜;在其他场合也有人说:这还算什么猜想,几乎是板上钉钉的结论(例如前面关于拱形桥的例子)。猜想(假设)与“胡说八道”及“确定的结论”之间有什么区别?
“猜想与假设”是根据不充分的事实(要有事实)或不严格的推理(要有推理)而得出的结论!
猜想与假设不能没有根据,例如前面关于强相互作用的例子,根据是“同性相斥”;也不能不合逻辑,这个例子是合乎逻辑的。但是,也还有其他可能:存在未知粒子,它与质子的作用把它们结合在一起,而非质子之间的力使它们不分离,还可能……因此,“存在强引力”的结论是不确定,但有根据。所以它是猜想或假设。
既然猜想与假设是不确定的,它的不确定性就不会一样。拱形桥例子中的不确定性较小,而强相互作用例子中的不确定性就很大了。
5.问:物理定律不是实验数据的简单归纳?
答:物理定律不能从演绎中得出,这点已有共识。但许多老师心里还想着它们都是由“大量”实验归纳出来的。在这种深层意识之下,“每个规律都要通过实验探究来建立”,这是一个误区。
牛顿第二定律就不是“大量”实验室数据的总结。当初牛顿主要是分析了少数的几个行星的运动,设想它们与所受太阳的引力的关系应该是正比例关系,而从观测资料得到验证,然后推广到所有天体,以至任意物体。这里面猜想与假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生做实验有时有“凑数”的坏毛病,这有认识论上的深层次的原因。以加速度与受力的关系的实验为例,根据几次测量的数据作出的图线都不过原点,学生就不高兴了,老师会说,中学仪器的精度不够。岂不知,换用了高级仪器就要用更高的标准衡量,这时会发现实验曲线仍不过原点。这时不需要再做太多的实验了,应该“敢于”想到:既然曲线都那么接近原点,为什么加速度与力不是正比例关系?!这就是猜想与假设的力量。
总之,无论科学定律还是生活中对某件新事物的认识,都不是事实的简单归纳。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的思想会再次松绑,敢于承认,高中物理中的大多数定律都不是也不可能由实验直接得出,我们就不会通过做“实验秀”来搞形式主义的实验探究了。
一些老师提倡“做中学”的教学方式,这对于提倡实践意识、提高操作能力有积极意义,但不分教学内容、不分学生的年龄段,一味追求“做中学”,就不可取了。形式主义危害极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模块五 初中物理新课程中的教学与评价改革(上)
浅谈物理探究实验教学
从物理课程看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视域下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方法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这是经典物理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开端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模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