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失控的生活——囚禁在依赖症的牢笼中


当今社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特殊依赖关系,生理学家认为,人类文明程度越高,精神疾病的种类也会变得越多。电脑依赖症、脸书依赖症、暴饮暴食、疯狂购物……种种依赖行为让我们陷在“多巴胺的天堂”中无法自拔,依赖症控制了我们的大脑,像蟑螂一样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孔不入,肆意蔓延……


多巴胺的天堂


多巴胺是一种脑内分泌物,与人的情欲和感觉有关,负责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所有依赖症开始都能让我们感受到多巴胺带来的快感,但这种快感瞬间就能消失……


过去我们熟知的依赖症,大多数是化学性依赖成瘾,例如19世纪中期,化学家成功从鸦片中提取出有益物质——吗啡,它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麻醉制剂。但很快吗啡的副作用显现——两周内就会让人沉迷上瘾。


20世纪,人们的依赖症开始不仅表现在对化学性成瘾品的依赖上,而且开始对食物、游戏和网络等依赖成疾。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非化学性依赖症的种类也越来越多。


近10年来,科学家对非化学性依赖现象研究得越来越深入,非化学依赖症的分类逐渐增多,包括赌博依赖、性依赖、工作狂、健身依赖、人际依赖、情感依赖、购物狂、宗教依赖、追星狂、技术依赖(互联网和电子设备等)和食物依赖等。


依赖症的形成与个人因素有关,也与个体所处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环境有关。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依赖对象范围不断扩大,如今可以说几乎涉及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


当一种强迫性冲动行为的行为强度不断加强,行为持续时间不断延长,就会逐渐形成依赖症。这种病症造成人的自我实现能力减弱,兴趣和活动范围越来越局限,严重阻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我们将着重讨论非化学性依赖症。其心理标准有以下几点:


·干扰或控制依赖对象的能力减弱;


·否认、投射、概括、合理化等心理防御机制变强;


·人际关系障碍和家庭冲突加剧;


·调整障碍。


如果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一个酗酒或吸毒的人的行为表现,与沉迷工作、食物、游戏机、电脑、性行为、购物或运动的人的行为表现有许多相似之处。非化学依赖症比酒精或麻醉剂对身体和大脑损伤小,但也可能造成脑功能减退,并改变一个人的情绪和心理。



积“赞”狂魔

点“赞”狂魔是喜欢在社交软件上疯狂点赞的人,与之相对应的积“赞”狂魔,则是现实生活被虚拟的“赞”捆绑的人。他们非常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是真正的演员,“赞”是他们的掌声和鲜花。他们通过社交软件获得他人的认可,从而提升自信,但心理学家警告:当他们得不到预期的赞赏时,可能患上抑郁症。



依赖行为不是由一个人做了哪些事决定的,而是通过他是如何做一件事和做这件事的强度来衡量的。大多数依赖行为之间是平行、独立的关系,但也可能共存。


非化学性依赖症可以是内部的(思维、想象、感觉),也可以是外部的(工作、游戏、谈话),但内部症状通常难以准确评估。我们常见的依赖类型有以下几种:


吃吃吃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吃来缓解压力和焦虑情绪。这种依赖症的患者通常都暴饮暴食,导致肥胖和代谢紊乱。也有些人通过吃稀奇的东西,满足好奇心或虚荣心,但有时会因此感染疾病甚至断送生命。


健身或节食控


时下,塑形和健美已成为一种流行趋势。这种依赖症在女性身上尤为明显。其患者会花大量时间关注自己的身材,但痴迷健身或节食可能引发诸多恶性疾病。


嗜赌成瘾


赌博带来的社会后果不言而喻:贫穷、家庭关系破裂和个人生活被毁。


工作狂


工作狂不愿离开工作半步,工作早已成为他们生活中最主要的一部分,友情、爱情和娱乐全都靠边站。工作狂渴望在工作中获得他人的认可,害怕被领导视为无能。即便是短暂的休息也会让他们陷入焦虑。由于积累了大量压力,他们可能患上高血压等疾病,甚至失去生命。虽然工作狂通常能挣很多钱,但这无法给他们带来满足感——他们没有时间享受自己挣来的钱。此外,他们和家庭成员对金钱的不同态度常常会引起冲突。



批评式关注

“hate-watching”(批评式关注)一词衍生于“I hate watching……”(“我讨厌看……”),是一种有反常态的依赖症。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一直关注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实属正常现象,但现今有许多人一直关注自己不喜欢的电视节目,然后向周围人吐槽它们有多糟糕。人们在网络和社交软件上也经常表现出类似的“批评式关注”行为。他们关注一些事物并非出于喜欢,而只是为了评判。心理学家称,狂躁症是年轻一代较为普遍的精神症状之一,其患者需要借用其他事物来安抚自己,从而产生了这种批判依赖症。



“食色性也”


无法抑制性欲望,经常不分地点、时间、场合地想要发生性行为,或是对性伴侣强烈依赖——一般来说,这类依赖症患者的性关系十分混乱。


频繁发生性行为是他们试图逃避心理冲突,找回自尊的方法。无节制的性生活会提高人对性的耐受力,从而导致只有借助更危险的性行为才能达到期望的满足感。这种依赖症通常会导致人际关系上的冲突,使依赖者与爱人关系破裂,感染或传播疾病等。


“燃”起来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生活中充满激情的感觉,他们不甘于父辈单调的生活方式,渴望体验激情,想方设法让自己“燃烧”起来。但没有充实的精神世界相伴的激情,最终还是会逐渐消退。因此,普通的激情体验越来越难以满足他们。有人开始不断尝试体验危险,目的只是为了获得乐趣。他们可能患有情感障碍,日常生活不能满足他们,紧张的状态能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这种嗜好可能使人付出生命的代价。


剁手族


他们通过冲动购物,在短期内缓解心理或情绪上的压抑,随后又会对“乱花钱”的行为心生愧疚。原本的压抑没有得到合理释放,反而多了愧疚感,压力水平持续提高。最后,房子里堆积了大量不必要的东西,同时银行卡上的数额不断变小,不满情绪恶性循环。





“我家爱豆……”


“爱豆”是英文idol 的音译,意为偶像。现在年轻人常说的话“我家爱豆又出新歌了”“我家爱豆又拍新电影了”“我家爱豆最完美”……我们经常在新闻中看到,一些少男少女为追星花费了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钱,甚至为喜欢的明星自杀。偶像应该是激人奋进,能带来正能量的人,可以是家人、朋友、同伴,也可以是科学家、诗人或政治家等。但当今年轻人对偶像的定义似乎只停留在“英俊”“多金”“炫酷”的层面。如果不能合理调节对事物表象的过分追求和强烈的精神依赖,轻则引起社交障碍,影响健康生活,重则失去生命。


无爱不欢


情感依赖主要指对爱情和亲情的依赖。物质生活的日益富足,让人们的精神需求越来越多。将主要时间和精力花在爱人身上,成为很多年轻男女的“新爱情观”。他们渴望掌控爱人的一切,把对方当做生活的核心。这种情感依赖过程多是强制性的,有时甚至伴随暴力,一旦陷入这种依赖关系,就很难逃脱。依赖者过多、过于不切实际的情感需求让对方倍感压抑,同时也让自己失去自我,不再关心和思考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的需求。



拔毛癖

这种依赖症由法国皮肤科医生弗朗索瓦·阿勒波于1889年提出。女性患者是男性的两倍。该病症状简单,但成因复杂:患者会疯狂地挠扯头发或拔掉体毛,是精神压力大所致。有趣的是,患有此类依赖症的人,通常是在无意识中揪扯头发。过分的想要去除体毛也是他们对自己身体不认可和精神压抑的表现。



同样,情感依赖表现在亲情里时,也会让依赖者经常产生严重的情绪问题,他害怕不受关注,恐惧孤独,但恐惧往往只是潜意识中的。依赖者的偏激行为是试图避免孤独的表现,但在潜意识的层面上,他们又对亲密关系充满恐惧,无法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


“键盘侠”


文明社会离不开互联网,我们每天都要使用计算机,过去我们花在工作、家庭、朋友上的时间都被互联网占据,这不仅限制了我们的兴趣爱好和生活乐趣,还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家庭和健康问题。网络依赖症的第一阶段是,无论工作、学习还是娱乐都离不开互联网。第二阶段的症状与吸食鸦片症状类似。关节明显酸痛,整体精神状态像吸食了鸦片:注意力不集中,工作能力降低,头痛,眼睛痛,无法自行终止接触互联网。第三阶段的特征是,与社会严重脱节,用户把一天中80%以上的时间花在互联网上,但并没有从中得到乐趣,如被迫中断与互联网的联系,就会产生强烈的沮丧情绪。


信仰误区


信仰是伟大的精神力量,但过分依赖宗教会适得其反。现代年轻人在接受了大量的知识文化后,喜欢通过寻找个性化的精神依托来表达自己。



依赖症像生活在大脑里的蟑螂一样,充斥你的精神世界,不断繁衍,将你困在一个狭小的“大脑牢笼”里。



宗教成瘾者对宗教仪式或祷告表现出过分的依赖,甚至不履行仪式就无法正常生活。宗教依赖者不能包容其他宗教,对有悖宗教信仰的观点进行严厉地批判。对宗教主题认识肤浅,不了解精神哲学,将宗教的一切都信奉为必不可少的法则,而不是生活中的指明灯。长期下去,这种偏执的狂热会和其他类型的依赖症一样,逐渐让患者排斥社会、心理退化。


各种类型的依赖症像蟑螂一样,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孔不入,我们应该怎样克服它们?


1.承认依赖症及其带来的后果,有意识地阻止自己的强迫行为,寻求系统的心理疏导;


2.训练自己不再以强迫自己去做某件事来应对压力和不良情绪;


3.解决导致压力的内部冲突,稳定情绪;


4.实现人生目标,培养自我认同感;


5.了解生命的意义。


想要将自己从依赖症中分离出来,最重要的是第一步,其他所有建议都基于第一步。



冷冻成瘾

“这种依赖症目前还没有专业名称,但现代人确实越来越喜欢吃冷冻食品,尤其是冷冻甜食。”俄勒冈州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凯尔·伯格和埃里克·斯蒂斯解释说。他们对150名14-16岁的青少年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受试者大脑对冰激凌和牛奶鸡尾酒的反应得出结论:每个人都会产生吃这些甜食的欲望,但前一晚吃过冰激凌的人会比其他人的欲望更强烈。科学家解释,食用一定剂量的甜食,可以让人感到快乐。



脸书依赖症

我们的生活已离不开社交软件。



文明之“患”?


现如今,人们似乎偏爱对许多坏习惯是否能给人带来益处进行研究,现代文明让我们有了越来越多的习惯。从哲学角度分析,“坏”是相对的,它取决于很多因素。例如,有些人需要戒酒,而有些人却要按照医嘱多喝酒;有些人将“肉就是毒药”作为座右铭,而肉又是一些人摄取蛋白质的唯一来源。我们究竟该怎么做?答案很简单:我们不可能做到完美,掌握尺度很重要。正如以下列举的一些依赖症,在一定程度上它们对我们也有益处。


爆粗口成口头禅


三流的骂娘话毫无疑问是需要根除的。但为什么这些爆粗口的话能一代一代流传至今?原因很简单,因为有些场合没有这些骂人话是不行的。


例如,心理学家理查德·史蒂芬斯和他来自英国基尔大学的团队发现,不堪入耳的脏话能减轻痛苦。因此,他们获得了2010年的搞笑诺贝尔奖。2009年,研究人员对64名志愿者大学生进行了实验。将32人分为两组,要求每个人将手伸进盛有冰水的容器中,保持时间要尽可能地长。允许第一组志愿者在体验过程中骂脏话,而第二组则被禁止——他们只可以说些无恶意的话。


研究结果显示,骂娘的人忍受寒冷的时间比不骂人的长40秒。所有说下流话的人提到,在骂脏话时痛苦感似乎可以稍微减轻。生化研究证明,爆粗口者的幸福激素恩多尔酚(类似鸦片的内原物质)水平更高。血液中肾上腺素含量也升高了。这种激素负责收缩肌肉和血管,使心跳和呼吸频率加快,加速思维。总之,肾上腺素是一种有战斗作用的激素,可以充分调动身体机能。极粗野难听的话是一场语言的战斗。


简短的脏话可以加速感知,缩短对强大情感负荷的反应时间,减少惊慌失措。爆粗口当然是不好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尽量避免。但在一些情况下,不该拒绝脏字儿,不然你就输了。


习惯冒险


持续性紧张会缩短寿命。喜欢冒险的人患心血管等疾病的几率更高,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死亡风险更大。美国特拉华大学朱克曼教授坚信,人的紧张度提高,可以增强大脑营养供给。研究人员用小白鼠做了实验,结果证明,同样是在不喂食的情况下,受到惊吓的小白鼠要比生活在更舒适环境里的小白鼠活得更长。



品牌控

品牌依赖不仅针对服装,还有食物和电子设备等。这种依赖症比其他依赖症更让人沉迷,且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对品牌产生强烈的依赖。其原因除了人们的需求和广告效应外,还有诸多内在因素,包括自我评价低、狂躁症、完美主义和自恋癖等。



习惯表达愤怒


抑制发怒会提高血压,增大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健康生活方式的原则之一就是,不生气。但生气的结果因性别而异。明尼苏达大学的家庭社会学家苏珊·梅耶尔说,经常在夫妻争吵中压抑愤怒的女性,要比愿意向丈夫表达出自己真实想法的女性,死亡率高两倍。


酗酒、吸烟、暴饮暴食


曼彻斯特大学的安德烈·罗威廉教授及其同事发现,酗酒、吸烟、暴饮暴食不会对精子活力产生影响。


研究人员对14家英国康复中心的780名不孕男性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并未发现抽烟、酗酒或服用精神类制剂和生育能力有关。


抑郁症公开


抑郁症是一种精神疾病,但弗吉尼亚大学的安迪·托马斯和保罗·安德瑞斯认为, 抑郁症对人有益。 据研究人员称,抑郁症始于“反刍”,即对一些事反复思索,随后心理状态持续低落。反刍的起因可能是亲人离世、丧偶或离职。而反复思考会加深这种打击。此外,抑郁症使人失去享乐的能力,对食物、性和交流失去兴趣。在此期间,负责集中注意力的大脑区域活动更活跃。抑郁症越严重,这个区域就越活跃。



电脑依赖症

研究证明,长期沉迷于网络的人,尤其是年轻人,会变愚钝。但也有许多人认为,电脑早已是现代生活的重心,我们不可能不依赖它。加利福尼亚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加里·斯莫尔曾在其畅销书中提到,生活在数字时代的人对信息的反应速度更快,对大量信息的处理能力比前几代人更强,网络用户的IQ在迅速提升。斯莫尔教授也赞同迈阿密大学阿莱特·佩里教授的研究结果:教授观察了电脑游戏对20名年轻人的影响,得出结论,打电脑游戏花费的精力要比看电视多,同时可以提升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速度。



美国艾奥瓦大学的南希·安德森发现了抑郁症和创作之间的有趣联系:在著名的艾奥瓦文学院的30位文学家中,80%都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


安德森解释说,不屈不挠是创作者最重要的品质之一,而抑郁可以促进思维集中。但这并不是说,抑郁是创作的必要条件。


[编译自俄罗斯《M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不工作就不爽的工作狂 原来是一种成瘾性疾病
工作狂面临身体和精神的双重风险!放慢节奏,从这些事做起!
詹森:安度青春期的8个问题
手机成瘾还是抑郁症?经常玩手机的人都要注意啦
精神疾病基本术语
当游戏遇到抑郁症,是「毒药」还是「解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