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给过去一个围栏,放自己去看未来的风景


1 原生行为和观念,并非不可改变 

一个人受制于既成事实造就的行为习惯和观念认识。这些事实、行为、观念一般正常,没什么需要改变的。但有时它们明显不正常,伤害了当事人的生活。

明显伤害人的事实,比如成长家庭吵闹打架打骂孩子。孩子为了应对这种局面,必须发展出一种防御性、服从性的行为策略。例如,孩子就是不受父母喜欢的,由此,他(泛指他她,下同)得到一个安全的概念场所,可以呆在里面:他不是一个人,事情不是专门针对他,很多孩子都是这样,甚至所有孩子都是这样,所以,他才被父母冷落。如果不发明这个思维模块,他就很难说服自己。

成年了,他可以谈恋爱、可以成立家庭,但是,对于孩子,他可能依然带着以前的观念,孩子就是父母的累赘,因此,孩子是不能让父母开心的。这样,他就难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甚至不想要孩子。

于是,有人由此得到了一些笃定的结论:原生家庭的伤害,不可逆转,云云。

是吗?

这句话的另一面是,原生家庭的好处,也是不可逆转的。这一面通常被人忘记。幸福的家庭很多很多,不会跑到网上来晒幸福。只有那些哭诉乃至控诉的,声音特别大。不管伤害还是好处,都不是不可逆转的。我们这里当然只看伤害的逆转和改变。

2 新人进场

改变,就需要一些推动力。推动力可以来自新的人进场,例如,恋人/爱人,自带不同的行为装备,直接改变了当事人。

原生家庭里父母对孩子的养育模式,会引发孩子相应的反应策略。孩子虽然相对于父母弱小,但是他的思维系统是相对独立的,他具有相当大的主动性。他因为父母的特定养育模式而受到影响,并且会传递这种养育模式给下一代,但这个过程并不是直接拷贝父母的做法,而是形成一套反应策略。

这个反应策略有两个角色部分,父母的部分和孩子的部分,他承担的是孩子的那个部分;等到自己成为父母以后,他会对孩子套用从前自己对孩子的部分的理解,如果孩子的行为跟他预想的一样,那么,他会表现出从前父母的那些行为,如果不同,他不一定会继承从前父母的角色部分,而是会设法发明一些新的部分。这样,拷贝关系、行为的传递关系就折断了。

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 < - > 自己的反应策略(孩子的角色、父母的做法)


自己成为父母:孩子的做法 < - > 对待孩子的方式 (新父母的角色、孩子的做法)

比如,父母关心孩子,孩子感受到了关心,心情很好,将来长大了也会关心自己的孩子,因为他认为孩子就是应该被关心,关心是生活的一部分。自己的孩子得到了关心,当然也很高兴。所以,一切都是正常的。

比如,父母为孩子而争吵、打骂孩子,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父母争吵的原因,平常就很少说话,长大了以后,如果自己有了孩子,也会觉得孩子有可能带来夫妻之间的争吵,因此对孩子就很疏远。如果孩子被疏远之后的确哭闹很严重,诱发了夫妻争吵,那么,过去的行为模式就重现了。

但是,如果孩子哭闹严重以后,夫妻某一方并不投入争吵,而是采取关爱或其他办法来安抚孩子,那么,过去的行为模式就不会再现,新的正常模式会出现。

因此,原生家庭会对一个人造成影响,好的影响,会延续下去,坏的影响,可能会被新的人进场而修正。自然有强大的力量,带动各个家庭向正常的抚育关系收敛。

3 概念围栏

然而,有些人的观念是顽固的,行为是僵硬的,难以受到新的人进场以后的启发。这些固执的人,依然会承续从前的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他们坚信这种影响是不可逆转的,也因此就从来不去改变。这样,让自己的判断成为了自我实现的预言。

此时,推动力就必须来自新的观念触发。观念是最外层的、与人接触的界面;观念改变的方法多种多样,难以归集。一种可以常规操作的办法是概念围栏法。

例如,当事人如果从小被父母打骂,那么,他可以这样来重新定义那段过去:

这是我父母从前对待我的方式,这不是我将来对待我自己孩子的方式,父母也不应该以这种方式来继续对待我,如果他们继续如此,那是他们的行为被锁定在了自己的习惯里,我也不必因此恼火,他们已老,难以改变,我只是笑一笑,走开。

概念围栏,就是用一套概念陈述,将当事人的行为、观念都圈定在从前的那个家庭语境中、圈定在从前的那段生活经历中,将一切的不好、怨怒、伤心,都装入那些过去的盒子里,将之盖上封印。一旦有什么坏的回忆重新涌上心头,那就直接用概念围栏把它装进去,不让它继续来纠缠你、乃至祸害你。

围起了过去的不好,是不是知道接下来怎么做了呢?不一定。但是,他依然可以直接从语言上提出要求:

告诉他们,他们用这种奇怪的方式对待我,只是因为他们没有其他的方式,没有其他的办法,不是因为我不好,不是因为我做错了什么,我只是一个正常的孩子、或者正常的成年人,而仅仅是因为他们只会这种方式,不懂别的方式,他们一直困在这里。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很多,但他们都不会。如果他们意识到自己有这个问题,那么,以后,就不必重新启用自己习惯的说话方式,可以沉默。

以后呢?

围栏封住了过去的妖魔,就打开了新的行动空间。面向未来的广阔可能性,人感到一阵颤栗。

4 模仿同辈父母、跟随育儿高人

给过去的家庭可能有的不好行为,定制概念的围栏,就是用概念去定义它、描述它,给出它的形象,划出它的边界,给它名字,让它可以随时听你调遣,出现在你的拷问中。

当你用概念去刻画一件事,这件事对你的影响也就开始减弱了。间接的影响还有,它还会不时冒出来,在某个时刻让你惊醒。但是,你至少可以从一个好像是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它,即便它还真实的存在于家人的身上,甚至还不时的会在自己身上重现。这都没关系。有了名字,它就有了形象,有了边界,不再像过去那样,将你完全抓住,你掉进这类行为布置的陷阱,像猎物那样动弹不得。

这是一次思想的成绩。但是,这还不够。它只是否定性的,你还需要给出肯定性的操作,用新的行为规定,去完全取代原来的行为习惯。

新的任务是更大的,也更具有挑战性的。否定过去一时爽,创造未来步步难。但是,古人云,会者不难。

模仿同龄的父母。你身边一定会有那些亲子关系和谐、幸福美好的家庭。多跟这些家庭接触,多去观察与你同样年轻的新父母们,如何跟孩子说话,用什么措辞,用什么语速,用什么情绪,在什么阶段开始说话,什么阶段又转入聆听;他们又如何跟孩子进行行为互动,什么样的肢体动作,什么样的表情神态。他们的说话方式和表情动作,你应该很容易觉得好,但你不容易说出为什么好。这就对了!觉得好,已足够!

有了这一点,你就可以去模仿他们的行为,模仿他们的说话方式。模仿动作难一点,模仿说话则是相对容易的。至少从模仿一些说话方式开始。孩子与父母的沟通、互动,主要是情感驱动的,而不是效率/目标/理性驱动的,一旦孩子学会说话了,特别是上幼儿园以后,语言就是最主要的互动方式,语言中处处可以体现出情感、情绪、共情。模仿和学习别人父母对孩子说话的方式,是很好的开始。

例如,育儿方面厉害的家长,当孩子跟父母说一件事,同时又表达了情绪时,家长会先确认孩子情绪、再确认孩子的观察。孩子就会继续描述,细节说完或重复表达情感以后,他会卡在那里没话说了。这才是家长进场时机,孩子在吁求如何面对。这个有节奏的语言互动过程,就跟红楼梦里的日常对话一样,可以很有艺术感。

读育儿科普书,跟随育儿的理论和实践高手。模仿是实际操作,还有理论书籍可以参考。现在市面上有相当多好的育儿科普书,读过大学大专的乃至读过高中的父母们,都不难看懂。育儿科普书,有大量的案例,超越了自己有限的养育经验,同时又有相当可靠的分析概括,也超越了自己有限的思考,所以,值得认真对待。

有了尊重孩子、理解孩子、降维到孩子的心智状态去与孩子沟通的心,就能带动新父母们去阅读那些育儿科学大师和育儿高手的作品。像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的多部作品,就特别适合理解幼儿。像哈里斯(Judith Harris)的教养的迷思,特别适合理解青少年。

读育儿科普书,你就会知道,孩子天生就有两种性格,一种共情,喜欢看父母的眼睛,响应父母的需求;一种系统推理型,喜欢自己抱着一堆玩具,玩半天,不需要父母亲自陪着。同时,你也会知道,孩子的成长是分阶段的,2岁前、2-4岁后、4岁以后、11岁以后,不同年龄阶段,孩子有不同的需求。

例如,孩子11岁青春期以前希望自己什么都比别的孩子强,此时,要多鼓励孩子。如果孩子觉得别人数学比他强,或者语言比他强,那么,家长可不好说,别人就是比你强嘛!那会引来孩子一顿鼻子出气。家长可以考虑这样说,总有时候别的小朋友学得更快啊,你要学习、慢慢超过他,同时,即使现在落后一点,每天生活依然要快乐啊!

进入青春期以后,孩子会自己进行神经元修剪,开始专业化,重视性别角色,开启群体分工角色定位,此时,孩子如果觉得自己什么都比别人弱,也没关系。家长要意识到,聪明的孩子才会这样比较、对照、反省。家长可以指出,孩子善观察、能够判断他人能力有点,以后会适合组织活动。角色分工的思维,对11 孩子有效,在此之前,孩子能力还未分化,力求面面胜出,还是要鼓励为主。

通过模仿和阅读,在每天的日常互动中再试验、纠正,新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就会日益融洽。原生家庭带来的关于孩子角色的那些思维定式,如果是不好的,就会逐渐退隐。虽然它可能在某个时候向你吼叫,试图从围栏里冲出来,抓住你,让你总是担心你会用不好的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孩子,但是,它的力量将快速减弱,它将会变成你驯服了的野兽,乖乖的呆在围栏里。你从此也与过去的家庭的可能存在的不好的行为与语言定式和解。

5  引擎与刹车 

过去的,已经过去了,看起来是不可逆转的。但是,按照这种逻辑,未来的,都会来,未来的也会在将来成为过去,到时也会是不可逆转的。所以,得到的结论是,没有什么是不可逆转的。这明显是荒谬的。

一切过去的先天或后天带来的原生家庭、性格处事、格局视野,都是可以改变的,它们也许在过去深深的影响了你,但从现在、到未来,你如果觉得它们有不好之处,你完全可以改变它们。

上面说的是如何改变原生家庭的行为与观念对新父母的影响。这是改变看似不可改变的过去的一个例子。还可以有更多例子。过去并没有那么神奇,未来倒是可以在你手中不断绽放光芒。

当人从概念上解放了自己,封印了过去,接受了未来可以有无限的可能性,他觉得自己可以去做任何事。人生是可以重组的!他一下子得到了巨大的解放,同时也倍感空洞。他的热情,很快会碰到一盆盆的冷水,有时浇得他透心凉。

当你释放了自己的创造力,拥有了热情和好奇心,你此时一定要明白另一件事:概率!做出成绩的概率很低,做出巨大成绩的概率极低,做出特别巨大的成绩的概率近于零。热情、好奇心、创造力,是引擎,概率、二八法则、一九法则、坑书十二卷卷卷有我名的经验法则,是刹车。发动机和刹车盘一起配合,你才会理性的看待自己与社会空间的关系。任何一个系统,要能扩展、又能守住成果不崩掉,也许都需要这样两个部件。

好成绩低概率,这并非悲观主义!悲观是低于真实情况的预期,但这说的只是事实。接受事实,不算乐观,但也并非悲观。

明白了概率,才不至于三分钟热情。不是期待,热情一来,尤其我的热情一来,事情就能成了。要冲出去,要有热情,也要收回来,接受概率的严厉审判。既然概率如此,那么,我的失败,我的挫折,我的痛苦,就是常态了,不值得反复倾诉,更不必归因于他人、归因于社会。这样,节约抱怨的时间,接受事实,接纳现在的自己,面向新的未来。

6 预期时间、海量信息与丰富实践 

依照概率的思维,我们来算一算完成目标的时间,以确定一个合理的预期。

如果你只是要一个小成绩,那么,三五个月,够了,比如初步学会一门编程语言,比如学习一本线性规划,比如背好1万个英文单词,最多半年,通常应该是够了。

如果你要的是一个大成绩,身边很少有人达到的那种,那么,三五年通常是不够的,按七八年算起吧。别嫌弃这太久。很多人七八年来来回回徘徊在原地,没有什么改变。你过几年去看他,他还是那样。你再过几年去看他,他也还是那样。不要担心他突然爆发了。真不用。你也一样。

你去仔细看看身边30-40的人,七八年能维持原来状态不变,是常态。这本来就是常态!小孩子学得快,年轻人收入增长得快,中年人收入曲线就变得平整。农业时代,连收入增长陡峭的阶段都没有,年轻人没有,中年人更没有,不仅个人没有,连社会都没有,不仅几十年没有,一千年都曾经没有,一直是平之又平的直线。也就是在现代工业社会和科技社会,年轻人迅速掌握了科技知识,所以在20-35岁的收入曲线才陡峭起来,随着学习更多科技知识的能力快速衰减,单纯的工资收入很难继续维持原来的增速。

在可以学习和改善的阶段,用三五年、七八年去追击一个目标。这是可以做的事。

选择什么目标,这需要阅读、分析、咨询、试验,需要海量的信息和丰富的实践。大家知道我喜欢量化,不喜欢单纯概念。所谓海量信息,就是每天阅读5万字,1分钟500字,也就是100分钟 = 大约2小时,并不很多,连续阅读3年,就是3年 * 300天 * 2小时 = 1800小时,每天5万字 * 900天 = 4500万字。所谓丰富的实践,就是目标领域相关的各种操作/项目/方案/策略/流程/现场/实地,都要有所涉猎,连续3年,平均每天2小时,就是 3年 * 300天 * 2小时 = 1800小时。

海量信息 丰富实践,这两项加在一起,就是 3600小时,用3-4千个小时形成一个目标选择的判断,不算太花时间。两三年奠定基础,再三年形成实力,再两年达到一定高度。这就是七八年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不能省的。做出了大成绩的人,回头去总结,好像都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很少例外。

这种抽象的分阶段方法论的描述,当然并不能直接用于解决具体问题,但它至少给你一个过程的轮廓,一个合理的预期,让你的心沉静下来。这是基于好成绩低概率、大成绩极低概率的思维的。没有这种概率思维,很难接受这一点。

7 若干经验规则

算清楚了时间,有了合理的预期,具体再怎么做呢?虽然目标领域各个不同,但还是有一些共同的经验规则。

练好基本功。基本功随时可以开练,别管它此时能不能用上。对于基本功,真没有那种即时反馈,让你嗨起来。比如,如果要成为科技人才,无论将来去企业做研发、做数据分析,还是去学校去科研,都需要练好基本功。高等数学,就是一项基本功。这是大一大二学的,多数年轻的大学生都会感到很痛苦。有人建议,要寓教于乐,要生动形象。你说,少林寺练功,站桩,这怎么乐?!学数学分析/微积分、学线性代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好似练功站桩,天天要练的,怎么乐?!

绝不否认有人教得很生动、语言很活泼,但学生自己做起每章后面的习题来,你试试看你有多乐嘛!别期待。所以,对这种基本功项目,反正要学,横下一条心,难也要学,容易也要学,苦也要学,乐也要学。基本功,无视人的欢乐忧伤,你开心,它也在,你恼火,它也在。

组队学习。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还是创业、投资,都需要组一个队伍,千万不要自己一个人在那里暗自琢磨,期待哪一天可以一鸣惊人。没有人可以。除了极少数十万人之一的天才(你不是,放心,我不是,也放心),人都需要一个团队协作。

一个人同时监管自己的思考和行动,这太难了。决策和执行通常要分开。团队,就可以把这两个主要功能分配到不同的人物。决策,是面对发散的未来,选择特定的方向,避开特定的陷阱;执行,是面对确定的现在,做好细节,确保已有的结果可以达到,不出岔子。

就像人,有大脑来决策,有身体、肌肉、手脚来行动,向上攀登的过程,也是一样的,必须有分工,必须有协作。找队友,需要付出、输出、承担自己的角色。这个过程中,自己有什么想法、思考、观点,不能藏着掖着,得说出来,写出来,让大家知道,跟大家交流。

跟随高人。在浩瀚的未来组合空间里,到处是阴冷的寒风,人站在里面,会瑟瑟发抖。所以,很多人才干脆不出发,呆在原来的地盘里。但是,如果有人带着你走一段,你就不用害怕路程很远。如果每一段都有不同的人可以带你一段、或者与你同行,你就更不用担心,这一长段旅程,无人共鸣。

跟随精英、高手、令人钦佩的上级,这几乎是升级打怪初期的最佳行动方案。这样可以避免很多坑,或者,即便已经开始踩了,因为有高人提醒,也踩得不会太深,或者,即便已经深深的陷进去了,但经高人点拨,又能很快振奋精神,爬出坑来,再战,去试探新的坑。

即便到了中后期,你明显感到自己也成了高手中的一员,与更多高手一起交流,与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高人切磋,也能增强你的方法论意识和抽象思维的能力,持续保持良好的状态。

不同的人,使用这些经验规则,会有不同的效果。有的走到了半山腰,有的到了一个平台休息,还有的爬上了山顶,有的人开始眺望另一个山顶。但不管怎样,都比呆在山脚看到的风景多一点。社会空间的广阔风景,是美好的。能与队友、高人、同辈、同道、朋友、你们,一起看到,是美好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才是一个男人能不能嫁的''关键''
拿不出50万彩礼女友被家人强行拖走:人性,在金钱面前最真实
李安:我不教小孩孝顺,我只要他爱我
关于凤凰男话题说几句
给孩子最贵的礼物:一文读懂《原生家庭》,远离《都挺好》之毒
世系姐:走出原生家庭的囚笼(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