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文史话丨城墙砖上的淮安

一段城墙代表着一段历史,一块厚重的城墙砖的背后,隐藏着许多讲不完的故事。这一块块刻有铭文的城墙砖上,记载着淮安的厚重历史。

生态古城淮安 管伟法 摄

铭文,记载着城市名称的演变

淮安区,古时称“射阳”“山阳”“楚州”“淮安州”“淮安军”“淮安路”“淮安府”“淮安县”等,这其中大部分名称我们现在都可从城墙砖上看到文字记载,从中也可知道淮安城市名称演变过程。

刻有“楚州 己酉”字迹的城墙砖,宽19.5cm,厚7cm,因是半截,故不知实际多长。古时淮安称“楚州”是从隋开皇三年(583年),成为州治所在地,唐宋时建置未变。到了南宋,以淮河为界,南北对峙,楚州成为南宋边陲重镇,朝廷设立的涟水军镇抚使、淮东安抚制置使、京东河北镇抚大使、建安抚司公事均驻节楚州。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李全火烧州城,朝廷遂废楚州改建淮安军,后又升淮安州,治所仍在山阳(《淮安市志》第1-2页)。根据这段文字,可以断定刻有“楚州 己酉”字的城墙砖,应在583-1228年间。在长达645年历史长河中,有“己酉”年份达9个。而有史料记载,唐上元二年(675年)曾对楚州城进行一次修缮,唐大中十四年(860年)进行了局部维修,重修南门,包以砖壁,并建城楼。御史中丞李荀为此撰写了《修楚州城南门记》,但这两个年份都不是“己酉”年。曾有研究者讲,历史上楚州城在宋代之前都是土垒城,刻有“楚州 己酉”字的城墙砖出现,可以断定1279年前楚州城墙就用上城砖了。

刻有“楚州己酉”铭文的城墙砖

刻有“淮安军造”字迹的城墙砖,宽19.5cm,厚9cm,长37.5cm。历史上淮安称“淮安军”是宋绍定元年(1228年),蒙古、山东、淮南、楚州行省李全升山阳县为淮安军。

刻有“淮安军造”铭文的城墙砖

刻有“淮安州”字迹的城墙砖,宽19cm,厚6cm,长37.5cm。历史上淮安称“淮安州”是宋端平元年(1234年)。金亡,宋改淮安军为淮安州。

刻有“淮安府 山阳县”城墙砖,宽20cm,厚11cm,长36cm。刻有“淮安府海州提调判官刘子/司总徐庸作匠朱真/洪武七年七月一日”,宽20.5cm,厚12cm,因两头有缺,实际长度无法测量。历史上淮安称“淮安府”是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明军徐达、常遇春部击败史文炳,占领淮安城。是年,朱元璋置淮安府,府治山阳,直到民国三年(1914年)改为淮安县。

城砖,记录着淮安管理区域的变化

砖上铭文:“淮安府海州提调判官”

刻有“淮安府盐城县/囗囗元年 月 日”城墙砖,宽18.5cm,厚12cm,因两头有缺长度无法测量。刻有“淮安府海州县囗囗囗/囗囗囗王/囗囗囗”,宽22.5cm,厚12.5cm,因两头有缺长度无法测量。刻有“淮安城工(砖顶头)孟夏宝应南窑造(砖侧面)”,宽20cm,厚10cm,因是半块,不知实际多长。还有刻“建康都统司”、“镇江精锐军”、“扬州砖”、“宝应军”、“都县烧造”、“建文元年”、“盐城县里长”、“南昌囗囗囗县”、“天长县”、“高邮城堺”、“建康府”、“镇江府丹徒县提调囗囗/司吏顾恵义”、“赣榆县提调官主簿龙圣/司囗王囗囗作匠黄窑/囗年 月 日”、“囗囗提调官主簿田仁美/洪武七年 月 日司吏汤口/作匠囗”、“扬州府同囗囗囗囗司吏陶囗旭囗/江都县囗囗囗囗囗吏曾子英”等。这些来自四面八方、不同年代、规格不一、种类多样有字的城墙砖达三十多种。这些有字的城墙砖,都是从淮安旧城、新城、夹城等地块拆迁被发现、被收藏的。这些有字的城墙砖的发现,不仅说明淮安城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从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历史上淮安管辖区域的情况变化。(“囗“为无法补出的残缺字,一个”囗“表示一个字。)

有关史料记载:淮安在唐武德四年(621年)置东楚州时,州治山阳,辖山阳、淮阴、安宜、盐城4县。唐武德八年(625年),东楚州改为楚州,增辖盱眙县。在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设淮东安抚司为淮东总管府,府治淮安,领山阳、盐城、淮安、新城、清河、桃源等7县。至元二十年(1283年),设淮安府路,兼领临淮府、海宁府、泗州、安东州;并淮安、新城、淮阴3县入山阳,路治山阳。元至正二十六(1366年),明军徐达、常遇春部击败史文炳,占领淮安。是年,朱元璋置淮安府,府治山阳,领海、泗、安东3州及山阳、清河、沭阳、盐城、桃源、赣榆、天长、盱眙8县。

到了清初,沿袭明代建制,仍置淮安府,属江南省。顺治十八年(1661年),江南省东西分为江苏、安徽两省,淮安府属江苏省,辖境较明代略有缩小。分出海州(沭阳县、赣榆县),又划出邳州(宿迁县、睢宁县)归属新设的徐州府。清代淮安府下辖6县,即山阳、清河、盐城、阜宁、安东、桃源,俗称“淮六属”,府治仍在山阳。

城墙,记叙着墙内墙外的战争

“铁打的淮安城”,是人们对历史上准安城坚固的形容。古代人们修筑城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御,淮安城是东西扼黄淮入海之要冲,南北据运河漕运之中枢,历来是“南必得而进取有资,北必得而响运无阻”的必争之地,因而,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淮安城的修缮。从东晋大将荀羨筑土城到清同治十二年(1874年)漕运总督文彬又重修了西门楼,对旧城进行了封建社会的最后一次维修,淮安城从土城墙到砖城墙,从一座旧城到与新城、夹城(又称联城)三城联为一体,从几尺高城墙到三丈多高的城墙,城外另有濠河、高耸的护城岗,城内还有几十里藏军洞通城外。这种城市格局和构造独特的防御体系,在我国建城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县西街一处现还遗存的城墙

淮安城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经历战争无数,一段段城墙、一块块城墙砖,经受了战争的创伤,并记叙下一个个争夺城池的历史故事。下面是其中几个重要的战事:

周世宗血洗楚州城

后周显德四年(957年),周世宗柴荣屯兵楚州北门,由大将赵匡胤率领数千士兵发起攻城战斗。楚州守将张彦卿、郑昭业防务坚固,周军连攻40日没有攻克,周世宗亲督士卒,从城墙下挖地道入城,放火烧城,并在城四周设下埋伏,伏击城中溃逃军民。当天,城中守军果然从南门溃逃,遭到伏击,数千人被杀,5000余人被俘。张彦卿、郑昭业阵亡。周世宗入城以后,大肆烧杀。

金兀术攻陷楚州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五月,金兀术遣使到楚州借道北归。宋军守臣楚州知州赵立斩杀金使,兀术大怒,设南北二卡,断绝楚州城粮道。赵立引兵出战,大破金兵。兀术将军士分列三队,邀赵立出战,赵立也布下三阵应战。金兵以数百骑兵将赵立的阵势冲破,并对宋军发起围攻。自此,楚州粮道被断,不久粮绝,城中军民只得采集树皮、野草充饥。赵立向朝廷告急,宰相赵鼎派张俊和刘光世援救,二人抗令不行。兀术探知楚州外援断绝,围困更急。九月的一天,金军从城东门发起进攻,赵立命军士焚烧金军登城云梯,并亲自登城督战,被飞炮击中。赵立说:“可惜我不能为国家消灭金军。”言讫而卒,时年37岁。10余天后,金军又发起进攻,守城部队由于人少力寡,楚州城终陷于金军之手。

韩世忠、梁红玉守城十年

宋绍兴六年(1136年),武宁安化军节度使、京东淮东路宣抚处置使兼河北招讨使韩世忠偕夫人梁红玉镇守楚州。韩世忠、梁红玉大修楚州城墙,以淮水为界,抵抗金兵,韩世忠“披草莱,立军府,与士同力役”。梁红玉亲自“织薄为屋”,挖蒲根,以充军粮,军民同心,以御强敌。时宋军纪甚严,据《宋史·韩世忠传》载,“将士有临敌怯懦者,王遗以巾帼,设乐大宴,俾妇人妆以耻之”,因之人人奋勇,宋军镇守楚州十余年“兵仅三万,而金人不敢犯”。

宋元淮安大战

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九月,元丞相伯颜与元帅孛鲁欢、阿里伯率师淮安城下,射书城中,劝谕投降,守将不从。元军向淮安城四门发起进攻,伯颜与孛鲁欢到城南指挥诸将攻击南堡,南堡被元军攻克,堡中溃兵欲奔大城,被元军追杀,斩首数百。接着,元将怯怯里率千骑又攻破南门,杀得宋军尸体满濠,淮安终被攻克。

沈坤状元兵击败倭寇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状元沈坤回淮安守母丧时,倭寇频频侵袭准安城,沈坤不忍看着祖国大好河山遭倭寇践踏和无辜百姓遭受欺凌,他挺身而出,变卖了家产召募了千名乡兵,亲自进行严格军事训练。他还建议官府把淮安旧城、新城两城相连,在中间造了一座夹城(又称联城),挖深濠沟,垒高城墙,广积粮草,备足兵器。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农历四月,千余倭寇又从海边登陆北犯淮安,一路烧杀抢掠,内有一酋,身长九尺,头大如瓮,手挥双刀,骁勇异常,官兵大河卫萧指挥、苏千户与之作战,皆败死阵前,后来沈坤状元兵増援上来,终于打退倭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淮安的历史(楚州的历史)
淮安历史沿革
[转载]图说运河之都淮安沿革地理之六--宋
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二 南直四
中国城池史——江苏 淮安篇
淮安历史:古淮阴不是山阳(今淮安区),多本古书图文作证!|山阳|淮安|淮安区|淮阴|清河|清河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